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女性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首先在英美国家盛行并逐渐被传播。它主要是指男权制度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并强调男女两性间是平等的、应平等对待。这一理论逐渐受到英美文人特别是思想先进女性的重视。她们逐渐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并试图得到改变与突破。本文将从英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她们的文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女性主义 父权制 个性解放
女性主义理论归根结底为实现男女在社会地位中的平等。纵观历史女性在全世界范围中皆处于一个被压迫、受歧视的地位。在现今这个跨历史、跨文化普遍传播的社会大环境中,女性在思想、认知观念、政治、文化、经济各种领域与男性都有差异,即使在家庭这种私人环境中,只能算男子的附属品。另一方面男权制想当然地认为,女性天生就是为男性服务、屈于男性的统治,男尊女卑的性别对待不仅不存在,而且会一直延续。然而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展,刺激了一部分想摆脱束缚的的女性首先站出来,她们想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这也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思想的挑战。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大量地吸收和改进了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并在吸收中不断壮大。特别是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开始在英美传播,并在英美等国成了文学研究的重点。相對的,吸引大批的女性主义作家对文学的创作进行创新与探索。
一 英国女性主义与文学
女性主义起源于动荡的西方浪潮,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在连接交流,跨文化在各个国家迅速的传播,英美国家的女性最先受到启发。在19世纪英国陆续出现很多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如玛格丽特·芙乐,她不仅主张女性在世俗生理和法律地位的权利,还强调女性有追求心灵自由、理性创造的权利,强调女性应该活出自己的特质,虽然不鼓励与男权直接竞争,却也希望在自己权利面前极力维护。约翰·穆勒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一书中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融入其中,他指出在法律上对女性的不平等导致在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就像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他认为婚姻关系应该是公共的,在签订婚姻契约时必须得到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决定是否共同生活,而不能一味由男权决定。这种契约精神的主张实质是一种自我觉醒的领悟,是反自由反意志的一种意识。穆勒还主张女性应该有养活自己的技术,至少应该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只有这样,社会的运作不至于空白、人才类型才不至单一。
尽管大量的女性受到运动浪潮的冲击,但当时的人们仍沉浸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对新的文学作品还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如当作家在作品中写到一些亵渎的内容,则被认为不贞的象征,而她们写关于道德、情感时却备受称赞。如《傲慢与偏见》,这是一篇以生活为素材的小说,生动反映了19世纪在闭塞的英国乡镇中的世态人情,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智慧、独立等特点展现出来。作者奥斯丁生活的那个时代,妇女们普遍处于人性低潮,在很多场合受到歧视,尽管资本主义已被确定,但是封建主义仍然根深蒂固,男女仍得不到同等对待。作者通过主人公对生活、婚姻的观念推崇自己的理想模式,从而将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格调与女性的尊严跃然纸上。奥斯丁通过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妇女独立意识的觉醒,并通过对伊丽莎白的性格塑造、语句表达了这种妇女的觉醒。在文中,正是通过伊丽莎白在傲慢与偏见中对达西有了深刻的自我认知,而达西对伊丽莎白这一过程则体现了男性对女性有了新的认知意识,这不仅仅是一个保全财产的选妻的过程,也是男性对女性有了新的看法,并从心理上逐渐改变对女性的歧视,以平等的态度相互交流。
尽管在男权的统治下女性有了独立意识,男性对妇女有了改观,但是要想彻底推翻这一理念,女性们任重而道远。
二 美国女性主义与文学
