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哀而不伤,让人生充满希望
从广州越秀北路转入北园酒家后面,在朱紫寮后街有一座“甘泉亭”,它坐西面东,遥对著名的东濠涌。
这里甚是幽僻,小小亭廊,四周点缀着青竹、芭蕉树、鸡蛋花树。亭上的楹联写着:
学向幽微,一代硕儒光岭表;
心无内外,三椽精舍越天关。
楹联的大意是表扬了甘泉先生(指明代著名理学家湛若水)对儒家学说的新贡献。“心无内外”是说湛若水体认天理的“心学”对人而言不分内外;“精舍”指儒家讲学的学社,但“天关”指什么呢?
细看撰联和书写楹联的,都出自前辈梁鉴江之手,我打算找时间向这位著名诗人当面请教。
入秋后的一天,书法家古桂高邀我茶叙,他知道我对“甘泉亭”有疑问,说:“我有一位朋友,最有资格回答关于湛若水的问题。”
于是,我见到了湛国楠。他是湛若水的后人,也是中国湛氏促进会副会长、甘泉诗社副主编。湛国楠回答了我关于“天关”的问题:“湛若水一生创办书院40多所,有学生近4000人。75岁时,他结束宦途,回广州后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湛家园,并在其南边建有‘天关精舍’……”
原来“天关”是书院的名字。沿东濠涌兴建的湛家园和天关精舍占地庞大,包括现今北至法政路的广州市委的整个办公用地,南至豪贤路的芳草街、雅荷塘的大片土地。经过400多年的历史演变,湛家园和天关精舍已毁,仅在今广州法政路一带尚存“湛家巷”和“天官里”的旧称(因湛若水曾任大官,故人称天关为“天官”),保留有一丝痕迹。
湛若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造就不少英才,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我怅然若失:这位增城人不仅学术成就惊人,还曾做过明朝的礼、吏、兵“三部尚书”,在广州置下庞大家业,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如今……
“古往今来,繁华一霎!”湛国楠端起茶杯,“我们以茶代酒,庆祝新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对湛家园的废弃,湛国楠并无太多遗憾,毕竟兴废转换是历史规律,但他很感激政府,在改造东濠涌时能发现湛若水曾在涌边修筑书院的史实,修筑了纪念他的“甘泉亭”,这已经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了。
对祖业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湛国楠哀而不伤,他对人生充满希望。他继承湛若水注重文化的传统,他本人就是一位学有所成的建筑工程师。在秋日清澄无染的天气里,我领受到来自湛国楠达观的心态。
我们聊起了古今文学。秋天是多产的母亲,产生出很多叫“愁”的婴儿(指写秋天的文学作品)。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他们的“愁滋味”怎么会没有?像离别、成绩不佳、没考上理想的学校、父母管束严格……也常常被青少年写入文章中,这类文章,如以“哀而不伤”的笔触去表达,是最高境界。
文学是保姆,传播道德
作家徐慧芬在《青青的果子》里讲了一个“早恋”的故事:
14岁的青青在夏令营认识了外地一个男生,常常盼望他的来信。这天,她发现一个男生拿了她的“情信”交给了班主任。
德育课上,班主任念起了“情信”——
“自从分别后,我常常想念你,也常常盼望你的来信,有时身在教室,心却在你那儿。上星期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答非所问,还被同学笑了好一会儿……”青青害怕,脑子轰地一下响了起来。
老师讲了自己16岁时与一个男生通信的故事,有一次,男生写给她的信也落入班主任的手里。放学后,班主任把她叫到了自己的宿舍里。她一直都是个班干部,现在见老师摸出信,吓得脸都变色了。而老师却没事似的把信还给了她,和蔼地让她坐下,然后把桌上一只熟透了的桃子,剥掉皮后请她吃。吃完桃子,老师随手在纸上画了一株桃树,桃树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老师又很仔细地涂上了颜色。老师指着画上青色的几只小毛桃说,这些青青的小毛桃虽然可爱,但是没有熟,没有熟的果实就不会是甜的。而早恋呢,就像这些小毛桃……后来她在老师的启发下,醒悟过来,主动与那个男生终止了早恋关系,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后来女孩渐渐长大,读了高中,又考上了大学,再以后她有了情投意合的恋人并成了家,做了母亲,当她女儿十四五岁时,她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女儿。
“现在这个早已做了母亲的人,她就站在你们面前……”老师说,“你们看,老师也是这么过来的。人的成长,如同种子入土、发芽、开花、结果,青春期的情感萌发,也是人成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还要说,爱与被爱,是人的一种权利,我们没有理由可以嘲笑青春时最纯真的感情。但是我们要懂得,青涩的果子是不可以随随便便采摘的,而待到成熟时才品尝,它的甜美,往往可以滋养人的一生。”
声音停止了。蓦然,掌声响彻空间。
一枚青青的果子悄然企盼在枝头,早恋令少男少女怦然心动,又令老师家长头疼苦恼。文中的两位老师用了机智的比喻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既劝阻了该女生早恋,又没有伤害到该女生的面子。将“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和胸怀,提高综合素质,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空泛的理念,用生动的故事演绎出来,让文学作品成为“保姆”,向青少年传播道德。
人物介绍:
徐慧芬,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出版《青青的果子》等。曾獲吴承恩文学艺术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揉直使曲,文学中常见技巧
清代的袁枚在《续诗品·取经》中介绍写作技巧时提及“揉直使曲”,他在《随园诗话》的解释很清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就是说写文章时,要有可读性,得让情节抑扬顿挫。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寄托的文章,像白开水一样,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爷爷用土方为他治疗,但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一天,爷爷对小映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的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
自此,小映无论是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处,你在河滩上怎么能找到?”
