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即“七年级基础内容普修+八年级中考项目模块选修+九年级中考项目针对性选修”的递进式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5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的目标。
关健词 新课程标准 示范性初中 “三修”体育课程模式
自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成绩以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建设逐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我校初中率先启动了初中体育课程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循环教学模式、“基础+选修”模式、“大课、小班、选项”模式等等实践,这些新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生为本,发展特长”,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和终身体育意识。在内容设置上根据中考体育项目、结合场地、器材、学校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逐渐由统一生向多样性、固定性向选择性、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针对传统体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低、水平重复、学生主体性缺乏这一弊端。结合示范性初中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生源等实际,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的新课程模式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什么是课程模式?国内各专家目前没有统一的观点。《教育大辞典》把课程模式理解为课程类型。郭晓明认为课程模式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具有与某种特定教育条件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功能。根据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体育课程模式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是在某种课程理念统领下具有一定体育课程结构和育人功能并适用于某种特定体育教学环境的课程范式。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课程模式的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支持环境。本研究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就课程内容、选修起始时间、选修方式和学生体育与健康兴趣等对30位一线体育教师和36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收集师生的主要观点为模式构建提供实践依据。对体育教师发问卷30份,收回30份,有效卷30份,参与率100%,学生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卷150份,有效率100%。在比较分析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和国内几种代表性选项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容普修+八年级中考项目模块选修+九年级中考项目针对性选修”体育课程模式。
一、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原因与方法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化与中考体育项目的单一化、指定化使教学出现尴尬局面。很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以中考体育项目技术传授、技能掌握为核心的教学逐渐又替代了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新课改教学。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有效地学习、高效地学习呢?我校经过近6年的实践,通过“三修”体育课程模式将尴尬局面打破,实现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新课改教学与中考体育优异成绩的双赢。
在调查问卷中,有90%和86%的师生认为初中体育课程应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和多样性,内容的实用性、选择性、可行性。在课程结构组合方式的调查中,教师们都认为学年间项目递进式与模块式相结合的形式能保证课程模式系统结构的最优化,从而实现中考成绩高效化。
在七年级开设基础内容普修课程的原因:一是新生都来自不同的小学,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锻炼方式各不相同。通过近一个月的常规训练,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后期的课程打下基础。二是对新生班级进行行政班级教学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团队精神,实现班级教学管理整体化。三是田径和体操的教学内容对促进人体体能和身体形态发育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田径和体操内容作为普修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普修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理论、田径、体操、球类的基础知识、健康教育理论及选修课程必备知识等5大单元。
根据中考项目的设置,在选修的方式上,主要存在内容的针对性教学与模块过渡到针对考试内容的教学分歧。85%的师生选择“拓宽知识,重能力”的模块过渡到针对考试内容的教学方式。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单一的教学会引起课堂的枯燥、单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完善与提高,兴趣特长也得不到拓展与发挥,于身体和心理都不宜。
模块选修与项目选修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自由度的开放上。初中体育选修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从模块方向过渡到自主选择项目上,又要保证所选内容的递进性;既要提升体育锻炼的能力,保证兴趣的持久性,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一年半的行政班循环教学转入八年级下半期进入“项目选修”是可行的。扎实的体育基础起到了1-2项的专修项目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选择的合理化、兴趣化,使学生目标化,针对体育中考内容有的放矢。一年半的有效专修课程学习,为高中阶段的体育模式选修和终身体育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学生体育需求的项目是课程模式的“砖块”。把兴趣和特长融合的课程才是好的体育课程。实践证明: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民族体育项目等颇受学生欢迎,而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因练习苦、累、枯燥等原因,学生不喜欢。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及本校初中教学实际,制定了“篮球+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体操”“排球+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体操”“足球+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体操”“小球类(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武术”“民族体育+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武术”共5个模块选修课程和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民族体育等6个项目选修课程。