众所周知,英美处于世界经济大国的前沿,而美国的女性主义在一定形式上与英国相似。这都体现了在文化传播中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继承。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在角色扮演中是不公平的,人们在婚姻中是最为不平等的。当代的贝蒂·佛里丹将18世纪的自由主义作为基本主张,并强调女性应该在公共领域参与社会活动。《女性的奥秘》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作者鼓励妇女们自我发挥潜能,争取与男性做一样的工作并享有相同的权利。在父权制的毒害下,妇女们应该将家庭塑造为一个欢乐、幸福、平等的大氛围,而不应该只局限于家庭与婚姻,这样容易迷失自己。由于家庭事物属于一个循环反复、琐碎的结构,容易消磨掉现代女性积极性,使她们在家庭角色中不易得到成就感与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佛里丹并不是鼓励女性放弃家庭,而是希望她们可以在事业与家庭中取得平衡,并在事业与家庭中如鱼得水,“这就是所谓的爱情与事业双丰收”。
这时期还出现了擅长以家庭和婚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主要探讨女性在社会上的命运,极力地想唤醒女性的自主意识,堪称美国现当代的另一个简·奥斯丁的泰勒,其代表作有《摩根之死》和《思家餐馆的晚餐》等。这些作品都从其独立的视角探索了解放思想在文学中的飞跃,将个性解放贯穿全文。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她爱她的丈夫,却不依附于他,她善于思考、提倡男女平等,面对歧视女性的现象敢于与之作抗争。她在《至我亲爱的丈夫》一诗中明确表明了她对社会的不平等与歧视特别不满,并极力反抗,这种反抗意识被后人评为“美国女权主义思想的滥觞”。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人们从这些女性主义中看到奋斗与向上的力量,领悟了女性主义文学中女性的不懈努力,从而这种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国人民的喜爱与尊崇。路易沙·梅·奥儿科特的《小妇人》就是一部成功受到美国人追捧的女性文学作品,该小说将美国女性自立自强的良好品德贯穿全文,并鼓励女性应该自尊自爱、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等积极观点,给当时的女性带去独立的勇气。
三 英美女性主义对文学的影响
女性主义理论在所有的公众领域上争取妇女权益,包括简单繁杂的生殖方面。女性普遍认为生殖是她们亲身经历的,只有她们才有资格将排经、分娩等生活经验讲述清楚,进一步来说,女性的体验涵盖了不同的情感生活与想法。肖沃尔特在其文学作品中就提出,女人与男人面对事物时想法是截然不同的,她们对事物的重要与否有自己的判断,肖沃尔特还对男女作家作品中的文学差异进行深入的研究。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父权制思想深入人们骨髓,不管在生活、环境、意识还是文学作品中,人们都极力推崇男性的价值观与利益,从而导致男权偏见化和制度化。因此女性主义者们应极力地提高对于女性性压迫这一意识的觉悟。《性政治》一书简单而有力的剖析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部作品选用了男性的经典为分析依据,揭露了文学中对父权意识的性别偏见与冷暴力,解析了文学作品中被歧视的女性形象。小说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来重新塑造女性形象,试图唤醒人们对女性价值的认识,在深刻挖掘传统女性的的自我定位时,将那些被埋没的女性作家及作品找寻出来,并将女性生活、形象特质重新定义。随着这种性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性在文学阅读上有了选择性,不再一味地认同文本中对女性的压迫与歧视。相反的,她们正在慢慢培养自身的独特的阅读视角,拒绝与压迫者合作文学作品。这种观念在朱迪丝·菲特利的《抗拒性读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女性主义在文学历史中一直被探寻,人们总是在质问为什么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不管在英美还是其他国家,其所探讨的皆是如何摆脱父权的摆布,如何在生活中得到平等对待。不管这种理论是对本质上的本体还是对思维意识的探讨,女性主义逐渐被地被是看作历史印记和社会结构,它主要是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现女性生活于体验的。当然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并刻画了男权下她们的思想改变。从总体来说,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发展史,从19世纪到20初,在英美的发展较为蓬勃,并取得一定的影响。弗吉妮娅·伍尔夫是女性主义的创始人,她提出的很多理论成为后世女性争论不休的话题,她的《一件自己的屋子》是最大的贡献,主要从男女性物质的对比中,讨论女性文学产生的社会语境与历史。在文中她还强调说,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构建,能够在挑战中发生形变,希望男性在女性的自我实现中保持着平衡。而托里尔·莫娃则提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伍尔夫的观点只是一种策略,其兴趣不在两性写作的基础上,仅仅只是为了固定的位置平移,因此她的理论打散了伍尔夫固定的观点,从而解剖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主动将女性主义与先锋派结合在一起。莫娃还反对将大男子主义颠倒凌驾于的女性主义之上的理论,她对女性作品的看法就是要发掘她们生活在男权制下受到的限制、并通过反抗而获得真正的平等。
