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晚,我们住在冻顶巷7-28号的星月谷民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站在阳台上,享受着山上微微凉风。5 月的南投已经很热了,闷热的天气,风也是湿闷的, 远远望去是渺茫的海平线,周围没有什么茶园。
当晚,受民宿老板的引荐,我们拜访了冻顶茶王刘振兴,他曾是“台茶之父”吴振铎的弟子。他家里有当年茶厂开设时吴老赠予的一匾“ 茶冠红袍”,时间是1985 年6 月10 日。如今这块匾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挂在厅堂的最边角处,墙上四周都是特等奖的匾牌。“冻顶茶王” 的称号也不是空穴来风,他的茶连续三年获得“特等茶王奖”,为刘先生赢得殊荣。厅堂两边, 一边堆茶,另一边是一排的电焙炉,满厅里都是焙茶的香气。
我们说明来由,刘先生漂亮的女儿妍琳接待我们。马上要比赛了,此刻整个茶山都在忙着焙茶,刘先生家自然也不例外。刘先生穿着居家的汗衫忙着焙茶,要求拍照的时候才临时换上正式的衬衣,要美美地与我们合影。那晚,我们一共喝了五泡茶。刘先生家里所选的茶菁全部来自高山茶区,用妍琳的话来说,他们只做精致茶,所以茶叶选自衫林溪和梨山的高冷茶。无论是在合作社喝到的赛级茶还是刘先生的茶,冻顶乌龙茶均焙成乌黑油亮,带着浓浓焙火味,除了茶型是球状,口味与岩茶类似。我们一行6 人一路喝过来,一致认为还是刘先生家的茶好,顺、滑、香,最重要的是没有青味。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餐,我们上到冻顶山上,我想找制作上更加传统的冻顶乌龙茶,民宿老板又推荐我们去拜访在农会既是茶农又是评委的德高望重的林先生。爱好摄影的他把家边上的冻顶山拍得极美,虽说是茶农,却处处透着儒雅。我说我要种在冻顶山的茶,且发酵各方面制程都能到位的冻顶乌龙。林先生取出一款,海拔正是700 米的本地茶。不知道为什么,这款茶从第二泡开始就越来越酸,这种酸并非入口即酸,而有延迟后的反应,我无法归类这酸是来自没食子酸、有机酸、维生素C 还是其他。
林先生又换了一款级别更高的茶,是他准备再焙火参赛的茶。这款茶在香气、滋味上明显比前一款更胜一筹,可还是同样有酸的问题。一同品茶的爱默生说他喝不出酸来,因他确实对酸不敏感,平常酸得别人吃不下的水果,他觉得没什么。除了酸,林先生的茶与刘先生的茶相比,焙火浅些,茶干没有那么黑,茶汤浓许多,也许因为那两天连着喝茶,只喝上几杯我就有茶醉的迹象。从温润和适口来说,刘先生家的高山冻顶茶更胜一筹。
其实来鹿谷前,我也向当地的茶农要过茶样并寄到上海,茶叶都是圆整、紧结、乌黑油亮, 与传统的“黄鳝色”完全没有雷同之处,如今浓浓的焙火味与“带明显焙火韵味与香气”的传统冻顶茶似乎焙火程度上只有过之。传统的冻顶泡开的叶底“青蒂、绿腹、红镶边”已然不好找了。
临走,就林先生试喝的两款茶各买了150 克,回到上海试泡,酸味明显弱了,前两天又再试泡,除了茶变得温和,香氣更为凸显,酸依旧。刘先生家要参赛的茶,妍琳说他们会再做挑拣,去掉蒂。所以,同样是冻顶,有带叶带梗的,也有泡开只有叶子的。阿里山的叶师傅自己家就有茶园,他说许多台湾老茶区如今都没落了,冻顶当地人多数不种茶,而是从高山或是其他地方买茶来焙,鹿谷的冻顶之所以能得以保留,是因为有一批焙茶了得的师傅,是这门技艺和一批喜欢焙火茶的客人延续了这里冻顶乌龙茶的香火。
如今的冻顶乌龙茶,从产地和制作都无法再寻到“传统”二字,市面上有中、重焙火的冻顶乌龙,也有清香型的冻顶乌龙;有来自传统茶区的茶,有来自台湾其他茶区的茶,还有东南亚甚至大陆的茶;有青心乌龙种制作的,也有非青心乌龙种制作的。可见,“冻顶乌龙茶”其实已成商品名了。
