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俱乐部(又称会所;英文:Club)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活动的组织团体或者其场所,是具有某种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是指以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课教学,将教学与俱乐部的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自我选择、自我评价,打破原有系别、班级甚至年级的建制界限,重新组合,从个人兴趣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将原来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强迫学生去上体育课,变成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达到增进知识、提高技能、促进健康、享受娱乐的目的,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一个符合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发展的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三年制大专应开设两年体育课,共计144课时,而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时数达不到国家相关规定。多数高职院校一般每个班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每节体育课的时间是45分钟,或一次体育课90分钟,学生能够用于练习的时间很有限。因时间有限,教师授课也只能抓重点,根本无法讲透,学生也难有充分的练习机会。教学模式不论其内容、任务以及组成诸因素的差异如何,一律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这种教学形式,由教师统一指挥,采用集体练习。准备部分的慢跑、徒手操、游戏等形式固定,比较呆板,并且对动作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不佳。教学的基本部分安排若干技术性教材进行教学,在实质上只是单一的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这样就偏离了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质要求。由于技术教材安排较多,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解、示范等方面,结果学生不但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影响技术教学的效果。教学中由于常采用分组轮换,教师不易对学生运动量进行灵活控制。体育课上的这些不足都可以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弥补。
二、建立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形成
体育意识淡薄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根本原因,男女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分别为5.9%和4.87%。认为没有时间和没有兴趣的分别为60.53%和70.73%。这些想法实质是体育意识淡薄所致。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轻体”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产生误解,认为自己身体健康,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一种“浪费”,把体育锻炼看成可有可无,甚至是额外负担,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过去学校体育教育的失误。建立体育俱乐部可以将“没兴趣”、“没有合适项目”、“没有时间”的86%的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随着他们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形成对某种运动项目的依赖的渴求,使其成为他们终生健身的方法和手段。
“自我”体育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自我体育”是指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觉自愿地从事体育活动,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这种自我投资、自我锻炼、自我受益、自主自发的自我体育观是社会和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21世纪大众体育的主要特征。根据自身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爱好,自由地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从事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体验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感受,使他们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和个性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升华,而俱乐部正是实现“自我”体育的最佳途径。
2、有利于锻炼习惯的养成
现代体育是多功能、全方位的,是融健身、娱乐、竞技和生活为一体的多维体育教育。根据学生的思想、身体、心理日趋成熟,独立、新潮意识强,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体育俱乐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突出现代体育的特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们掌握自学、自练、自评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使他们步入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行调整运动处方,适应生活环境变化,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终身锻炼、终身健康的目的,使体育教育摆脱“一次性教育”的束缚,实现终身受益的远期效益。
三、关于建立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构想
1、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实施体育学分制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已成为广大学生愿意参加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高举“健康第一”的旗帜,把学生终身健康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和方向。然而,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多年来却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教学中体育与健康结合的理论还不成熟,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终身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阻碍了其发展。所以,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过程需要从“强迫运动”人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如,规定在第一、第二学年,必须参加1~2个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累计完成50学时可得2学分,三年级的体育学分为1学分,低于1学分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样就可以使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法制化”,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健康体育奠定基础。
2、体育俱乐部运动内容的多样化
根据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情况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尽量满足学生需要,建立多种项目的俱乐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还可以建立定向比赛、格斗类俱乐部让学生自主选择,俱乐部的活动内容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定,指导教师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要确保学生的出勤率,俱乐部的成员可中途转入其它项目俱乐部。
3、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体育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学生虽然受了十几年的学校体育教育,但仍是重复中小学的体育课内容,学生不具备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测的能力。为此,俱乐部应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健身、保健、运动、营养等知识,内容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用性、指导性,同时结合心理学、保健学、营养学等有关课程开展专题讨论;利用体育节、运动会、郊游等活动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有奖竞猜等活动;充分利用电化教学、网上论坛等形式,使体育运动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达到增强健康意识、掌握健身方法、形成锻炼习惯的科学生活方式。
