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呼伦贝尔的蒙古族主要就是指巴尔虎蒙族,巴尔虎蒙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巴尔虎人创造了纷繁多姿的民间音乐艺术,巴尔虎民歌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与布里亚特,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族,这几个民族的民歌也有其相似之外。
关键词 巴尔虎民歌 乌日汀哆 记谱 音乐形态比较 草原牧歌
Abstract Mainly is refers to the Barr tiger in Hulunbuir's Mongoliannationality, the Barr tiger has the glorious history, in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the Barr tiger person created the complexvaried folk music art, the Barr tiger folk song also had its uniquecharm, with cloth in Asia special, reached your letter you beside,Evenki, the Oroqen national minority, these nationalities' folk songalso had its is similar.
Key word Barr tiger folk song; Wu Riting; Records the spectrum;Music shape comparison; Prairie madrigal,
引 言。在中國的北方,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原,那里世代居住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人们,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内蒙古,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是蒙古族。
纵观漫长的蒙古古代发展史,12世纪时,主要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带 ,组成了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尔部,住在贝加贝湖东岸的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尔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赛河上源的翰亦剌部。这些部落都使用蒙古族语言。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地过游牧生稍大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居住着蒙古族、汉族、达翰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俄罗斯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而呼伦贝尔的蒙古族主要就是指巴尔虎蒙族。
巴尔虎蒙族为蒙古一部,在史籍中巴尔虎有着不同的称谓,清代史料称之为“巴尔虎”并相沿至今,在蒙古族统一前后,巴尔虎部居住东西起叶尼塞河,东至贝加尔湖周围密林中,与不里牙惕部(即后来的布里亚特,)翰亦剌部(即后来的瓦刺),秃马惕等同一被称为“槐因亦尔坚”“(汉译为林木中的百姓)生活方式的狩猎为主。1207年,“林中百姓”诸部先后归顺了蒙古,从此,巴尔虎人经常走出山林,开始了半狩猎半畜牧的生活。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居住在布特哈旗地区(今扎兰屯市一带)的巴尔虎蒙古人同鄂温克、达翰尔、鄂伦春族一起迁驻呼伦贝尔,编入”索伦八旗“这部分巴尔虎人被称为”陈巴尔虎“,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迁部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汗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旗与新巴尔虎右旗境内,这部分巴尔虎人被称为”、“新巴尔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巴尔虎人创造了纷繁多姿的民音音乐艺术。与丰富的巴尔虎民间音乐遗产相比,巴尔虎民歌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尤其是将巴尔虎民歌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的著作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巴尔虎民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类型民歌订,二是关于巴尔虎民歌的论文。
巴尔虎民歌的搜集与整理
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草原牧歌曾长期处于中心地位。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曲,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牧歌的歌唱草原,赞美骏马,热爱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牧歌的歌词即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一首好的牧歌,可以说是一幅动人的草原风景画。
自1954年呼伦贝尔盟成立以来,便有诸多的民族音乐工作者投身于呼伦贝尔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搜集工作中,并出版了相关的民歌集,其中,1961年内蒙古文化局出版的内蒙古民歌集中收录了部分巴尔虎民歌。然而这样富有前景的探索工作,在文革期间进入了全面瘫痪,停滞的状态,文革之后,民歌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逐渐恢复起来,并陆续出版了各类民歌集。如1979年3月出版的《蒙古民歌五白首》下册中共收集了84首巴乐虎民歌,1984年出版的《蒙古民歌丛书——呼伦贝尔盟集》共收集了354首巴尔虎民歌。1987年出版的《水晶杯》共收集了40首巴尔虎民歌。另外,1978年出版的《内蒙古民歌集》1978-1984年出版的《蒙古民歌一千首》中也收录了部分巴尔虎、布里亚特民歌。自1978年至1993年的十几年时间里,出版的各类民歌书籍中,收集的巴尔虎民歌累积以达上千首。根据上述的各类类歌集,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民间已有部分音乐工作者,出于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关注而投身于巴尔虎民歌搜集工作,并编辑出版了民歌集,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保护和发展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乌尔汀哆(汉译为长调歌曲)的记谱法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各类民歌中可以看到许多用混合拍记录的乌尔汀哆,这不但是乌尔汀哆记谱方面一种新的尝试,更是民间音乐工作者试图探索乌尔汀哆内在旋律发展规律的体现,另外,诺古拉的记谱也逐渐具体化。
为乌尔汀哆偏配钢琴伴奏,是民族音乐工作者在巴尔虎民歌研究领域中的又一次重要突破,以往,大多数人认为乌尔汀哆就是“绝对自由完全散板”的歌曲,然而,从《蒙古民歌精选99首》等书中对乌尔汀哆编配的正谱伴奏,可以看出,乌尔汀哆的自由性是相对的,其旋律的发展是有规可循的。
在诸多巴尔虎民歌中,有不少民歌是同一首民歌的变体,这些民歌变体大致有以下三种形式。
1.歌词与旋律大致相同但记谱不同的民歌的演唱者或记录者不同,同一首民歌的记谱也会有所差异。
2.旋律相似但歌词不同的民歌在巴尔虎民歌中旋律相同或近似的民歌很多。
3.歌词相同但旋律不同的民歌这类歌曲一般是流传在不同区域的同一首歌,蕴含着较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巴尔虎民歌《长颈枣红马》在新巴尔虎和陈巴尔虎的旋律却不尽相同。
结语。巴尔虎民歌以其优美辽亮的特点证明了它独特的魅力,可是有更多的人对巴尔虎音还是非常的莫生,这也有待于音乐工作者们不断的去推广和发展。
关键词 巴尔虎民歌 乌日汀哆 记谱 音乐形态比较 草原牧歌
Abstract Mainly is refers to the Barr tiger in Hulunbuir's Mongoliannationality, the Barr tiger has the glorious history, in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the Barr tiger person created the complexvaried folk music art, the Barr tiger folk song also had its uniquecharm, with cloth in Asia special, reached your letter you beside,Evenki, the Oroqen national minority, these nationalities' folk songalso had its is similar.
