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科书中的性别观念对处于性别意识苏醒期的初中生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针对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与女性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进行人物角色的数量统计与分类,得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暗藏的女性从属于男性、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主内、男主外”的女性观,并向教科书编写者提出唤醒编者的性别公平意识、平衡选文中两性角色的数量比例、女性形象多元化三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科书;女性
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教学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观念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将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性别意识的苏醒期,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意识或无意识渗透的性别倾向对学生性别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书为例,对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与女性观做一浅要分析。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分析
1.数量统计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共六册,169篇课文,涉及人物角色的篇目有129篇,其中,涉及女性角色的篇目51篇,占总篇目的40%,涉及男性角色的篇目102篇,占总篇目的79%,涉及男性角色的课文数是涉及女性角色课文数的两倍。从人物角色作为文章主角方面进行统计,以女性为主角的篇目18篇,以男性为主角的篇目56篇,以男性为主角的课文数是以女性为主角课文数的三倍。从数量上不难看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男性角色远远多于女性角色。
2.人物角色分类
本研究中人物角色分类分为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两大类,家庭角色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姐妹以及长辈等,社会角色则是人物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或职业,如教师、科学家、军人等。
对课文中的女性角色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后得出:家庭角色共61人,如《羚羊木雕》中的妈妈、奶奶,《我的母亲》中的母亲等;社会角色共30人,包括神仙、作家、科学家、航天员、学生、教师、医生、护士、保姆、老太太等。对课文中的男性角色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后得出:家庭角色共49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和儿子,《我的早年生活》中的父亲和弟弟;社会角色共186人,包括军人、教师、作家、宇航员、文学家、历史人物、官员、音乐家、探险家、手艺人、商人、诗人、农民、船长、帝王、秀才、政治领袖、儿童、少年、物理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屠夫、舞者、工人、骗子、大臣、铁匠、车夫、捕鱼人等。以上可以看出,教科书选文中的女性多为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数量少且身份种类单一,男性多为社会角色,并且身份多样。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观及其影响
1.女性从属于男性
中国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当今时代并没有完全摒弃,依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教科书选文中的内容也无意识地强调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女性从属于男性,女子不如男的女性观。如莫怀威的《散步》中,母亲听“我”的话,妻子也是听“我”的;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过分强调这些细节,但是学生在阅读选文的时候,这种女性观会悄然渗透进学生的思想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女性应该从属于男性的观念,甚至在家庭中出现矛盾时,认为妈妈就应该听爸爸的。
2.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女性大都被作者窄化、俗化。如《羚羊木雕》、《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蒲柳人家》、《蜡烛》等选文中的女性都是家庭领域中的人物形象,而没有展现她们的社会角色,体现社会角色的选文却少之又少,六册教科书女性社会角色出现的次数不到男性社会角色出现次数的六分之一;鲁迅笔下的阿长,《丑小鸭》里喂鸡鸭的女佣人,《蜡烛》里的南斯拉夫母亲等,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描写作家、航天员、科学家一类杰出女性的选文屈指可数。
此种女性观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会使学生对女性角色刻板化,甚至在提及保姆、長工、服务员等社会底层形象时,潜意识里想象的就是女性角色,这也将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可能造成男生的“大男子主义”以及女生的“性别自卑心理”。
3.女主内、男主外
郑新蓉在《性别与教育中》提到:“女性角色的‘刻板化’就是教材严格描述的‘男女有别’的特征,如人格特质,职业角色和前途、权利和义务以及公共生活方面男女均有显著的差异,不仅有别,而且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社戏》中写到“那时我的祖母虽还健康,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可见鲁迅的家里,做家务的都是女人;《背影》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院子里便是一片狼藉,说明父亲是不做家务的,尽管交卸了差使,也不懂得打理家院;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母亲当家,嫂嫂们也是常年在家,经济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
“女主内、男主外”的女性观作为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的传统女性观,至今依然影响着多数人的观念,认为男性工作挣钱,女性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很多女性一边要工作,一边还要承担家中大部分的家务。这样的女性观渗透进初中生的思想观念里,对学生的未来生活以及职业选择具有消极的影响。
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
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关于女性角色与女性观方面出现的偏差,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唤醒编者的性别公平意识
教科书选文中体现的女性观并非编者刻意渗透,大多数编者在选编教科书时忽视了性别公平的问题,要使教科书选文中传递现代的女性观,首先要唤醒编者的性别公平意识,在编写教科书时有意识地注意到性别公平问题。
2.平衡选文中两性角色的数量比例
从数量统计上可以看出,教科书选文中涉及男性角色的篇目远远多于涉及女性角色的篇目,两性角色的数量比例失衡。希望教科书编者能够平衡选文中两性角色的数量比例,同时,增加一些女性作者描写女性角色的篇目。
3.女性形象多元化
针对教科书女性形象单一化、刻板化、世俗化,应丰富女性的社会角色,增加能够体现现代女性特点的职业女性形象,使女性形象多元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中。
教科书中的性别观应该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到性别观这样一个新的因素,使广大青少年在性别意识逐渐发展的时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进步、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瑞伊·莱瑟·布鲁伯格;张惠. 隐蔽在醒目处——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 比较教育研究,2016.6
