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老师:
您好!最近我的心里特别不痛快,儿子的婚姻让我非常纠结。两年前儿子儿媳发生了矛盾。等我知道了,两个人已经在民政局办好了离婚手续,好长时间我不敢和人说起这件事,两三个月的光景,感觉自己老了好多。
之后,我们和儿子搬到了一起住,照顾孙子。因为孩子,儿子和前妻还有联系。为儿子复婚这个事儿,简直成了我的心病。由于总想着这件事,结果去年春节之前,我竟鬼使神差地拨通了孙子姥爷的电话,借拜年之名,说自己希望他们复婚。没想到,对方却说,儿女的事儿父母管不了。
前不久的一天,孙子的妈妈来接孙子。我在楼上看到了同时来的还有一个男的,我立刻心里发堵,和儿子说了。没想到儿子和前妻在电话里大吵大闹起来,两个人的关系更僵了。
我立刻意識到自己给儿孙添乱,非常后悔。但是,过后自己还是放不下。
烦恼的老景
景先生:
综合如上的情况,你儿子和前妻复婚的可能不是没有,一来两个人的吵架,也许正是缘未尽,如果情断意绝,如果缘分已尽,也就没有架可吵了。二来,两个人至今都没有再谈恋爱,都没有再婚,也很可能是旧情未断。
心理把脉:取决于
当事人的心灵成长
但是,有一个前提是必须的,那就是要顺其自然。就是说,不要有太多的外力,不要让双方看在老人的份上,尤其不能让当儿子的为了老爸而复婚。也就是说,不论复婚与否,都要顺其自然,都要取决于当事人双方自己,都要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心灵成长。如果有了心灵的成长,如果情缘依然在,那么,两个人复婚就是开始了新的生活,就有了新的生活方向。反之,如果过多的外力作用,比如为了孩子而复婚,为了老人而复婚,当事人双方却没有心灵的自我成长,那复婚不过是重复过去的故事,必然会旧病复发,会故态复萌。果如此,岂不是让所有的人再次受伤?
总之,婚姻是儿女自己的事,结婚自己做主,离婚自己做主,复婚当然也要自己做主。如果父母过多的干预,不仅剥夺了孩子们自我成长的机会,还会把原本可能的复婚给弄砸了,没有帮上忙反而添了乱。你说是不是呢?
你的儿子作为婚变的当事人,心态正处于不平稳的状态,需要有人帮他沉静下来反观自己过去的婚姻。可是,你这位老爸如此焦灼的心态,在和儿子的交流沟通中,除了火上浇油,除了让儿子更心烦意乱,能传递给儿子多少有益的信息,能提供给儿子多少有益的帮助呢?
还有,你作为老爸,茶饭不思,愁眉不展,岂不是都会成为儿子沉重的心理压力?你的儿子又是孝子,来自老爸的这种心理压力怎能不影响到儿子的选择?如果儿子真的只是为了老爸而选择了新的生活,那么,不管是复婚,还是再婚,都会埋下新的隐患。你想是这样吗?
