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古道访索桥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xi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经靖远县石门镇,过景泰县芦阳镇,到武威市凉州区,自汉代就是丝绸之路要道之一。特别是石门和芦阳交界处的索桥古渡口,曾是明王朝最后一项大型军事工程,至清王朝一度相当繁华。为实地探究,2015年正月初八,和几位好友相约,前往寻访。
  塞内古道边关要岭
  古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每一段又有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的北线由今宁夏固原、海原进入白银境内,其中一条路线就是经平川水泉堡、裴家堡到靖远石门,再由索桥渡口过黄河抵芦阳镇,然后进入河西走廊。这条道路,大部分虽隐蔽难走,却是捷径。我们行走的部分路线,就与当年的丝绸之路基本重合。
  由平川区新墩出发,沿原109线走过不远,经水泉堡改道往北,就进入前往靖远县石门镇的乡间便道。这条便道蜿蜒崎岖,高低不平,一直在群山之间穿梭,驱车前行,恍惚进入河西走廊一般,山岭似游龙飞舞,峰顶如虎豹盘桓。
  前行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川水泉镇砂流水村以西的三角古城,该城依山而筑,规模不大,不知何时修建。过后查找资料,发现全国三角古城很多,但是唯独不见此城,看来只有从地方资料搜寻了。此城主体已破坏,仅剩一段残墙,但朝北的瓮城遗迹明显。细看残存的城墙,利用黄土和本地砂土夯筑而成。东面山上有烽火台遗迹两处,也只可辨别遗迹。
  离开三角古城,地势渐高,举目远眺,群山巍峨,连绵不绝。此时,天空飘起雪花,乡间便道更加难走,前进异常艰难。正行间,一条东西走向的雄伟山脉横在眼前,高处山梁上巍峨耸立着一古城堡,等沿着盘山道路近前看时,更加壮观。我们所走的道路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处,地势险要,自古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残留的古长城(边墙)、烽火台、古城堡有好几处,现看到的正是分水岭堡遗址。
  靖远面山背河,地理位置重要,自汉代起就建筑修池,御敌保边。明朝建立后,与北元残余势力隔河对峙,而河北蒙元骑兵常有扰攘大明边境,甚至时有大将率轻骑踏冰渡河,南下抢掠百姓,成为一时之患,这里由此更成为重疆要塞。查《康熙·靖远卫志》得知:为便拒守,正统二年(1437),明设置靖虏卫,修筑城池,使之成为当时西北地区防御残元势力侵犯建置规模比较大的卫城。自明正统建卫以后,明王朝或在原有废弃的古堡上修补,或是择地新筑,并逐代扩建,形成诸多的边塞城堡,分水岭城堡即是其一。
  史料记载,分水岭堡(当地人称荒草关堡)在卫(今靖远县城)东北130里,明万历元年(1573)建。万历三十四年(1606),靖远卫兵粮道袁弘德巡阅边塞军事防务到此,见分水岭堡城筑山巅,岭高风大,六月飞雪,异常寒冷,不堪居处,且取水不便,防御亦艰,遂向上奏疏,将城堡改建至北面地平水便的裴家沟,守防人员随迁裴家堡。当时设防守官一名,统领军丁100名,所辖沿河边40里,墩台四座。这一城堡的建立,加强了防御体系,稳定了靖远边塞防务,使丝绸之路也得以畅通无阻。突然想到,先前的三角古城,当时就是分水城堡的后防保障之地?
  站在路边仰视,只见城墙下虽是农田,但400多年的城堡墙部分保存较好,而且有一城墩几乎完好,想必内部一定有可观之处。大家冒着风雪,沿着山梁登上古城堡,城内建筑虽荡然无存,已经成为农田,但城池规模明晰可辨。行走其间,大雪扑面,冷风逼人,真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不由慨叹,敬畏当时将士的顽强与英勇。
  再仔细观察,这座城堡依山修建,竟然分为上、下两座城堡,均呈椭圆形,且两堡相连,成为独特的连城堡。堡北有一高墩,残高约4米,用黄土和芨芨草隔层夯筑,坚固结实,历时400多年风雨侵袭,依旧矗立,傲视群山。登上墩台,环顾四周,整个山川高低起伏,白雪茫茫,让人遐想无限。城堡向西顺着山梁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防御性长城(边墙),延绵数百米,直到远处山峰,墙体虽已倾圮坍塌,且低洼处被从中截断,用作公路的通道,整体遗址仍清淅可见,险隘犹雄。或许这通道,原本就是关口?如此说去,或许那里曾经还会建有雄伟的关楼吧?