[4]袁强;陈晓影.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性别歧视研究.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5]杨赟悦. 隐形而沉默的女性——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科书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科书;女性
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教学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观念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将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性别意识的苏醒期,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意识或无意识渗透的性别倾向对学生性别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书为例,对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与女性观做一浅要分析。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分析
1.数量统计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共六册,169篇课文,涉及人物角色的篇目有129篇,其中,涉及女性角色的篇目51篇,占总篇目的40%,涉及男性角色的篇目102篇,占总篇目的79%,涉及男性角色的课文数是涉及女性角色课文数的两倍。从人物角色作为文章主角方面进行统计,以女性为主角的篇目18篇,以男性为主角的篇目56篇,以男性为主角的课文数是以女性为主角课文数的三倍。从数量上不难看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男性角色远远多于女性角色。
2.人物角色分类
本研究中人物角色分类分为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两大类,家庭角色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姐妹以及长辈等,社会角色则是人物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或职业,如教师、科学家、军人等。
对课文中的女性角色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后得出:家庭角色共61人,如《羚羊木雕》中的妈妈、奶奶,《我的母亲》中的母亲等;社会角色共30人,包括神仙、作家、科学家、航天员、学生、教师、医生、护士、保姆、老太太等。对课文中的男性角色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后得出:家庭角色共49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和儿子,《我的早年生活》中的父亲和弟弟;社会角色共186人,包括军人、教师、作家、宇航员、文学家、历史人物、官员、音乐家、探险家、手艺人、商人、诗人、农民、船长、帝王、秀才、政治领袖、儿童、少年、物理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屠夫、舞者、工人、骗子、大臣、铁匠、车夫、捕鱼人等。以上可以看出,教科书选文中的女性多为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数量少且身份种类单一,男性多为社会角色,并且身份多样。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观及其影响
1.女性从属于男性
中国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当今时代并没有完全摒弃,依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教科书选文中的内容也无意识地强调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女性从属于男性,女子不如男的女性观。如莫怀威的《散步》中,母亲听“我”的话,妻子也是听“我”的;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过分强调这些细节,但是学生在阅读选文的时候,这种女性观会悄然渗透进学生的思想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女性应该从属于男性的观念,甚至在家庭中出现矛盾时,认为妈妈就应该听爸爸的。
2.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女性大都被作者窄化、俗化。如《羚羊木雕》、《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蒲柳人家》、《蜡烛》等选文中的女性都是家庭领域中的人物形象,而没有展现她们的社会角色,体现社会角色的选文却少之又少,六册教科书女性社会角色出现的次数不到男性社会角色出现次数的六分之一;鲁迅笔下的阿长,《丑小鸭》里喂鸡鸭的女佣人,《蜡烛》里的南斯拉夫母亲等,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描写作家、航天员、科学家一类杰出女性的选文屈指可数。
此种女性观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会使学生对女性角色刻板化,甚至在提及保姆、長工、服务员等社会底层形象时,潜意识里想象的就是女性角色,这也将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可能造成男生的“大男子主义”以及女生的“性别自卑心理”。
3.女主内、男主外
郑新蓉在《性别与教育中》提到:“女性角色的‘刻板化’就是教材严格描述的‘男女有别’的特征,如人格特质,职业角色和前途、权利和义务以及公共生活方面男女均有显著的差异,不仅有别,而且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社戏》中写到“那时我的祖母虽还健康,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可见鲁迅的家里,做家务的都是女人;《背影》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院子里便是一片狼藉,说明父亲是不做家务的,尽管交卸了差使,也不懂得打理家院;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母亲当家,嫂嫂们也是常年在家,经济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
“女主内、男主外”的女性观作为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的传统女性观,至今依然影响着多数人的观念,认为男性工作挣钱,女性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很多女性一边要工作,一边还要承担家中大部分的家务。这样的女性观渗透进初中生的思想观念里,对学生的未来生活以及职业选择具有消极的影响。
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
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关于女性角色与女性观方面出现的偏差,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唤醒编者的性别公平意识
教科书选文中体现的女性观并非编者刻意渗透,大多数编者在选编教科书时忽视了性别公平的问题,要使教科书选文中传递现代的女性观,首先要唤醒编者的性别公平意识,在编写教科书时有意识地注意到性别公平问题。
2.平衡选文中两性角色的数量比例
从数量统计上可以看出,教科书选文中涉及男性角色的篇目远远多于涉及女性角色的篇目,两性角色的数量比例失衡。希望教科书编者能够平衡选文中两性角色的数量比例,同时,增加一些女性作者描写女性角色的篇目。
3.女性形象多元化
针对教科书女性形象单一化、刻板化、世俗化,应丰富女性的社会角色,增加能够体现现代女性特点的职业女性形象,使女性形象多元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中。
教科书中的性别观应该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到性别观这样一个新的因素,使广大青少年在性别意识逐渐发展的时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进步、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瑞伊·莱瑟·布鲁伯格;张惠. 隐蔽在醒目处——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 比较教育研究,2016.6
[4]袁强;陈晓影.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性别歧视研究.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5]杨赟悦. 隐形而沉默的女性——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科书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