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气氛难以活跃,甚至有教育家把高中课堂比喻成“人类智慧的屠宰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又该寻求怎样的对策呢?本文作者从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其原因,并认为: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至关重要,此外,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都是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活跃气氛 双主体教学理念 解释性理解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同时,语文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基本提不出问题,只习惯于听老师讲析,习惯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课堂是沉闷的,难以活跃起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并活跃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的因素
在现存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师不按教学计划开课,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不按教育规律学习,怎么考,就怎么学。久而久之,高中教育把知识变成了纯记忆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被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形象的比喻为“人类智慧的屠宰场”。
(二)教师自身的因素
高中学生语文课无问题现象与高中语文教师有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自身的言行举止都是导致学生无问题现象的直接诱因。
1.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薄。
2.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通道。高中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即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把教学的着眼点牢牢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师上课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精讲”“多练”一直被追求分数的高中语文教师推崇。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降低了思维的层次和价值。
二、对策探讨
如何改变以上种种状况,需要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活跃起来呢?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理念和合作默契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那种教师主体观,及其后来发展形成学生主体观,可以说都有其自身的缺陷。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我们遵循一种双主体教育理念:“教育应不仅仅是人以自身为主体改造客体行为,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作为平等主体的交往行为”,这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的制定者和设计者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种角色定位就是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一起探求语文知识。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學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二)采用诱导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样不仅课堂气氛可以有效的活跃起来,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解释性理解理论,让学生在自我探寻答案中达到教学目标。“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力求为学生提供一般观点和支持性事实,并且这种提供是以学生能够看出一般与特殊、支持性事实与如何使用概括之间联系的方式实现的。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是规则。”也即是说,教师要求学生确定事实性材料的一些常见成分,然后对这些联系的事实进行概括性的陈述,随后将这些联系系统阐述为规则、原理或定律。然后学生自然而然的能够将原理应用于新的情景,并能看出原理的本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活跃元素
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文并茂,声响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很大程度解决了一些抽象化的理解范畴,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的展开想象的空间。而且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带来的疲劳。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从而多出来的教学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40分钟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把上好每一堂课都与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气氛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项贤明.交往理论与主体性理论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关键词】活跃气氛 双主体教学理念 解释性理解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同时,语文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基本提不出问题,只习惯于听老师讲析,习惯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课堂是沉闷的,难以活跃起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并活跃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的因素
在现存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师不按教学计划开课,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不按教育规律学习,怎么考,就怎么学。久而久之,高中教育把知识变成了纯记忆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被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形象的比喻为“人类智慧的屠宰场”。
(二)教师自身的因素
高中学生语文课无问题现象与高中语文教师有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自身的言行举止都是导致学生无问题现象的直接诱因。
1.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薄。
2.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通道。高中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即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把教学的着眼点牢牢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师上课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精讲”“多练”一直被追求分数的高中语文教师推崇。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降低了思维的层次和价值。
二、对策探讨
如何改变以上种种状况,需要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活跃起来呢?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理念和合作默契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那种教师主体观,及其后来发展形成学生主体观,可以说都有其自身的缺陷。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我们遵循一种双主体教育理念:“教育应不仅仅是人以自身为主体改造客体行为,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作为平等主体的交往行为”,这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的制定者和设计者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种角色定位就是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一起探求语文知识。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學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二)采用诱导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样不仅课堂气氛可以有效的活跃起来,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解释性理解理论,让学生在自我探寻答案中达到教学目标。“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力求为学生提供一般观点和支持性事实,并且这种提供是以学生能够看出一般与特殊、支持性事实与如何使用概括之间联系的方式实现的。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是规则。”也即是说,教师要求学生确定事实性材料的一些常见成分,然后对这些联系的事实进行概括性的陈述,随后将这些联系系统阐述为规则、原理或定律。然后学生自然而然的能够将原理应用于新的情景,并能看出原理的本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活跃元素
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文并茂,声响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很大程度解决了一些抽象化的理解范畴,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的展开想象的空间。而且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带来的疲劳。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从而多出来的教学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40分钟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把上好每一堂课都与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气氛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项贤明.交往理论与主体性理论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