  遥望隘口,联想远古,这段丝路古道上的险要路段,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实为关内乃至当时西北一大屏障。当年,这里发生过多少次抵御外敌的战争,发生过多少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大概只有这些古老建筑知道了。也只有它们,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让人体悟岁月的悠久深厚和生命的源远流长。
  走下城堡,继续北行。此时下山,冰雪铺路,车行打滑,异常艰难,但大家热心不减,均沉浸在古堡、长城之中。遗憾之处,路旁还有裴家堡遗址,哈思吉堡,均一晃而过,只能远观,不及细看。
  车出石门镇,又进入长长的峡谷地带,沿着一条极为狭窄崎岖的山道前行,两旁重峦叠嶂,峻岭危险,处处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压抑。终于盘旋到一峡口,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一座明显的人工长墙横在眼前。“城墙!”大家不约而同地喊道,接着,迫不及待地跳下车,远奔而去。
  后来得知,这道峡谷名叫胡麻沟,距离前方黄河渡口已经不远,是明朝时期距河口修造的第二道隘口墙。此段长墙连接东西两山,现存残墙长约120米,高约10米,底宽12米,顶宽3米多,墙体依旧用黄土和砂石夯筑而成,和前面的三角城、分水岭城堡修筑方式很是相似。不同之处,此墙内层为土筑,外层用石块包裹,更为坚固。土墙西侧有一豁口,溪水从旁流过,东侧亦有一豁口,却是城门塌陷的样子。除去这两处,历经400多年风雨拍打,墙体基本完好,足见当时建筑之牢固,防御之重要。再往北,就到黄河边,可见第一道隘口墙,大概因为河水冲刷,只显轮廓,不及第二道巍峨雄伟。
  跨过长墙,到索桥渡口东岸的直线距离已不远,但是通往渡口的道路车辆无法到达,要沿河岸步行,只能停车,背包徒步,前往索桥渡。
  丝路古渡 索桥遗堡
  我们到达黄河边时,已雪过天晴。冬日的黄河清澈如蓝,温柔美丽,阳光遍洒水面,波光粼粼,格外迷人。河水缓缓向前流动,浅水处石子亦能清晰可见,加之两岸乱石穿空,高山耸立,让这湾土地显得很是幽静神秘。   初行两三里,道路宽阔,尚可行车,前行不远,在河边有一处残破的渡口基座,两根钢丝绳没在水中,一艘渡船停在对岸,想是依靠水流并借助绳索牵引往来渡河吧。
  我们没有过河,踩着河岸的巨石道路向东继续赶路。接下来一面是峭壁,一面是大河,根本没有路,行走极其惊险。我们只好时而爬陡坡,盘旋向上;时而过悬崖,匍匐而下。大家小心谨慎地前行,尽管如此,但一路上还是没有忘记拍照留念,特别是难走之处,更是如此。
  走过一段又一段险滩,爬过一块又一块巨石,终于,到达较为平坦之处。此刻,眼前虽不是豁然开朗,但河岸尽收眼底,特别是一块块独具特色的黄河石,引得大家纷纷赞美。
  前行中,正在一片枣林寻找风干的正宗石门小口枣子时,忽听得有人喊:看,前方就是索桥堡。只见远处的黄河又向北转去,高山峡谷隐约可见,再顺着远处黄河转弯处的东南山岭上远远望去,依稀能辨认到一座建筑群遗址。仔细辨认,满眼是大大小小的石街、石墙、石屋,真正的一座石头古城。建筑遗址规模很是宏大,只是时间的变化,让这里仅留下一堆堆残垣断壁、一幢幢破墙烂屋,俯瞰着黄河两岸,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又似乎在考验着来访者的想象力。但仅凭这一点,实在让人很难与繁华一时的著名古渡联系起来。
  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赶到一片较为开阔的峡谷平地,远看黄河北岸,一座较大的烽火台紧连着五个小烽台矗立在山巅,正是所谓的“一烽五燧”。尽管我们没有到达近前,但还是被这相连的烽燧惊呆了。我的脑海中,烽燧应该是分散的,而这清晰矗立眼前的烽火台,一大五小一字排开,相连成线,恢宏壮观。直到这时,探寻已久的索桥古渡,终于慢慢地露出颜容,等待着我们进一步造访。
