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当下教学研究的热点,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入手,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中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束缚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最终从课程设置、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课堂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引导,中国基础教育愈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不仅仅只强调以成绩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因而,传统的 “3Rs”(Reading,writing,arithmetic,简称3Rs)已经不足以支撑学生的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课堂,不仅承载着语言工具教学的任务,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能够清楚地呈现学生内心想法,更能使学生的思考更为顺畅、有序。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年版)中六次提及“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1]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语文教学活动并不单是行为过程,更是心理过程,它与求知者的思维紧密相连,需要求知者不断地思考、理解消化获得的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语言行为能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缺失。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教学的联系是广受关注,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从苏格拉底时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初,杜威首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他十分强调学生的反省思维。到了21世纪,批判性思维逐渐被认为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核心技能。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简称P21)开发了“21世纪学习框架”,P21在其中將批判性思维定义如下:有效推理,系统分析;判断决策;提出问题四个层面。具体包括根据情况使用各种推理(归纳,演绎等);分析整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相互作用;有效地分析和评估证据,论点,主张和信仰;分析和评估主要的替代观点;合成并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根据最佳分析解释信息并得出结论;批判性地反思学习经历和过程;以传统和创新的方式解决各种不熟悉的问题;确定并提出重要问题,澄清各种观点,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2]
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深层次看,语文教学中应当同时关注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因此,语言和思维的培养应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3]分析判断和对问题的思考探究都是学生思维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考则是要求学生对于问题进行有效的推理判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澄清学习观点,最终掌握思维发展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有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非常少。造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文化的束缚[4]
长久以来,我国的课堂文化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在课堂上拥有不可挑战的地位,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将教师的言论奉为权威,不敢提出疑问或质疑,而这种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中国提倡“中庸”思想,传统社会自古以来都会遏制有批判精神和改革精神的人,而在教学上的体现就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或是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往往被认为“不守规则”。
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多是传统的课堂。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的教学文化”。[5]在这种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进行信息的传递,而学生仅仅需要进行信息的接受和存储。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中进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极具困难。
2.教师素质的欠缺
小学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仍然受教师素质的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堂强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当前我国教师更多只关注于自己的教学领域,并不能在自己专业领域外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不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较强的批判性精神,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如果教师自己对于知识只是盲目服从,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又谈何教授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通过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菲利普·库姆斯提出:课程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之间的不匹配和不协调是导致教育不平衡现象的原因。[6]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考虑学生各年龄段不同的发展层次而设定相应的课程。
同时,课程本身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7-12岁之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1、12岁)。在该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等特点。皮亚杰认为,该时期应当着眼于抽象概念,关注思维的训练,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7]
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课程中针对具体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也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对课堂的探索,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如果能够通过合适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学校便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等能力。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不仅仅是面向学生,教师同样需要掌握这项核心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必然无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也无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这项能力,因此对于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要求。
以教师介绍作者为例,比较传统的教学环节中也都会注重对文本作者的介绍,但是这种介绍仅仅停留于作者生卒年、籍贯、代表作品等,对于作者的创作动機、创作过程、写作风格等这些与文本密切相关的因素往往不做解释,甚至部分教师对此不进行提及,也无法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于该作者或同类作品的涉猎。倘若教师能够通过该部分教学中将作者部分进行设计,引发学生的思考及对文本的关注,那样是可以引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批判性的思考。[8]
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备课时仔细研究阅读材料,搜集相关的阅读素材。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阅读内容,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和推论能力。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争议中对不同事物的分析做合理的阐述、提高学生的表达论证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指点批判性求同和求异的路径与方法。指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来分析问题,并且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原有的知识和新学习的知识有效的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思维逻辑性及迁移能力,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 建立学生思考的习惯,加强与学生间的对话
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考是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决定。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但是思维的展开则是由学生自主进行。语文新课程标准同样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打破传统教学中对于提问的束缚,鼓励学生自主与积极地表达对于问题的看法与思考。课堂的对话与问题的提出及回答应当是高效有序平等的,当学生部分观点较为稚嫩或是不成熟,课堂也不会呈现出嘲笑而是有效的引导、追问,以帮助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当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学生得到理解,在建立民主、平等的氛围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发芽,学生才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学生学会认同与质疑他人甚至是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促使自己对思维进一步反思,使之趋于更合理和全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2]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EB/OL]. 2011,
wwwp21.org/documents/p21_Framework.pdf.
