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将散文的特点概括为“四个一”,即这一人,这一时,这一处,这一篇,颇有道理。语文教师只有理解这种唯一性,才能深度理解散文,才能凸显文本独特的价值,散文教学才能不再平庸肤浅。散文的深度教学就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就是把握这篇散文的独特性,是深入挖掘文本思想文化内涵的过程,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构建个体独特理解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散文深度教学应有很多方法,下面试举一二。
一、深度链接背景
因为文章记录的往往是事件流中的某个片段,而不是全部的过程,它所显示的部分就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而文章的背景就像冰山没在水下的部分。如果不了解前因后果,不了解这一人这一时这一事,對文章的理解就不深入不到位,甚至会产生分歧。
以散文《背影》为例,其事件背景是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他,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读到信里的话,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就都一一想起来。而个人的家庭遭遇也是深入理解的关键。《背影》记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1916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祖母的去世,都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读书,父亲也为了生计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背影》记的便是父子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此时朱父已负债累累,囊空如洗,在这样的境况下父亲买的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显得不同寻常了。这样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深刻含义。
二、深入挖掘文本
1.从平常中读出不平常
吕叔湘先生说过:“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我们读文本就应当细细咀嚼语言,从看似平常的字句中读出不平常。如《记念刘和珍君》的这段文字:“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一段写刘和珍君遇害,写得极细致,细细品读,就能在“从背部入”这平常字句中看出政府卫队是从后面蓄意谋杀,从“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中读出卫队的凶残恶劣,读出这客观冷静的文字后面作者极端愤怒的情感。
2.在比较中读出新意
为了深入体会文本的意蕴,提高品读能力,教师可以引入比较,将文章重点段落抽取出来,换上另一种内容或表达方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如《故都的秋》第一段,初读这一段,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平淡无奇,体会不出其中的语气、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抛出对第一段进行改写的任务,引导学生诵读比较,体会语气情感。改文如下:“秋天,总是好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我的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通过诵读、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原文多处用了反复,如三个“来得”,如“要从”“更要从”,“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样使文章有一种一唱三叹之感,舒缓了语气,同时也为全文笼上淡淡的感伤基调。
三、深刻反思价值
1.文本价值追问
深入理解文章,必然要思考文章的思想意义,对其价值进行追问,并作出评判。只有深刻理解文本的价值,才算是深入解读文本。如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文章描写戈壁中的汉家寨,“坚守”是文章的核心词语,表现的是汉家寨人执着的坚守。坚守需要智慧。坚守什么,什么是值得坚守的?美的、善的,目标、信念值得坚守。如若守株待兔的农夫那样,坚守一个木桩是愚不可及的。当你面对不可逆转的大潮,当你面对不可更改的事实,选择放弃是一种明智。变与不变都需要智慧;坚守与放弃都需要勇气,需要长远的目光。通过思考、追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2.文本价值批判
真正的深刻是批判。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除了接受理解,还要用批判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剖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学生思维中的批判意识,使他们的思想更加灵活、敏锐、深刻,从而使散文教学不会停留在浅层次上。如散文《都江堰》,文章开头余秋雨提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指出长城早已废弛,而都江堰仍在灌溉中华民族,造福千年。应该说余秋雨的开篇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在通读文章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从不同的侧面评判文章。有学生认为:长城是人们渴望生活安定永无战乱的屏障,而都江堰则是希望内患减少,风调雨顺;一个解决外忧,一个解决内患,何来优劣高下之分。如果都江堰是母亲,那么长城即为父亲。通过对文本价值批判,使得文本解读更加深入。
散文深度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值得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拒绝浅表化、拒绝碎片化,让散文教学有深度,让学生生命有深度。
一、深度链接背景
因为文章记录的往往是事件流中的某个片段,而不是全部的过程,它所显示的部分就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而文章的背景就像冰山没在水下的部分。如果不了解前因后果,不了解这一人这一时这一事,對文章的理解就不深入不到位,甚至会产生分歧。
以散文《背影》为例,其事件背景是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他,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读到信里的话,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就都一一想起来。而个人的家庭遭遇也是深入理解的关键。《背影》记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1916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祖母的去世,都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读书,父亲也为了生计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背影》记的便是父子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此时朱父已负债累累,囊空如洗,在这样的境况下父亲买的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显得不同寻常了。这样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深刻含义。
二、深入挖掘文本
1.从平常中读出不平常
吕叔湘先生说过:“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我们读文本就应当细细咀嚼语言,从看似平常的字句中读出不平常。如《记念刘和珍君》的这段文字:“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一段写刘和珍君遇害,写得极细致,细细品读,就能在“从背部入”这平常字句中看出政府卫队是从后面蓄意谋杀,从“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中读出卫队的凶残恶劣,读出这客观冷静的文字后面作者极端愤怒的情感。
2.在比较中读出新意
为了深入体会文本的意蕴,提高品读能力,教师可以引入比较,将文章重点段落抽取出来,换上另一种内容或表达方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如《故都的秋》第一段,初读这一段,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平淡无奇,体会不出其中的语气、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抛出对第一段进行改写的任务,引导学生诵读比较,体会语气情感。改文如下:“秋天,总是好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我的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通过诵读、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原文多处用了反复,如三个“来得”,如“要从”“更要从”,“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样使文章有一种一唱三叹之感,舒缓了语气,同时也为全文笼上淡淡的感伤基调。
三、深刻反思价值
1.文本价值追问
深入理解文章,必然要思考文章的思想意义,对其价值进行追问,并作出评判。只有深刻理解文本的价值,才算是深入解读文本。如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文章描写戈壁中的汉家寨,“坚守”是文章的核心词语,表现的是汉家寨人执着的坚守。坚守需要智慧。坚守什么,什么是值得坚守的?美的、善的,目标、信念值得坚守。如若守株待兔的农夫那样,坚守一个木桩是愚不可及的。当你面对不可逆转的大潮,当你面对不可更改的事实,选择放弃是一种明智。变与不变都需要智慧;坚守与放弃都需要勇气,需要长远的目光。通过思考、追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2.文本价值批判
真正的深刻是批判。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除了接受理解,还要用批判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剖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学生思维中的批判意识,使他们的思想更加灵活、敏锐、深刻,从而使散文教学不会停留在浅层次上。如散文《都江堰》,文章开头余秋雨提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指出长城早已废弛,而都江堰仍在灌溉中华民族,造福千年。应该说余秋雨的开篇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在通读文章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从不同的侧面评判文章。有学生认为:长城是人们渴望生活安定永无战乱的屏障,而都江堰则是希望内患减少,风调雨顺;一个解决外忧,一个解决内患,何来优劣高下之分。如果都江堰是母亲,那么长城即为父亲。通过对文本价值批判,使得文本解读更加深入。
散文深度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值得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拒绝浅表化、拒绝碎片化,让散文教学有深度,让学生生命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