这是作家喊雷在《石枕》中讲述的一个故事,它的情节结构是:
灾难突至→希望在哪里→漫长的寻找→圆满的结局
在很短的篇幅中,作者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我们要勇于直面人生的不幸,只有顽强抗争的人生跋涉者才能走出困境。
在文章中,“条石”象征困难,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描写“小映”跌倒后要爬起来,凭着不屈不挠的信念和斗志,去战胜“条石”。
全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到结束全文,无不传达出作者想传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场景的矛盾冲突、爷爷治疗小映伤腿的方法及结果,于曲折起伏中,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将故事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不用登临恨落晖
本文开头提到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是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这是一首题咏秋天的名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即使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也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以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没必要辜负良辰佳节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我在编辑2018年9期《少男少女》时,发现小作家罗祉熙就很会处理这种题材,他在《外婆的世界》一文中写道:
外公離世后,外婆搬来我家住,她最爱站在窗前看外面的世界。有一次我忘记带钥匙,回到家时却发现家门是打开的。外婆说她刚在窗户看见了我回来,就先把门打开了……不久,对面新建的大厦挡住了外婆的视线,她很失望。见外婆身体越来越差,我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在另一面墙再开一扇窗。父母说只要我考试考进全级前十名就照我说的办。
学习很累,我真想放弃,当我看到外婆那渴望看到外面世界的目光时,又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在这股力量的驱使下,我的成绩前十不再是梦……新窗户终于装好了,太阳又再次照在外婆身上。外婆去世后,我还是会常常忘带钥匙,回家时,我总习惯往窗户一看,我仿佛又看到了夕阳下外婆在窗前的身影,一幅安静而又温暖的画面。
生活中,像秋怨、伤逝等不如意的事不少,在表达这些情绪时,如用积极面对的心态来处理,会有温暖的、进取的效果。笔者也有用类似的笔法写有《为老爸的手表续链》(附后),与大家分享。
从广州越秀北路转入北园酒家后面,在朱紫寮后街有一座“甘泉亭”,它坐西面东,遥对著名的东濠涌。
这里甚是幽僻,小小亭廊,四周点缀着青竹、芭蕉树、鸡蛋花树。亭上的楹联写着:
学向幽微,一代硕儒光岭表;
心无内外,三椽精舍越天关。
楹联的大意是表扬了甘泉先生(指明代著名理学家湛若水)对儒家学说的新贡献。“心无内外”是说湛若水体认天理的“心学”对人而言不分内外;“精舍”指儒家讲学的学社,但“天关”指什么呢?
细看撰联和书写楹联的,都出自前辈梁鉴江之手,我打算找时间向这位著名诗人当面请教。
入秋后的一天,书法家古桂高邀我茶叙,他知道我对“甘泉亭”有疑问,说:“我有一位朋友,最有资格回答关于湛若水的问题。”
于是,我见到了湛国楠。他是湛若水的后人,也是中国湛氏促进会副会长、甘泉诗社副主编。湛国楠回答了我关于“天关”的问题:“湛若水一生创办书院40多所,有学生近4000人。75岁时,他结束宦途,回广州后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湛家园,并在其南边建有‘天关精舍’……”
原来“天关”是书院的名字。沿东濠涌兴建的湛家园和天关精舍占地庞大,包括现今北至法政路的广州市委的整个办公用地,南至豪贤路的芳草街、雅荷塘的大片土地。经过400多年的历史演变,湛家园和天关精舍已毁,仅在今广州法政路一带尚存“湛家巷”和“天官里”的旧称(因湛若水曾任大官,故人称天关为“天官”),保留有一丝痕迹。
湛若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造就不少英才,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我怅然若失:这位增城人不仅学术成就惊人,还曾做过明朝的礼、吏、兵“三部尚书”,在广州置下庞大家业,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如今……
“古往今来,繁华一霎!”湛国楠端起茶杯,“我们以茶代酒,庆祝新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对湛家园的废弃,湛国楠并无太多遗憾,毕竟兴废转换是历史规律,但他很感激政府,在改造东濠涌时能发现湛若水曾在涌边修筑书院的史实,修筑了纪念他的“甘泉亭”,这已经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了。
对祖业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湛国楠哀而不伤,他对人生充满希望。他继承湛若水注重文化的传统,他本人就是一位学有所成的建筑工程师。在秋日清澄无染的天气里,我领受到来自湛国楠达观的心态。
我们聊起了古今文学。秋天是多产的母亲,产生出很多叫“愁”的婴儿(指写秋天的文学作品)。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他们的“愁滋味”怎么会没有?像离别、成绩不佳、没考上理想的学校、父母管束严格……也常常被青少年写入文章中,这类文章,如以“哀而不伤”的笔触去表达,是最高境界。
文学是保姆,传播道德
作家徐慧芬在《青青的果子》里讲了一个“早恋”的故事:
14岁的青青在夏令营认识了外地一个男生,常常盼望他的来信。这天,她发现一个男生拿了她的“情信”交给了班主任。
德育课上,班主任念起了“情信”——
“自从分别后,我常常想念你,也常常盼望你的来信,有时身在教室,心却在你那儿。上星期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答非所问,还被同学笑了好一会儿……”青青害怕,脑子轰地一下响了起来。
