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其家庭环境的特殊性,较之正常家庭学生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出现偏差。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每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学校、教师应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鼓励,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成长 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婚姻、家庭等的看法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好多的家庭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分断,我近年来所带的班级中,单亲家庭的学生人数是愈来愈多了。从教育的角度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要求自然要重视这类家庭的孩子。众所周知,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替代的良好影响。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的稳固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很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会常常出现种种缺陷。
1.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爱,往往产生与众不同的心理问题,造成了品德缺项,成绩下滑,心理封闭等特点。
1.1 缺乏责任感。在一项有关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感受"的调查显示:认为家庭生活感受良好的,完整家庭的子女占92%,而单亲家庭的子女仅为8%.单亲家庭的孩子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责任感,由此影响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身的发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1.2 难以沟通。家中之事,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便也不想让老师、同学知道;在老师、同学询问有关自己家庭之事时,他们有意避开不谈,也没有要求老师、同学帮助的意愿,因而难以与他们沟通。
1.3 注意力不集中。单亲家庭的形成往往是父母双方经过长期猜疑、分居、嘲讽、甚至暴力形成的,过程之中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会时常念及家中之事,学习情绪大受影响,学习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
1.4 性格内向孤僻。单亲家庭学生往往会认为父母不爱惜自己,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内心深处缺乏自信,不喜欢与人交流沟通。因而自我封闭,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表达内心世界,令教师难以捉摸他的心思。同时,由于性格内向,未能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另外,单亲家庭还面临着许多其它问题,如家庭收入单一,孩子读书问题,父(母)再婚的欲望及再婚后新的家庭开支等。特别是我所任教的农村中学,认养孩子的一方父(母)为了生活或再婚,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有时几年都没有音讯,少数单亲家庭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品也难以保障,使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长期游离在父爱和母爱的庇护之外。
2.多措并举,促进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的重任。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辅导,精心设计同学交友、教师谈心等友情弥补,建立与家长适时沟通的常态机制,对单亲学生健康成长非常必要。
2.1 建立档案,掌握学生具体情况。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详细记录,并适时收入新增的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做好保密工作。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关心其生活,矫正其行为,定期与家长或监护人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情况。
2.2 引导舆论,营造温暖外部环境。单亲家庭子女因家庭破裂,生活环境自然难称和谐,不单家庭内部,还有来自街坊邻居、同学、亲友诸方面的影响,生活氛围的逆转必使其心性压抑、变异扭曲。作为教师,尤其班主任,应努力为之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外部环境。校园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环境的营造自然从校园的内部开始,从班级开始。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会对全班学生的引导功能,要充分发挥班干部舆论主导力量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班刊和各种文体活动的评价融合效用,使学生懂得善待家庭不幸的同学,组织学生多关心单亲家庭子女,使之不孤立于班集体,在学校生活愉快轻松、积极上进。如,可以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给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补补课或约他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生活上如果有困难,可以发动全班学生进行捐助。当他们生日来临时,也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生日聚会。与学生家长及与之关系紧密的人积极联系,取得一致意见,努力改善其家庭氛围和人际交往氛围,并长期坚持,使各种环境日臻和谐。
