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入幼儿园后,家长们往往如释重负!好了,难题总算交给了老师!好堡自己成了教育孩子的局外人。其实,家长不应该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老师,而自己做“甩手大老板”。客观地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只有家长、老师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教育,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家、园通力合作,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呢?听听下面几处家长的发言,也许会有所启发。
不应和老师闹情绪
徐女士(医生女儿4岁):邻居的女儿叫欢欢,刚入园时是班上年龄最小的。老师们本来对她十分关照,一天里,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玩游戏,都作为重点照顾对象:午睡时,欢欢好几次把被子踢掉了,老师都轻轻过去帮她盖好;欢欢每次上厕所出来,老师都帮着整理衣服:有小伙伴争抢玩具,老师又细心地给他们调解。
一天离园时,老师一边和家长们打招呼,一边核对接送卡。就在这时,欢欢和小朋友玩起了“背你过河”的游戏,欢欢的上衣挤了上去。老师发现后,就准备过去整理。可还没等老师走到欢欢跟前,来园接孩子的欢欢妈看见女儿肚脐眼露在外面,便嚷道:“你们也太不负责了!天这么冷,孩子这样露着肚脐,很容易受凉。知道吗?”说完,气冲冲地拉起欢欢就走,看都没看赶过来的老师,并从此与老师打起冷战。
我认为,欢欢妈的做法很不妥。作为家长,面对老师偶尔一次疏忽,不能斤斤计较,更不能埋怨老师。毕竟老师面对的是一大群孩子。这样耍性子、闹情绪,跟老师冷战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良印象。
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窦先生(中学教师儿子6岁):儿子就读的这所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很有思路、很有特色。他们设计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如:模仿成人的娃娃家、小超市,跳跳扭扭的表演团,搬搬垒垒的建筑队,拆拆装装的研究所,翻翻读读的阅览室,涂涂画画的美工院……每天老师先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然后再适当调换各小组的游戏内容。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一个个快乐得几乎要疯了。然而,一部分大班的家长对此提出了质疑:光让孩子玩,不按部就班“教课”,孩子将来上学怎么跟得上?园方诚恳地向大家说明了理由: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和成人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感到快乐。因此,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项目,并从中获得快乐,这既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又使他们获得了快乐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应该说,这是十分科学的学前教育,远比机械地教孩子们认字、识数、背古诗有意义得多,也比整天教孩子抽象、深奥的文化知识更好。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适当学一些入学必备的基础知识,是很容易的。园方入情入理的解释,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于是,家长们自觉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时时处处与老师密切配合。
有问题就当面解决
洪女士(幼儿园教师儿子3岁):在我们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壮壮的爸妈前来告状:“我家孩子的腮帮上,有一块红印儿,孩子说是老师拧的!”园长赶紧找来相关老师。老师们都说不可能。于是,大家又问壮壮,这下壮壮改口了,说是小朋友干的。家长急忙“开导”;不要害怕,要说实话。可壮壮还是肯定老师没有拧他。尽管如此,家长依然不依不饶。经过调查,老师和那位小朋友都没有拧他。至于那红印儿是怎么来的,他自己也不清楚。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大人问话的态度、语气。如果大人问话暗示性很强,孩子会根据你的暗示去思考。大人不必太拿孩子的话较真,对老师要有起码的信任。当然,并不是说孩子受了委屈,家长应该忍气吞声,而应当理智、平和地解决问题。当这类事情发生后,重要的是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能在其心里留下阴影。
双方观点保持一致
周先生(警察女儿5岁):贝贝已经上大班了,可是贝贝妈每天都要叮嘱:“老师,睡午觉时你记住给贝贝穿衣服啊,他自己弄不好的。”或者提醒道:“老师,记住给他多喝点水!”一天,老师委婉地对贝贝妈说:“其实,这些是孩子上小学之前必备的生活技能,我们应该培养他这方面能力。如果总是靠老师帮助,以后他能照顾好自己吗?”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我那女儿已经读小学了,每天背一瓶水到学校,晚上还原样背回来,问她怎么不喝水呢?她说没人提醒她,想不起来。贝贝妈听老师这样说把脸一沉:“你怕麻烦,那就算了!”然后就跟园长反映,说贝贝的老师对工作不负责。
