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未来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游客在为生态旅行掏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买单。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现形式,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业中受到普遍青睐。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传入我国,引起了政府部门、旅游业领域、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原则是什么?生态旅游应该实现哪些目标?对于旅游业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生态旅游?
  对此问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并不统一。
  
  何谓生态旅游?
  
  人们所认识的生态旅游可能是一种活动、一种科学、一类产品、一种伦理或哲学、一个标识、一类项目、一种市场营销手段或工具,也可能是一系列原则和目标。
  但是,无论对生态旅游所下定义的角度如何变化,都会遵循以下共同原测,即以自然为基础、对自然保护做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与体验和文化熏陶等。
  生态学家眼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等游憩或娱乐服务功能。当游客在为生态旅行掏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买单。整个交易的卖点就是游客可以观赏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奇特的动植物和其他资源禀赋。
  生态旅游为游客负责,即为他们营造这样的氛围:为游客在旅行中尽享大自然的美妙,进而激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进一步理解世界的本质;让游客通过对自然界的全新体验及对人类起源的深入思考,从而达到“重塑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实现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达到双赢的目的。
  
  环境危机催化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以深刻的环境问题为背景的。
  伴随着地球温暖化、臭氧层减少、沙漠化增大、酸雨、热带雨林及林内生物种类的消失和濒于灭绝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珍贵的文化和传统生活习惯也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消亡。
  依靠自然和文化资产并从中受益的生态旅游有责任倾全力来应对来自地球的多种环境问题。
  伴随着大规模的森林破坏和森林面积的减少,区域范围的洪水灾害频繁发生,而且事态远远不限于此,生物多样性消失及气候变动对地球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已经给未来留下了一笔极大的负面遗产。
  特别是地处热带的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热带森林遭受破坏的原因有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放牧、采薪、火灾、伐木及农牧用地的开发等等。当然,各个地区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在亚洲主要是伐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放牧及采薪,在拉丁美洲则主要是农牧用地的开发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但是不论哪个地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是破坏森林的一个共同原因。
  当然,对世界森林构成威胁的不仅仅限于热带地区。在广大温带地区,由酸雨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导致森林大量死亡,因此才有所谓“森林之死”的说法。
  
  区域经济新引擎
  
  在上述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制定旅游政策时,往往把生态旅游置于较高的优先发展地位。
  在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势必对当地居民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在就业方面。
  一般说来,生态旅游景区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往往较低,而且他们也不具备获得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开展生态旅游恰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说,他们的生活质量或多说少依赖于对自然景区保护程度的高低。
  事实上,这些居民可以成为这些自然景区最合适的管理者和保护者,这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天然优势。他们对自己家乡土地的眷恋,对当地山川自然一草一木的了解,以及掌握的实用知识,都是外来人员不可能相比的。只要对他们稍加培训,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导游。当然,这个环节在多数情况下是在接受正规的管理培训之后,需要通过当地社区有组织有秩序地来完成。
  同时,生态旅游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脱贫致富,并使当地居民成为自然保护事业的拥护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近年来,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游客通过选择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用他们拥有的金钱来换取欣赏自然风景或特定生物种类的权利。
  例如,在卢旺达开展的生态旅游,主要是观赏那里的大猩猩,在内战发生以前通过收取高昂的观赏费用,获得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并已成为该国的第三大创汇行业。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肯尼亚安布塞利公园的一只狮子每年能创收27000美元,而大象群每年能创收61万美元。目前这些收入当然会变得更高。生态旅游业能给一些非洲国家带来比狩猎或种植业高10倍的收入。虽然说生态旅游业曾经是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的传统产业,但是现在在美洲和亚洲等国也逐渐扩展开来。可以说,整个旅游业的振兴和发展对生态旅游的期待是非常大的。
  到目前为止,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是比较迟缓的。最近,一些旅游业经营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旅游者也期待着对环境、自然及文化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方面的明显变化就是北美和欧洲正在扩大的非营利性质的旅游市场。其中,环境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对自然景区等公共用地的环境管理已经出现三种倾向。
  第一,以游憩为目的的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国家快速增多;第二,公园管理和土地管理部门的对策主要还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环境破坏的防治上,而对其利用与活动的限制并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第三,几乎所有的管理部门都在着力追求用门票收入来抵消花费在基础设施等的支出。
  与这三点相关联,针对旅游业经营者的公共用地利用的许可制度在各国相继制定,这样的许可制度是以业界在接受政府引导或在政府的监督下而进行的。另一种替代方式就是一部分土地管理部门通过对民间导游的集中培训,或派遣合格的导游来提高管理质量。
  因此,有关保护区或其他公共用地的自然体验型旅游或生态旅游的商业利用问题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较大的争论焦点。
  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多主体的共生。
  它是通过构建、调整、优化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条件、共生平台、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来建立一个和谐、互惠、稳定的、一体化的共生系统的过程。
  生态旅游追求的是旅游业、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一。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涉及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行政部门之间的最佳配合,同时,在合理运营过程中,需要强调保护自然,以满足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存在。
  需要注意吸引游客,即使这些人多数可能是三五成群的散客。需要取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并让他们能获得利益,包括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旅游经营者而言,需要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让游客更好地利用和享受生态旅游资源。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生态政策过程中要当好协调员,及时向有关方面快速、准确、全面地传达有价值的信息,包括组织编写生态旅游指南、实施自然保护战略和落实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措施。
  总之,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单靠政府的方针政策,甚至市场以至技术上的单方面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强调行政部门、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当地居民相互之间价值观的交织、碰撞、磨合,以达成相互理解、互信互利和平等协作。生态旅游是实现自然保护、旅游业发展及区域振兴等多重目标的一种最佳手段。
  全球生态旅游的主要地域
  在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目前,野生动物资源使非洲成为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之_,尤其是东部和南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博茨瓦纳、加纳等国已成为当今国际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地处亚马孙河流域的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是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地区。在亚洲,印度、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最早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国家。此外,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的生态旅游也有所发展。这些国家开展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有野生动物参观、原始部落之旅、生态观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赏鸟、动物生态教育及土著居民参观等。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生态旅游增量资源中的重要候选地区。
其他文献
我已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朝圣者、访茶人,但却记得他们说过的一句话:“做茶人,不来这里,能做出什么好茶?”
众所周知,空气污染的两大源头,一是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和劣质燃油所创造的尾气,一是工业燃料大量运用煤炭作制造的排放。煤炭比起燃油和天然气来,创造的污染要大得多。怎样在工业燃料中减少煤炭的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不过,人们往往不知道:还有比煤炭更脏的燃料,那就是石油焦炭,它是劣质燃煤的替代物。  5月18日,《纽约时报》头版发表一篇长篇报道,讲的是加拿大阿尔伯塔(Alberta)地区的油页岩
基于互赖自我与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文化情境,引入环境态度与家庭亲密度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代际传承对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代际传承对绿色消费意愿
在我国水资源约束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选取我国31个省市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水贫困指数(Water Poverty Index,WPI)模型构建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水贫困的时空差异分
说起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人们往往会想到“埃塞俄比亚”这个名字。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100多年以前,在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土地上曾经屹立着一个强大的国家。那个国家名叫“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