照哈姆《第二性》中的描述,她也明确看到了两性之间利益的不同,并嚴厉抨击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严重地对她们的生理、心理与经济造成的影响。此书讲述一个女人开始试图界定自己,并逐渐揭示了男性与女性之间在根本上存在着不对称。男人所界定的不是女人是人,这种界定在《旧约》中比比皆是。女人游走于男性中间,没有独立的历史,没有单一的人物事迹,莫名其妙地被圈进一个受男人制衡的世界里。而这种屈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的稳定是有利的。
然而,多数的女性主义者认为,随着封建意识的逐步深化,女人确实被长期的父权制意识形态折服了,这种意识强化了男人形象而羸弱了女人。康拉与克里斯蒂娃的心理分析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们把女性与男性的话语权威通过意识过程联系起来,认为女性是革命的、颠覆的、反叛的,拒绝对女性的性进行界定。继伍尔夫之后,人们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权利平衡起来,实质上是对女性性观念表示了肯定与支持。也是在这之后,关于各种新的性的坦诚,如通奸、同性恋等进入了作家的作品中。在同性恋中,人们认为女同性恋不完全是一个性倾向的问题,更多是偏向于对女性的认同并终结男性的优势权,因此又被称为政治女同性恋者。这一观念引起文学上的众多探讨。阿德里安·里奇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她在《强迫性异性恋与女同性恋的存在》一文中提出,所有的女性都应该认同女性,并在情感、性欲、政治中相互认同。盖尔·卢宾在《论性:性欲取向政治的基进理论笔记》里写到,文化是以男女生理不同而掌控着社会,在女性主义阵营中,她提出了“情欲少数”的口号,认为女性的任务并不局限于对男性性欲的提供,重要的是获得男性的尊重与爱护。
四 结语
对于西方的文学传统最重要的女性主义重读发生于法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的冲击,不同的历史文化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并逐渐进行去伪存真,在接纳与吸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文化的特点。女性主义对西方的各个国家都很重要,各国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发展皆是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诠释着文学在各阶段的影响,并清晰地告诉我们女性主义思想在跨文化的传播中,是如何与女性主义文学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白烨:《女性写作的个人化与多样化》,《北京日报》,2002年3月24日。
[2] 黄苹:《女性主义文学观的美学解读》,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3] 窦冰:《双性同体理论视野中的性别诗学》,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 西水:《女性文学话题座谈纪要》,《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年1月12日。
(刘真平,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
关键词:女性主义 父权制 个性解放
女性主义理论归根结底为实现男女在社会地位中的平等。纵观历史女性在全世界范围中皆处于一个被压迫、受歧视的地位。在现今这个跨历史、跨文化普遍传播的社会大环境中,女性在思想、认知观念、政治、文化、经济各种领域与男性都有差异,即使在家庭这种私人环境中,只能算男子的附属品。另一方面男权制想当然地认为,女性天生就是为男性服务、屈于男性的统治,男尊女卑的性别对待不仅不存在,而且会一直延续。然而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展,刺激了一部分想摆脱束缚的的女性首先站出来,她们想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这也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思想的挑战。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大量地吸收和改进了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并在吸收中不断壮大。特别是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开始在英美传播,并在英美等国成了文学研究的重点。相對的,吸引大批的女性主义作家对文学的创作进行创新与探索。
一 英国女性主义与文学
女性主义起源于动荡的西方浪潮,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在连接交流,跨文化在各个国家迅速的传播,英美国家的女性最先受到启发。在19世纪英国陆续出现很多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如玛格丽特·芙乐,她不仅主张女性在世俗生理和法律地位的权利,还强调女性有追求心灵自由、理性创造的权利,强调女性应该活出自己的特质,虽然不鼓励与男权直接竞争,却也希望在自己权利面前极力维护。约翰·穆勒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一书中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融入其中,他指出在法律上对女性的不平等导致在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就像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他认为婚姻关系应该是公共的,在签订婚姻契约时必须得到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决定是否共同生活,而不能一味由男权决定。这种契约精神的主张实质是一种自我觉醒的领悟,是反自由反意志的一种意识。穆勒还主张女性应该有养活自己的技术,至少应该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只有这样,社会的运作不至于空白、人才类型才不至单一。