  资料显示,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一种以索链固定在河道两侧,上覆桥面或悬挂溜索而构建的桥梁。多建于地形崎岖、水流湍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早期用于构建索桥多由藤、草等植物编成索链,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或渡船。
  据《靖远史话》,石门索桥渡口最早以木船和羊皮筏子摆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两岸修建索桥,河面上排二十四艘木制大船,两岸四根铁铸“将军柱”,用草绳系船成浮桥,故名索桥。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这里重建索桥,并在河西又筑一座桥头堡。索桥渡口修建完善之后,哈思吉堡也成为交通枢纽,这段丝绸之路渡口也更加繁忙,并长期成为长安通往武威的咽喉。而今,索桥连同将军柱、渡船都已湮没,只留下一片废墟,默默见证着昔日的繁华。
  正贪恋于此,辨认着远方的屋墙、院落、街道,又见无限风光在前峰,于是步入黄河岸边东南面一古院落遗迹。这处院落距离河边不远,但避水防风,且位置险要,从建筑痕迹辨认,该院主房依山傍水,厅堂不小,门前有三层方整的石台阶,依我看来,这样的规格如果不是朝廷重要官员的办公场所,就非庙宇莫属了。
  院内躺着一块破裂石碑,一大三小,碑刻“大清国康熙岁次丁未仲夏闰四月吉……”字样,碑本不知名,我想就称之为“索桥康熙碑”吧。其中主要为驻地将军名讳,另有附近各镇信官、哈思吉生员、哈思吉善信等职位高低不同的诸多人名,想来原本应该是立在某个庙宇,而且是武官之前的功德碑吧!
  走出古院落,还在沉思之间,一座屹立在山道旁的石碑映入眼帘,正是当地著名的《山陕修路碑》。这是一块刻立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间的功德碑。碑文赞颂了一个在哈思吉堡做了18年生意的名胡正宽的山西商人,眼见此地道路难行,给商旅行人造成极大不便,想把索桥渡口附近的山路修好。因苦于工程浩大,个人力量有限,难以完成,便向过往商队和周围商号募集资金,先后有甘、山、陕三省,七府、三州、三十县,180余家商号商户慷慨捐赠白银340多两,彻底修整拓宽了通往索桥古渡的道路,保障了丝绸之路北线的畅通。借着“山陕碑”管窥,可知索桥渡当时规模不小,场景繁华。
  同时,从山陕碑雕刻形式看,先前所见的索桥康熙碑应该只是残存的一半,但不知另一半在哪里。困惑中,不觉走到山口,却见一处明显的人为修建痕迹,带着昔日的雄健,矗立于此。见着已经沧桑的石基,想来这应该是地方史料所提到的铁锁关遗址。
  《靖远县志》载:“索桥堡前后设建,处所不一,故堡城尺丈亦无定据。今考哈思吉堡西南六、七里至黄河岸,又三、四里至大口子、小口子,即昔年初建索桥地也。盖隆庆初,创主凤船桥以通往来,寻因河水泛涨,漂没无存,仍以船渡,其码头故迹犹存。万历年间创建芦塘,修筑新边,又置索桥于哈恩吉西十里。万历二十九年(1601)始建一堡于河东,名为铁锁关,门上有石偈,额日:索桥堡。旁镌钦差靖远等处地方参将丁光宇故迹犹存。至于今之索桥堡,则万历四十二年(1614)以来所建。”
  关于索桥堡的位置,《靖远县志》载“索桥堡前后设建,处所不一”,“哈思吉堡西南六、七里至黄河岸”,“又三、四里至大口子、小口子”,以我之见,这些地方相距不远,应该正是我们所走的胡麻沟口、道中所见渡船处。另载:“哈恩吉西十里。万历二十九年(1601)始建一堡于河东,名为铁锁关,门上有石碣,额日:索桥堡……至于今之索桥堡,则万历四十二年(1614)以来所建。”这里的索桥堡,正是我们今日所见了。
  联系地理可知,许多险要之地均可成为关隘。铁索关,堡名为关,莫不是与黄河古渡锁链有关,寓意索道之牢固,关口之牢固?再者,因为铁索关原建于山脚,不便了解敌情,故而后来移建于山顶?如此说来,先前所见院落为铁锁关,而山顶古堡就是后来的索桥堡?
