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悲喜”情绪的产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冲击,通过个人基本生活的态度体验对客观现实所反映的心理活动。从宏观的方面讲,其活动状态如“喜、怒、哀、乐、悲、爱、恨等,”也有一些微观的方面如“自豪、嫉妒、惭愧等。”情绪是以个人的角度去认知事物、经验。创作主体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甚至会出现艺术作品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 悲喜、风格、情绪变化、艺术创作
通过“悲喜”双重性对风格绘画的情绪创作进行思考,从情绪心理到风格倾向是创作主体心理的冲动与表现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情绪的主动性牵扯着艺术创作的变化。
一、情绪、风格的简要概述
1、情绪的导向
情绪的产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冲击,通过个人基本生活的态度体验对客观现实所反映的心理活动。从宏观的方面讲,其活动状态如“喜、怒、哀、乐、悲、爱、恨等,”也有一些微观的方面如“自豪、嫉妒、惭愧等。”而情感是包括道德与价值两个方面,具体的表现形式“厌恶、幸福、仇恨等。”与大多数认为的情感不同,情绪是以个人的角度去认知事物、经验,情感则是以社会的角度去认知。情绪的持续时间并不长,但是发生的频率较高。情感则是相对较长,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加的强烈。在情感的强烈刺激下,情感主体往往会引发出一定的情绪出现,这种情绪的出现会影响到主体本身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状态。从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来说,情绪虽不属于情感的一部分,但情绪的产生与情感的产生有很大关系。
2、風格的外在表现
风格是艺术家对生活事物的审美见解所表达的艺术概念。在视觉艺术当中,风格的表现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所体会的,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经历、磨炼、艺术素养等进行总结归纳,把自我主体的情感倾向转移到艺术的载体中表现出来。正是由于艺术风格的不同,才让艺术作品的视觉形象丰富多彩。
二、“悲、喜”情绪的来源
1、“悲”情绪的产生
“悲”情绪是人在生活经历的刺激下而产生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人在精神上出现低迷、消极、神态等负面影响,在身体上也会出现病症、限制工作或者学习的效率并且“悲”情绪的程度大小的影响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重视程度来决定。也就是说,越加重要的对象或者客观事物越容易对人本身造成负面情绪的影响。且影响的时间长短也因重视的大小所决定。
2、“喜”情绪的产生
“喜”情绪同样是人在生活经历的刺激下而产生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人在精神上出现乐观、兴奋、激动、开心等正面影响,同时,在身体上会出现多动、无法安静下来,会略微提高一些对事物的专注,甚至会不经意间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持续时间方面,“喜”情绪的程度影响与“悲”情绪的影响恰恰相反,“喜”情绪虽然也会因人对客观事物的重视程度来决定。但 “喜”情绪的持续时间并不会很长,与“悲”情绪相比所持续的时间要远远少很多。
三、“悲喜”情绪产生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1、情绪波动的外在形象表现
外在形象表现中的情绪波动是以创作主体的现实感悟,这种现实感悟激发出来的情绪状态表现,就是前面所概述人的悲、喜、怒、爱、很等情绪状态。艺术作品中形象的思想是创作主体以形象映射出主体本身对于社会、道德以及审美态度的看法。普列汉诺夫说“艺术即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不同的审美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情绪表现,艺术家在情绪波动的作用下进行艺术形象塑造时,艺术家自身会把对生活中各种迹象的审美思考和人生经历经的情感反映,汇聚于艺术作品的形象身上。如此一来,艺术作品的形象也就体现了艺术家的思想观点与情感反映。同时,欣赏主体也会因作品形象表现的“悲喜”情绪波动而受到情绪上的影响,继而在欣赏者的角度发生情绪的变化。形象表现是感性的表现,它体现着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对象的外在和内在。因此形象表现通过创作主体的情绪波动成为欣赏者的感觉对象。同时,形象表现又有理性的表现,在这里就能够表现出创作主体的认识、创造以及感悟理解的能力。艺术要以生活原本的外在面貌来反映出客观现实,这就取决于形象表现要有具体性。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表现不是主体对客观事物象机器一样的模仿,而是通过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思维的描绘,再以感性表现深沉意义的理性目的。因此,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会更加趋向完美的程度,同时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表现也会更加的生动、真实。
