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牧区学生,由于他们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写文章往往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总觉得作文是件头痛的事,作文时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原因是他们腹中空空,缺乏作文素材,对写作不感兴趣,当然很难写出好文章来。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一、注重写作素材挖掘
农牧区的孩子生活在蓝天、白云、田野、村庄、群山、溪流、花草、树木,到处都是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平时教育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积极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喂养牲口、种植农作物等,都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充实,劳动的快乐。如教学生写景,可把学生带出教室,回归到大自然中,站在高山上,放飞他们的童心,望一望山下田野的碧绿,闻一闻野花的芳香,听一听树林里的鸟鸣,在草地里打几个滚,对着高山放声高歌,听着那山谷回声其乐无穷。在这种境界里,孩子们不仅心旷神怡,情绪高涨,而且还使他们建立了表象,觉得有东西可写,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想一吐为快,再加上教师有目的的从景物的形、声、色、静、动等方面分层指导,他们慢慢就学会了怎样去写,怎样去表达。
生活素材是写作的素材,我们只有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起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写作的兴趣,才可以摆脱学生写作的困境。我们应该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广阔的天地里去引导学生发掘作文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要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接触作文,清除作文的恐惧感。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参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参观、主持队会、观看演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眼、动手、动腿。当学生在一起创造着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学校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同样,在家庭、社区、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教师要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灵感,那么写作的兴趣将自然而然地来到学生身边。此时,“外发性”的写作需要与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平行叠合,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活动才能得以展开。
然而,观察到的东西往往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如外貌、形态、颜色等等,它们只具备了对象的“外壳”。要把我们的观察所得描写得有血有肉,就必须抓联想。初中生对物、对人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情感。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情感修辞手法,写出事情的色彩之艳,形态之美。
二、尊重写作主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倾吐积蓄的过程,和以引导学生吸收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不同。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学生主动倾吐将一无所获;而其倾吐的状况又各不相同,不能同样对待。这就要求教者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尊重他们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个性特征,能够较具体的更切实际地加以引导,使他们能不断兴味盎然地进行作文训练。
三、重视阅读,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作文“蓄足”底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认为,以往作文训练实际上老师已注意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多次强调学生观察生活,学生也已从道理上知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但仍对很多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熟视无睹,追根求源,这与学生认识水平有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使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而产生写作的冲动。生活和读书,都是写文章的基础,让学生多背一些名篇佳作,还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或摘抄,也可以积累知识。使学生会有很多收益,共鸣多了,认识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提高了,对自己的经历以及诸多生活现象就会有许多感悟。
以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一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果我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我的作文能够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如果我的作文能在作文竞赛中获奖……这些机会,都应该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去创造的!二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信:我的作文进步了……,我写作文一定能写好,我一定能得奖……这样的自信,是老师抬出来!因此,请别吝啬我们的笑容,别停住我们的赞扬。如果细心地去挖掘,即使作文最差的学生写作文时都会有闪光的一面。老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抓住细小的闪光点大夸特夸,在夸讲的时候一定要夸得十分具体,让学生能明白好在何处,是怎样好的,这样的夸奖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对全班的学生做了一次有效的指导。
四、重视批改环节,引导学生精益求精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活动,其呈现出的问题会各不相同,最需要通过批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因材施教。这不是一般的指导和讲评所代替得了的,很难想象不以批改为基础的指导与讲评会是什么样子。
作文的批改方式也很多。最传统的是由教师包办的,有旁批、总批、改个密密麻麻。其实,现在批改的方式随着時代的变迁,学生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让学生对优秀作文进行讲评,老师再作些归纳,然后由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各自再修改。又如: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本进行批改,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层次的文章,在帮助别人修改批改的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并让学生在评析中取长补短,掌握写作方法,并学会评析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了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总之,我们只有从农牧区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一、注重写作素材挖掘
农牧区的孩子生活在蓝天、白云、田野、村庄、群山、溪流、花草、树木,到处都是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平时教育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积极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喂养牲口、种植农作物等,都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充实,劳动的快乐。如教学生写景,可把学生带出教室,回归到大自然中,站在高山上,放飞他们的童心,望一望山下田野的碧绿,闻一闻野花的芳香,听一听树林里的鸟鸣,在草地里打几个滚,对着高山放声高歌,听着那山谷回声其乐无穷。在这种境界里,孩子们不仅心旷神怡,情绪高涨,而且还使他们建立了表象,觉得有东西可写,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想一吐为快,再加上教师有目的的从景物的形、声、色、静、动等方面分层指导,他们慢慢就学会了怎样去写,怎样去表达。
生活素材是写作的素材,我们只有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起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写作的兴趣,才可以摆脱学生写作的困境。我们应该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广阔的天地里去引导学生发掘作文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要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接触作文,清除作文的恐惧感。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参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参观、主持队会、观看演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眼、动手、动腿。当学生在一起创造着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学校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同样,在家庭、社区、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教师要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灵感,那么写作的兴趣将自然而然地来到学生身边。此时,“外发性”的写作需要与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平行叠合,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活动才能得以展开。
然而,观察到的东西往往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如外貌、形态、颜色等等,它们只具备了对象的“外壳”。要把我们的观察所得描写得有血有肉,就必须抓联想。初中生对物、对人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情感。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情感修辞手法,写出事情的色彩之艳,形态之美。
二、尊重写作主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倾吐积蓄的过程,和以引导学生吸收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不同。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学生主动倾吐将一无所获;而其倾吐的状况又各不相同,不能同样对待。这就要求教者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尊重他们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个性特征,能够较具体的更切实际地加以引导,使他们能不断兴味盎然地进行作文训练。
三、重视阅读,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作文“蓄足”底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认为,以往作文训练实际上老师已注意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多次强调学生观察生活,学生也已从道理上知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但仍对很多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熟视无睹,追根求源,这与学生认识水平有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使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而产生写作的冲动。生活和读书,都是写文章的基础,让学生多背一些名篇佳作,还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或摘抄,也可以积累知识。使学生会有很多收益,共鸣多了,认识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提高了,对自己的经历以及诸多生活现象就会有许多感悟。
以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一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果我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我的作文能够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如果我的作文能在作文竞赛中获奖……这些机会,都应该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去创造的!二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信:我的作文进步了……,我写作文一定能写好,我一定能得奖……这样的自信,是老师抬出来!因此,请别吝啬我们的笑容,别停住我们的赞扬。如果细心地去挖掘,即使作文最差的学生写作文时都会有闪光的一面。老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抓住细小的闪光点大夸特夸,在夸讲的时候一定要夸得十分具体,让学生能明白好在何处,是怎样好的,这样的夸奖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对全班的学生做了一次有效的指导。
四、重视批改环节,引导学生精益求精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活动,其呈现出的问题会各不相同,最需要通过批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因材施教。这不是一般的指导和讲评所代替得了的,很难想象不以批改为基础的指导与讲评会是什么样子。
作文的批改方式也很多。最传统的是由教师包办的,有旁批、总批、改个密密麻麻。其实,现在批改的方式随着時代的变迁,学生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让学生对优秀作文进行讲评,老师再作些归纳,然后由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各自再修改。又如: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本进行批改,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层次的文章,在帮助别人修改批改的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并让学生在评析中取长补短,掌握写作方法,并学会评析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了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总之,我们只有从农牧区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