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如何拯救世界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Cour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联社北京11月20日电]世界末日来临时,中国将拯救世界。这至少是中国观众对好莱坞最新灾难大片《2012》的解读。
   在北京生活的27岁电脑程序员刘新亮(音)看了两遍,他说:“世界把我们看作重要盟友的时候到了。”这部眼下在美国票房第一的片子在中国也是第一,自11月13日首映后已经拿下了1720万美元的票房。
   在这部近3个小时的影片中,地核过热威胁人类。世界领袖们着手在中国境内建造一座方舟,以便日后让人类和动物再度生活在地球上。
   当看到中国军队护送富人和大人物进入方舟时,刘新亮像其他北京观众一样露出了笑容。中国网民也很快指出其他一些据认为“亲中”的场面,包括中国军官对进入中国的美国难民敬礼,中国率先同意打开方舟接纳更多难民,一位美国官员说只有中国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如此规模的方舟。
   26岁的北京广告公司高管张莹(音)说:“看到我们的军官救出平民,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很骄傲。这部电影,加上奥巴马这周的访问让我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受人尊敬的国家。”
   在北京市中心一所电影院,人们排着长队买票。“每天晚上都卖光了。他们都想看中国拯救世界,”一位售票员笑着说。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繁荣,好莱坞把目光放在这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好莱坞每年最多只能在这里放映20部影片,所以各大公司都尽可能在每一部片子上赚更多钱。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说:“中国有不断增长的电影市场。好莱坞逐渐认识到,把我们刻划成穷人或敌人的片子在中国赚不到钱。”
   本片导演罗兰•埃默里赫还执导过《后天》、《独立日》等影片。不清楚他是否有意加入中国元素以吸引更多中国观众。哥伦比亚三星影业公司发言人史蒂夫•埃尔策拒绝对影片的中国元素发表评论,也拒绝透露是否剪掉了某些场面。
  (摘自《参考消息》09.11.22)B②
其他文献
摘要 文学语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隐喻性语言的大量使用。以往的隐喻研究大多局限在词汇层面,从语篇层面来研究隐喻的相对较少,从文学语篇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则更少。本文拟从文学语篇的角度来研究隐喻,探讨隐喻在文学语篇建构中的作用,旨在促进和发展隐喻研究。研究隐喻的文学语篇功能,也可以拓展文学语篇的研究视角,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语篇的组织机制和文体效果。  关键词:隐喻 文学语篇 映射  中图分类号:H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