心理处方:该放手时就放手
据说,在南亚地区,人们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很巧妙。猎人在椰子壳上挖一个小窟窿,窟窿的大小恰好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却无法攥成拳头拔出来。然后,他们把椰子壳或者拴到树上,或者固定在地下,再往里面放一些猴子爱吃的食物。一个简单得无法再简单的陷阱,就这样做成了。然后,他们躲得远远的,静候猴子上钩。几乎没有不贪吃的猴子,几乎没有猴子能经得住食物香味的诱惑。于是,就有猴子闻香而来,把手伸进了那个小窟窿。但是,本来空着的手掌,可以直着伸进窟窿里,抓住东西攥成拳头后就膨胀了许多,怎么也无法拔出来了。这时候,猎人来了,猴子无法逃脱终于被捉的灾难。猴子不是被别人捉住的,而是自己捉住了自己。因为它伸进椰壳中紧紧抓着食物的手,最终也不知道放开。
儿女的事儿,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样,你首先解救了自己,首先从内心深处解脱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一旦你有了这样的平和心态,就会影响儿子也平稳了心态,不再冲动,不再吵架,他们双方也就都有了一个自我心灵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也就都会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有理性而成熟的选择。至于最终结果吗?还是那句话,顺其自然,让时间来做判定吧。
你自己是一位有足够智慧的老人。如果说我们的沟通对你有什么帮助,不过是帮你尝试着对自己的事也要冷眼旁观。人都容易当局者迷。所以,我们面对生活迷局的时候,都需要学会跳出来,站远一点,当一回旁观者。
马志国
多和父母抱一抱
言语变少,情绪容易波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看见邻居老夫妻一起散步,她的眼里充满嫉妒,不小心碰到儿子的手时却立马躲开……老伴去世快两年了,独居的老陈这几个月像变了个人。儿子担心母亲,便带老陈去看心理医生,医生的诊断让他吃了一惊——母亲竟患上了“皮肤饥渴症”。医生建议儿子陪伴母亲时经常握住她的手,拥抱她,给其安全感。
皮肤饥渴症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特别希望得到拥抱和爱抚,另一种则是像老陈这样,因皮肤长期处于“饥渴”状态,心灵也变得孤独,变得不愿与别人亲近。
老年科医生提醒,老人和小孩一样,需要肌肤的抚触,子女扑到父母怀中撒娇,或主动为其揉肩捶背,不仅能令老人胸臆大畅,也能令其在心理上更松弛,更富保障感。
但是,由于子女年龄增长,成家立业,时间精力都有所削减;同时,因已建立新的亲密关系,身体上的接触也会与父母疏远。心理专家建议,感觉肌肤“饥渴”的人,首先要对这种“饥渴”有认知,要理解它是来自对安全感和亲密依恋关系的渴望;其次就是接纳自己的这种“饥渴”,这只是一种需求未被满足的状态,就像躯体饿了、渴了一样;然后需要用经验来修复,没有顾忌地享受拥抱和肌肤接触带来的安全和舒适的感觉。
您好!最近我的心里特别不痛快,儿子的婚姻让我非常纠结。两年前儿子儿媳发生了矛盾。等我知道了,两个人已经在民政局办好了离婚手续,好长时间我不敢和人说起这件事,两三个月的光景,感觉自己老了好多。
之后,我们和儿子搬到了一起住,照顾孙子。因为孩子,儿子和前妻还有联系。为儿子复婚这个事儿,简直成了我的心病。由于总想着这件事,结果去年春节之前,我竟鬼使神差地拨通了孙子姥爷的电话,借拜年之名,说自己希望他们复婚。没想到,对方却说,儿女的事儿父母管不了。
前不久的一天,孙子的妈妈来接孙子。我在楼上看到了同时来的还有一个男的,我立刻心里发堵,和儿子说了。没想到儿子和前妻在电话里大吵大闹起来,两个人的关系更僵了。
我立刻意識到自己给儿孙添乱,非常后悔。但是,过后自己还是放不下。
烦恼的老景
景先生:
综合如上的情况,你儿子和前妻复婚的可能不是没有,一来两个人的吵架,也许正是缘未尽,如果情断意绝,如果缘分已尽,也就没有架可吵了。二来,两个人至今都没有再谈恋爱,都没有再婚,也很可能是旧情未断。
心理把脉:取决于
当事人的心灵成长
但是,有一个前提是必须的,那就是要顺其自然。就是说,不要有太多的外力,不要让双方看在老人的份上,尤其不能让当儿子的为了老爸而复婚。也就是说,不论复婚与否,都要顺其自然,都要取决于当事人双方自己,都要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心灵成长。如果有了心灵的成长,如果情缘依然在,那么,两个人复婚就是开始了新的生活,就有了新的生活方向。反之,如果过多的外力作用,比如为了孩子而复婚,为了老人而复婚,当事人双方却没有心灵的自我成长,那复婚不过是重复过去的故事,必然会旧病复发,会故态复萌。果如此,岂不是让所有的人再次受伤?
