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书法教育的“顶层设计”“实践操作”“服务保障”三个维度进行宏观架构,通过“目标指向、课程设置、评定考核、教学媒介、技法讲解、课程实施、专业研修、作品展示”九个层面的探讨与实践,为书法教育的开展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书法教育;顶层设计;实践操作;服务保障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5-0065-02
一、顶层设计要高瞻远瞩
1.目标指向要明确化。
目前,对于汉字书写的教育,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对学生进行的“书法教育”(存在于《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一种是对学生开展的“写字教育”(存在于《全国课程设置标准》中)。何为“书法教育”?何为“写字教育”?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两者能不能共通?《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全国课程设置标准》都没有明确地界定,那么明确它们的内涵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艺术,原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现延伸到硬笔领域。“百度全科”的解释:“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从狭义上说,书法就是按照一定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而“写字”,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百度全科”,都没有统一的注释。尽管《现代汉语词典》与“百度搜索”对“写字”没有详细的阐述,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比较中获得一些初步的认知:书法教育侧重艺术性,写字教育侧重功用性。
我们再思索当前的两类文件——《全国课程设置标准》和《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一个是以写字教育为平台,一个是以书法教育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到底是让我们以“写字教育”为主阵地,还是“书法教育”为突破口?似乎无论哪一种,都不能明确表明教育管理层对当下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急切关注和希冀。当我们再读《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时,还会发现它的出台是基于当下学生书写质量严重下滑的背景,开展“书法教育”目的是对应当前“写字教育”的不足,从这个层面来说,“书法教育”应是“写字教育”的补充与提高。但不管怎样,书法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能够指向我们的行为。
2.课程设置要法定化。
《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出台已五年有余,为什么许多学校还没有开设书法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表里没有书法课程。那么书法教育的开展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念之中。目前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是基于《全国课程设置标准》设置本校课程的,时间几乎已满额,即使有一两节空余,也被地方课程所挤占,再加上各地都出台类似于“五严”规定的文件,任何学校都不敢突破在校时间的限制而任意增加课程设置。因此,开展书法教育就必须重新设定国家课程,让书法教育进入正位。
3.评定考核要数据化。
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书法教育如果不能制定考核制度,又何来成效?而要考核就必然要有数据。然而不管从哪个视角来审视,书法都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属于线条艺术范畴中的一种文化表现,而从文化的领域提取数据,谈何容易?这也是书法教育推行过程必须解决的难点。如何从文化世界中提取可供评定的且便于操作的数据,就成了评估书法教育质量的关键。前些年,江苏省淮安市开展了针对全市中小学生的“书法段位”评定,再以“书法段位”的量化积分来评定各个学校、各位教师教学的质量,这种评定方式可供参考。当然更需要主管部门从宏观的角度制定一套可执行的标准,以利于书法教育长久地开展。
二、实践操作要博采众长
1.教学媒介要现代化。
书法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漫漫长河的洗礼下,产生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师传生受、生描师纠”,这种模式就必然需要大量的具有书法功底的教师队伍。然而近十几年的师范教育中规范字的教学,尤其是书法的教育基本缺位,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书写”不规范乃至不合格的新生代进入教师队伍。这样开展书法教育就必然遇到师资上的瓶颈。如何解决教师队伍匮乏的问题?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即通过网络手段,实现书法资源的共通共享,如将学校里或某县区内优秀书法教师的课堂实录、网络上比较成熟的书法课程资源等运用到各个班级的书法教育教学中,并将学生作品上传校园网,让有功底的书法教师进行点评,从而帮助全体教师实现评定能力的提升……当利用起网络化的媒介后,势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书法教师匮乏的情况。
2.技法讲解要理论化。
汉字是由抽象的线条组成,经过千百年来的文化渗透、艺术浸染、历史洗礼,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理论,如“避让之道”“承重之法”“平衡之力”“疏密相間”“巧出险峰”……由此而形成了诸如“左窄右宽、长横舒展、竖要挺直”等技法要领。在教学时,我们要总结这些规律,让学生去感悟,当然在进行“理论渗透”的时候,既要浅显易懂,又要突出两大取向:一是要用构图的理论去解剖汉字的构字原理,让学生能够明白为什么这样写;二是要用构图的规律去解剖汉字的构造,让学生能够掌握怎样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论的浸润下慢慢感受到书法的厚重。
3.课程实施要全面化。
书法教育不能等同于书写教育。尽管前文已阐述——“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是线条艺术”,尽管书法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书写,但作为一项教育,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成长就必须让学生描摹各种“书体”,让学生习得溶于书法中的各种“书理”,让学生经历人生的“磨砺”。因此,在开展书法教育时,我们既要阐述各种书体进化的历程,又要挖掘进化背后的时代背景与需求;既要培养学生艺术地书写,又要渗透各种不同书法理论;既要讲授传统技法,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触角……只有这样,书法的博大,才能被真正传承下去。
三、服务保障要与时俱进
1.业务研修要专业化。
“教学与研修同行”,这是教育的必然,书法教育也不例外。当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县区教育局,或是市级教研部门,都没有一个专业化的书法研究机构,设立可以制定各地区的书法教育教学进程,可以开展各种理论技法实践培训,可以解决书法教育教学疑难杂症的“书法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显得尤为迫切。
2.作品展示要激励化。
利用作品展示激励调动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练习的竞争性,形成以“书法”为审美标准的浓厚氛围。