尽管大量的女性受到运动浪潮的冲击,但当时的人们仍沉浸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对新的文学作品还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如当作家在作品中写到一些亵渎的内容,则被认为不贞的象征,而她们写关于道德、情感时却备受称赞。如《傲慢与偏见》,这是一篇以生活为素材的小说,生动反映了19世纪在闭塞的英国乡镇中的世态人情,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智慧、独立等特点展现出来。作者奥斯丁生活的那个时代,妇女们普遍处于人性低潮,在很多场合受到歧视,尽管资本主义已被确定,但是封建主义仍然根深蒂固,男女仍得不到同等对待。作者通过主人公对生活、婚姻的观念推崇自己的理想模式,从而将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格调与女性的尊严跃然纸上。奥斯丁通过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妇女独立意识的觉醒,并通过对伊丽莎白的性格塑造、语句表达了这种妇女的觉醒。在文中,正是通过伊丽莎白在傲慢与偏见中对达西有了深刻的自我认知,而达西对伊丽莎白这一过程则体现了男性对女性有了新的认知意识,这不仅仅是一个保全财产的选妻的过程,也是男性对女性有了新的看法,并从心理上逐渐改变对女性的歧视,以平等的态度相互交流。
尽管在男权的统治下女性有了独立意识,男性对妇女有了改观,但是要想彻底推翻这一理念,女性们任重而道远。
二 美国女性主义与文学
众所周知,英美处于世界经济大国的前沿,而美国的女性主义在一定形式上与英国相似。这都体现了在文化传播中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继承。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在角色扮演中是不公平的,人们在婚姻中是最为不平等的。当代的贝蒂·佛里丹将18世纪的自由主义作为基本主张,并强调女性应该在公共领域参与社会活动。《女性的奥秘》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作者鼓励妇女们自我发挥潜能,争取与男性做一样的工作并享有相同的权利。在父权制的毒害下,妇女们应该将家庭塑造为一个欢乐、幸福、平等的大氛围,而不应该只局限于家庭与婚姻,这样容易迷失自己。由于家庭事物属于一个循环反复、琐碎的结构,容易消磨掉现代女性积极性,使她们在家庭角色中不易得到成就感与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佛里丹并不是鼓励女性放弃家庭,而是希望她们可以在事业与家庭中取得平衡,并在事业与家庭中如鱼得水,“这就是所谓的爱情与事业双丰收”。
这时期还出现了擅长以家庭和婚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主要探讨女性在社会上的命运,极力地想唤醒女性的自主意识,堪称美国现当代的另一个简·奥斯丁的泰勒,其代表作有《摩根之死》和《思家餐馆的晚餐》等。这些作品都从其独立的视角探索了解放思想在文学中的飞跃,将个性解放贯穿全文。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她爱她的丈夫,却不依附于他,她善于思考、提倡男女平等,面对歧视女性的现象敢于与之作抗争。她在《至我亲爱的丈夫》一诗中明确表明了她对社会的不平等与歧视特别不满,并极力反抗,这种反抗意识被后人评为“美国女权主义思想的滥觞”。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人们从这些女性主义中看到奋斗与向上的力量,领悟了女性主义文学中女性的不懈努力,从而这种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国人民的喜爱与尊崇。路易沙·梅·奥儿科特的《小妇人》就是一部成功受到美国人追捧的女性文学作品,该小说将美国女性自立自强的良好品德贯穿全文,并鼓励女性应该自尊自爱、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等积极观点,给当时的女性带去独立的勇气。
三 英美女性主义对文学的影响
女性主义理论在所有的公众领域上争取妇女权益,包括简单繁杂的生殖方面。女性普遍认为生殖是她们亲身经历的,只有她们才有资格将排经、分娩等生活经验讲述清楚,进一步来说,女性的体验涵盖了不同的情感生活与想法。肖沃尔特在其文学作品中就提出,女人与男人面对事物时想法是截然不同的,她们对事物的重要与否有自己的判断,肖沃尔特还对男女作家作品中的文学差异进行深入的研究。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父权制思想深入人们骨髓,不管在生活、环境、意识还是文学作品中,人们都极力推崇男性的价值观与利益,从而导致男权偏见化和制度化。因此女性主义者们应极力地提高对于女性性压迫这一意识的觉悟。《性政治》一书简单而有力的剖析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部作品选用了男性的经典为分析依据,揭露了文学中对父权意识的性别偏见与冷暴力,解析了文学作品中被歧视的女性形象。小说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来重新塑造女性形象,试图唤醒人们对女性价值的认识,在深刻挖掘传统女性的的自我定位时,将那些被埋没的女性作家及作品找寻出来,并将女性生活、形象特质重新定义。