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好单元学习评价,可以强化学生能力提高和终身体育原动力逐渐的形成,特别是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锲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影响;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以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体育教学大纲》除了提出培养学生有关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目标之外,都没有完善地提出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范围更广,意义更重大的任务。而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和完善了这一目标,并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拓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活动,它不仅是身体的活动,也是心理,社会的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1.体育锻炼能改善情绪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情绪反应,难免会出现忧郁,压抑,紧张等情绪,如果不及时给予引导转移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而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变得亢奋和激动,获得快感,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学生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体育锻炼能减负和消除疲劳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影响。学生在持续紧张的学习所产生的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产生疲劳。而体育教学活动,对减负和消除个体疲劳有着良好的作用,为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促进作用。
4.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塑造
人格也称个性,它直观反映个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素质修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指导下,有理想,有道德规范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才能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体育锻炼具有发展个性能力,展示自我人格的突出作用。
5.体育活动能树立独立自主观念
树立独立自主观念是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体育活动使人改变自己的身体形象,塑造健美体形,达到改善身体表象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还可以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体会个体在团队中的作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自信,自尊。
6.体育锻炼对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评价指标。人的意志主要包括对行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两方面。自觉性是指人的行为按既定目标行动。持久性是指做出长久的决定并始终执行。两者具有统一的方面,持久性是自觉性的延续,自觉性又是持久性的前提。体育锻炼的成果需要自觉的行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既是对意志的考验,也是培养意志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教育的方法
1.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2.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4.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缺乏挑战,人产生厌倦感;太富有挑战性,也会产生挫折感。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鼓励表扬法。对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6.感染法。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
7.磨练法。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三、总结
学校体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学校体育的指导,确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体系,精选体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建构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拓展的势场,形成体育课,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位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达到生命的完美。
参考文献
[1]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 :168-169.
[2]于 勇.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
[3]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影响;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以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体育教学大纲》除了提出培养学生有关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目标之外,都没有完善地提出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范围更广,意义更重大的任务。而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和完善了这一目标,并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拓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活动,它不仅是身体的活动,也是心理,社会的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1.体育锻炼能改善情绪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情绪反应,难免会出现忧郁,压抑,紧张等情绪,如果不及时给予引导转移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而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变得亢奋和激动,获得快感,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学生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体育锻炼能减负和消除疲劳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影响。学生在持续紧张的学习所产生的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产生疲劳。而体育教学活动,对减负和消除个体疲劳有着良好的作用,为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促进作用。
4.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塑造
人格也称个性,它直观反映个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素质修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指导下,有理想,有道德规范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才能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体育锻炼具有发展个性能力,展示自我人格的突出作用。
5.体育活动能树立独立自主观念
树立独立自主观念是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体育活动使人改变自己的身体形象,塑造健美体形,达到改善身体表象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还可以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体会个体在团队中的作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自信,自尊。
6.体育锻炼对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评价指标。人的意志主要包括对行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两方面。自觉性是指人的行为按既定目标行动。持久性是指做出长久的决定并始终执行。两者具有统一的方面,持久性是自觉性的延续,自觉性又是持久性的前提。体育锻炼的成果需要自觉的行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既是对意志的考验,也是培养意志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教育的方法
1.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2.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4.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缺乏挑战,人产生厌倦感;太富有挑战性,也会产生挫折感。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鼓励表扬法。对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6.感染法。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
7.磨练法。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三、总结
学校体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学校体育的指导,确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体系,精选体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建构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拓展的势场,形成体育课,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位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达到生命的完美。
参考文献
[1]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 :168-169.
[2]于 勇.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
[3]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