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居
北上,一直北上,过哈尔滨就是呼兰了。
20世纪初,这里寒凝大地,泥土开裂,呼啸的北风夹着清雪漫天飞舞。一切都是灰色的、混沌的,仿佛世界刚刚开始。有人走在街上,那是一个卖馒头的老人,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走起路来一哧一滑,终于跌倒了,箱子里的馒头滚落出来。有车跑在路上,7匹马拉着一挂大车,串串挨着。他们打着灯笼,甩着鞭子,天空悬着星斗。
这就是萧红笔下的呼兰。1940年她寂寞地伏在香江水畔遥想呼兰河岸而写下这些文字。今天,当我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一种北上的欲望就强烈地疯长起来。
终于,我踏上了这片土地。
车窗外下着雨,哈尔滨郊外天地相接,一片苍茫。
萧红故居位于呼兰县城文化路29号,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建筑。据资料记载,故居全貌面积为7125平方米,共有房舍38间,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是萧红家人起居的地方,正房是五檩五鸠的五间青砖瓦房,正房前两侧有东西厢房,正房后面是近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西院是萧红家的长工、佃户、房客及库房之所。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中描写的被“跳大神”折磨死的老胡家团圆媳妇、健壮快活的王大姑娘就住在这里。
我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1985年之后修复的部分场景,即萧红出生的5间住房、800平方米的庭院及后花园。在庭院中间的花坛上,坐落着一尊白色的玻璃钢质的萧红塑像。
在萧红出生的房间里,炕上放着镶嵌4块花瓷砖的炕柜以及饭桌、书箱,地上立着梳妆台、描金柜、茶几、木椅等数十件物品。穿过后房门就是后花园,这里植了松树果树,栽着花果蔬菜。园的西侧是两间磨坊,里面保存着旧时的石磨、碾盘和风扇车。
这里是萧红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
我依稀看见那个梳着两个辫子的小姑娘,步履蹒跚地跟在祖父身后,手拿铁锹挖土铲草,草未除却丢了秧苗。或许有蝴蝶飞过,于是又踉跄追去。如果是冬天,磨坊里一定是冒出白白的热汽,并有聲音传出,那是做黏糕的冯歪嘴子在招呼前院的小姑娘;那个落雨的黄昏,静谧的后花园再没声息,人们都去前院忙活祖母的死,只有小姑娘自己头顶缸盖俨然如伞,幼小的心灵忽然感到:我们的家是荒凉的。
雨脚收住了。站在花园里我想起一位清朝翰林作的一首歌,歌曰:溯呼兰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材。
我不知道从古至今,这个叫作呼兰的县城孕育出多少仁人志士,才子佳人。但我知道,1911年端午节,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女作家萧红,她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之后,为了冲破婚姻的藩篱,离家出走,最后病逝香港。临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与别人写了。”
爱恨流离
我曾经做过一个设想:萧红能否活得稍稍像样一点儿?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原因并不在于那几个男人,而是她身上有一团火,她是自己把自己烧死了。萧红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远胜于张爱玲,她若不是早逝,恐怕会一场恋爱接着一场恋爱谈下去,每一场恋爱都很失望,消停一阵,欢天喜地又谈下一场去了,差不多她是靠直觉和本能行事的人,而不是靠头脑和理智。
萧红真正意义上开始写作,是在青岛,写《生死场》。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她很容易就受了别人的影响,却又能把自己的天性保持得很完好。好比《生死场》可能是一群人聊出来的主题,跟萧红说:“这个合适你,你来写吧。”于是萧红琢磨一下,便开始写了。所以这并不是她擅长的题材,她这时候,也没找到自己的题材,不过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什么都试着写写,写的时候,脑子里可能还想着时代、战争、革命……这样一些大词汇,一时弄得她很茫然。可一旦想到自己的小城、小街、街坊邻居,她就又活了。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哭声刺心一般痛,哭声方锥一般落进每个人的胸膛。一阵强烈的悲酸掠过低垂的人头,苍苍然蓝天欲坠。
——《生死场》
朋友陈焱说:“萧红是一只流浪的燕子,从北到南,寻找她自己的边疆。是的,萧红的一生,是寻找自由、爱情和光明的一生,也是流浪的一生,文学的一生。”
作为女人,她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丈夫的背信弃义、爱人的临阵逃离;全部苦难——仅仅为了活命的生存苦难、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苦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种种病痛对身体的折磨……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重庆、香港之间,独自以柔弱之躯抵御着饥饿、寒冷、病魔、战火。不然又能怎样呢?她的家早就对她关死了门,她的国正被片片蚕食,她的爱要么被践踏,要么得不到回应。她的一生多的是凄苦、误解和嘲讽,少的是欢乐、安宁与温情。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一只盘旋徘徊在20世纪初荆棘林里的燕子!
