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子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用报纸打孩子屁股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这足以显示出父爱来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次日,天津《大公报》发表了他的遗嘱,其中第五条写道:“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正是这样做的,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核物理系,成为无线电专家,一生“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丰子恺:反对培养“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专门创作了一幅讽刺漫画《小大人》,缘起是他曾看见:男孩被父母穿上小长袍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在丰子恺眼中,这样的“小大人”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率真、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著’‘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梁启超: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在为人处世,甚至在理财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摘自《家庭與生活报》)
其他文献
在社交场合持续性的害羞焦虑,被称为社交焦虑。该病发病率为10%,女性多于男性。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喝酸奶、吃泡菜和黑巧克力有助于减轻或消除极度的害羞感。心理学家们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你吃哪块?”富翁问。“当然是最大的那块!”说完两人开始吃起来。当富翁把最小的一块吃完又拿起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态语在表达教师的情绪、情感、态度方面,有时比有声语言更明确、更有感染力,也更容易被接收。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体态语的运用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
一位老员外,特别喜欢牡丹花,庭内庭外都种满了牡丹。老员外采了几朵牡丹花,送给老翁,老翁很开心地插在了花瓶里。隔天,邻居激动地对老翁说:“你的牡丹花,每朵都缺几片花瓣,这不是富贵
本版块内容选自国际礼仪专家 Syndi Seid 的代表作Etiquette in Minutes,本书提供了 201 条关于商务与社交礼仪的实用建议。无论你是已经步入职场的人士,还是仍在校的大学生,
摘 要: 近年来,由于音体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我院实施的音体美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脱离了现实的需要,出现了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的局面。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即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来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英语分级教学 实施方案 音体美大学生    一、我院音体美教学的现状  多年来,我院音体美
@抱月听风:企业要真正转变经营模式,把工作做到实处,领导要真正到职工中间,放下架子倾听职工的心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职工才能团结一心与企业共同抵御困难。而且,煤矿企业在
建于1974年的英国伯明翰中央图书馆,望过去好像上下颠倒,比例失调,一直受人们诟病。就在无尽的非议当中,图书馆的大门口张贴了一封信,写着:“我是一个丑陋的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表扬,我很努力,但是仍然没有人肯定我。但是,誰又能剥夺一个人的生存权,我虽然丑陋,但我有活着的权利……我的名字叫中央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其实采光极好,冬暖夏凉,这也是其设计“丑陋”的原因。许多原先坚持要拆的人们纷纷表态,
2008年7月20日,在重灾区青川县木鱼镇参与救灾的济南军区某“猛虎师”官兵撤离归建。木鱼镇乡亲们含泪送别,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味道和感动中泪水的湿度,长长的送别队伍,群众们站
长期以来“问题生”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高效地转变“问题生”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热点。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一方面深层次地探究了“问题生”的成因,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