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们的农村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 在教学内容上只讲考纲规定的知识点,重视讲授概念、原理及结论,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而不重视讲这些概念、原理及结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及实际应用,学生不能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总认为教材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只要学生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习题;
2.在教学方法上,将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教学上更多的教师更多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上满堂灌,一个内容紧接着一个内容讲,没有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仅仅要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的过程;
3.在培養能力上,拘泥于要求学生记忆、模仿,忽视了学生思维培养,轻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的差异性,过于简单化、统一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造成在考试中学生只会做类似的试题稍加改动就不知所措。
4.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要学生参与讨论,也只允许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不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思考。这样就造成学生在数学课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思维能力的薄弱,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初级水平上,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要落实好课改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要重视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让学生乐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注重创设简洁、有趣、蕴含着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生活问题情景。例如:进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采用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找出本班画画最快与最慢的两位同学进行图正方形比赛,一个大正方形与一个小正方形,画画快的图大正方形,慢的图小正方形,结果慢的先涂完,产生了矛盾为什么慢的先涂完?生回答因为他图的面小,从而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
2.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生活的例子。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引入学生过生日时切生日蛋糕的例子,一个蛋糕8个人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而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每个人手中所拿的一份就是总数的其中一份。"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分数",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尽力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实践、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杜绝"数形分离"、"空说"的现象。
三 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这就是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设置场景,布置竞争性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将个人之间的学习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一起探究、练习,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所以它是一种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合作精神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另外,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例如讲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给学生提供长短不同的小棒,去围三角形,有的能、有的不能,最后得出结论。
总之"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元认知和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
1. 在教学内容上只讲考纲规定的知识点,重视讲授概念、原理及结论,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而不重视讲这些概念、原理及结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及实际应用,学生不能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总认为教材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只要学生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习题;
2.在教学方法上,将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教学上更多的教师更多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上满堂灌,一个内容紧接着一个内容讲,没有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仅仅要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的过程;
3.在培養能力上,拘泥于要求学生记忆、模仿,忽视了学生思维培养,轻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的差异性,过于简单化、统一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造成在考试中学生只会做类似的试题稍加改动就不知所措。
4.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要学生参与讨论,也只允许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不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思考。这样就造成学生在数学课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思维能力的薄弱,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初级水平上,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要落实好课改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要重视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让学生乐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注重创设简洁、有趣、蕴含着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生活问题情景。例如:进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采用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找出本班画画最快与最慢的两位同学进行图正方形比赛,一个大正方形与一个小正方形,画画快的图大正方形,慢的图小正方形,结果慢的先涂完,产生了矛盾为什么慢的先涂完?生回答因为他图的面小,从而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
2.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生活的例子。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引入学生过生日时切生日蛋糕的例子,一个蛋糕8个人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而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每个人手中所拿的一份就是总数的其中一份。"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分数",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尽力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实践、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杜绝"数形分离"、"空说"的现象。
三 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这就是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设置场景,布置竞争性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将个人之间的学习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一起探究、练习,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所以它是一种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合作精神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另外,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例如讲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给学生提供长短不同的小棒,去围三角形,有的能、有的不能,最后得出结论。
总之"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元认知和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