从表面看,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实质上是两种教育观念的分歧。家长和老师教育观点不一致,这不是小问题。怎样消除分歧呢?双方应互相交流——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什么原因我们要坚持这样做?经过交流、沟通,尽可能使双方观点达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带给孩子一个好的发展。
敢于向老师亮家丑
屈女士(营业员 女儿4岁):乍一看,女儿蓉蓉绝对是个文静的小姑娘,从不愿与人多说话。可和小朋友玩时,合得来就玩,合不来就打。老师问原因,她总低头不语。我告诉老师,蓉蓉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爷奶、爸妈、叔婶,还有一个堂哥。蓉蓉4岁,堂哥5岁。两个孩子不能发生冲突。哥哥几乎每次都被蓉蓉打哭。在大人眼里,被打哭的是弱者,所以常常不问缘由先批评蓉蓉。开始时她还争辩几句,后来就不说话了,总是气鼓鼓的,很不服气。
听了我的介绍,老师明白了:蓉蓉爱打人是家里“逼”出的毛病。老师建议家长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发现蓉蓉和哥哥吵架时,可以先问她:“是不是觉得哥哥很令你生气?”这时,她会觉得你没有责备她,从情感上就不会抵触,她会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再征求她的意见,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此后,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老师也特别注意为蓉蓉创造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我还和老师定期沟通,了解蓉蓉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蓉蓉进步很大,她不仅能积极与他人沟通,不再打人,还能主动帮助小朋友。
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协调合作。我认为,家长敢于向老师亮“家丑”,以求得老师的帮助、指导,这是明智之举。
家园双方都要积极主动
王女士(幼儿园园长 儿子6岁):家园沟通,首先要求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安排、教育目标,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及时召开家长会等,向家长传授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教育方面的困难,使家长逐步提高教育能力,包括赏识孩子的意识、观察以及评价孩子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另外,幼儿园要引导家长参与教育管理,搭建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要激发家长主动合作的积极性。家园沟通的途径应该丰富多彩、行之有效。比如,设立家园联系册、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举办家长接待日等,以保证家园共育渠道的畅通,使家园共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最佳的共育效果。
(丹露/整理)
不应和老师闹情绪
徐女士(医生女儿4岁):邻居的女儿叫欢欢,刚入园时是班上年龄最小的。老师们本来对她十分关照,一天里,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玩游戏,都作为重点照顾对象:午睡时,欢欢好几次把被子踢掉了,老师都轻轻过去帮她盖好;欢欢每次上厕所出来,老师都帮着整理衣服:有小伙伴争抢玩具,老师又细心地给他们调解。
一天离园时,老师一边和家长们打招呼,一边核对接送卡。就在这时,欢欢和小朋友玩起了“背你过河”的游戏,欢欢的上衣挤了上去。老师发现后,就准备过去整理。可还没等老师走到欢欢跟前,来园接孩子的欢欢妈看见女儿肚脐眼露在外面,便嚷道:“你们也太不负责了!天这么冷,孩子这样露着肚脐,很容易受凉。知道吗?”说完,气冲冲地拉起欢欢就走,看都没看赶过来的老师,并从此与老师打起冷战。
我认为,欢欢妈的做法很不妥。作为家长,面对老师偶尔一次疏忽,不能斤斤计较,更不能埋怨老师。毕竟老师面对的是一大群孩子。这样耍性子、闹情绪,跟老师冷战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良印象。
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窦先生(中学教师儿子6岁):儿子就读的这所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很有思路、很有特色。他们设计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如:模仿成人的娃娃家、小超市,跳跳扭扭的表演团,搬搬垒垒的建筑队,拆拆装装的研究所,翻翻读读的阅览室,涂涂画画的美工院……每天老师先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然后再适当调换各小组的游戏内容。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一个个快乐得几乎要疯了。然而,一部分大班的家长对此提出了质疑:光让孩子玩,不按部就班“教课”,孩子将来上学怎么跟得上?园方诚恳地向大家说明了理由: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和成人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感到快乐。因此,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项目,并从中获得快乐,这既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又使他们获得了快乐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应该说,这是十分科学的学前教育,远比机械地教孩子们认字、识数、背古诗有意义得多,也比整天教孩子抽象、深奥的文化知识更好。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适当学一些入学必备的基础知识,是很容易的。园方入情入理的解释,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于是,家长们自觉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时时处处与老师密切配合。
