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层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的分组合作是分层教学的关键,本文从一对一分组形式、四至六人异质小组形式、同质小组形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课堂实例来探讨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节应采取的适合的分组形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差异性;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分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9-2
一、引言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依照现行“平行分班”的模式,不同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按照分数平均分于各班,教师为了照顾大部分学生而按照一般学生水平进行教学,长此以往,优等生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变得不再那么拔尖,后进生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失去学习动力。事实上,学优生需要的不是盲目地做题,而是拔高看待问题的高度;中等生不应被难、繁、偏的问题打倒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他们需要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一类题而不仅仅是一道题;学困生很难与其他同学完成相同的任务,他们更需要降低要求以获取成功的喜悦与自信。人是有差异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要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而应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将沉浸在题海中的学生们拉向岸边。
二、实践与体会
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应用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技能上,也表现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学习动机、忍耐力等心理层面上,因此,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解决的首要且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教学中,我经过了半学期对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将我班学生分成四个层次:A为学习能力拔尖,理解力强,对数学知识应用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也是班级中学习的领头羊;B为学习力较强,能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能力,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C为学习力一般,能基本掌握数学知识,理解力稍弱,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较死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D为仅能完成学习中最基本任务的学生。我将学生进行两两配对,为C和D层次的学生都安排一名小老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学习中能时刻对他们进行帮助。很多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不能大胆地向老师请教,这时候小老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的小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课型等,我有时采用一对一的分组,有时采用四至六人小组,有时采用异质小组(即一个小组内平均分配A、B、C、D四个层次的学生),有时也采用同质小组(即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一组)的形式。
(一)一对一分组形式
在复习课中,A、B层次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熟练的把握,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技能的复习中,一对一的分组能让每个学优生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初三《相似三角形专题复习——A字型、8字型相似》为例:
在前置学习环节我设置了三个小题复习A字型的相似:
1.如图,△ABC中,AB=12,AC=16,AD=10,在线段AC上找一点E,使得△ADE与△ABC相似,并求AE的长。
2.变式:若点D在AC边上,在线段AB上找点E,使得△ADE与△ABC相似,其它条件不变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34x 3交x轴、y轴于A、B,已知点Q(1,0),动点P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A向点B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求:当t为何值时,△PQA与△AOB相似?
通过专题形式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归纳解题策略,让更多的学生会解一道题的同时掌握会解一类题的通法。设计时从第1题最为基本的A字型与斜A字型出发,学生容易出现漏解的情况,通过第2题让学生对题中“线段AB”这样的限制条件强化注意,在第3题中将A字型相似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背景下,添加动态的元素,让学生层层深入,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进入复习阶段,A、B层次的学生对解题方法已经有了大致的把握,课前独立完成,课堂交流中,我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让小老师们有针对地指导与帮助,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这比四至六人小组讨论更节约课堂时间。展示环节让出错的同学上台展示错误,指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归纳易错点,再让优等生从三题中总结A字型相似问题的解题策略。
(二)四至六人异质小组形式
在新授课中,每个学生同时接触到新的知识,在实验或探究学习环节,一对一的二人小组不足以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四至六人小组参与交流的学生多,想法也会更多,在小组中分别安排A、B、C、D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到交流探究中。
分组时以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大前提,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在交流过程中会更加流畅。以初一《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中《展开与折叠(1)》一课为例:
前置作业中我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并操作:画出并剪出尽可能多的你认为能折成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课堂上学生们拿出他们所剪出的平面展开图,小组进行交流探究:(1)所剪出来的展开图中哪些是可以折成正方体的,哪些不能?(2)能够折成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很多种,怎样分类能够画出所有的平面展开图,不重复也不遗漏?(3)不能折成正方体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够剪出一些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交流操作过程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中,会有更多平面展开图的出现。在四至六人小组中,学优生能促进学困生的学习,学困生也可能刺激学优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分类讨论始终是个难点,如果小组内讨论无果,也可组组交流探究,会产生更多的想法。因此,在新授课的实验操作或探究学习的环节中,四至六人的异质分组相比二人小组更具实效。
(三)同质小组形式
分层教学不仅需要将学生分层,也包含了目标分层、教学设计分层、练习分层、检测分层、评价分层等内容。为了能让优等生“有的吃”,学困生“吃的饱”,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在分层练习、检测环节,学生若能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力所能及的题独立完成,按照同质进行分组交流,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有所得:学优生交流拔高题,在培优的同时也避免了难题将中等生和学困生“压垮”;中等生交流基础题和提高题,以强化巩固课堂内容;学困生交流基础题,以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勾股定理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表面最短路径问题》一课为例:
在课堂检测中,我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如图,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dm,3dm,2dm,A和B是这个台阶两相对的端点,蚂蚁在A处发现了可口的食物,它要把食物沿着台阶搬到B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2.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B离点C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求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
3.如图,蚂蚁沿着长方体表面由A点爬行吃到GC中点M的食物,爬行的最短路程又是多少呢?