总之,婚姻是儿女自己的事,结婚自己做主,离婚自己做主,复婚当然也要自己做主。如果父母过多的干预,不仅剥夺了孩子们自我成长的机会,还会把原本可能的复婚给弄砸了,没有帮上忙反而添了乱。你说是不是呢?
你的儿子作为婚变的当事人,心态正处于不平稳的状态,需要有人帮他沉静下来反观自己过去的婚姻。可是,你这位老爸如此焦灼的心态,在和儿子的交流沟通中,除了火上浇油,除了让儿子更心烦意乱,能传递给儿子多少有益的信息,能提供给儿子多少有益的帮助呢?
还有,你作为老爸,茶饭不思,愁眉不展,岂不是都会成为儿子沉重的心理压力?你的儿子又是孝子,来自老爸的这种心理压力怎能不影响到儿子的选择?如果儿子真的只是为了老爸而选择了新的生活,那么,不管是复婚,还是再婚,都会埋下新的隐患。你想是这样吗?
心理处方:该放手时就放手
据说,在南亚地区,人们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很巧妙。猎人在椰子壳上挖一个小窟窿,窟窿的大小恰好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却无法攥成拳头拔出来。然后,他们把椰子壳或者拴到树上,或者固定在地下,再往里面放一些猴子爱吃的食物。一个简单得无法再简单的陷阱,就这样做成了。然后,他们躲得远远的,静候猴子上钩。几乎没有不贪吃的猴子,几乎没有猴子能经得住食物香味的诱惑。于是,就有猴子闻香而来,把手伸进了那个小窟窿。但是,本来空着的手掌,可以直着伸进窟窿里,抓住东西攥成拳头后就膨胀了许多,怎么也无法拔出来了。这时候,猎人来了,猴子无法逃脱终于被捉的灾难。猴子不是被别人捉住的,而是自己捉住了自己。因为它伸进椰壳中紧紧抓着食物的手,最终也不知道放开。
儿女的事儿,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样,你首先解救了自己,首先从内心深处解脱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一旦你有了这样的平和心态,就会影响儿子也平稳了心态,不再冲动,不再吵架,他们双方也就都有了一个自我心灵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也就都会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有理性而成熟的选择。至于最终结果吗?还是那句话,顺其自然,让时间来做判定吧。
你自己是一位有足够智慧的老人。如果说我们的沟通对你有什么帮助,不过是帮你尝试着对自己的事也要冷眼旁观。人都容易当局者迷。所以,我们面对生活迷局的时候,都需要学会跳出来,站远一点,当一回旁观者。
马志国
多和父母抱一抱
言语变少,情绪容易波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看见邻居老夫妻一起散步,她的眼里充满嫉妒,不小心碰到儿子的手时却立马躲开……老伴去世快两年了,独居的老陈这几个月像变了个人。儿子担心母亲,便带老陈去看心理医生,医生的诊断让他吃了一惊——母亲竟患上了“皮肤饥渴症”。医生建议儿子陪伴母亲时经常握住她的手,拥抱她,给其安全感。
皮肤饥渴症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特别希望得到拥抱和爱抚,另一种则是像老陈这样,因皮肤长期处于“饥渴”状态,心灵也变得孤独,变得不愿与别人亲近。
老年科医生提醒,老人和小孩一样,需要肌肤的抚触,子女扑到父母怀中撒娇,或主动为其揉肩捶背,不仅能令老人胸臆大畅,也能令其在心理上更松弛,更富保障感。
但是,由于子女年龄增长,成家立业,时间精力都有所削减;同时,因已建立新的亲密关系,身体上的接触也会与父母疏远。心理专家建议,感觉肌肤“饥渴”的人,首先要对这种“饥渴”有认知,要理解它是来自对安全感和亲密依恋关系的渴望;其次就是接纳自己的这种“饥渴”,这只是一种需求未被满足的状态,就像躯体饿了、渴了一样;然后需要用经验来修复,没有顾忌地享受拥抱和肌肤接触带来的安全和舒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