2.3 正确疏导,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父母一旦离异,马上有被遗弃的感觉,觉得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于是恨父母,恨亲戚,恨周围一切人,更有甚者,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信心,厌倦学习。为了及时纠正这种情况,作为老师,首先须要了解情况,寻找时机,及时与这些同学深度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协助他们了解婚姻破裂的事实,不以单亲家庭为耻或感到特殊,在他们理解的范围内,告诉有关婚姻的一些事,并强调孩子并没有错,也不必为父母离异负任何的责任,以澄清孩子的错误观念,以及害怕的心理。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4 倾注爱心,促进心理恢复健康。在对学生倾注爱心时,于微细之处见真情,学生生病时能够关切问候, 失败时真心抚慰,苦恼时听其倾诉,迷茫时指点迷津。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如一粒种子,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可能性。不过有发芽的早晚之别,花开在初春或晚秋之异。教师的天职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沿着不同的规律去开启他们的心智。切不可厚此薄彼,偏爱优生,冷落中等生,歧视特困生。对单亲子女更要尊重、信任。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句信任的鼓励,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是对学生最好的鞭策。如此,学生的心理必能迅速恢复健康。
2.5 发挥特长,帮助认识自身价值。针对单亲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在班里组织一些展现个性特长的活动、比赛,如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对确实没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要鼓励、引导他融入活动,并针对其某一方面、某一闪光点进行表扬,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消除自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6 搭建平台,密切家庭联系。因为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学校、教师方面要主动作为,设置相对保密的空间,动员全体学生或家长,通过面谈、电话、QQ等方式,参与"家长会"、"心灵小屋"、"鸿雁传书"、"我打亲情电话"、"父母或子女——我错了"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单亲家庭学生内心表现,正确引导学生处理与家庭的关系。
2.7 注意细节,提供角色认同。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可能会使孩子出现性格和性别异化。他们因无法从父母身上学会与异性如何相处,如果与父亲生活会对女性存有恨意,与母亲生活则对男性存有恨意。当男童由母亲来抚养时,男童可能会有女性性格,同样的当女童由父亲来抚育时,女儿可能会比较男性化。在学校分班、班级分组、调换座位等时,要考虑到这些细节,安排合适性别的班主任、组长、同桌,以方便单亲孩子有适当的角色认同对象。
2.8 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校老师要及时和家长联系,了解他们的动向和心理问题,指导家长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子女,及时给予整改、帮助。教师也要和社区、街道等部门沟通联系,了解单亲家庭子女在社会上的一些活动、交往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校也可主动协调,邀请心理专家、励志名人、公安民警等对学生作讲座,之后,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团体、个人进行疏导、鼓励、教育和关怀。
总之,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主要职责。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特殊的关爱,因势利导,综合运用各类育人方法,使他们燃起心中的明灯。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成长 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婚姻、家庭等的看法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好多的家庭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分断,我近年来所带的班级中,单亲家庭的学生人数是愈来愈多了。从教育的角度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要求自然要重视这类家庭的孩子。众所周知,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替代的良好影响。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的稳固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很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会常常出现种种缺陷。
1.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爱,往往产生与众不同的心理问题,造成了品德缺项,成绩下滑,心理封闭等特点。
1.1 缺乏责任感。在一项有关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感受"的调查显示:认为家庭生活感受良好的,完整家庭的子女占92%,而单亲家庭的子女仅为8%.单亲家庭的孩子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责任感,由此影响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身的发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1.2 难以沟通。家中之事,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便也不想让老师、同学知道;在老师、同学询问有关自己家庭之事时,他们有意避开不谈,也没有要求老师、同学帮助的意愿,因而难以与他们沟通。
1.3 注意力不集中。单亲家庭的形成往往是父母双方经过长期猜疑、分居、嘲讽、甚至暴力形成的,过程之中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会时常念及家中之事,学习情绪大受影响,学习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
1.4 性格内向孤僻。单亲家庭学生往往会认为父母不爱惜自己,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内心深处缺乏自信,不喜欢与人交流沟通。因而自我封闭,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表达内心世界,令教师难以捉摸他的心思。同时,由于性格内向,未能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另外,单亲家庭还面临着许多其它问题,如家庭收入单一,孩子读书问题,父(母)再婚的欲望及再婚后新的家庭开支等。特别是我所任教的农村中学,认养孩子的一方父(母)为了生活或再婚,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有时几年都没有音讯,少数单亲家庭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品也难以保障,使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长期游离在父爱和母爱的庇护之外。