  穿过关口,走向山顶古堡处,有一条在石崖上开凿的山间小路,宽约1米,蜿蜒曲折,险峻异常,可通过牲畜驼运和小车行进,当地人称之为“茶马古道”,正是“山陕碑”提到的修建道路。
  沿着古道向上攀援,在半山腰最为开阔处,又发现一大五小烽火台,同样连成一线。近距离细看,烽火台内用本地页岩砌成,外面裹以砂石土,虽已坍塌,但不改雄伟壮观。回头再望,却发现这里的烽火台和河对岸景泰境内的烽燧遥相呼应。历史上,黄河常常成为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特别是在明代,黄河更是防御蒙元势力南下的前沿。这里属黄河天险,战略要地,而敌人时有来犯,根据其人数多少燃火放烟,传递军情,烽燧也就不是唯一,且有大有小,告诉军情的轻重缓急,其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登上山梁,再绕山头折回,一座古堡赫然矗立,虽历经沧桑,但雄伟不减:先前一直远望的,一直提到的索桥堡,终于可以近距离触摸了!
  踩着荒草,我们沿着残存的城门豁口,徘徊在这寂静无声的古堡内。城堡内,最引人注目的,依旧是烽火台遗迹。只见两座烽火台,一处在山巅,一处在低凹,似乎高度警惕,并和远处的哨台呼应,时刻监视着外敌的动静,随时准备抵御外敌侵扰。古堡遗址地表,残瓷断瓦随处可见,更有青花瓷跳入眼中。如今,当年的金戈铁马早已消弥在岁月的烟尘中,只有那些历史的痕迹,在诉说着往日的紧张与繁华。
  登上古堡城墙,黄河如同青色的绸带,绕成“S”形,潇洒走来,经过山峡,激起朵朵白色的旋涡,飘然而去。岸边一个高大的墩台,与山下的墩台隔河相望,正是索道渡口。这里似乎一切如旧,只是缺少了渡船的索链。岸上的山坡地,石板砌成的石墙,虽已东倒西歪,但雄姿照样飒爽,布局依然整齐。
  明代“边墙自索桥起”。沿河岸再看,索桥渡口西岸遗址向下游不远处,一条清晰可见的小山梁一路向西延伸,这就是大明王朝修建的最后一项大型军事工程——“甘肃新边”,从景泰索桥到古浪泗水一带的边墙(长城),也是大明王朝回光返照的历史见证。之所以称为“新边”,是与原来沿靖远黄河东岸南下,至兰州北上永登、天祝到古浪泗水的“甘肃旧边”区别。
  索桥渡地处黄河隘口,自汉开河西后,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要道。除此以外,和甘肃境内诸多的城堡、长城一样,明朝在这里沿河设置堡城及长城,主要是防御“踏冰”而来的蒙元骑兵。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兵部尚书田乐、总兵达云、分守道张南等人率兵万人,发动松山之战(今天祝县境内)获胜。第二年,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出塞巡边,发现景泰索桥渡一线有一条长城残迹,询问父老后才知这是汉长城遗迹。后考察发现,景泰索桥到土门一线只有400里,于是,奏请朝廷修筑甘肃新边,以大靖营、永泰营为防守要点,并在沿线修建了大量的防御设施,将原先防守的长城线减少1000多里,而且效果更胜从前。正因如此,这里的索桥分别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万历四十二年(1614)得以重新修整,作为运送戍边将士粮饷的重要通道,也兼顾丝绸之道便行。
  明朝因军事边防需要,创建新边,在戍守边疆的同时,也贯通了交通要道。加之过索桥古渡,成为丝绸之路渡河段最便捷的路径之一,于是大批中原商旅从这里渡河西行,过黄河抵芦阳镇,直抵大靖、土门,然后进入河西走廊第一大城武威,同时,络绎不绝的驼队亦带着西域特产,由此而来,进入中原腹地,贸易经商。
  站在古堡城墙,思绪飞扬,似乎看到了远处的狼烟,听见了士卒的呼喊。谁能料到,明朝从万历二十八年(1600)开始营建新边,到1644年灭亡,甘肃新边真正发挥防御作用的时间仅有36年。到清王朝,版图远远超过明朝,曾经的边防前哨,变成了内地,明王朝费尽心机修建的大型防御工程,逐渐废弃,但作为辅助功能的丝绸之路,却日渐兴盛,直至乾隆后期达到高潮。
  当我们沿古道继续前行,穿越在荒芜苍凉的旷野时,真从心里敬仰那些开道的先人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想想看,渡口两岸的道路都是在大山中穿行,今天我们乘坐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前来,只背负简单行囊,尚且跋涉数小时,即将筋疲力尽,古代要克服的困难就更不用说了。
  突然想到,索桥渡口两岸的道路虽然崎岖难行,但和我们自河岸一路走来相比,要安全许多。再者,古丝绸之路上商旅大多都用驼队作为运输工具,对道路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为搭乘以军事防备为主的渡口,渡河方便,同时,在战争时期,还有安全和省时的考虑。正是这诸多原因,往来商旅放着那么多坦途不走,宁愿选择这条小路通行,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如清代学者梁份所著《秦边纪略》卷四《靖远卫·下》记:“索桥,黄河之津处也,名桥而实无之。东二十里至哈思吉……索桥不过鼓棹浮舟往来津渡而已。”“庄、凉、甘、肃而往河东,自镇远、索桥外更无他途也。桥非大道,盖宁夏、固原往河西之捷径耳。然西安商旅亦有不由兰州往河西,而取道靖虏以渡索桥者,路捷三日也。”