2、情绪沉淀的内部结构表现
艺术作品中情绪沉淀是创作主体主观情绪的内部结构表现,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因素的主要形式,是客观对象内部联系并与外在形象表现不同。人体的构成虽然外表对称合理,经络相连贯通。内部的脏器却与之相反,并且分工合作,各占其空间,内外联系紧密构成一种有机活动的主体统一。情绪沉淀就是这种联系的重要组成结构。如果没有这种结构,创作主体就不会转移其灵感思维,艺术作品也不会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内心动机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情绪沉淀在“悲喜”的状态下引发的结构表现,这种表现通常为外在的刺激与内在的感觉经验互为作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作用下,创作主体在接受到外界的形象信息时,会在内心的感觉经验上产生一种心理机构,心理机构会自动接受这种形象信息。如果没有接受或者不存在这种与外界形式相符合的人的心理机构,那就根本无法促使创作主体把对外界对象的情绪沉淀化为自身的创作动机。
这种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方向上来说,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主体创作心理与风格倾向的新方向。创作主体不仅仅以个体情绪的需要而创作,而也会以大众审美方向去创作。创作主体的情绪是人们根据艺术作品分格接收其主体的情感状态,是研究主体情绪变化的重要切入点。从这个角度研究,不仅是发现“心理情绪变化”的新界限,也是欣赏者根据艺术作品风格感受创作主体心理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也是研究主要的范围。
结语:
以悲喜情绪的角度来分析艺术创作的表现与互动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方向上来说,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主体创作心理与风格倾向的新方向。创作主体不仅仅以个体情绪的需要而创作,而也会以大众审美方向去创作。创作主体的情绪是人们根据艺术作品分格接收其主体的情感状态,是研究主体情绪变化的重要切入点。从这个角度研究,不仅是发现“心理情绪变化”的新界限,也是欣赏者根据艺术作品风格感受创作主体心理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也是研究主要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刘伟冬.《外国美术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年,第 86 页。
[2]汉斯·罗伯特·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页。
关键词: 悲喜、风格、情绪变化、艺术创作
通过“悲喜”双重性对风格绘画的情绪创作进行思考,从情绪心理到风格倾向是创作主体心理的冲动与表现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情绪的主动性牵扯着艺术创作的变化。
一、情绪、风格的简要概述
1、情绪的导向
情绪的产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冲击,通过个人基本生活的态度体验对客观现实所反映的心理活动。从宏观的方面讲,其活动状态如“喜、怒、哀、乐、悲、爱、恨等,”也有一些微观的方面如“自豪、嫉妒、惭愧等。”而情感是包括道德与价值两个方面,具体的表现形式“厌恶、幸福、仇恨等。”与大多数认为的情感不同,情绪是以个人的角度去认知事物、经验,情感则是以社会的角度去认知。情绪的持续时间并不长,但是发生的频率较高。情感则是相对较长,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加的强烈。在情感的强烈刺激下,情感主体往往会引发出一定的情绪出现,这种情绪的出现会影响到主体本身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状态。从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来说,情绪虽不属于情感的一部分,但情绪的产生与情感的产生有很大关系。
2、風格的外在表现
风格是艺术家对生活事物的审美见解所表达的艺术概念。在视觉艺术当中,风格的表现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所体会的,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经历、磨炼、艺术素养等进行总结归纳,把自我主体的情感倾向转移到艺术的载体中表现出来。正是由于艺术风格的不同,才让艺术作品的视觉形象丰富多彩。
二、“悲、喜”情绪的来源
1、“悲”情绪的产生
“悲”情绪是人在生活经历的刺激下而产生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人在精神上出现低迷、消极、神态等负面影响,在身体上也会出现病症、限制工作或者学习的效率并且“悲”情绪的程度大小的影响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重视程度来决定。也就是说,越加重要的对象或者客观事物越容易对人本身造成负面情绪的影响。且影响的时间长短也因重视的大小所决定。
