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常情况下,病人只有在手术前见到麻醉医生,然后,你就被他“麻倒”了,等你清醒过来,大部分病人不会记得麻醉医生,等到康复,病人也只会把手术的成功归于手术医生,而忘记感谢那个“麻倒”你的人。
直到近来麻醉医生猝死消息不时传来,麻醉医生的工作才逐渐被公众关注。短短两年内,国内竟有15位麻醉医生英年早逝,麻醉医生成了医务人员中猝死风险最高的岗位。
美国著名华裔麻醉学家李清木教授在上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过一场非常热烈的电视辩论。绝大多数嘉宾认为麻醉医生薪水太高(医疗行业第一),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这时,出席这次辩论会的一名麻醉科医生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接着说道:“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地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了。
那么麻醉医生打完针就走会有什么后果呢?还是看看来自美国的案例。
2009年6月29日,国际天皇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不幸于寓所逝世,经过警方周密调查,死因竟然是被注射过量麻醉镇静药导致呼吸抑制而死亡。这里所说的麻醉药就是麻醉医生最熟悉不过的异丙酚,因它是白色脂肪乳剂,麻醉医生都亲切地称之为“牛奶”。
“牛奶”异丙酚可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几乎每个麻醉医生对于该药都了如指掌,异丙酚静脉注射后迅速分布于全身,40秒钟内可产生睡眠状态,进入麻醉迅速、平稳, 8分钟后麻醉恢复。
迈克尔·杰克逊错误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自己的私人医生穆雷,穆雷为他注射了异丙酚后,就离开去了洗手间,等他回来时,迈克尔已经停止呼吸,由于他不是麻醉医生,无法有效施行心肺复苏(CPR),致使全世界歌迷永远失去了一位偶像,碎了多少人的梦。
在很多人眼里,麻醉很简单,柔柔一针,轻轻一扣,病人便进入梦想,一觉醒来,病患切除,一切妥妥帖帖;事实上麻醉医生绝不是这么简单,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必须严密监测手术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并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节处理,确保患者能够平稳地渡过手术这一难关。
麻醉医生在手术中确保病人在无痛与安全的条件下顺利地接受手术治疗,是麻醉临床的基本任务,但这还只是现代麻醉学科的部分工作内容。麻醉工作还包括麻醉前后的准备和处理,危重病人的监测治疗,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方面的工作。工作范围从手术室扩展到病室、门诊、急诊室等场所,从临床医疗到教学、科学研究。
回到国内,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强度致使那么多年富力强的麻醉医师疲于奔命?
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的麻醉科医师总数大约2000多人,而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也即每万人仅配备不足一个麻醉科医师,远远低于欧美每万人至少2.4个麻醉科医师的标准。目前上海每年手术室内的手术量300万例,手术外麻醉80万例,也就是说一名麻醉医生每年承擔的麻醉例数将达到1800多例,这是一个骇人的数字。即使这样,因麻醉造成的死亡率是1/20万,已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去年上报市医疗质控中心的麻醉事故不足10例,麻醉科已然成为一个安全学科。
麻醉医生奇缺,人力资源配备的不合理导致麻醉医生的工作强度一再加大。工作强度大,收入报酬低,获得尊重少,行业存在感弱——这可能是目前绝大多数麻醉医师的感受。同行们一直相互调侃,拿着欧美同行十分之一的收入,干着十倍于欧美同行的工作量,且在麻醉硬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麻醉安全已经超欧赶美,“简直是以命换命啊”。
随着麻醉学科的发展,国际上对于麻醉医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际上甚至有把麻醉医师角色定位为“手术掌控者和决定者”的呼声,但国内麻醉学科的发展却陷入了囧境,值得引起人的重视。
直到近来麻醉医生猝死消息不时传来,麻醉医生的工作才逐渐被公众关注。短短两年内,国内竟有15位麻醉医生英年早逝,麻醉医生成了医务人员中猝死风险最高的岗位。
麻醉医生凭什么薪水最高
美国著名华裔麻醉学家李清木教授在上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过一场非常热烈的电视辩论。绝大多数嘉宾认为麻醉医生薪水太高(医疗行业第一),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这时,出席这次辩论会的一名麻醉科医生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接着说道:“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地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了。
那么麻醉医生打完针就走会有什么后果呢?还是看看来自美国的案例。
2009年6月29日,国际天皇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不幸于寓所逝世,经过警方周密调查,死因竟然是被注射过量麻醉镇静药导致呼吸抑制而死亡。这里所说的麻醉药就是麻醉医生最熟悉不过的异丙酚,因它是白色脂肪乳剂,麻醉医生都亲切地称之为“牛奶”。
“牛奶”异丙酚可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几乎每个麻醉医生对于该药都了如指掌,异丙酚静脉注射后迅速分布于全身,40秒钟内可产生睡眠状态,进入麻醉迅速、平稳, 8分钟后麻醉恢复。
迈克尔·杰克逊错误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自己的私人医生穆雷,穆雷为他注射了异丙酚后,就离开去了洗手间,等他回来时,迈克尔已经停止呼吸,由于他不是麻醉医生,无法有效施行心肺复苏(CPR),致使全世界歌迷永远失去了一位偶像,碎了多少人的梦。
在很多人眼里,麻醉很简单,柔柔一针,轻轻一扣,病人便进入梦想,一觉醒来,病患切除,一切妥妥帖帖;事实上麻醉医生绝不是这么简单,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必须严密监测手术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并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节处理,确保患者能够平稳地渡过手术这一难关。
中国麻醉医生窘境
麻醉医生在手术中确保病人在无痛与安全的条件下顺利地接受手术治疗,是麻醉临床的基本任务,但这还只是现代麻醉学科的部分工作内容。麻醉工作还包括麻醉前后的准备和处理,危重病人的监测治疗,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方面的工作。工作范围从手术室扩展到病室、门诊、急诊室等场所,从临床医疗到教学、科学研究。
回到国内,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强度致使那么多年富力强的麻醉医师疲于奔命?
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的麻醉科医师总数大约2000多人,而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也即每万人仅配备不足一个麻醉科医师,远远低于欧美每万人至少2.4个麻醉科医师的标准。目前上海每年手术室内的手术量300万例,手术外麻醉80万例,也就是说一名麻醉医生每年承擔的麻醉例数将达到1800多例,这是一个骇人的数字。即使这样,因麻醉造成的死亡率是1/20万,已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去年上报市医疗质控中心的麻醉事故不足10例,麻醉科已然成为一个安全学科。
麻醉医生奇缺,人力资源配备的不合理导致麻醉医生的工作强度一再加大。工作强度大,收入报酬低,获得尊重少,行业存在感弱——这可能是目前绝大多数麻醉医师的感受。同行们一直相互调侃,拿着欧美同行十分之一的收入,干着十倍于欧美同行的工作量,且在麻醉硬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麻醉安全已经超欧赶美,“简直是以命换命啊”。
随着麻醉学科的发展,国际上对于麻醉医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际上甚至有把麻醉医师角色定位为“手术掌控者和决定者”的呼声,但国内麻醉学科的发展却陷入了囧境,值得引起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