  踏步古道,仿佛又聆听到悠扬的驼铃声,又看到商贾驼队艰难跋涉的情景。但我不是考古学家,也并非历史学家,只是痴迷和敬畏积淀了千百多年的历史内蕴,或者被岁月磨砺出的大漠灵魂。
  返回途中,遇到一放羊老人,告诉我们,古堡不远处,有古代将军的坟滩;山下的石碑另一半,被附近村子的人拉去当了机座;马家军曾在渡口附近阻拦西路红军……看来,索桥古堡,历史故事还有很多。
  夕阳西下,霞光万丈,回首遥望,索桥堡,古渡口,新渡船,再加上交融在一起的长城与黄河,给人无限遐想。远远离开时,神秘的古道,巍峨的城堡,苍茫的大山,让人感到震撼之外,也让人深刻体会到和平安定与富国强家的重要意义。
  今之视昔,亦如后之视今,真不知道,后来的索桥堡,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其他文献
文中阐述了工程测量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特点以及其应用流程,并提出了控制措施。
摘 要:做好预算工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对公司的生产资金进行掌控,同时还能减少公司中的财务隐患,保证公司内部的资金可以正常的周转。所以,应建立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对预算管理进行动态监控,实时分析,实现对财务管理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以避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超预算等现象。本文就怎样才能更为有效的健全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一体化系统做了如下探讨。 
1"飘风自南"是一块匾,挂在周公庙内。语词出于《诗经·大雅·卷阿》篇中的"有卷者阿,飘风自南",由清时庙王村学士王麟写于道光二年(1822),大楷涂金,清神醒目。可以想象,一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著名常用中药材,主产于甘肃省,一般认为甘肃岷县为当归道地产区[1],其有效成分包括挥发油.文
众所周知,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重要的手段.企业生产内部控制是企业按照生产目标对企业的内部工作以及人员进行规范控制的程序制定,其能够促进生产目标的完成,同时可以有效
全面预算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在企业中,其备受关注。然而,在企业预算管理实践中,该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包括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全面
进古道  孟克特位于天山博罗科努山最东段的深山中,最高峰海拔为4590米。孟克特是一处沟岭相连的具有山峡、飞瀑、森林、草场、温泉、冰川、古道等多层次神秘景观的风景区。其北坡孕育有古尔图河、奎屯河;其南坡是尼勒克县境内的喀什河水系的重要補给水源。还是被称为“百里画廊”的唐布拉旅游区,也是奎屯、乌苏和尼勒克县的自然分界山脉。“孟克特”是蒙语,意为“永不融化的雪峰”,引中为“永恒”的意思,因为孟克特达坂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与闭塞后的颅内血流变化。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34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颈内动脉病变程度、颅内血流
摘 要: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所对应的现金流入是企业的血液中心,是企业产生利润和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筑企业的集团中心和指挥中心因各种原因往往忽视应收账款管理,造成企业在经营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容易陷入经营困境。本文针对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对目前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合同管理  一、建筑企业加强应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资金情况有很紧密的关系,从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直接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趋势。因此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