[3]黄明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陈萍.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5]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01):11
[6]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 赵宝恒,李环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
[7]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8]贾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定胜,男,1970.05.专科,校长,一级教师。
关键词:课堂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引导,中国基础教育愈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不仅仅只强调以成绩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因而,传统的 “3Rs”(Reading,writing,arithmetic,简称3Rs)已经不足以支撑学生的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课堂,不仅承载着语言工具教学的任务,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能够清楚地呈现学生内心想法,更能使学生的思考更为顺畅、有序。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年版)中六次提及“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1]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语文教学活动并不单是行为过程,更是心理过程,它与求知者的思维紧密相连,需要求知者不断地思考、理解消化获得的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语言行为能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缺失。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教学的联系是广受关注,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从苏格拉底时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初,杜威首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他十分强调学生的反省思维。到了21世纪,批判性思维逐渐被认为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核心技能。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简称P21)开发了“21世纪学习框架”,P21在其中將批判性思维定义如下:有效推理,系统分析;判断决策;提出问题四个层面。具体包括根据情况使用各种推理(归纳,演绎等);分析整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相互作用;有效地分析和评估证据,论点,主张和信仰;分析和评估主要的替代观点;合成并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根据最佳分析解释信息并得出结论;批判性地反思学习经历和过程;以传统和创新的方式解决各种不熟悉的问题;确定并提出重要问题,澄清各种观点,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2]
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深层次看,语文教学中应当同时关注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因此,语言和思维的培养应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3]分析判断和对问题的思考探究都是学生思维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考则是要求学生对于问题进行有效的推理判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澄清学习观点,最终掌握思维发展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有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非常少。造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文化的束缚[4]
长久以来,我国的课堂文化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在课堂上拥有不可挑战的地位,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将教师的言论奉为权威,不敢提出疑问或质疑,而这种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中国提倡“中庸”思想,传统社会自古以来都会遏制有批判精神和改革精神的人,而在教学上的体现就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或是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往往被认为“不守规则”。
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多是传统的课堂。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的教学文化”。[5]在这种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进行信息的传递,而学生仅仅需要进行信息的接受和存储。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中进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极具困难。
2.教师素质的欠缺
小学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仍然受教师素质的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堂强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当前我国教师更多只关注于自己的教学领域,并不能在自己专业领域外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不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较强的批判性精神,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如果教师自己对于知识只是盲目服从,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又谈何教授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通过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菲利普·库姆斯提出:课程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之间的不匹配和不协调是导致教育不平衡现象的原因。[6]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考虑学生各年龄段不同的发展层次而设定相应的课程。
同时,课程本身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7-12岁之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1、12岁)。在该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等特点。皮亚杰认为,该时期应当着眼于抽象概念,关注思维的训练,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7]
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课程中针对具体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也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对课堂的探索,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如果能够通过合适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学校便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等能力。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不仅仅是面向学生,教师同样需要掌握这项核心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必然无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也无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这项能力,因此对于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要求。
以教师介绍作者为例,比较传统的教学环节中也都会注重对文本作者的介绍,但是这种介绍仅仅停留于作者生卒年、籍贯、代表作品等,对于作者的创作动機、创作过程、写作风格等这些与文本密切相关的因素往往不做解释,甚至部分教师对此不进行提及,也无法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于该作者或同类作品的涉猎。倘若教师能够通过该部分教学中将作者部分进行设计,引发学生的思考及对文本的关注,那样是可以引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批判性的思考。[8]
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备课时仔细研究阅读材料,搜集相关的阅读素材。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阅读内容,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和推论能力。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争议中对不同事物的分析做合理的阐述、提高学生的表达论证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指点批判性求同和求异的路径与方法。指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来分析问题,并且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原有的知识和新学习的知识有效的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思维逻辑性及迁移能力,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 建立学生思考的习惯,加强与学生间的对话
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考是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决定。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但是思维的展开则是由学生自主进行。语文新课程标准同样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打破传统教学中对于提问的束缚,鼓励学生自主与积极地表达对于问题的看法与思考。课堂的对话与问题的提出及回答应当是高效有序平等的,当学生部分观点较为稚嫩或是不成熟,课堂也不会呈现出嘲笑而是有效的引导、追问,以帮助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当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学生得到理解,在建立民主、平等的氛围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发芽,学生才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学生学会认同与质疑他人甚至是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促使自己对思维进一步反思,使之趋于更合理和全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2]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EB/OL]. 2011,
wwwp21.org/documents/p21_Framework.pdf.
[3]黄明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陈萍.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5]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01):11
[6]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 赵宝恒,李环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
[7]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8]贾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定胜,男,1970.05.专科,校长,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