2、“喜”情绪的产生
“喜”情绪同样是人在生活经历的刺激下而产生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人在精神上出现乐观、兴奋、激动、开心等正面影响,同时,在身体上会出现多动、无法安静下来,会略微提高一些对事物的专注,甚至会不经意间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持续时间方面,“喜”情绪的程度影响与“悲”情绪的影响恰恰相反,“喜”情绪虽然也会因人对客观事物的重视程度来决定。但 “喜”情绪的持续时间并不会很长,与“悲”情绪相比所持续的时间要远远少很多。
三、“悲喜”情绪产生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1、情绪波动的外在形象表现
外在形象表现中的情绪波动是以创作主体的现实感悟,这种现实感悟激发出来的情绪状态表现,就是前面所概述人的悲、喜、怒、爱、很等情绪状态。艺术作品中形象的思想是创作主体以形象映射出主体本身对于社会、道德以及审美态度的看法。普列汉诺夫说“艺术即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不同的审美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情绪表现,艺术家在情绪波动的作用下进行艺术形象塑造时,艺术家自身会把对生活中各种迹象的审美思考和人生经历经的情感反映,汇聚于艺术作品的形象身上。如此一来,艺术作品的形象也就体现了艺术家的思想观点与情感反映。同时,欣赏主体也会因作品形象表现的“悲喜”情绪波动而受到情绪上的影响,继而在欣赏者的角度发生情绪的变化。形象表现是感性的表现,它体现着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对象的外在和内在。因此形象表现通过创作主体的情绪波动成为欣赏者的感觉对象。同时,形象表现又有理性的表现,在这里就能够表现出创作主体的认识、创造以及感悟理解的能力。艺术要以生活原本的外在面貌来反映出客观现实,这就取决于形象表现要有具体性。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表现不是主体对客观事物象机器一样的模仿,而是通过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思维的描绘,再以感性表现深沉意义的理性目的。因此,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会更加趋向完美的程度,同时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表现也会更加的生动、真实。
2、情绪沉淀的内部结构表现
艺术作品中情绪沉淀是创作主体主观情绪的内部结构表现,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因素的主要形式,是客观对象内部联系并与外在形象表现不同。人体的构成虽然外表对称合理,经络相连贯通。内部的脏器却与之相反,并且分工合作,各占其空间,内外联系紧密构成一种有机活动的主体统一。情绪沉淀就是这种联系的重要组成结构。如果没有这种结构,创作主体就不会转移其灵感思维,艺术作品也不会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内心动机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情绪沉淀在“悲喜”的状态下引发的结构表现,这种表现通常为外在的刺激与内在的感觉经验互为作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作用下,创作主体在接受到外界的形象信息时,会在内心的感觉经验上产生一种心理机构,心理机构会自动接受这种形象信息。如果没有接受或者不存在这种与外界形式相符合的人的心理机构,那就根本无法促使创作主体把对外界对象的情绪沉淀化为自身的创作动机。
这种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方向上来说,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主体创作心理与风格倾向的新方向。创作主体不仅仅以个体情绪的需要而创作,而也会以大众审美方向去创作。创作主体的情绪是人们根据艺术作品分格接收其主体的情感状态,是研究主体情绪变化的重要切入点。从这个角度研究,不仅是发现“心理情绪变化”的新界限,也是欣赏者根据艺术作品风格感受创作主体心理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也是研究主要的范围。
结语:
以悲喜情绪的角度来分析艺术创作的表现与互动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方向上来说,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主体创作心理与风格倾向的新方向。创作主体不仅仅以个体情绪的需要而创作,而也会以大众审美方向去创作。创作主体的情绪是人们根据艺术作品分格接收其主体的情感状态,是研究主体情绪变化的重要切入点。从这个角度研究,不仅是发现“心理情绪变化”的新界限,也是欣赏者根据艺术作品风格感受创作主体心理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也是研究主要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刘伟冬.《外国美术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年,第 86 页。
[2]汉斯·罗伯特·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