那么,传统冻顶乌龙茶就香消玉殒了吗? 1980 年代中期,台湾茶艺家及诗人季野先生力挽狂澜,与茶农合作,严格按照传统冻顶乌龙茶的制作方式制茶,为了区别于清香型的冻顶乌龙茶,于1987 年正式命名此茶为“红水乌龙”。然而去到台湾,你要寻红水乌龙茶,真正识得的人并不多,十有八九给你的是一款叫“红乌龙” 的茶。这是一款发酵近红茶的乌龙茶,与红水乌龙茶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当晚,受民宿老板的引荐,我们拜访了冻顶茶王刘振兴,他曾是“台茶之父”吴振铎的弟子。他家里有当年茶厂开设时吴老赠予的一匾“ 茶冠红袍”,时间是1985 年6 月10 日。如今这块匾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挂在厅堂的最边角处,墙上四周都是特等奖的匾牌。“冻顶茶王” 的称号也不是空穴来风,他的茶连续三年获得“特等茶王奖”,为刘先生赢得殊荣。厅堂两边, 一边堆茶,另一边是一排的电焙炉,满厅里都是焙茶的香气。
我们说明来由,刘先生漂亮的女儿妍琳接待我们。马上要比赛了,此刻整个茶山都在忙着焙茶,刘先生家自然也不例外。刘先生穿着居家的汗衫忙着焙茶,要求拍照的时候才临时换上正式的衬衣,要美美地与我们合影。那晚,我们一共喝了五泡茶。刘先生家里所选的茶菁全部来自高山茶区,用妍琳的话来说,他们只做精致茶,所以茶叶选自衫林溪和梨山的高冷茶。无论是在合作社喝到的赛级茶还是刘先生的茶,冻顶乌龙茶均焙成乌黑油亮,带着浓浓焙火味,除了茶型是球状,口味与岩茶类似。我们一行6 人一路喝过来,一致认为还是刘先生家的茶好,顺、滑、香,最重要的是没有青味。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餐,我们上到冻顶山上,我想找制作上更加传统的冻顶乌龙茶,民宿老板又推荐我们去拜访在农会既是茶农又是评委的德高望重的林先生。爱好摄影的他把家边上的冻顶山拍得极美,虽说是茶农,却处处透着儒雅。我说我要种在冻顶山的茶,且发酵各方面制程都能到位的冻顶乌龙。林先生取出一款,海拔正是700 米的本地茶。不知道为什么,这款茶从第二泡开始就越来越酸,这种酸并非入口即酸,而有延迟后的反应,我无法归类这酸是来自没食子酸、有机酸、维生素C 还是其他。
林先生又换了一款级别更高的茶,是他准备再焙火参赛的茶。这款茶在香气、滋味上明显比前一款更胜一筹,可还是同样有酸的问题。一同品茶的爱默生说他喝不出酸来,因他确实对酸不敏感,平常酸得别人吃不下的水果,他觉得没什么。除了酸,林先生的茶与刘先生的茶相比,焙火浅些,茶干没有那么黑,茶汤浓许多,也许因为那两天连着喝茶,只喝上几杯我就有茶醉的迹象。从温润和适口来说,刘先生家的高山冻顶茶更胜一筹。
其实来鹿谷前,我也向当地的茶农要过茶样并寄到上海,茶叶都是圆整、紧结、乌黑油亮, 与传统的“黄鳝色”完全没有雷同之处,如今浓浓的焙火味与“带明显焙火韵味与香气”的传统冻顶茶似乎焙火程度上只有过之。传统的冻顶泡开的叶底“青蒂、绿腹、红镶边”已然不好找了。
临走,就林先生试喝的两款茶各买了150 克,回到上海试泡,酸味明显弱了,前两天又再试泡,除了茶变得温和,香氣更为凸显,酸依旧。刘先生家要参赛的茶,妍琳说他们会再做挑拣,去掉蒂。所以,同样是冻顶,有带叶带梗的,也有泡开只有叶子的。阿里山的叶师傅自己家就有茶园,他说许多台湾老茶区如今都没落了,冻顶当地人多数不种茶,而是从高山或是其他地方买茶来焙,鹿谷的冻顶之所以能得以保留,是因为有一批焙茶了得的师傅,是这门技艺和一批喜欢焙火茶的客人延续了这里冻顶乌龙茶的香火。
如今的冻顶乌龙茶,从产地和制作都无法再寻到“传统”二字,市面上有中、重焙火的冻顶乌龙,也有清香型的冻顶乌龙;有来自传统茶区的茶,有来自台湾其他茶区的茶,还有东南亚甚至大陆的茶;有青心乌龙种制作的,也有非青心乌龙种制作的。可见,“冻顶乌龙茶”其实已成商品名了。
那么,传统冻顶乌龙茶就香消玉殒了吗? 1980 年代中期,台湾茶艺家及诗人季野先生力挽狂澜,与茶农合作,严格按照传统冻顶乌龙茶的制作方式制茶,为了区别于清香型的冻顶乌龙茶,于1987 年正式命名此茶为“红水乌龙”。然而去到台湾,你要寻红水乌龙茶,真正识得的人并不多,十有八九给你的是一款叫“红乌龙” 的茶。这是一款发酵近红茶的乌龙茶,与红水乌龙茶完全不是一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