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的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l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能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的建设在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体框架中,既是核心工作之一,也是提升电网智能化运营水平的关键。智能化技术的实现,为设备的高效运行和维护提供了现代化平台, 也为电网智能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智能电网;变电;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Abstract: Smart Grid Substa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construction in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smart grid construction, one of the core work is the key, but also enhance the intelligent power grid operation level. To realize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provides a modern platform for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quipment and maintenance, but it also lay a 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mart grid; substation; substa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中圖分类号: TM76
  智能电网建设是电网管理模式发展战略中重要的跨越式发展进程。在国家建设智能电网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下,变电站运行和管理也正朝着信息化、自动化、无人化和互动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变电运行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不仅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必然需求,也是智能电网运行管理部门的研究重点。
  1、电网变电运行模式发展状况
  智能电网的变电运行工作主要包括变电站的定期巡视、实时监控和接收调度命令、执行倒闸操作、设备维护和保证现场工作环境安全等。为了完成变电工作的职能,国内供电企业尝试了多种变电运行模式,先后主要经历了常规站、集中监控站和监控中心与维操队分设化管理3 种模式,目前多采用集中控制模式。
  2、智能电网的变电运行管理要求
  2.1智能电网对变电运行的要求
  智能电网要求电网能够快速、自动的对电网状况变化做出响应,但是目前采取的集中控制模式控制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多个人工操作环节,设备操作时间较长,无法及时准确把握设备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误操作的风险,无法满足电网安全稳定的要求。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种全新的电网运行方式,智能的变电站的出现,能够将调度对电网节点的操作意图自动的解析成为具体的单步指令,并反馈给调度人员和运行人员,同时针对每一步操作进行分析, 对可能的风险进行预测,从根本上满足智能电网的运行要求。
  2.2智能变电站对设备管理模式的要求
  智能设备是组成智能变电系统的基本元件,由于设备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有限,电网企业一直采用生产部门负责专业化设备管理的策略,在这种管理策略指导下,专业管理人员往往会注重于某种设备的检修、缺陷、试验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对于设备的运行方式则是由调度部门根据电网的运行需求来决定的。如果内部沟通不充分,有可能造成设备的运行方式和设备管理的不对称。因为调度对设备的实际状态了解不全面,一般采取的方式比较冗余,对设备运行方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能达到电网的安全可靠供电,这样使得电网的发展投入很大,并且也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这就需要我们从设备管理上升到变电站管理的层次,使变电站具有自主管理能力,能够自动报告站内设备的状态,自动向管理人员提出检修、试验方面的请求,并给出相应的时限和建议,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设备管理理念。所以要进一步优化电网设备的管理方式,建立设备管理中心,实现设备管理与调度运行的互动,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设备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成为一个具有设备管理能力并且能够大辐度提升电网的管控能力的智能变电站。
  2.3智能电网对信息保障体系的要求
  建立一套智能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不仅要求设备的智能化,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信息保障体系的支持。信息不仅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智能变电站的基础。目前智能电网中各系统间有的存在着交叉、松散,不统一的现象,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而智能变电对于信息系统的要求既要有畅通的信息上传通道, 又要有快捷的信息访问途径,还需要运行环境、设备环境、风险成本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为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就需要统一、强大的变电站信息工作站和相关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智能变电运行管理的信息支持。就目前的现状来讲,变电站值班员更希望将信息工作站与生产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关键数据的交互、分析和运用,达到既减轻工作量又满足运行需求的目的。
  3、调控一体化的智能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采用“调控一体化兼大变电工区”的运行管理模式较为适应现代电网向智能电网时代转变时期。“调控一体”是将调度与监控中心职能进行合并,大大提高了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加了调度员的职能范围,它整合了调度发令和遥控操作两项任务,变电运行操作完全由调度人员负责,相应地,包括原维操队、维修、保护、通信和自动化等班组维护人员负责管理电网电气设备的巡视维护和检修等工作,这样开成一个“大变电工区”。此外,该模式还融合了调度运行和变电运行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所有维护人员都直接受令于调度人员,这样系统的反应速度得到大大提高。通过这个运行模式可以实现:由监控中心运行人员进行遥控操作来操作一次设备;由监控中心转达维操队,维操队进行现场操作二次设备或者机构电源开关。建设“调控一体化”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符合智能电网需求,可帮助缓解变电运行值班人员紧张状况,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运行水平,有效的解决紧急电网事故和需要快速反应的异常情况,是执行速度最快的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
  4、智能电网的变电运行管理注意事项
  4.1加强变电运行人员的素质
  变电运行管理工作直面电网,压力较大,周而复始的重复劳动使工作人员容易产生松懈,轮班作业的工作方式使得员工管理较为分散,难度大。从以往发生的多起变电事故来看,都与工作人员素质有关,因此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是加强变电运行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变电运行管理包含了大量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随着智能电网引入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更加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荣誉感、责任心等方面的培养和培训。以期促使工作人员具有越来越高的电网维护水平,并且将新技术和新方法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此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此促进工作人员提高自我素质做好本职工作,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把变电运行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4.2加强设备维护管理能力
  设备维护管理是变电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变电运行管理的主要工作。设备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在变电设备基建时期,要选择性能优良、功能全面实用的设备投入运行;设备安装调试完成投入运行之后,要加强设备的巡视、检查和维护工作,并根据相关规范章程严格监督检查设运行情况,认真对设备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并并解决问题,并通过制定检修计划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来消除变电设备存在的隐患;在设备运行之后,要做好运行记录、维护记录、运行日志的交接等工作,并要切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以获取真实、详细的运行数据。总之,重点加强设备运行管理方面薄弱环节,通过完善的变电设备运行管理值班制度,将安全责任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到人,以达到整个变电运行制度化、规范化。
