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快学生对高校生活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军训;大学生;角色;素质
军训,“军事训练”,《辞海》释为:“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技能训练活动的总称。包括部队训练、军队院校教育和预备役训练,是提高官兵军事素质和部队战斗力的主要途径,和平时期军队的中心任务,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各工作中具有战略地位。在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强调通过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志体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1]
1985年开始,我国学校就陆续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现在每年有1660余所学校和27000余所高中,累计1200多万人参加了军训[2]。军训也已被各学校列为大学生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门必修课与实践课,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发展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及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军训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军训工作是法律赋予的义务
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做出了在大学生,高中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名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其中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2001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
(二)军训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
国防建设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依法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高校通过在大学生中开设军训,进行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了国防观念,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军训的影响
(一)有效促进大一新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观念的普及,独生子女日益受到很多家长,长辈的娇惯,同时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中,小学大多重智育,轻德育,部分孩子表现出自私,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多种不同特点。刚进校的大一新生,他们属于青年中期,生理上发育已经成熟,心理上正趋于成熟,世界观正在逐渐形成。各大学一般都把军训安排在新生刚入校之际,很多新生刚经过高考的紧张激烈的角逐,身体和精力严重透支,虽然有了暑假的缓冲,但对高校生活还很陌生,难以一时从高中的学习生活状态中真正进入到大学生活中,而军训的有效组织,就可以使新生在心理上,身体上对高校生活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利用军训了解大学生活,促进角色转变,加强自身与高校的融合。
(二)提升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军训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性,知识性等技能训练集一体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主要因为学生们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少,自身锻炼不够有关。而军训在这方面却恰恰弥补其不足。军事技能训练中包含很多,甚至超强度体能训练的相关项目,对大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国防有赖于掌握由复杂的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有赖于发现和发展的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强调自然科学,而且要把历史地理与国防相关的学科列入改进项目。军训在高校的普及,是学生了解相关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和军事技术的有效途径,它使学生在训练中参与思考,在思考中提高智力。
军训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接受品德教育是从军训开始的。军训是对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遵章守法,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意识培养,贯彻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有效途径。[3]
(三)增强集体主义观念,促进良好班级的形成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学生从小被娇生惯养,自我意识比较强,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助观念比较浅薄,军训为培养学生团结与协助精神提供了契机。紧张的军训生活严格的军事训练,你追我赶的竞赛场面,培养了大学生团结协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军训使学生学会了集体生活,学习与人相处之道。
軍训中,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各项活动诸如队列,拉歌,内务等,都是以集体形式出现,这大大强化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一人不用心,集体受影响。集体得荣誉,大家共分享。在比,争,创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增强了团队友谊,克服自由散漫,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坚强堡垒。
军训中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认识到集体之于个人的重要性,强化了学生个人的思想行为,对于其后的班级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促进班级的学风建设,形成优秀的班集体,更长远来说,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
大学生参加军训既是高校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利用军训这种特殊的国防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的个人健康成长,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范玉亮,王小娟.充分发挥大学生军训的素质教育功能[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9).
[3]朱正奎.大学生军训的德育功能分析[J].教育探索,2009(8).
作者简介:徐正飞(1976—),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淮阴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军训;大学生;角色;素质
军训,“军事训练”,《辞海》释为:“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技能训练活动的总称。包括部队训练、军队院校教育和预备役训练,是提高官兵军事素质和部队战斗力的主要途径,和平时期军队的中心任务,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各工作中具有战略地位。在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强调通过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志体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1]
1985年开始,我国学校就陆续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现在每年有1660余所学校和27000余所高中,累计1200多万人参加了军训[2]。军训也已被各学校列为大学生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门必修课与实践课,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发展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及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军训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军训工作是法律赋予的义务
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做出了在大学生,高中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名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其中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2001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
(二)军训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
国防建设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依法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高校通过在大学生中开设军训,进行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了国防观念,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军训的影响
(一)有效促进大一新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观念的普及,独生子女日益受到很多家长,长辈的娇惯,同时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中,小学大多重智育,轻德育,部分孩子表现出自私,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多种不同特点。刚进校的大一新生,他们属于青年中期,生理上发育已经成熟,心理上正趋于成熟,世界观正在逐渐形成。各大学一般都把军训安排在新生刚入校之际,很多新生刚经过高考的紧张激烈的角逐,身体和精力严重透支,虽然有了暑假的缓冲,但对高校生活还很陌生,难以一时从高中的学习生活状态中真正进入到大学生活中,而军训的有效组织,就可以使新生在心理上,身体上对高校生活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利用军训了解大学生活,促进角色转变,加强自身与高校的融合。
(二)提升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军训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性,知识性等技能训练集一体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主要因为学生们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少,自身锻炼不够有关。而军训在这方面却恰恰弥补其不足。军事技能训练中包含很多,甚至超强度体能训练的相关项目,对大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国防有赖于掌握由复杂的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有赖于发现和发展的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强调自然科学,而且要把历史地理与国防相关的学科列入改进项目。军训在高校的普及,是学生了解相关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和军事技术的有效途径,它使学生在训练中参与思考,在思考中提高智力。
军训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接受品德教育是从军训开始的。军训是对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遵章守法,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意识培养,贯彻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有效途径。[3]
(三)增强集体主义观念,促进良好班级的形成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学生从小被娇生惯养,自我意识比较强,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助观念比较浅薄,军训为培养学生团结与协助精神提供了契机。紧张的军训生活严格的军事训练,你追我赶的竞赛场面,培养了大学生团结协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军训使学生学会了集体生活,学习与人相处之道。
軍训中,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各项活动诸如队列,拉歌,内务等,都是以集体形式出现,这大大强化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一人不用心,集体受影响。集体得荣誉,大家共分享。在比,争,创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增强了团队友谊,克服自由散漫,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坚强堡垒。
军训中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认识到集体之于个人的重要性,强化了学生个人的思想行为,对于其后的班级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促进班级的学风建设,形成优秀的班集体,更长远来说,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
大学生参加军训既是高校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利用军训这种特殊的国防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的个人健康成长,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范玉亮,王小娟.充分发挥大学生军训的素质教育功能[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9).
[3]朱正奎.大学生军训的德育功能分析[J].教育探索,2009(8).
作者简介:徐正飞(1976—),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淮阴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