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文人风骨刻画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古代中国文人情怀与风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提取设计元素,通过案例分析法阐述当代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当代城市景观寻径古雅,达到景观的场域性设计探索。
关键词:古典私家园林;掇山理水;文人情怀;当代城市景观设计
古典园林的兴造向来与文人、士大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古人寄情山水、隐逸山林的载体,私家园林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了千千万万文人、士大夫对自然之美的隽永情思。“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王维《辋川别业》)。在辋川别业的兴造过程中,王维融情于景,将自然的山水纳入园中,注重写实,更重写意,开创了宁静致远、简约而温婉的园林形式,成为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品。
一、水石造景的理念与手法
古典私家园林又做文人山水园之说,可见掇山、理水两种造园技巧在古典私家园林兴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效仿自然,以少胜多,有机融合
在水石的营造过程中,要考虑处理好水与石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地理、水文、天气等条件对水石造景的影响。以网师园为例,在庭园内部空间有限的水池中,造出了湖泊荡漾的效果。设计者很好的利用了江南地区季风气候的特点,在营造园林的过程中,将上风处做掇山处理并修建楼阁,季风通过此处时风向微变吹向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同时造园家对于庭园山体和水体的依存关系进行巧妙设计,驳岸往往被处理为阶梯状的叠石形式,即以层层底下的形式接近水体。
(二)以“曲”为全,藏头收尾,欲扬先抑
中国传统哲学观以“曲”为全,古代文人雅士对美的表达是含蓄而内敛的,援引到园林的水石造景中则可用白居易《琵笆行》中的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虽然在掇山、理水处理程度上的比重有所不同,但都有着同样的艺术规律,即游赏的路线都是蜿蜒曲折的,这几乎是所有的古典园林中都具有的一种共同的特征,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池水、山径无一不曲,也蕴含着传统园林美学思想。
(三)动静有致,虚实相生,繁简有度
园林因水而活,在水景的营造中,造园者们对水面虚实与动静的处理颇为用心。池水形成虚无的空间,将周围的山石、楼阁、花木的倒影尽数吸纳于池水中,同时镜面池水的透明度较强,亦可作为观赏水中游鱼之用,静中有动,虚中有实。曲水则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模仿自然山川中溪流的形式,以温婉而平静的运动方式流淌至下游。跌水则是在叠石过程中,有意做出高差,流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的区域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撞击在山石上,既有水声,又有水势,成为园林中最具声色与活力的景观节点。
二、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古典园林的营造,现代景观设计更具有“时代性”。这里所说的时代性,不仅指构筑物材料的丰富,设计手法的多样,更是指设计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理念等方面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一)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发展过程,利用自然条件来构建新型结构的城市生态圈。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对生态设计的定义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该定义着重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此处的互利共生在设计手法上意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
其中,低成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成本低,主要为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低成本的新型人工材料,以减少对自然材料的索取;一方面是环境治理成本低,体现在合理的场地规划设计、竖向设计和植物群落设计,以尊重项目用地原始地貌为基础,进行合理适度的竖向设计,用巧妙的手法弱化大尺度不合宜的高程差,减少大面积土方施工作业量,以尊重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为先导,进行合理的植物群落组织,改善局地小气候。
低能耗。减少对材料、能源和人力投入的消耗。首先在于控制规划场地的规模,规划场地的规模大小由当地的经济条件、社会需求和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决定。其次,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风格定位和材料的选择。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利用材料,把握材料的规格尺寸,减少废料的产出。最后,在景观设施的选择上,以节能、环保、坚固耐用为基本思路,这样既可以减少前期的经济投入,又可以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低污染,在景观设计中的低污染换个角度可理解为提高局地环境的自净与自我调节能力和景观系统对周边环境的调节作用。那么,从设计理念来讲,可以借鉴古典园林以“曲”为全,藏头收尾,欲扬先抑的造景理念。这里,“曲”“藏”“抑”为关键字,可以理解为弯曲,藏拙和遮蔽的意思。换言之,就是丰富景观在平面和立面上的层次感,使眩光、噪音、污浊空气的传播路径复杂化,抑制其扩散条件。
(二)“多维度”设计和有机融合理念
景观设计不仅要从丰富视觉层次的角度出发,还要综合考虑景观在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对人的感受的影响。“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从现代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落叶满阶红不扫”似乎也别有一番风味,落叶勿扫,保持生态链的完整性。基于以上考虑,在设计时可考虑落叶乔木(如槭树科植物)的栽种,既可以增加秋日景观的视觉层次,也可以丰富听觉、触觉方面的感受。
在设计时有意识的弱化景观与城市道路的边界,使景观有机的融入到城市的肌理中。减少大型景观工程数量,增加尺度宜人的微型景观,并与周围的建筑、道路融为一体,进而增加生态景观界面与城市界面的接触面积,使景观设计在解决城市污染的问题上,发挥应有的效能。
(三)文化价值引导
现代人在纷繁嘈杂的城市中逐渐失去了古代文人雅士那几分浓浓的隐逸情怀和对回归生命本质的细细探索,但对山水自然的眷恋却都是与生俱来的。现代景观设计则更需要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知维度,加以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触景生情、心驰神往。这也正是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出色的景观设计可以使人们透过自然的景象触碰到内心深处那一颗古人所埋藏的对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质的探索欲望的种子。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孟兆祯.中国风景园林的特色[J].广东园林,2006(01):3-7.