有问题就当面解决
洪女士(幼儿园教师儿子3岁):在我们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壮壮的爸妈前来告状:“我家孩子的腮帮上,有一块红印儿,孩子说是老师拧的!”园长赶紧找来相关老师。老师们都说不可能。于是,大家又问壮壮,这下壮壮改口了,说是小朋友干的。家长急忙“开导”;不要害怕,要说实话。可壮壮还是肯定老师没有拧他。尽管如此,家长依然不依不饶。经过调查,老师和那位小朋友都没有拧他。至于那红印儿是怎么来的,他自己也不清楚。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大人问话的态度、语气。如果大人问话暗示性很强,孩子会根据你的暗示去思考。大人不必太拿孩子的话较真,对老师要有起码的信任。当然,并不是说孩子受了委屈,家长应该忍气吞声,而应当理智、平和地解决问题。当这类事情发生后,重要的是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能在其心里留下阴影。
双方观点保持一致
周先生(警察女儿5岁):贝贝已经上大班了,可是贝贝妈每天都要叮嘱:“老师,睡午觉时你记住给贝贝穿衣服啊,他自己弄不好的。”或者提醒道:“老师,记住给他多喝点水!”一天,老师委婉地对贝贝妈说:“其实,这些是孩子上小学之前必备的生活技能,我们应该培养他这方面能力。如果总是靠老师帮助,以后他能照顾好自己吗?”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我那女儿已经读小学了,每天背一瓶水到学校,晚上还原样背回来,问她怎么不喝水呢?她说没人提醒她,想不起来。贝贝妈听老师这样说把脸一沉:“你怕麻烦,那就算了!”然后就跟园长反映,说贝贝的老师对工作不负责。
从表面看,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实质上是两种教育观念的分歧。家长和老师教育观点不一致,这不是小问题。怎样消除分歧呢?双方应互相交流——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什么原因我们要坚持这样做?经过交流、沟通,尽可能使双方观点达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带给孩子一个好的发展。
敢于向老师亮家丑
屈女士(营业员 女儿4岁):乍一看,女儿蓉蓉绝对是个文静的小姑娘,从不愿与人多说话。可和小朋友玩时,合得来就玩,合不来就打。老师问原因,她总低头不语。我告诉老师,蓉蓉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爷奶、爸妈、叔婶,还有一个堂哥。蓉蓉4岁,堂哥5岁。两个孩子不能发生冲突。哥哥几乎每次都被蓉蓉打哭。在大人眼里,被打哭的是弱者,所以常常不问缘由先批评蓉蓉。开始时她还争辩几句,后来就不说话了,总是气鼓鼓的,很不服气。
听了我的介绍,老师明白了:蓉蓉爱打人是家里“逼”出的毛病。老师建议家长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发现蓉蓉和哥哥吵架时,可以先问她:“是不是觉得哥哥很令你生气?”这时,她会觉得你没有责备她,从情感上就不会抵触,她会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再征求她的意见,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此后,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老师也特别注意为蓉蓉创造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我还和老师定期沟通,了解蓉蓉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蓉蓉进步很大,她不仅能积极与他人沟通,不再打人,还能主动帮助小朋友。
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协调合作。我认为,家长敢于向老师亮“家丑”,以求得老师的帮助、指导,这是明智之举。
家园双方都要积极主动
王女士(幼儿园园长 儿子6岁):家园沟通,首先要求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安排、教育目标,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及时召开家长会等,向家长传授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教育方面的困难,使家长逐步提高教育能力,包括赏识孩子的意识、观察以及评价孩子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另外,幼儿园要引导家长参与教育管理,搭建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要激发家长主动合作的积极性。家园沟通的途径应该丰富多彩、行之有效。比如,设立家园联系册、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举办家长接待日等,以保证家园共育渠道的畅通,使家园共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最佳的共育效果。
(丹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