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明确其基本原则,这只能从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中寻找.其中,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形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现实依据;新发展理念则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思想.具体可以提炼出六大基本原则,即安全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其中,前三大基本原则更多是一种愿景,可认为是目标性原则;而后三大原则更多体现了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更多属于动力性原则范畴.围绕六大基本原则,可以进一步详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明确其基本原则,这只能从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中寻找.其中,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形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现实依据;新发展理念则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思想.具体可以提炼出六大基本原则,即安全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其中,前三大基本原则更多是一种愿景,可认为是目标性原则;而后三大原则更多体现了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更多属于动力性原则范畴.围绕六大基本原则,可以进一步详细思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挑战,并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重点和举措.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我国积极从容应对且成效显著,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并将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新时期推动能源革命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发展改革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2014年6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等重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加速,实质上是在资本逻辑驱使下引发的需要加速与生产加速,进而陷入以科技加速为开端的加速循环逻辑.在应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加速引发的危险后果的过程中,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展现出了其所特有的三重幻象,即以实现更多的"快"为目的的"慢节奏"幻象;以妥协与自我麻痹为手段,试图消除在资本主义社会加速中异化体验的"共鸣"幻象;以科技发展带来人的解放为承诺,掩盖资本逻辑试图突破资源限制、实现资本永续增殖的"科技承诺"幻象.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展现出的三重幻象,并未逾越资本主义自身的限制,皆通过表面的虚幻假象,隐
财政与党的使命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性,党的发展壮大及践行历史使命的过程,也是财政由小到大、服务保障党的事业的过程.一百年来,财政着力发挥党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促进革命胜利、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纵观百年党史,财政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财政是巩固壮大党的长期执政的"奠基石";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财观是党赢得民心的"解码器";第三,财政改革是防范化解党的执政风险的"稳定器";第四,严肃财经纪律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防腐剂".百年党史与财政演进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观的百年探索,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到总体国家安全的历史演进.党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国家安全的要素从多元走向系统,海外利益安全和共同安全日益凸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政治安全和人民安全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必须做到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
"他者"作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科发展的不同时空语境下有不同的所指,中国社会人类学近百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对"他者"的探索历程.20世纪20年代,第一代留学归国学者从学科目标、关键概念、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奠定了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基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人类学界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民族大调查,完成了民族识别及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任务;改革开放之后直至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人类学扎根田野并且更加紧密地与国际社会人类学界相联系.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人类学发展根植于特定的时
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制性建设对于"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第三方市场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合作机制平台,本着包容性、开放性、高效性、共同性的参与原则,其机制性发展大体呈现出市场合作的多边性、合作方的优势互补性、合作模式的灵活性、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合作利益的多赢性等特点,并已经发展出五种合作模式;未来将根据国际投资市场的有关规律,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27条初步确立了我国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制度框架,此条排除了监察机关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定可以进行立案调查.但是立案调查的性质需要界定,立案调查后的法律责任也需要明晰.“去官不免”是中国古代官制运行保障制度体系中对于完善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具有借鉴意义的制度,该制度在宋代得以成熟和完善,主要适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维护私权、促进司法公正等领域.“去官不免”规制蕴含的国家治理资源,启示当前要进一步明确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内容,完善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其他配套法律制度,
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蕴含着探寻和破解空间治理难题的逻辑和方法,市域社会治理内含着解决空间性问题的现实诉求,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相洽.在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视域中,我国市域社会治理中的空间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空间发展不平衡、城市更新中的生态矛盾、公共空间资源供需失衡、居住空间主体分异四个方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价值、重心和方法三个维度规划策略路径.
“生产的人”是马克思考察人的本质的一个基础性形象.处在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生产的人”进行着异化的生产,因此,以“生产的人”为分析起点,有助于更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技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外化产物,标识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它在一定社会结构中规定着人的生产样式,所以技术既是“生产的人”的本质的塑造因素,又在资本逻辑下构成了对“生产的人”的统治力量,这种双向运动成为马克思论述技术与“生产的人”的核心.海德格尔与埃德加·莫兰对于马克思的“生产的人”与技术的关系的论述,是理解马克思思想内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近六年来首次依法以行政调解方式审结的典型行政案件,“林建国案”宣示了司法调解所具有的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功能.当下我国人民法院在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协调和解路径偏好,应当在新行政诉讼法的体系化解释中予以解构.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是一个以依法判决为主导、以司法调解和协调和解为补充、以其他辅助机制为配套的基本构造,司法调解因具有可视正义而处于优先适用地位.行政审判实践中司法调解补充性机制的失灵,源于法律文本规定自身的局限、行政审判考评的现实压力和当事人双方复杂的社会心态.为了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