二、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的理论基础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经过近百年的历史,研究重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50年代开始重视中学体育教学,以发展人基本活动能力为中心,并根据气候差异特点补充不同体育教材。在60年代,体育教学中增加教材的统一性和灵活性,选用教材占到20%,增加体育基础知识的实践,开始摆脱苏联体育教学带来的影响,重视我国实际情况。在80年代,教材编排开始打破原有竞技体育项目的限制,重视发现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增加跳跃、单杠等基本活动能力。在90年代,明确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教学开始逐渐规范化和系统化。在21实际,体育教学强调增强学生身心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强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增加体育选修课的比重。这些能够“三修”体育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三、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华东师大教授在《体育教育展望》中提出体育课程内容应该提倡健康第一原则,推广使用新的体育课程教育理念,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并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我国不少学者开展全面剖析体育课程内容研究,指出传统体育模式普遍存在偏、难等问题,课程内容过于学科化,组织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佳,而且个别中学在体育模式开展中存在重點不突出的问题,过于重视学科化发展,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科恒内容灵活性不高。
目前初中体育课程改革开始出现选修课程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体育课程建设的灵活性。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提出,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初中体育模式研究,顾芬华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体育课成设置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体育课程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得到等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张金生等人在分析中认为体育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并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学校体育场所和资源选择运动项目,指导学生形成自身运动技能,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毛振明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分为不同层次,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包含大单元和小单元。也有学者研究体育课程分段理论,重点确定学习领域,然后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特点,科学规划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程,并构建不同学习领域中的目标,增强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性。随着校本教研制度的逐渐推广使用,不少示范性初中开始探索体育教育改革,不断用显著各种教育模式,为体育课程研究提供很多新鲜素材。
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既顺应了中考体育趋势,又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成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领域目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与优势。
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对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该模式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有些问题如如何制定与高中学分制度衔接的管理办法、特长生的培养等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27-31.
[2] 张正中.示范性高中体育课程“三修”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06:1-5.
摘 要 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即“七年级基础内容普修+八年级中考项目模块选修+九年级中考项目针对性选修”的递进式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5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的目标。
关健词 新课程标准 示范性初中 “三修”体育课程模式
自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成绩以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建设逐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我校初中率先启动了初中体育课程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循环教学模式、“基础+选修”模式、“大课、小班、选项”模式等等实践,这些新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生为本,发展特长”,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和终身体育意识。在内容设置上根据中考体育项目、结合场地、器材、学校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逐渐由统一生向多样性、固定性向选择性、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针对传统体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低、水平重复、学生主体性缺乏这一弊端。结合示范性初中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生源等实际,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的新课程模式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什么是课程模式?国内各专家目前没有统一的观点。《教育大辞典》把课程模式理解为课程类型。郭晓明认为课程模式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具有与某种特定教育条件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功能。根据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体育课程模式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是在某种课程理念统领下具有一定体育课程结构和育人功能并适用于某种特定体育教学环境的课程范式。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课程模式的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支持环境。本研究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就课程内容、选修起始时间、选修方式和学生体育与健康兴趣等对30位一线体育教师和36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收集师生的主要观点为模式构建提供实践依据。对体育教师发问卷30份,收回30份,有效卷30份,参与率100%,学生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卷150份,有效率100%。在比较分析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和国内几种代表性选项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容普修+八年级中考项目模块选修+九年级中考项目针对性选修”体育课程模式。
一、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原因与方法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化与中考体育项目的单一化、指定化使教学出现尴尬局面。很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以中考体育项目技术传授、技能掌握为核心的教学逐渐又替代了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新课改教学。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有效地学习、高效地学习呢?我校经过近6年的实践,通过“三修”体育课程模式将尴尬局面打破,实现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新课改教学与中考体育优异成绩的双赢。