第1题比较基础,展开图简单,所有学生必做,第2题难度中等,是课堂重点探究内容的体现,A、B、C层次的学生可完成,第3题为拔高题,展开图最为复杂,适合A、B层次的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维的锻炼。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各地、各校课改研究都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研究课改的目的是提高课堂实效,抓好学科教学,更深的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科学素养。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为了尽可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已是势在必行。然而分层教学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分层教学的出现,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为了使课堂更高效,我们也需要不断去研究适合的教学模式。本文仅仅是对分层教学中小组分组的一些想法与思考,对于分层教学也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且行且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差异性;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分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9-2
一、引言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依照现行“平行分班”的模式,不同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按照分数平均分于各班,教师为了照顾大部分学生而按照一般学生水平进行教学,长此以往,优等生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变得不再那么拔尖,后进生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失去学习动力。事实上,学优生需要的不是盲目地做题,而是拔高看待问题的高度;中等生不应被难、繁、偏的问题打倒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他们需要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一类题而不仅仅是一道题;学困生很难与其他同学完成相同的任务,他们更需要降低要求以获取成功的喜悦与自信。人是有差异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要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而应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将沉浸在题海中的学生们拉向岸边。
二、实践与体会
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应用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技能上,也表现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学习动机、忍耐力等心理层面上,因此,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解决的首要且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教学中,我经过了半学期对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将我班学生分成四个层次:A为学习能力拔尖,理解力强,对数学知识应用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也是班级中学习的领头羊;B为学习力较强,能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能力,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C为学习力一般,能基本掌握数学知识,理解力稍弱,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较死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D为仅能完成学习中最基本任务的学生。我将学生进行两两配对,为C和D层次的学生都安排一名小老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学习中能时刻对他们进行帮助。很多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不能大胆地向老师请教,这时候小老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的小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课型等,我有时采用一对一的分组,有时采用四至六人小组,有时采用异质小组(即一个小组内平均分配A、B、C、D四个层次的学生),有时也采用同质小组(即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一组)的形式。
(一)一对一分组形式
在复习课中,A、B层次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熟练的把握,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技能的复习中,一对一的分组能让每个学优生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初三《相似三角形专题复习——A字型、8字型相似》为例:
在前置学习环节我设置了三个小题复习A字型的相似:
1.如图,△ABC中,AB=12,AC=16,AD=10,在线段AC上找一点E,使得△ADE与△ABC相似,并求AE的长。
2.变式:若点D在AC边上,在线段AB上找点E,使得△ADE与△ABC相似,其它条件不变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34x 3交x轴、y轴于A、B,已知点Q(1,0),动点P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A向点B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求:当t为何值时,△PQA与△AOB相似?
通过专题形式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归纳解题策略,让更多的学生会解一道题的同时掌握会解一类题的通法。设计时从第1题最为基本的A字型与斜A字型出发,学生容易出现漏解的情况,通过第2题让学生对题中“线段AB”这样的限制条件强化注意,在第3题中将A字型相似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背景下,添加动态的元素,让学生层层深入,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进入复习阶段,A、B层次的学生对解题方法已经有了大致的把握,课前独立完成,课堂交流中,我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让小老师们有针对地指导与帮助,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这比四至六人小组讨论更节约课堂时间。展示环节让出错的同学上台展示错误,指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归纳易错点,再让优等生从三题中总结A字型相似问题的解题策略。
(二)四至六人异质小组形式
在新授课中,每个学生同时接触到新的知识,在实验或探究学习环节,一对一的二人小组不足以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四至六人小组参与交流的学生多,想法也会更多,在小组中分别安排A、B、C、D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到交流探究中。
分组时以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大前提,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在交流过程中会更加流畅。以初一《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中《展开与折叠(1)》一课为例:
前置作业中我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并操作:画出并剪出尽可能多的你认为能折成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课堂上学生们拿出他们所剪出的平面展开图,小组进行交流探究:(1)所剪出来的展开图中哪些是可以折成正方体的,哪些不能?(2)能够折成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很多种,怎样分类能够画出所有的平面展开图,不重复也不遗漏?(3)不能折成正方体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够剪出一些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交流操作过程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中,会有更多平面展开图的出现。在四至六人小组中,学优生能促进学困生的学习,学困生也可能刺激学优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分类讨论始终是个难点,如果小组内讨论无果,也可组组交流探究,会产生更多的想法。因此,在新授课的实验操作或探究学习的环节中,四至六人的异质分组相比二人小组更具实效。
(三)同质小组形式
分层教学不仅需要将学生分层,也包含了目标分层、教学设计分层、练习分层、检测分层、评价分层等内容。为了能让优等生“有的吃”,学困生“吃的饱”,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在分层练习、检测环节,学生若能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力所能及的题独立完成,按照同质进行分组交流,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有所得:学优生交流拔高题,在培优的同时也避免了难题将中等生和学困生“压垮”;中等生交流基础题和提高题,以强化巩固课堂内容;学困生交流基础题,以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勾股定理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表面最短路径问题》一课为例:
在课堂检测中,我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如图,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dm,3dm,2dm,A和B是这个台阶两相对的端点,蚂蚁在A处发现了可口的食物,它要把食物沿着台阶搬到B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2.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B离点C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求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
3.如图,蚂蚁沿着长方体表面由A点爬行吃到GC中点M的食物,爬行的最短路程又是多少呢?
第1题比较基础,展开图简单,所有学生必做,第2题难度中等,是课堂重点探究内容的体现,A、B、C层次的学生可完成,第3题为拔高题,展开图最为复杂,适合A、B层次的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维的锻炼。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各地、各校课改研究都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研究课改的目的是提高课堂实效,抓好学科教学,更深的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科学素养。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为了尽可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已是势在必行。然而分层教学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分层教学的出现,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为了使课堂更高效,我们也需要不断去研究适合的教学模式。本文仅仅是对分层教学中小组分组的一些想法与思考,对于分层教学也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且行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