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春运价”:走水路半个月约需三五百块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朝,若是一个人要回家过年,得是啥价儿?比如,有人要从北京回到石家庄过年,路程以三百公里计算,大概得花多少钱?
  唐代的马车,是最高等的交通方式,大概相当于如今的飞机了。坐马车回家过年起码得准备一两银子,相当于如今的两千多元。而对于多数百姓来说,走水路是比较合算的方式。坐船,从花费上来说,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坐火车。从水路回家过年,路费也就相当于如今的三五百块。
  参照唐代的工资标准,九品芝麻官这样最基层的“国家干部”,月薪不超过半两银子。若是要坐马车回家,恐怕得节衣缩食大半年。
其他文献
5月21日,册亨县关工委2015年失亲学生援助资金首发仪式在县民族中学举行。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李文彬等领导出席。参加仪式的还有受助的83名学生和家长代表。在县关工委老领导的努力和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活动获得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册亨县委离退局)
期刊
近日,贞丰县2015年“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启动大会举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段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启动仪式结束后,来自全县33所中小学学生代表参加了贞丰县2015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校园”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贞丰县关工委)
期刊
6月15日,贵州省老年大学巡视员吕杭衔一行在黔西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刘海峰等陪同下,到兴义市老年大学现场了解学校,听取工作汇报,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要进一步重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力争早日实现“四个老有”的老年教育工作目标。  (兴义市委离退局)
期刊
据报道,上海某民办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集体在父母面前磕头,引发热议。有家长认可这种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有学者表示如此推广孝道要慎重。  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具体做法值得商讨。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已不再跪拜父母;即便在古代,跪拜也有特定条件或情境,一般抱拳即可。无论古今,跪拜都并非孝道教育的必选项。类似仪式化的做法即便表面上能展现孝道,甚至会让父母和孩子感
期刊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  三线建设,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又一度神秘的话题。从1964年到20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包括工人、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内地大西北、大西南的丛山峡谷之中,苦战十余年,进行了一场鲜为人知但规模极其浩大的建设。  时过境迁,当战争的阴霾散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
期刊
5月27日至29日,印江县委离退局组织了26名副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和离退休支部书记到大龙、玉屏和镇远开展了以“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为主题的学习考察活动。(印江县委离退局)
期刊
>>>相关链接  数学  从1964年到1980年的17年间,三线建设累计投资约2000亿元,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近2000个。  在交通闭塞、经济薄弱的内地修建公路25万公里,修通了成昆、川黔、贵昆、湘黔、襄渝、太焦、焦枝、枝柳、阳安以及青藏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等10条铁路干线,总里程约8000多公里。  语言学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薄一波《一次重大的经济战略调整》:我很
期刊
艰苦并快乐着  为了支援三线建设,父亲于1966年从北京来到陕西,开始了老厂的选址和筹建。当时地处秦岭南坡的洛南交通闭塞,条件艰苦。选址初期没有办公宿舍用房,借住当地农民的牛棚里,四面透风,人和牛住在一起,条件十分艰苦。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工厂建设已初具规模。参与前期建设的人陆续返回北京,领导征求父亲意见是否也要返回北京。父亲表态:那么艰苦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条件好了,我要扎根山沟干一辈子革命。就
期刊
有女同行 颜如舜英  彭丽媛在2014年的第一次“亮相”有些特殊——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地点是其办公室,从电视镜头里可以看到,他身后书架上错落摆放着6张照片,其中一张是他和彭丽媛1987年在福建东山岛的合影。那一年,他们新婚。照片里的彭丽媛25岁,红裙红鞋,笑容甜蜜。她新婚之年的美好容颜,随着这段新年贺词的影像,为人们所熟知。  27年后,彭丽媛陪同习近平出访时,每次亮相都引起一片赞叹。  自从有
期刊
“奥运老人”何振梁的离世对于中国体育而言无疑是一次大地震,诸多名人都对何老的离开悲痛不已。  有媒体报道,何老在80多岁高龄的情况下仍然为了南京青奥会的举办奔波,为此他还一度中断过治疗。而在最近几个月时间中,何振梁还在关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他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体育事业!  从当翻译到结缘体育事业  1929年12月,何振梁出生于江苏无锡。抗战期间,他随家人到了上海,就读于在法租界比较有名的中法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