总之,书法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从顶层进行宏观架构,在微观进行梯度开展,才能让书法之花傲放于校园之地。
【关键词】书法教育;顶层设计;实践操作;服务保障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5-0065-02
一、顶层设计要高瞻远瞩
1.目标指向要明确化。
目前,对于汉字书写的教育,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对学生进行的“书法教育”(存在于《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一种是对学生开展的“写字教育”(存在于《全国课程设置标准》中)。何为“书法教育”?何为“写字教育”?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两者能不能共通?《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全国课程设置标准》都没有明确地界定,那么明确它们的内涵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艺术,原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现延伸到硬笔领域。“百度全科”的解释:“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从狭义上说,书法就是按照一定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而“写字”,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百度全科”,都没有统一的注释。尽管《现代汉语词典》与“百度搜索”对“写字”没有详细的阐述,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比较中获得一些初步的认知:书法教育侧重艺术性,写字教育侧重功用性。
我们再思索当前的两类文件——《全国课程设置标准》和《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一个是以写字教育为平台,一个是以书法教育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到底是让我们以“写字教育”为主阵地,还是“书法教育”为突破口?似乎无论哪一种,都不能明确表明教育管理层对当下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急切关注和希冀。当我们再读《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时,还会发现它的出台是基于当下学生书写质量严重下滑的背景,开展“书法教育”目的是对应当前“写字教育”的不足,从这个层面来说,“书法教育”应是“写字教育”的补充与提高。但不管怎样,书法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能够指向我们的行为。
2.课程设置要法定化。
《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出台已五年有余,为什么许多学校还没有开设书法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表里没有书法课程。那么书法教育的开展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念之中。目前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是基于《全国课程设置标准》设置本校课程的,时间几乎已满额,即使有一两节空余,也被地方课程所挤占,再加上各地都出台类似于“五严”规定的文件,任何学校都不敢突破在校时间的限制而任意增加课程设置。因此,开展书法教育就必须重新设定国家课程,让书法教育进入正位。
3.评定考核要数据化。
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书法教育如果不能制定考核制度,又何来成效?而要考核就必然要有数据。然而不管从哪个视角来审视,书法都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属于线条艺术范畴中的一种文化表现,而从文化的领域提取数据,谈何容易?这也是书法教育推行过程必须解决的难点。如何从文化世界中提取可供评定的且便于操作的数据,就成了评估书法教育质量的关键。前些年,江苏省淮安市开展了针对全市中小学生的“书法段位”评定,再以“书法段位”的量化积分来评定各个学校、各位教师教学的质量,这种评定方式可供参考。当然更需要主管部门从宏观的角度制定一套可执行的标准,以利于书法教育长久地开展。
二、实践操作要博采众长
1.教学媒介要现代化。
书法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漫漫长河的洗礼下,产生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师传生受、生描师纠”,这种模式就必然需要大量的具有书法功底的教师队伍。然而近十几年的师范教育中规范字的教学,尤其是书法的教育基本缺位,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书写”不规范乃至不合格的新生代进入教师队伍。这样开展书法教育就必然遇到师资上的瓶颈。如何解决教师队伍匮乏的问题?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即通过网络手段,实现书法资源的共通共享,如将学校里或某县区内优秀书法教师的课堂实录、网络上比较成熟的书法课程资源等运用到各个班级的书法教育教学中,并将学生作品上传校园网,让有功底的书法教师进行点评,从而帮助全体教师实现评定能力的提升……当利用起网络化的媒介后,势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书法教师匮乏的情况。
2.技法讲解要理论化。
汉字是由抽象的线条组成,经过千百年来的文化渗透、艺术浸染、历史洗礼,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理论,如“避让之道”“承重之法”“平衡之力”“疏密相間”“巧出险峰”……由此而形成了诸如“左窄右宽、长横舒展、竖要挺直”等技法要领。在教学时,我们要总结这些规律,让学生去感悟,当然在进行“理论渗透”的时候,既要浅显易懂,又要突出两大取向:一是要用构图的理论去解剖汉字的构字原理,让学生能够明白为什么这样写;二是要用构图的规律去解剖汉字的构造,让学生能够掌握怎样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论的浸润下慢慢感受到书法的厚重。
3.课程实施要全面化。
书法教育不能等同于书写教育。尽管前文已阐述——“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是线条艺术”,尽管书法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书写,但作为一项教育,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成长就必须让学生描摹各种“书体”,让学生习得溶于书法中的各种“书理”,让学生经历人生的“磨砺”。因此,在开展书法教育时,我们既要阐述各种书体进化的历程,又要挖掘进化背后的时代背景与需求;既要培养学生艺术地书写,又要渗透各种不同书法理论;既要讲授传统技法,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触角……只有这样,书法的博大,才能被真正传承下去。
三、服务保障要与时俱进
1.业务研修要专业化。
“教学与研修同行”,这是教育的必然,书法教育也不例外。当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县区教育局,或是市级教研部门,都没有一个专业化的书法研究机构,设立可以制定各地区的书法教育教学进程,可以开展各种理论技法实践培训,可以解决书法教育教学疑难杂症的“书法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显得尤为迫切。
2.作品展示要激励化。
利用作品展示激励调动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练习的竞争性,形成以“书法”为审美标准的浓厚氛围。
总之,书法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从顶层进行宏观架构,在微观进行梯度开展,才能让书法之花傲放于校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