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探索现状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学科特点提出三点思考:注重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和增强校企合作实践。
关键词:物流专业;教学
F250-4;G712
一 引言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15)》指出,我国物流市场庞大,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对物流操作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而现代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由此可见,如何将培养专业物流人才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责无旁贷,课堂是高校教育的载体,而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高等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基于此,本文欲以《采购与供应管理》这门课程为切入点,结合自己教授这门课程的体悟来浅析这门课程的课程建设,以期更好的服务社会和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而关于什么是课程?其具体内涵如何?学界对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教学科目说”。二是我国学者吴杰在1986年出版的《教學论》;三是学习结果说,我国学者施良方在1996年出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书中写到,“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3]
二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建设内容
1.注重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
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在教学过程中被最广泛地使用,这种方式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教师上课看着课件念诵这种照本宣科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这种教授方式会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而且还会影响到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旦产生了物流专业知识枯燥的刻板印象,就很难再重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
教师是课堂的导航人,在上一门课前应当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既能有效传授教学计划中的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应当有学生的响应和共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和谐、融洽,教师原定的授课内容便可顺利进行。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下学生不易倦怠,在多情境的学习中学习更易吸收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来丰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采购与供应管理》这门课程是集系统性、操作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该课程应有不少于30%的课时用于专门的案例教学和讨论,将国际物流市场营销的经典案例搬到课程上讲解、分析、点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老师提前发下案例,学生分成5—7人的若干小组,课下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同组成员讨论后将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做成课件,下次课上在每个小组中随机的挑选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他所做的课件,老师对学生的课件进行分析、点评;二是老师课下准备经典或最新的案例,课堂上进行案例的梳理、分析后提出问题,随后让学生与邻座的同学讨论后再作答。这两种案例教学法均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在第一种案例教学法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随得到提升。
2.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二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综合成绩应包含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评价、课程大作业及实验成绩这五个部分,每个环节成绩评定的比例在学期前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每个环节的得分情况有预估,以便结合自己的能力、精力付出相应的努力。期末考试是对这门课程掌握情况的全面考核,侧重于对基本概念、核心观念、基础理论的考察,卷面成绩相对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两部分成绩缺一不可。而在实际考核中,老师在平时成绩评判中的随意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配的权重畸轻或畸重都会破坏对学生整体评价的公平、公正性。不同课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应该是不同的,如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分值分配中,平时成绩应该占更大的比重。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是高校中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但是在实践中具体表现是,与评价好的老师相比,评价差的老师除了影响下降,不会受到任何其他处罚。这背后隐藏的是所有高校一边倒的重科研、轻教学这一奇怪现象,教师的科研固然重要,但是教书育人才是教书的天职,不能厚此薄彼。高校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
3.增强校企合作实践
物流专业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学科,国内外企业都偏好动手能力强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以采购与供应管理为代表的课程除了需要在实验室熟练的使用专业软件外,还需要去实践。在实践环节中,我们通过改变教学计划在二年级下学期或在三年级上学期安排综合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短板;并且通过实习可以更了解自己,不断地探索中找到自己最擅长和喜欢的位置;在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同学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在现在的工作压力和以后的学习压力这双重压力之下,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
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学校和企业都会得到持续、长久的回报,实习结束后,企业会要求学生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拿到相关的证书,提前签订有条件的就业意向协议,这将是企业源源不断的人才库。同时,学校在就业压力下也会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会提升个人的成就需求和积极性来达到校方和企业的要求。
三 结语
笔者在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自己也尝试过营造轻松的课题氛围或者课下关心学生的学习等,但是这些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门课程的学习现状,故有了上文的思考。课程教学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希望同仁们能一起努力,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M],2005.
[2]吴杰.教学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刹[M],1986.
[3]施良力.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M],1996.
关键词:物流专业;教学
F250-4;G712
一 引言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15)》指出,我国物流市场庞大,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对物流操作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而现代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由此可见,如何将培养专业物流人才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责无旁贷,课堂是高校教育的载体,而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高等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基于此,本文欲以《采购与供应管理》这门课程为切入点,结合自己教授这门课程的体悟来浅析这门课程的课程建设,以期更好的服务社会和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而关于什么是课程?其具体内涵如何?学界对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教学科目说”。二是我国学者吴杰在1986年出版的《教學论》;三是学习结果说,我国学者施良方在1996年出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书中写到,“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3]
二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建设内容
1.注重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
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在教学过程中被最广泛地使用,这种方式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教师上课看着课件念诵这种照本宣科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这种教授方式会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而且还会影响到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旦产生了物流专业知识枯燥的刻板印象,就很难再重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
教师是课堂的导航人,在上一门课前应当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既能有效传授教学计划中的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应当有学生的响应和共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和谐、融洽,教师原定的授课内容便可顺利进行。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下学生不易倦怠,在多情境的学习中学习更易吸收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来丰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采购与供应管理》这门课程是集系统性、操作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该课程应有不少于30%的课时用于专门的案例教学和讨论,将国际物流市场营销的经典案例搬到课程上讲解、分析、点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老师提前发下案例,学生分成5—7人的若干小组,课下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同组成员讨论后将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做成课件,下次课上在每个小组中随机的挑选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他所做的课件,老师对学生的课件进行分析、点评;二是老师课下准备经典或最新的案例,课堂上进行案例的梳理、分析后提出问题,随后让学生与邻座的同学讨论后再作答。这两种案例教学法均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在第一种案例教学法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随得到提升。
2.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二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综合成绩应包含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评价、课程大作业及实验成绩这五个部分,每个环节成绩评定的比例在学期前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每个环节的得分情况有预估,以便结合自己的能力、精力付出相应的努力。期末考试是对这门课程掌握情况的全面考核,侧重于对基本概念、核心观念、基础理论的考察,卷面成绩相对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两部分成绩缺一不可。而在实际考核中,老师在平时成绩评判中的随意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配的权重畸轻或畸重都会破坏对学生整体评价的公平、公正性。不同课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应该是不同的,如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分值分配中,平时成绩应该占更大的比重。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是高校中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但是在实践中具体表现是,与评价好的老师相比,评价差的老师除了影响下降,不会受到任何其他处罚。这背后隐藏的是所有高校一边倒的重科研、轻教学这一奇怪现象,教师的科研固然重要,但是教书育人才是教书的天职,不能厚此薄彼。高校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
3.增强校企合作实践
物流专业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学科,国内外企业都偏好动手能力强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以采购与供应管理为代表的课程除了需要在实验室熟练的使用专业软件外,还需要去实践。在实践环节中,我们通过改变教学计划在二年级下学期或在三年级上学期安排综合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短板;并且通过实习可以更了解自己,不断地探索中找到自己最擅长和喜欢的位置;在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同学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在现在的工作压力和以后的学习压力这双重压力之下,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
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学校和企业都会得到持续、长久的回报,实习结束后,企业会要求学生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拿到相关的证书,提前签订有条件的就业意向协议,这将是企业源源不断的人才库。同时,学校在就业压力下也会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会提升个人的成就需求和积极性来达到校方和企业的要求。
三 结语
笔者在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自己也尝试过营造轻松的课题氛围或者课下关心学生的学习等,但是这些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门课程的学习现状,故有了上文的思考。课程教学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希望同仁们能一起努力,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M],2005.
[2]吴杰.教学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刹[M],1986.
[3]施良力.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M],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