老师讲了自己16岁时与一个男生通信的故事,有一次,男生写给她的信也落入班主任的手里。放学后,班主任把她叫到了自己的宿舍里。她一直都是个班干部,现在见老师摸出信,吓得脸都变色了。而老师却没事似的把信还给了她,和蔼地让她坐下,然后把桌上一只熟透了的桃子,剥掉皮后请她吃。吃完桃子,老师随手在纸上画了一株桃树,桃树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老师又很仔细地涂上了颜色。老师指着画上青色的几只小毛桃说,这些青青的小毛桃虽然可爱,但是没有熟,没有熟的果实就不会是甜的。而早恋呢,就像这些小毛桃……后来她在老师的启发下,醒悟过来,主动与那个男生终止了早恋关系,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后来女孩渐渐长大,读了高中,又考上了大学,再以后她有了情投意合的恋人并成了家,做了母亲,当她女儿十四五岁时,她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女儿。
“现在这个早已做了母亲的人,她就站在你们面前……”老师说,“你们看,老师也是这么过来的。人的成长,如同种子入土、发芽、开花、结果,青春期的情感萌发,也是人成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还要说,爱与被爱,是人的一种权利,我们没有理由可以嘲笑青春时最纯真的感情。但是我们要懂得,青涩的果子是不可以随随便便采摘的,而待到成熟时才品尝,它的甜美,往往可以滋养人的一生。”
声音停止了。蓦然,掌声响彻空间。
一枚青青的果子悄然企盼在枝头,早恋令少男少女怦然心动,又令老师家长头疼苦恼。文中的两位老师用了机智的比喻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既劝阻了该女生早恋,又没有伤害到该女生的面子。将“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和胸怀,提高综合素质,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空泛的理念,用生动的故事演绎出来,让文学作品成为“保姆”,向青少年传播道德。
人物介绍:
徐慧芬,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出版《青青的果子》等。曾獲吴承恩文学艺术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揉直使曲,文学中常见技巧
清代的袁枚在《续诗品·取经》中介绍写作技巧时提及“揉直使曲”,他在《随园诗话》的解释很清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就是说写文章时,要有可读性,得让情节抑扬顿挫。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寄托的文章,像白开水一样,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爷爷用土方为他治疗,但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一天,爷爷对小映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的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
自此,小映无论是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处,你在河滩上怎么能找到?”
这是作家喊雷在《石枕》中讲述的一个故事,它的情节结构是:
灾难突至→希望在哪里→漫长的寻找→圆满的结局
在很短的篇幅中,作者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我们要勇于直面人生的不幸,只有顽强抗争的人生跋涉者才能走出困境。
在文章中,“条石”象征困难,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描写“小映”跌倒后要爬起来,凭着不屈不挠的信念和斗志,去战胜“条石”。
全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到结束全文,无不传达出作者想传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场景的矛盾冲突、爷爷治疗小映伤腿的方法及结果,于曲折起伏中,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将故事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不用登临恨落晖
本文开头提到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是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这是一首题咏秋天的名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即使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也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以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没必要辜负良辰佳节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我在编辑2018年9期《少男少女》时,发现小作家罗祉熙就很会处理这种题材,他在《外婆的世界》一文中写道:
外公離世后,外婆搬来我家住,她最爱站在窗前看外面的世界。有一次我忘记带钥匙,回到家时却发现家门是打开的。外婆说她刚在窗户看见了我回来,就先把门打开了……不久,对面新建的大厦挡住了外婆的视线,她很失望。见外婆身体越来越差,我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在另一面墙再开一扇窗。父母说只要我考试考进全级前十名就照我说的办。
学习很累,我真想放弃,当我看到外婆那渴望看到外面世界的目光时,又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在这股力量的驱使下,我的成绩前十不再是梦……新窗户终于装好了,太阳又再次照在外婆身上。外婆去世后,我还是会常常忘带钥匙,回家时,我总习惯往窗户一看,我仿佛又看到了夕阳下外婆在窗前的身影,一幅安静而又温暖的画面。
生活中,像秋怨、伤逝等不如意的事不少,在表达这些情绪时,如用积极面对的心态来处理,会有温暖的、进取的效果。笔者也有用类似的笔法写有《为老爸的手表续链》(附后),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