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诵读、语句分析、想象中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语感;诵读;想象;分析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6 -01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一种具有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性,它是凭直觉感知语言,这种感知是经过“识记——分析——比较”的过程完成的。因此,语感是把握语言,不是感性认识;是能力不是基本知识。
语感训练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核心部分,是形成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所以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我认为下面几种做法可以尝试: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强化语感训练,基本手段就是知道朗读,学会思考。读是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是通过感知语言文字描绘的事物,变成内心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任务是理解它的思想感情,认识它的语言形式,语感因素正是在反复地感受语言材料中一点点提高的。这个读不能光读不想,不发言,没感受,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多读几篇课文。通过朗读,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句子,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节,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区,让学生从文章字字句句中感受其情。如学习《江南的冬景》一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冬景美、语言美,激起学生的阅读情趣,教学时先放课文的配乐阅读,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乐曲声中,感受郁达夫笔下的江南那温和生动有致的冬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指导学生用明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午后郊游的一段,感受江南植物临冬不凋的生机,用闲适优雅的语调朗读江南雪景图,体会有声有色有味的江南雪景。
二、在词句分析中培养语感。语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情感的激发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必要因素,是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课,作者刻画了一个外表丑陋而使我受益终生的老师——徐锦澄,课文用较多笔墨描述被称为“徐老虎“的凶恶形象。他的外貌非常特别:脸黑,肩耸,脑袋有棱角,活脱脱是一个“夜叉”,还拖鼻涕,特别是经常“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难得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分析肖像描写时可以抓住“仰”、“迈”、“望”、“撇”、“狞笑”这些动词引导学生品味,并鼓励学生给徐老师画肖像,或请同学上讲台扮演徐老师,再用江北官腔朗诵或大声吼叫,这节课一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会像作者一样永远记得这个徐老师,同样学生一定非常佩服文学大家梁实秋别样生动的语言,乃至产生也模写一位老师的创作冲动。类似这样的句段,教学时都应让学生反复阅读,反复体会,抓住关键词句,加深领会。思考创作中如何巧妙地做到欲扬先抑,如何让人对笔下人物不觉其丑反觉其美。一方面理解这种写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上所起的作用,一方面品味词语的情感。
三、在想象中培养语感。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内心视像”,它使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现。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希望能尽量多地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于是就在不影响主题的前提下,往往留下一些想象空间来激发诱导读者的联想意识,以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恰当地抓住这些思维想象空间,启发学生以联想扩展情节,强化文章艺术感。
人的想象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有情境性的想象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课上的教师如能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创设某种情境,渲染气氛,学生就会触“景”生情,自然地进入文章境地。如教《我心归去》放上一曲《故乡情》的录音,那和谐优美的旋律,感情真挚的歌词,会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打动学生的心灵,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激情即从心底涌起,既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了有效地语感训练。
又如《祖国山川颂》一文,在引导学生领略祖国山川壮美景色一段时,指导学生用厚重自豪的语调朗读“一泻千里的黄河,浩浩荡荡的扬子江”等句,增强语感,渲染气氛,再结合画面 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也置身于祖国壮美山河中:高峻神秘的珠穆朗玛峰,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西北牧场,磅礴浩荡的长江黄河,宁静醉人的椰林碧海……想象之后,再反复以深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由此也达到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这种在想象中培养语感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但是,诵读训练、培养语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只有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关键词:语感;诵读;想象;分析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6 -01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一种具有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性,它是凭直觉感知语言,这种感知是经过“识记——分析——比较”的过程完成的。因此,语感是把握语言,不是感性认识;是能力不是基本知识。
语感训练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核心部分,是形成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所以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我认为下面几种做法可以尝试: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强化语感训练,基本手段就是知道朗读,学会思考。读是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是通过感知语言文字描绘的事物,变成内心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任务是理解它的思想感情,认识它的语言形式,语感因素正是在反复地感受语言材料中一点点提高的。这个读不能光读不想,不发言,没感受,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多读几篇课文。通过朗读,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句子,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节,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区,让学生从文章字字句句中感受其情。如学习《江南的冬景》一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冬景美、语言美,激起学生的阅读情趣,教学时先放课文的配乐阅读,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乐曲声中,感受郁达夫笔下的江南那温和生动有致的冬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指导学生用明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午后郊游的一段,感受江南植物临冬不凋的生机,用闲适优雅的语调朗读江南雪景图,体会有声有色有味的江南雪景。
二、在词句分析中培养语感。语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情感的激发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必要因素,是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课,作者刻画了一个外表丑陋而使我受益终生的老师——徐锦澄,课文用较多笔墨描述被称为“徐老虎“的凶恶形象。他的外貌非常特别:脸黑,肩耸,脑袋有棱角,活脱脱是一个“夜叉”,还拖鼻涕,特别是经常“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难得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分析肖像描写时可以抓住“仰”、“迈”、“望”、“撇”、“狞笑”这些动词引导学生品味,并鼓励学生给徐老师画肖像,或请同学上讲台扮演徐老师,再用江北官腔朗诵或大声吼叫,这节课一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会像作者一样永远记得这个徐老师,同样学生一定非常佩服文学大家梁实秋别样生动的语言,乃至产生也模写一位老师的创作冲动。类似这样的句段,教学时都应让学生反复阅读,反复体会,抓住关键词句,加深领会。思考创作中如何巧妙地做到欲扬先抑,如何让人对笔下人物不觉其丑反觉其美。一方面理解这种写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上所起的作用,一方面品味词语的情感。
三、在想象中培养语感。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内心视像”,它使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现。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希望能尽量多地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于是就在不影响主题的前提下,往往留下一些想象空间来激发诱导读者的联想意识,以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恰当地抓住这些思维想象空间,启发学生以联想扩展情节,强化文章艺术感。
人的想象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有情境性的想象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课上的教师如能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创设某种情境,渲染气氛,学生就会触“景”生情,自然地进入文章境地。如教《我心归去》放上一曲《故乡情》的录音,那和谐优美的旋律,感情真挚的歌词,会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打动学生的心灵,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激情即从心底涌起,既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了有效地语感训练。
又如《祖国山川颂》一文,在引导学生领略祖国山川壮美景色一段时,指导学生用厚重自豪的语调朗读“一泻千里的黄河,浩浩荡荡的扬子江”等句,增强语感,渲染气氛,再结合画面 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也置身于祖国壮美山河中:高峻神秘的珠穆朗玛峰,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西北牧场,磅礴浩荡的长江黄河,宁静醉人的椰林碧海……想象之后,再反复以深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由此也达到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这种在想象中培养语感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但是,诵读训练、培养语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只有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