4、培养一技之长,开展体育社交
掌握一技之长,“以球会友”、“以球助学”,开展体育社交,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时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多维式体育结构是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为此,体育俱乐部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本校的优势体育项目并延续下去,形成传统优势,亦可以俱乐部的名义举办裁判员、指导员培训班,定期地开展友谊赛、邀请赛、挑战赛,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交功能,使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5、实行有偿服务,鼓励自我投资
健康消费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花钱买健康已经成为社会时尚,健康不仅成为自身发展的第一需要,而且被视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从某种意义来讲,健康对高层次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俱乐部的活动实行会员制进行有偿服务是现实可行的。俱乐部定期收缴一定数量的会费,由学生自己管理,用于俱乐部的集体活动,此举既可增加会员的团队意识,又可为集体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四、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师资队伍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但总的来说,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能正确评价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及训练目标;制定均衡的训练计划;密切注意每名学生训练情况和进展状况;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训练;要术语与俗话并用。这样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环境和条件
通过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多数职业院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总是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体育活动人员集中,造成了学生体育活动与运动器材和场地之间的矛盾,使一些应开展的项目难以实施,满足不了各种性格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体育俱乐部以它简便易行、形式多样、实施灵活的特点,缓解了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如健美、健身、体育舞蹈、拳击、散打等,只需要一块场地和极少数器材,就可以使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3、增加运动项目
项目拓宽,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北方学校不能照搬南方学校的项目,一定要根据本校的情况和地方特色做出相应的选择。不能只从师资力量的情况出发,要把多数人喜爱的项目列为重点,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俱乐部的设置以培养目标为主、学生的兴趣为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可增开一些散打、跆拳道、拳击、娱乐类、保健类的项目。
五、建立新时期体育教育的理念
当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和乐群的作用,体育生活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终身体育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生活理念。大学时期是“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期间教会学生按照自我需要进行自我锻炼的运动技能,教给学生在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中坚持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是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必然产物。能否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积极推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改变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蓉,体育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2]高岩松,高校俱乐部研究[J].体育学刊,2003(5)
[3]王港我国高校我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三年制大专应开设两年体育课,共计144课时,而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时数达不到国家相关规定。多数高职院校一般每个班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每节体育课的时间是45分钟,或一次体育课90分钟,学生能够用于练习的时间很有限。因时间有限,教师授课也只能抓重点,根本无法讲透,学生也难有充分的练习机会。教学模式不论其内容、任务以及组成诸因素的差异如何,一律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这种教学形式,由教师统一指挥,采用集体练习。准备部分的慢跑、徒手操、游戏等形式固定,比较呆板,并且对动作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不佳。教学的基本部分安排若干技术性教材进行教学,在实质上只是单一的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这样就偏离了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质要求。由于技术教材安排较多,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解、示范等方面,结果学生不但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影响技术教学的效果。教学中由于常采用分组轮换,教师不易对学生运动量进行灵活控制。体育课上的这些不足都可以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弥补。
二、建立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形成
体育意识淡薄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根本原因,男女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分别为5.9%和4.87%。认为没有时间和没有兴趣的分别为60.53%和70.73%。这些想法实质是体育意识淡薄所致。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轻体”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产生误解,认为自己身体健康,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一种“浪费”,把体育锻炼看成可有可无,甚至是额外负担,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过去学校体育教育的失误。建立体育俱乐部可以将“没兴趣”、“没有合适项目”、“没有时间”的86%的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随着他们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形成对某种运动项目的依赖的渴求,使其成为他们终生健身的方法和手段。
“自我”体育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自我体育”是指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觉自愿地从事体育活动,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这种自我投资、自我锻炼、自我受益、自主自发的自我体育观是社会和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21世纪大众体育的主要特征。根据自身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爱好,自由地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从事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体验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感受,使他们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和个性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升华,而俱乐部正是实现“自我”体育的最佳途径。
2、有利于锻炼习惯的养成
