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则成为民营企业的生存法则。如今,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期“圆桌”特邀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武汉当代集团董事长艾路明、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振华就“改革进程中的民企创新”展开探讨。
从传统领域发现新价值
《支点》:什么是创新?从经营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该朝哪个方向创新?
王均豪:均瑶集团目前正朝服务业方向调整,我对服务业创新的定义就是高素质的人才、中端的定位、高质量的服务、高技术的应用产生高效益的回报。另一方面,企业家应该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并把它看成一种使命,只有这样,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概率才会更高。
冯仑:创新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亘古未见的、空前绝后的颠覆性活动,而是应该从传统领域、传统行业发现新的价值。企业内部的制度也非常重要,一旦建立了自由的企业制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接下来的创新就是很自然的事。
毛振华:从现有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点应该是民营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8个月,其发展和生存的难点在于资源配置。如何对资本、要素进行更好的配置,应该成为民企创新的重点。
郭广昌:创新的关键是要在对的地方做对的事,复星称之为“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具体来讲,作为一个投资企业,肯定要遵循传统的方式方法,并找到作为投资公司的独特道路。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来说,应该更关注它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比如能不能带它来中国发展,能不能把它和中国企业嫁接起来共同发展。复星还很好地实施了中国战略资源整合,强化了“中国动力”,这也是一种创新。
优质资本支撑实体创新
《支点》:经济环境的开放和竞争就必然会带来理想中的创新吗?民企的创新驱动力来自哪里?
冯仑:现在创新的外部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过去几十年,各地的大型商会纷纷崛起,自主创业和创新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比如陕西商会,就已经成立了针对陕西年轻人创业的专业基金,一开始就筹资1000万元,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这使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始就有了自己的发展资金,应该说机遇是最好的。
郭广昌:外部环境到底是否有利于创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环境里能做些什么。比如,创新驱动力需要充足的资金作后盾,对于民企而言,便需要开拓稳定健康的融资渠道以保证良好的流动性,优质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巨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融资模式创新本身也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企业创新。
《支点》:有人说未来制造业有机会,有人说要以互联网为基础,也有人说产能还是会过剩。民营企业未来几年的产业机会在哪里?
郭广昌:我觉得机会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要进一步升级,现在制造业的框架是有的,但水平还不高;二是城市化的框架已经拉开了,但是城市化的品质还不够,所以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升级版城市化,用政府带动的投资毕竟是不可持续的。由这两个方面可以延伸出更多的产业机会,比如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物流,包括医疗和养老的健康产业,以及大文化产业。
艾路明:每一个行业板块里都有企业走在前面,要想做得更好,就得实现每一个板块自身的专业化,这要求对不同的管理团队做不同的安排。要解决现在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我认为管理理论的创新具有根本意义,它甚至决定着中国民营企业能否走向世界。比如股份制曾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日本松下、丰田成功的管理模式,也都为公司的腾飞起到了关键作用。
开放激发创新
《支点》:民企发展除了坚持创新,也离不开整个宏观经济大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经济体制改革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将如何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之路?
艾路明:上海自贸区、国务院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政策都释放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信号,我认为只要下定决心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还将迎来巨大的进步。我对未来一到两年的经济形势是很乐观的,这将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
王均豪:我相信未来对民营企业改革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包括“383”方案、自贸区政策等等。现在常讲的宏观经济主动回调,会给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便成为当务之急,管理、战略甚至硬件都需要转型。
毛振华:虽然美国正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每一次危机之后都要伴随着技术革新,才能迎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下一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还不得而知,现在全球都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产业革命方向。而中国经济有它特殊的地方,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一个调整期。当然,谈到民企发展就不得不提大的政策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了“大改革”的信号,政府未来可能允许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互相参股,建立真正的混合经济,通过高股本、股权分散的形式降低企业负债水平,从而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这对民企和国企都是利好。(支点杂志2014年2月刊)
从传统领域发现新价值
《支点》:什么是创新?从经营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该朝哪个方向创新?
王均豪:均瑶集团目前正朝服务业方向调整,我对服务业创新的定义就是高素质的人才、中端的定位、高质量的服务、高技术的应用产生高效益的回报。另一方面,企业家应该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并把它看成一种使命,只有这样,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概率才会更高。
冯仑:创新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亘古未见的、空前绝后的颠覆性活动,而是应该从传统领域、传统行业发现新的价值。企业内部的制度也非常重要,一旦建立了自由的企业制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接下来的创新就是很自然的事。
毛振华:从现有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点应该是民营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8个月,其发展和生存的难点在于资源配置。如何对资本、要素进行更好的配置,应该成为民企创新的重点。
郭广昌:创新的关键是要在对的地方做对的事,复星称之为“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具体来讲,作为一个投资企业,肯定要遵循传统的方式方法,并找到作为投资公司的独特道路。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来说,应该更关注它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比如能不能带它来中国发展,能不能把它和中国企业嫁接起来共同发展。复星还很好地实施了中国战略资源整合,强化了“中国动力”,这也是一种创新。
优质资本支撑实体创新
《支点》:经济环境的开放和竞争就必然会带来理想中的创新吗?民企的创新驱动力来自哪里?
冯仑:现在创新的外部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过去几十年,各地的大型商会纷纷崛起,自主创业和创新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比如陕西商会,就已经成立了针对陕西年轻人创业的专业基金,一开始就筹资1000万元,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这使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始就有了自己的发展资金,应该说机遇是最好的。
郭广昌:外部环境到底是否有利于创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环境里能做些什么。比如,创新驱动力需要充足的资金作后盾,对于民企而言,便需要开拓稳定健康的融资渠道以保证良好的流动性,优质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巨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融资模式创新本身也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企业创新。
《支点》:有人说未来制造业有机会,有人说要以互联网为基础,也有人说产能还是会过剩。民营企业未来几年的产业机会在哪里?
郭广昌:我觉得机会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要进一步升级,现在制造业的框架是有的,但水平还不高;二是城市化的框架已经拉开了,但是城市化的品质还不够,所以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升级版城市化,用政府带动的投资毕竟是不可持续的。由这两个方面可以延伸出更多的产业机会,比如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物流,包括医疗和养老的健康产业,以及大文化产业。
艾路明:每一个行业板块里都有企业走在前面,要想做得更好,就得实现每一个板块自身的专业化,这要求对不同的管理团队做不同的安排。要解决现在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我认为管理理论的创新具有根本意义,它甚至决定着中国民营企业能否走向世界。比如股份制曾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日本松下、丰田成功的管理模式,也都为公司的腾飞起到了关键作用。
开放激发创新
《支点》:民企发展除了坚持创新,也离不开整个宏观经济大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经济体制改革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将如何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之路?
艾路明:上海自贸区、国务院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政策都释放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信号,我认为只要下定决心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还将迎来巨大的进步。我对未来一到两年的经济形势是很乐观的,这将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
王均豪:我相信未来对民营企业改革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包括“383”方案、自贸区政策等等。现在常讲的宏观经济主动回调,会给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便成为当务之急,管理、战略甚至硬件都需要转型。
毛振华:虽然美国正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每一次危机之后都要伴随着技术革新,才能迎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下一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还不得而知,现在全球都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产业革命方向。而中国经济有它特殊的地方,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一个调整期。当然,谈到民企发展就不得不提大的政策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了“大改革”的信号,政府未来可能允许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互相参股,建立真正的混合经济,通过高股本、股权分散的形式降低企业负债水平,从而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这对民企和国企都是利好。(支点杂志2014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