2.多措并举,促进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的重任。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辅导,精心设计同学交友、教师谈心等友情弥补,建立与家长适时沟通的常态机制,对单亲学生健康成长非常必要。
2.1 建立档案,掌握学生具体情况。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详细记录,并适时收入新增的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做好保密工作。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关心其生活,矫正其行为,定期与家长或监护人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情况。
2.2 引导舆论,营造温暖外部环境。单亲家庭子女因家庭破裂,生活环境自然难称和谐,不单家庭内部,还有来自街坊邻居、同学、亲友诸方面的影响,生活氛围的逆转必使其心性压抑、变异扭曲。作为教师,尤其班主任,应努力为之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外部环境。校园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环境的营造自然从校园的内部开始,从班级开始。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会对全班学生的引导功能,要充分发挥班干部舆论主导力量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班刊和各种文体活动的评价融合效用,使学生懂得善待家庭不幸的同学,组织学生多关心单亲家庭子女,使之不孤立于班集体,在学校生活愉快轻松、积极上进。如,可以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给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补补课或约他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生活上如果有困难,可以发动全班学生进行捐助。当他们生日来临时,也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生日聚会。与学生家长及与之关系紧密的人积极联系,取得一致意见,努力改善其家庭氛围和人际交往氛围,并长期坚持,使各种环境日臻和谐。
2.3 正确疏导,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父母一旦离异,马上有被遗弃的感觉,觉得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于是恨父母,恨亲戚,恨周围一切人,更有甚者,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信心,厌倦学习。为了及时纠正这种情况,作为老师,首先须要了解情况,寻找时机,及时与这些同学深度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协助他们了解婚姻破裂的事实,不以单亲家庭为耻或感到特殊,在他们理解的范围内,告诉有关婚姻的一些事,并强调孩子并没有错,也不必为父母离异负任何的责任,以澄清孩子的错误观念,以及害怕的心理。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4 倾注爱心,促进心理恢复健康。在对学生倾注爱心时,于微细之处见真情,学生生病时能够关切问候, 失败时真心抚慰,苦恼时听其倾诉,迷茫时指点迷津。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如一粒种子,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可能性。不过有发芽的早晚之别,花开在初春或晚秋之异。教师的天职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沿着不同的规律去开启他们的心智。切不可厚此薄彼,偏爱优生,冷落中等生,歧视特困生。对单亲子女更要尊重、信任。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句信任的鼓励,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是对学生最好的鞭策。如此,学生的心理必能迅速恢复健康。
2.5 发挥特长,帮助认识自身价值。针对单亲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在班里组织一些展现个性特长的活动、比赛,如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对确实没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要鼓励、引导他融入活动,并针对其某一方面、某一闪光点进行表扬,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消除自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6 搭建平台,密切家庭联系。因为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学校、教师方面要主动作为,设置相对保密的空间,动员全体学生或家长,通过面谈、电话、QQ等方式,参与"家长会"、"心灵小屋"、"鸿雁传书"、"我打亲情电话"、"父母或子女——我错了"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单亲家庭学生内心表现,正确引导学生处理与家庭的关系。
2.7 注意细节,提供角色认同。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可能会使孩子出现性格和性别异化。他们因无法从父母身上学会与异性如何相处,如果与父亲生活会对女性存有恨意,与母亲生活则对男性存有恨意。当男童由母亲来抚养时,男童可能会有女性性格,同样的当女童由父亲来抚育时,女儿可能会比较男性化。在学校分班、班级分组、调换座位等时,要考虑到这些细节,安排合适性别的班主任、组长、同桌,以方便单亲孩子有适当的角色认同对象。
2.8 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校老师要及时和家长联系,了解他们的动向和心理问题,指导家长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子女,及时给予整改、帮助。教师也要和社区、街道等部门沟通联系,了解单亲家庭子女在社会上的一些活动、交往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校也可主动协调,邀请心理专家、励志名人、公安民警等对学生作讲座,之后,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团体、个人进行疏导、鼓励、教育和关怀。
总之,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主要职责。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特殊的关爱,因势利导,综合运用各类育人方法,使他们燃起心中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