随着这种性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性在文学阅读上有了选择性,不再一味地认同文本中对女性的压迫与歧视。相反的,她们正在慢慢培养自身的独特的阅读视角,拒绝与压迫者合作文学作品。这种观念在朱迪丝·菲特利的《抗拒性读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女性主义在文学历史中一直被探寻,人们总是在质问为什么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不管在英美还是其他国家,其所探讨的皆是如何摆脱父权的摆布,如何在生活中得到平等对待。不管这种理论是对本质上的本体还是对思维意识的探讨,女性主义逐渐被地被是看作历史印记和社会结构,它主要是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现女性生活于体验的。当然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并刻画了男权下她们的思想改变。从总体来说,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发展史,从19世纪到20初,在英美的发展较为蓬勃,并取得一定的影响。弗吉妮娅·伍尔夫是女性主义的创始人,她提出的很多理论成为后世女性争论不休的话题,她的《一件自己的屋子》是最大的贡献,主要从男女性物质的对比中,讨论女性文学产生的社会语境与历史。在文中她还强调说,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构建,能够在挑战中发生形变,希望男性在女性的自我实现中保持着平衡。而托里尔·莫娃则提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伍尔夫的观点只是一种策略,其兴趣不在两性写作的基础上,仅仅只是为了固定的位置平移,因此她的理论打散了伍尔夫固定的观点,从而解剖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主动将女性主义与先锋派结合在一起。莫娃还反对将大男子主义颠倒凌驾于的女性主义之上的理论,她对女性作品的看法就是要发掘她们生活在男权制下受到的限制、并通过反抗而获得真正的平等。
照哈姆《第二性》中的描述,她也明确看到了两性之间利益的不同,并嚴厉抨击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严重地对她们的生理、心理与经济造成的影响。此书讲述一个女人开始试图界定自己,并逐渐揭示了男性与女性之间在根本上存在着不对称。男人所界定的不是女人是人,这种界定在《旧约》中比比皆是。女人游走于男性中间,没有独立的历史,没有单一的人物事迹,莫名其妙地被圈进一个受男人制衡的世界里。而这种屈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的稳定是有利的。
然而,多数的女性主义者认为,随着封建意识的逐步深化,女人确实被长期的父权制意识形态折服了,这种意识强化了男人形象而羸弱了女人。康拉与克里斯蒂娃的心理分析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们把女性与男性的话语权威通过意识过程联系起来,认为女性是革命的、颠覆的、反叛的,拒绝对女性的性进行界定。继伍尔夫之后,人们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权利平衡起来,实质上是对女性性观念表示了肯定与支持。也是在这之后,关于各种新的性的坦诚,如通奸、同性恋等进入了作家的作品中。在同性恋中,人们认为女同性恋不完全是一个性倾向的问题,更多是偏向于对女性的认同并终结男性的优势权,因此又被称为政治女同性恋者。这一观念引起文学上的众多探讨。阿德里安·里奇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她在《强迫性异性恋与女同性恋的存在》一文中提出,所有的女性都应该认同女性,并在情感、性欲、政治中相互认同。盖尔·卢宾在《论性:性欲取向政治的基进理论笔记》里写到,文化是以男女生理不同而掌控着社会,在女性主义阵营中,她提出了“情欲少数”的口号,认为女性的任务并不局限于对男性性欲的提供,重要的是获得男性的尊重与爱护。
四 结语
对于西方的文学传统最重要的女性主义重读发生于法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的冲击,不同的历史文化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并逐渐进行去伪存真,在接纳与吸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文化的特点。女性主义对西方的各个国家都很重要,各国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发展皆是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诠释着文学在各阶段的影响,并清晰地告诉我们女性主义思想在跨文化的传播中,是如何与女性主义文学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白烨:《女性写作的个人化与多样化》,《北京日报》,2002年3月24日。
[2] 黄苹:《女性主义文学观的美学解读》,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3] 窦冰:《双性同体理论视野中的性别诗学》,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 西水:《女性文学话题座谈纪要》,《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年1月12日。
(刘真平,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