作为作家,她却并未颓然倒下,反而顽强地挺立着,以其柔韧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超拔于那个时代。
在香港的两年,萧红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可以说,没有《呼兰河传》,萧红将不成为萧红;有了《呼兰河传》,呼兰这个不起眼的北方小镇,就成了中国文学版图上最闪亮的地方之一。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呼兰河传》
走出呼兰县城,我终于看见呼兰河,一条泛着波光的河。
萧红,又名张廼莹,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北上,一直北上,过哈尔滨就是呼兰了。
20世纪初,这里寒凝大地,泥土开裂,呼啸的北风夹着清雪漫天飞舞。一切都是灰色的、混沌的,仿佛世界刚刚开始。有人走在街上,那是一个卖馒头的老人,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走起路来一哧一滑,终于跌倒了,箱子里的馒头滚落出来。有车跑在路上,7匹马拉着一挂大车,串串挨着。他们打着灯笼,甩着鞭子,天空悬着星斗。
这就是萧红笔下的呼兰。1940年她寂寞地伏在香江水畔遥想呼兰河岸而写下这些文字。今天,当我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一种北上的欲望就强烈地疯长起来。
终于,我踏上了这片土地。
车窗外下着雨,哈尔滨郊外天地相接,一片苍茫。
萧红故居位于呼兰县城文化路29号,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建筑。据资料记载,故居全貌面积为7125平方米,共有房舍38间,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是萧红家人起居的地方,正房是五檩五鸠的五间青砖瓦房,正房前两侧有东西厢房,正房后面是近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西院是萧红家的长工、佃户、房客及库房之所。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中描写的被“跳大神”折磨死的老胡家团圆媳妇、健壮快活的王大姑娘就住在这里。
我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1985年之后修复的部分场景,即萧红出生的5间住房、800平方米的庭院及后花园。在庭院中间的花坛上,坐落着一尊白色的玻璃钢质的萧红塑像。
在萧红出生的房间里,炕上放着镶嵌4块花瓷砖的炕柜以及饭桌、书箱,地上立着梳妆台、描金柜、茶几、木椅等数十件物品。穿过后房门就是后花园,这里植了松树果树,栽着花果蔬菜。园的西侧是两间磨坊,里面保存着旧时的石磨、碾盘和风扇车。
这里是萧红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
我依稀看见那个梳着两个辫子的小姑娘,步履蹒跚地跟在祖父身后,手拿铁锹挖土铲草,草未除却丢了秧苗。或许有蝴蝶飞过,于是又踉跄追去。如果是冬天,磨坊里一定是冒出白白的热汽,并有聲音传出,那是做黏糕的冯歪嘴子在招呼前院的小姑娘;那个落雨的黄昏,静谧的后花园再没声息,人们都去前院忙活祖母的死,只有小姑娘自己头顶缸盖俨然如伞,幼小的心灵忽然感到:我们的家是荒凉的。
雨脚收住了。站在花园里我想起一位清朝翰林作的一首歌,歌曰:溯呼兰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材。
我不知道从古至今,这个叫作呼兰的县城孕育出多少仁人志士,才子佳人。但我知道,1911年端午节,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女作家萧红,她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之后,为了冲破婚姻的藩篱,离家出走,最后病逝香港。临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与别人写了。”
爱恨流离
我曾经做过一个设想:萧红能否活得稍稍像样一点儿?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原因并不在于那几个男人,而是她身上有一团火,她是自己把自己烧死了。萧红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远胜于张爱玲,她若不是早逝,恐怕会一场恋爱接着一场恋爱谈下去,每一场恋爱都很失望,消停一阵,欢天喜地又谈下一场去了,差不多她是靠直觉和本能行事的人,而不是靠头脑和理智。
萧红真正意义上开始写作,是在青岛,写《生死场》。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她很容易就受了别人的影响,却又能把自己的天性保持得很完好。好比《生死场》可能是一群人聊出来的主题,跟萧红说:“这个合适你,你来写吧。”于是萧红琢磨一下,便开始写了。所以这并不是她擅长的题材,她这时候,也没找到自己的题材,不过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什么都试着写写,写的时候,脑子里可能还想着时代、战争、革命……这样一些大词汇,一时弄得她很茫然。可一旦想到自己的小城、小街、街坊邻居,她就又活了。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哭声刺心一般痛,哭声方锥一般落进每个人的胸膛。一阵强烈的悲酸掠过低垂的人头,苍苍然蓝天欲坠。
——《生死场》
朋友陈焱说:“萧红是一只流浪的燕子,从北到南,寻找她自己的边疆。是的,萧红的一生,是寻找自由、爱情和光明的一生,也是流浪的一生,文学的一生。”
作为女人,她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丈夫的背信弃义、爱人的临阵逃离;全部苦难——仅仅为了活命的生存苦难、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苦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种种病痛对身体的折磨……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重庆、香港之间,独自以柔弱之躯抵御着饥饿、寒冷、病魔、战火。不然又能怎样呢?她的家早就对她关死了门,她的国正被片片蚕食,她的爱要么被践踏,要么得不到回应。她的一生多的是凄苦、误解和嘲讽,少的是欢乐、安宁与温情。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一只盘旋徘徊在20世纪初荆棘林里的燕子!
作为作家,她却并未颓然倒下,反而顽强地挺立着,以其柔韧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超拔于那个时代。
在香港的两年,萧红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可以说,没有《呼兰河传》,萧红将不成为萧红;有了《呼兰河传》,呼兰这个不起眼的北方小镇,就成了中国文学版图上最闪亮的地方之一。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呼兰河传》
走出呼兰县城,我终于看见呼兰河,一条泛着波光的河。
萧红,又名张廼莹,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