在调查问卷中,有90%和86%的师生认为初中体育课程应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和多样性,内容的实用性、选择性、可行性。在课程结构组合方式的调查中,教师们都认为学年间项目递进式与模块式相结合的形式能保证课程模式系统结构的最优化,从而实现中考成绩高效化。
在七年级开设基础内容普修课程的原因:一是新生都来自不同的小学,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锻炼方式各不相同。通过近一个月的常规训练,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后期的课程打下基础。二是对新生班级进行行政班级教学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团队精神,实现班级教学管理整体化。三是田径和体操的教学内容对促进人体体能和身体形态发育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田径和体操内容作为普修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普修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理论、田径、体操、球类的基础知识、健康教育理论及选修课程必备知识等5大单元。
根据中考项目的设置,在选修的方式上,主要存在内容的针对性教学与模块过渡到针对考试内容的教学分歧。85%的师生选择“拓宽知识,重能力”的模块过渡到针对考试内容的教学方式。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单一的教学会引起课堂的枯燥、单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完善与提高,兴趣特长也得不到拓展与发挥,于身体和心理都不宜。
模块选修与项目选修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自由度的开放上。初中体育选修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从模块方向过渡到自主选择项目上,又要保证所选内容的递进性;既要提升体育锻炼的能力,保证兴趣的持久性,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一年半的行政班循环教学转入八年级下半期进入“项目选修”是可行的。扎实的体育基础起到了1-2项的专修项目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选择的合理化、兴趣化,使学生目标化,针对体育中考内容有的放矢。一年半的有效专修课程学习,为高中阶段的体育模式选修和终身体育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学生体育需求的项目是课程模式的“砖块”。把兴趣和特长融合的课程才是好的体育课程。实践证明: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民族体育项目等颇受学生欢迎,而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因练习苦、累、枯燥等原因,学生不喜欢。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及本校初中教学实际,制定了“篮球+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体操”“排球+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体操”“足球+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体操”“小球类(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武术”“民族体育+田径类((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投掷)+武术”共5个模块选修课程和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民族体育等6个项目选修课程。
二、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的理论基础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经过近百年的历史,研究重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50年代开始重视中学体育教学,以发展人基本活动能力为中心,并根据气候差异特点补充不同体育教材。在60年代,体育教学中增加教材的统一性和灵活性,选用教材占到20%,增加体育基础知识的实践,开始摆脱苏联体育教学带来的影响,重视我国实际情况。在80年代,教材编排开始打破原有竞技体育项目的限制,重视发现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增加跳跃、单杠等基本活动能力。在90年代,明确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教学开始逐渐规范化和系统化。在21实际,体育教学强调增强学生身心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强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增加体育选修课的比重。这些能够“三修”体育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三、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华东师大教授在《体育教育展望》中提出体育课程内容应该提倡健康第一原则,推广使用新的体育课程教育理念,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并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我国不少学者开展全面剖析体育课程内容研究,指出传统体育模式普遍存在偏、难等问题,课程内容过于学科化,组织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佳,而且个别中学在体育模式开展中存在重點不突出的问题,过于重视学科化发展,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科恒内容灵活性不高。
目前初中体育课程改革开始出现选修课程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体育课程建设的灵活性。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提出,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初中体育模式研究,顾芬华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体育课成设置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体育课程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得到等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张金生等人在分析中认为体育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并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学校体育场所和资源选择运动项目,指导学生形成自身运动技能,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毛振明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分为不同层次,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包含大单元和小单元。也有学者研究体育课程分段理论,重点确定学习领域,然后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特点,科学规划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程,并构建不同学习领域中的目标,增强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性。随着校本教研制度的逐渐推广使用,不少示范性初中开始探索体育教育改革,不断用显著各种教育模式,为体育课程研究提供很多新鲜素材。
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既顺应了中考体育趋势,又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成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领域目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与优势。
初中“三修”体育课程模式,对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该模式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有些问题如如何制定与高中学分制度衔接的管理办法、特长生的培养等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27-31.
[2] 张正中.示范性高中体育课程“三修”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