  4.3防范变电运行危险点
  要紧抓变电运行管理中的危险点,危险点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查找分析和整改控制两个方面。要对变电运行中的危险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检修和预控,例如电网秋季检修,在这一阶段是变电运行管理工作最为繁忙的关键时期,工作人员要设计周密的检修计划,积极配合检修部门充分了解变电站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检修中发现的危险点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消除。除了检修预试外,还需要及时对运行中发现的可能造成安全问题及危险点进行查找或消除,从而提升电网安全能力。
  4.4强化变电运行监督机制
  在变电运行管理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当纳入变电运行监督机制之中。不能忽视监督机制对变电运行管理的作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安全生产实绩的考核,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定;变电系统的设计规划、采购、施工、验收、维护等工作;安全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等等。此外,监督机制应当与激励机制协作运行,应奖罚分明,树立起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责任意识,从而提升监督机制的执行能力。
  
  5、总结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无人值守和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成熟,变电站将在智能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目标实施过程中承担起更重要的职责。加强智能电网变电运行管理,从资产全寿命周期安全、效能、成本角度,建立精益化的评估体系,建立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将有效提升电网的安全运营能力,实现对用户的优质供电和对社会的企业责任。
  
  参考文献:
  [1]高翔.智能变电站技术[J].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04).
  [2]黄矗.智能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2,(02).
  [3]李慧星.华东电网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研究[J].华东电力,2010,38(6).
  [4]宋诗冰,李杰.如何加强变电运行管理提高电网安全能力.才智,2010,(35).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提高公路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必须研究的主要课题,它的立足之本就体现在施工的质量问题上,在公路施工企业当中,其最主要的管理职责就是体现在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提高公路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公路施工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探讨;质量控制  Abstrac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期刊
摘要:近年来,路桥项目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建了一批又一批质量好,进度快,造价省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建筑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家也逐步意识到管理产生效益的重要性,搞好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路桥施工项目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路桥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改善路桥施工项目管理的对策,旨在为
期刊
摘要: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分析,是正确拟定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的前提,是明确质量事故责任的依据。在混合结构中墙体裂缝是常见的质量问题,引起裂缝的原因有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应力、地震力、膨胀力、冻胀力、荷载和施工质量等。本文着重分析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温度应力原因造成的建筑施工中的墙体裂缝,并分别阐述应对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
期刊
摘要:随着当代建筑行业的逐渐发展,建筑行业逐渐兴起。目前建筑工程加固的建筑也在逐渐增多,这次改进不仅改善了房屋户型,有的也对建筑的楼层进行了添加,改善了其使用性能。本文对房屋的加固工程改造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加固改造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一定的高度,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技术管理属于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部分,对于建筑行业而言,随着机械化生产的不断扩大,技术管理水平的优异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和进度问题。本文详细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并对技术管理的内容、任务和作用作了详细的概括
期刊
摘 要:在建筑施工中,对地基的处理当中经常运用到基础灌浆施工技术,而在水利工程中,建筑工人也常常会用到这一技术。水利工程其实对基础的要求其实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必须采取合适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而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水利工程当中,本文就针对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具体运用作出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o
期刊
摘要: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管理环节是整个工程项目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只有搞好施工建设,才能保证建设项目质量。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一直是众多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切实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文中从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人员、施工工艺、机械工具、材料和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质量管理控制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施工;控制;  Abstract: The c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必须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完成。一般建筑工程多涉及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等等,通过项目管理方法实施有效的管理,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文中对项目启动,招投标,建设全过程和验收阶段应采取的管理措施给出了论述,介给了一些管理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refers to the constr
期刊
摘要: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是房地产企业为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房所支出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其他费用等。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的控制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结算四个阶段。下面就此做具体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成本控制;管理;   Abstract: The project deve
期刊
摘要: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本文简要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新能源的崛起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涵义和发展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气候;低碳;经济;能源  Abstract: The so-called l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