Key word Barr tiger folk song; Wu Riting; Records the spectrum;Music shape comparison; Prairie madrigal,
引 言。在中國的北方,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原,那里世代居住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人们,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内蒙古,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是蒙古族。
纵观漫长的蒙古古代发展史,12世纪时,主要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带 ,组成了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尔部,住在贝加贝湖东岸的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尔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赛河上源的翰亦剌部。这些部落都使用蒙古族语言。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地过游牧生稍大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居住着蒙古族、汉族、达翰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俄罗斯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而呼伦贝尔的蒙古族主要就是指巴尔虎蒙族。
巴尔虎蒙族为蒙古一部,在史籍中巴尔虎有着不同的称谓,清代史料称之为“巴尔虎”并相沿至今,在蒙古族统一前后,巴尔虎部居住东西起叶尼塞河,东至贝加尔湖周围密林中,与不里牙惕部(即后来的布里亚特,)翰亦剌部(即后来的瓦刺),秃马惕等同一被称为“槐因亦尔坚”“(汉译为林木中的百姓)生活方式的狩猎为主。1207年,“林中百姓”诸部先后归顺了蒙古,从此,巴尔虎人经常走出山林,开始了半狩猎半畜牧的生活。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居住在布特哈旗地区(今扎兰屯市一带)的巴尔虎蒙古人同鄂温克、达翰尔、鄂伦春族一起迁驻呼伦贝尔,编入”索伦八旗“这部分巴尔虎人被称为”陈巴尔虎“,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迁部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汗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旗与新巴尔虎右旗境内,这部分巴尔虎人被称为”、“新巴尔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巴尔虎人创造了纷繁多姿的民音音乐艺术。与丰富的巴尔虎民间音乐遗产相比,巴尔虎民歌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尤其是将巴尔虎民歌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的著作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巴尔虎民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类型民歌订,二是关于巴尔虎民歌的论文。
巴尔虎民歌的搜集与整理
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草原牧歌曾长期处于中心地位。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曲,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牧歌的歌唱草原,赞美骏马,热爱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牧歌的歌词即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一首好的牧歌,可以说是一幅动人的草原风景画。
自1954年呼伦贝尔盟成立以来,便有诸多的民族音乐工作者投身于呼伦贝尔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搜集工作中,并出版了相关的民歌集,其中,1961年内蒙古文化局出版的内蒙古民歌集中收录了部分巴尔虎民歌。然而这样富有前景的探索工作,在文革期间进入了全面瘫痪,停滞的状态,文革之后,民歌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逐渐恢复起来,并陆续出版了各类民歌集。如1979年3月出版的《蒙古民歌五白首》下册中共收集了84首巴乐虎民歌,1984年出版的《蒙古民歌丛书——呼伦贝尔盟集》共收集了354首巴尔虎民歌。1987年出版的《水晶杯》共收集了40首巴尔虎民歌。另外,1978年出版的《内蒙古民歌集》1978-1984年出版的《蒙古民歌一千首》中也收录了部分巴尔虎、布里亚特民歌。自1978年至1993年的十几年时间里,出版的各类民歌书籍中,收集的巴尔虎民歌累积以达上千首。根据上述的各类类歌集,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民间已有部分音乐工作者,出于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关注而投身于巴尔虎民歌搜集工作,并编辑出版了民歌集,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保护和发展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乌尔汀哆(汉译为长调歌曲)的记谱法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各类民歌中可以看到许多用混合拍记录的乌尔汀哆,这不但是乌尔汀哆记谱方面一种新的尝试,更是民间音乐工作者试图探索乌尔汀哆内在旋律发展规律的体现,另外,诺古拉的记谱也逐渐具体化。
为乌尔汀哆偏配钢琴伴奏,是民族音乐工作者在巴尔虎民歌研究领域中的又一次重要突破,以往,大多数人认为乌尔汀哆就是“绝对自由完全散板”的歌曲,然而,从《蒙古民歌精选99首》等书中对乌尔汀哆编配的正谱伴奏,可以看出,乌尔汀哆的自由性是相对的,其旋律的发展是有规可循的。
在诸多巴尔虎民歌中,有不少民歌是同一首民歌的变体,这些民歌变体大致有以下三种形式。
1.歌词与旋律大致相同但记谱不同的民歌的演唱者或记录者不同,同一首民歌的记谱也会有所差异。
2.旋律相似但歌词不同的民歌在巴尔虎民歌中旋律相同或近似的民歌很多。
3.歌词相同但旋律不同的民歌这类歌曲一般是流传在不同区域的同一首歌,蕴含着较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巴尔虎民歌《长颈枣红马》在新巴尔虎和陈巴尔虎的旋律却不尽相同。
结语。巴尔虎民歌以其优美辽亮的特点证明了它独特的魅力,可是有更多的人对巴尔虎音还是非常的莫生,这也有待于音乐工作者们不断的去推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