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一”,含义较广。首先,它表示数的开始,《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所以由一构成的词语,大多有元始、少、小等的含义。例如“一夫”“一苇”“一隅”“一字千金”“一呼百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等不一而足。
其次,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被看做是世界的本原或是宇宙初萌的象征。《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道”产生统一的事物(混沌),统一的事物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产生新的第三者(和气),新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东西。《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作者是在讲明《周易》的创作过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发展过程的朴素认识。这里所讲的“太极”和老子所讲的“道”,基本上是一致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文字归结为五百四十个部首,以“一”部开始,有元始之意。他对“一”的解释是“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非常聪明,统“易”“道”而讲天地造化过程,非常巧妙。后人也用 “一”来指对立面的统一,北宋张载《正蒙·太和》:“不有两则无一”,认为如果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这就是讲“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哲学道理。
“一”字师
唐朝诗人郑谷住在袁州。诗僧齐己喜欢作诗,一次他带了一首诗登门求教。其中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笑着对他说:“‘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感到“一”字之改真有点石成金之妙,不禁跪拜致敬。从此以后,读书人认为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一”的妙用
明代,科举考试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三个秀才,一起到省城里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开考之前,他们心里总是不踏实,常常想到闻名卓著的前辈文徵明(被誉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参加九次乡试,结果还是没有考取,自己和他相比差之甚远。一日,三人在街上闲逛,见一卜卦摊,甲秀才说:“我们对前程是不是卜一卦?”卜卦者说要一两纹银一卜。乙秀才家境较富有,说:“一两就一两,我付,就卜我们三人的前程如何?”卜者装模作样,仔细看了三人的面相后突然伸出一根手指,在三人面前晃来晃去。三人同声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卜者说:“天机不可泄漏,过后方知。不准,卜金奉还,任你砸摊子。”说得斩钉截铁。三人无可奈何,只好怏怏而返。甲秀才说:“是不是他说我们中有一人考中?”乙秀才说:“那也不一定,他可能说我们中有一人考不中。”丙秀才恍然大悟道:“哎呀!我们上当了,一两银子给他买酒喝了!你们想,我们三人参加考试,出现的可能性不过四种,分别是‘一人考中,二人不中’‘一人不中,二人考中’‘三人一齐中’‘三人一齐不中’,出现四种中的任何一种,他都可以说卜得正确。”三人参透玄机,不觉哈哈大笑,深感江湖术士骗人弄钱,还得有点鬼机灵劲儿哩!
一粒谷和一根头发
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利得等人,提出了一些哲学论题:“一粒谷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谷堆论证),以及“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子(秃顶论证)”。量的增加或减少,看起来并未改变什么,但最后却能过渡到各自的反面去。一粒谷子不能形成一堆谷子,拔去一根头发,不会变成秃子。但谷子一粒粒地增加,头发一根根地减少,达到一定数量的界限,事情就会因量变而发生质变了。
其次,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被看做是世界的本原或是宇宙初萌的象征。《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道”产生统一的事物(混沌),统一的事物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产生新的第三者(和气),新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东西。《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作者是在讲明《周易》的创作过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发展过程的朴素认识。这里所讲的“太极”和老子所讲的“道”,基本上是一致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文字归结为五百四十个部首,以“一”部开始,有元始之意。他对“一”的解释是“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非常聪明,统“易”“道”而讲天地造化过程,非常巧妙。后人也用 “一”来指对立面的统一,北宋张载《正蒙·太和》:“不有两则无一”,认为如果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这就是讲“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哲学道理。
“一”字师
唐朝诗人郑谷住在袁州。诗僧齐己喜欢作诗,一次他带了一首诗登门求教。其中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笑着对他说:“‘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感到“一”字之改真有点石成金之妙,不禁跪拜致敬。从此以后,读书人认为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一”的妙用
明代,科举考试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三个秀才,一起到省城里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开考之前,他们心里总是不踏实,常常想到闻名卓著的前辈文徵明(被誉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参加九次乡试,结果还是没有考取,自己和他相比差之甚远。一日,三人在街上闲逛,见一卜卦摊,甲秀才说:“我们对前程是不是卜一卦?”卜卦者说要一两纹银一卜。乙秀才家境较富有,说:“一两就一两,我付,就卜我们三人的前程如何?”卜者装模作样,仔细看了三人的面相后突然伸出一根手指,在三人面前晃来晃去。三人同声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卜者说:“天机不可泄漏,过后方知。不准,卜金奉还,任你砸摊子。”说得斩钉截铁。三人无可奈何,只好怏怏而返。甲秀才说:“是不是他说我们中有一人考中?”乙秀才说:“那也不一定,他可能说我们中有一人考不中。”丙秀才恍然大悟道:“哎呀!我们上当了,一两银子给他买酒喝了!你们想,我们三人参加考试,出现的可能性不过四种,分别是‘一人考中,二人不中’‘一人不中,二人考中’‘三人一齐中’‘三人一齐不中’,出现四种中的任何一种,他都可以说卜得正确。”三人参透玄机,不觉哈哈大笑,深感江湖术士骗人弄钱,还得有点鬼机灵劲儿哩!
一粒谷和一根头发
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利得等人,提出了一些哲学论题:“一粒谷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谷堆论证),以及“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子(秃顶论证)”。量的增加或减少,看起来并未改变什么,但最后却能过渡到各自的反面去。一粒谷子不能形成一堆谷子,拔去一根头发,不会变成秃子。但谷子一粒粒地增加,头发一根根地减少,达到一定数量的界限,事情就会因量变而发生质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