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意韵别样的散文。文章以奥尔珂德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话为线索,将一些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经营的不同层面的材料缝合在一起,诠释了“眼因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多种的意蕴,从而展示出人生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纯美
在这一境界中,作者组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
开篇引出奥尔珂德的小说《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接着引用谢冰心散文的句子:“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清新鲜活的比喻,营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意境。两个材料组合成一个层面,旨在表现少谙人世的女孩,对美的文字的美的感悟,这是纯净的少女情怀的折射。
后两个材料,一是写自己莫名地喜欢上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啄木曲》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而且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个不停;二是老师对杜甫《新安吏》中的四句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讲析,以及自己对老泪横流一词的理解。显然,这两个材料较之于前两个材料意义深入了一层,它将泪与愁,圆融在了一起。然而,这里的愁,还完全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还完全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可也正是这样,“不知愁的少女”那种天真无邪的心迹,昭然于笔端。
洁净的情怀,无邪的心迹就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纯美。
第二种境界:至真
这一境界由文本的层面深入到情感的层面,在这一境界里,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方方面面展示出不同的人生体验。而这些人生体验的内核更多的又集中于伤痛。
其一,回乡的伤心。这一材料紧承上文,是杜甫诗意“眼枯即见骨”的感性体验。海峡两岸,遥遥相背。一旦那封闭的门打开,返乡就成了一股热潮。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便有了蕴积已久的乡愁的宣泄。无论是骨肉团聚时的相拥而泪,还是家园变迁而滋生出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哀叹,都是内心深处最为本真的东西。
其二,晚景的伤怀。如果说前文表述的是“伤”尚可以流泪的话,那这一材料突出的是“伤”已无泪可流。“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当然,这其中有生命本身的生理现象,但更多的含有对生命晚景的真实的伤怀,以及对时光不返的大无奈。
其三,怜子的伤情。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总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近如人意之处。作为一个母亲,作者和天下的母亲一样,也总为孩子的冥顽而伤情。孩子永远是母亲眼中催泪的一粒沙子,从古至今,沙子不断,泪水不绝。
其四,生命的历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作者以如此美丽的诗句,引出了阿拉伯诗人笔下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这一故事告诉人们,生命的真实就在于历经磨练。人生的挫折也好,不幸也罢,都将会在磨练中提升为“一粒圆润的珍珠”。
其实,生命的种种体验,都是情感的过滤,情感的净化。在这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的尘埃,剥去了样样伪饰,返朴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人生真谛的领悟也就愈清明。这便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至真。
第三种境界:至善
这一境界又由情感的层面上升至道德的层面,这一层面充盈着一种圣洁。
观音流泪, 不为一己,只为天下苍生。那晶莹的泪珠里,溶解了芸芸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罪孽”,普渡,普渡,佛的慈悲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耶稣滴血,滴出的是仁爱的泪,滴出的是促使信徒感恩涟涟的泪,滴出的是犹如珍珠般宝贵的泪。“满怀感恩的心”,才是“最最纯洁真挚的”。
文章自此,笔墨之间早已饱蘸着宗教的色泽,这一色泽,缘于作者自己真挚敦厚的禀赋气质,也得力于作者自身儒家忠恕的道德修养。于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也就呼之欲出,那就是——至善。
三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相进,厚实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别样的觉悟,这种觉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意味深长。
第一种境界:纯美
在这一境界中,作者组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
开篇引出奥尔珂德的小说《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接着引用谢冰心散文的句子:“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清新鲜活的比喻,营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意境。两个材料组合成一个层面,旨在表现少谙人世的女孩,对美的文字的美的感悟,这是纯净的少女情怀的折射。
后两个材料,一是写自己莫名地喜欢上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啄木曲》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而且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个不停;二是老师对杜甫《新安吏》中的四句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讲析,以及自己对老泪横流一词的理解。显然,这两个材料较之于前两个材料意义深入了一层,它将泪与愁,圆融在了一起。然而,这里的愁,还完全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还完全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可也正是这样,“不知愁的少女”那种天真无邪的心迹,昭然于笔端。
洁净的情怀,无邪的心迹就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纯美。
第二种境界:至真
这一境界由文本的层面深入到情感的层面,在这一境界里,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方方面面展示出不同的人生体验。而这些人生体验的内核更多的又集中于伤痛。
其一,回乡的伤心。这一材料紧承上文,是杜甫诗意“眼枯即见骨”的感性体验。海峡两岸,遥遥相背。一旦那封闭的门打开,返乡就成了一股热潮。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便有了蕴积已久的乡愁的宣泄。无论是骨肉团聚时的相拥而泪,还是家园变迁而滋生出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哀叹,都是内心深处最为本真的东西。
其二,晚景的伤怀。如果说前文表述的是“伤”尚可以流泪的话,那这一材料突出的是“伤”已无泪可流。“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当然,这其中有生命本身的生理现象,但更多的含有对生命晚景的真实的伤怀,以及对时光不返的大无奈。
其三,怜子的伤情。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总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近如人意之处。作为一个母亲,作者和天下的母亲一样,也总为孩子的冥顽而伤情。孩子永远是母亲眼中催泪的一粒沙子,从古至今,沙子不断,泪水不绝。
其四,生命的历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作者以如此美丽的诗句,引出了阿拉伯诗人笔下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这一故事告诉人们,生命的真实就在于历经磨练。人生的挫折也好,不幸也罢,都将会在磨练中提升为“一粒圆润的珍珠”。
其实,生命的种种体验,都是情感的过滤,情感的净化。在这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的尘埃,剥去了样样伪饰,返朴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人生真谛的领悟也就愈清明。这便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至真。
第三种境界:至善
这一境界又由情感的层面上升至道德的层面,这一层面充盈着一种圣洁。
观音流泪, 不为一己,只为天下苍生。那晶莹的泪珠里,溶解了芸芸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罪孽”,普渡,普渡,佛的慈悲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耶稣滴血,滴出的是仁爱的泪,滴出的是促使信徒感恩涟涟的泪,滴出的是犹如珍珠般宝贵的泪。“满怀感恩的心”,才是“最最纯洁真挚的”。
文章自此,笔墨之间早已饱蘸着宗教的色泽,这一色泽,缘于作者自己真挚敦厚的禀赋气质,也得力于作者自身儒家忠恕的道德修养。于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也就呼之欲出,那就是——至善。
三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相进,厚实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别样的觉悟,这种觉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