关键词:古典私家园林;掇山理水;文人情怀;当代城市景观设计
古典园林的兴造向来与文人、士大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古人寄情山水、隐逸山林的载体,私家园林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了千千万万文人、士大夫对自然之美的隽永情思。“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王维《辋川别业》)。在辋川别业的兴造过程中,王维融情于景,将自然的山水纳入园中,注重写实,更重写意,开创了宁静致远、简约而温婉的园林形式,成为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品。
一、水石造景的理念与手法
古典私家园林又做文人山水园之说,可见掇山、理水两种造园技巧在古典私家园林兴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效仿自然,以少胜多,有机融合
在水石的营造过程中,要考虑处理好水与石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地理、水文、天气等条件对水石造景的影响。以网师园为例,在庭园内部空间有限的水池中,造出了湖泊荡漾的效果。设计者很好的利用了江南地区季风气候的特点,在营造园林的过程中,将上风处做掇山处理并修建楼阁,季风通过此处时风向微变吹向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同时造园家对于庭园山体和水体的依存关系进行巧妙设计,驳岸往往被处理为阶梯状的叠石形式,即以层层底下的形式接近水体。
(二)以“曲”为全,藏头收尾,欲扬先抑
中国传统哲学观以“曲”为全,古代文人雅士对美的表达是含蓄而内敛的,援引到园林的水石造景中则可用白居易《琵笆行》中的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虽然在掇山、理水处理程度上的比重有所不同,但都有着同样的艺术规律,即游赏的路线都是蜿蜒曲折的,这几乎是所有的古典园林中都具有的一种共同的特征,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池水、山径无一不曲,也蕴含着传统园林美学思想。
(三)动静有致,虚实相生,繁简有度
园林因水而活,在水景的营造中,造园者们对水面虚实与动静的处理颇为用心。池水形成虚无的空间,将周围的山石、楼阁、花木的倒影尽数吸纳于池水中,同时镜面池水的透明度较强,亦可作为观赏水中游鱼之用,静中有动,虚中有实。曲水则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模仿自然山川中溪流的形式,以温婉而平静的运动方式流淌至下游。跌水则是在叠石过程中,有意做出高差,流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的区域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撞击在山石上,既有水声,又有水势,成为园林中最具声色与活力的景观节点。
二、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古典园林的营造,现代景观设计更具有“时代性”。这里所说的时代性,不仅指构筑物材料的丰富,设计手法的多样,更是指设计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理念等方面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一)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发展过程,利用自然条件来构建新型结构的城市生态圈。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对生态设计的定义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该定义着重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此处的互利共生在设计手法上意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
其中,低成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成本低,主要为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低成本的新型人工材料,以减少对自然材料的索取;一方面是环境治理成本低,体现在合理的场地规划设计、竖向设计和植物群落设计,以尊重项目用地原始地貌为基础,进行合理适度的竖向设计,用巧妙的手法弱化大尺度不合宜的高程差,减少大面积土方施工作业量,以尊重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为先导,进行合理的植物群落组织,改善局地小气候。
低能耗。减少对材料、能源和人力投入的消耗。首先在于控制规划场地的规模,规划场地的规模大小由当地的经济条件、社会需求和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决定。其次,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风格定位和材料的选择。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利用材料,把握材料的规格尺寸,减少废料的产出。最后,在景观设施的选择上,以节能、环保、坚固耐用为基本思路,这样既可以减少前期的经济投入,又可以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低污染,在景观设计中的低污染换个角度可理解为提高局地环境的自净与自我调节能力和景观系统对周边环境的调节作用。那么,从设计理念来讲,可以借鉴古典园林以“曲”为全,藏头收尾,欲扬先抑的造景理念。这里,“曲”“藏”“抑”为关键字,可以理解为弯曲,藏拙和遮蔽的意思。换言之,就是丰富景观在平面和立面上的层次感,使眩光、噪音、污浊空气的传播路径复杂化,抑制其扩散条件。
(二)“多维度”设计和有机融合理念
景观设计不仅要从丰富视觉层次的角度出发,还要综合考虑景观在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对人的感受的影响。“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从现代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落叶满阶红不扫”似乎也别有一番风味,落叶勿扫,保持生态链的完整性。基于以上考虑,在设计时可考虑落叶乔木(如槭树科植物)的栽种,既可以增加秋日景观的视觉层次,也可以丰富听觉、触觉方面的感受。
在设计时有意识的弱化景观与城市道路的边界,使景观有机的融入到城市的肌理中。减少大型景观工程数量,增加尺度宜人的微型景观,并与周围的建筑、道路融为一体,进而增加生态景观界面与城市界面的接触面积,使景观设计在解决城市污染的问题上,发挥应有的效能。
(三)文化价值引导
现代人在纷繁嘈杂的城市中逐渐失去了古代文人雅士那几分浓浓的隐逸情怀和对回归生命本质的细细探索,但对山水自然的眷恋却都是与生俱来的。现代景观设计则更需要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知维度,加以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触景生情、心驰神往。这也正是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出色的景观设计可以使人们透过自然的景象触碰到内心深处那一颗古人所埋藏的对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质的探索欲望的种子。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孟兆祯.中国风景园林的特色[J].广东园林,2006(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