现代体育是多功能、全方位的,是融健身、娱乐、竞技和生活为一体的多维体育教育。根据学生的思想、身体、心理日趋成熟,独立、新潮意识强,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体育俱乐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突出现代体育的特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们掌握自学、自练、自评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使他们步入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行调整运动处方,适应生活环境变化,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终身锻炼、终身健康的目的,使体育教育摆脱“一次性教育”的束缚,实现终身受益的远期效益。
三、关于建立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构想
1、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实施体育学分制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已成为广大学生愿意参加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高举“健康第一”的旗帜,把学生终身健康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和方向。然而,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多年来却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教学中体育与健康结合的理论还不成熟,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终身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阻碍了其发展。所以,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过程需要从“强迫运动”人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如,规定在第一、第二学年,必须参加1~2个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累计完成50学时可得2学分,三年级的体育学分为1学分,低于1学分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样就可以使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法制化”,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健康体育奠定基础。
2、体育俱乐部运动内容的多样化
根据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情况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尽量满足学生需要,建立多种项目的俱乐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还可以建立定向比赛、格斗类俱乐部让学生自主选择,俱乐部的活动内容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定,指导教师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要确保学生的出勤率,俱乐部的成员可中途转入其它项目俱乐部。
3、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体育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学生虽然受了十几年的学校体育教育,但仍是重复中小学的体育课内容,学生不具备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测的能力。为此,俱乐部应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健身、保健、运动、营养等知识,内容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用性、指导性,同时结合心理学、保健学、营养学等有关课程开展专题讨论;利用体育节、运动会、郊游等活动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有奖竞猜等活动;充分利用电化教学、网上论坛等形式,使体育运动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达到增强健康意识、掌握健身方法、形成锻炼习惯的科学生活方式。
4、培养一技之长,开展体育社交
掌握一技之长,“以球会友”、“以球助学”,开展体育社交,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时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多维式体育结构是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为此,体育俱乐部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本校的优势体育项目并延续下去,形成传统优势,亦可以俱乐部的名义举办裁判员、指导员培训班,定期地开展友谊赛、邀请赛、挑战赛,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交功能,使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5、实行有偿服务,鼓励自我投资
健康消费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花钱买健康已经成为社会时尚,健康不仅成为自身发展的第一需要,而且被视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从某种意义来讲,健康对高层次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俱乐部的活动实行会员制进行有偿服务是现实可行的。俱乐部定期收缴一定数量的会费,由学生自己管理,用于俱乐部的集体活动,此举既可增加会员的团队意识,又可为集体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四、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师资队伍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但总的来说,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能正确评价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及训练目标;制定均衡的训练计划;密切注意每名学生训练情况和进展状况;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训练;要术语与俗话并用。这样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环境和条件
通过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多数职业院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总是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体育活动人员集中,造成了学生体育活动与运动器材和场地之间的矛盾,使一些应开展的项目难以实施,满足不了各种性格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体育俱乐部以它简便易行、形式多样、实施灵活的特点,缓解了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如健美、健身、体育舞蹈、拳击、散打等,只需要一块场地和极少数器材,就可以使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3、增加运动项目
项目拓宽,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北方学校不能照搬南方学校的项目,一定要根据本校的情况和地方特色做出相应的选择。不能只从师资力量的情况出发,要把多数人喜爱的项目列为重点,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俱乐部的设置以培养目标为主、学生的兴趣为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可增开一些散打、跆拳道、拳击、娱乐类、保健类的项目。
五、建立新时期体育教育的理念
当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和乐群的作用,体育生活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终身体育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生活理念。大学时期是“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期间教会学生按照自我需要进行自我锻炼的运动技能,教给学生在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中坚持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是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必然产物。能否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积极推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改变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蓉,体育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2]高岩松,高校俱乐部研究[J].体育学刊,2003(5)
[3]王港我国高校我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