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那会儿,也像许多文艺青年一样,在枕边放上几本小说,特别是那些被称为世界名著的书,《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便位列其中。虽然有许多单词并不懂得其确切含义,但大段大段地读下来,还是能够领略到海明威笔下无法抗拒的简洁与美。
走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巷子里,自己的青春岁月更是让我想到了海明威这位文学巨匠,他的故居就隐藏在那些明亮简洁的房子里。
海明威的一生中有过四次婚姻,前三次都以离异结束,只有最后一位女子玛丽陪他走完了生命的历程。
海明威的故居并不难找,基韦斯特最有人气的博物馆当属这里,大多时候人们都在排队等候进入。他是在1931年与第二任太太宝琳一起搬到这里的,此时,这所由船舶建筑师阿萨建造的房子已经足足80岁了。他一直在此居住到1940年与宝琳离婚。宝琳1951年去世后,整个院子连带着家具出租给别人。1961年海明威过世,基韦斯特的一位女商人迪克森买下了这幢房子,并一直居住在里面的主屋内。商人的敏感度常人难比,1964年,整个院落被改建成海明威博物馆对外开放。直到今天,房子的所有权仍在迪克森家族名下,以成人每张13美元的门票接待海明威的追随者。
据说,砌成海明威故居院墙的砖原本是从巴尔的摩运来铺街道的,因海明威不想被人向内窥视,便用砖堆砌成现在的墙,取代了原来的篱笆。院落外,那位酷似海明威的老人先是坐在椅子上悠闲地吸着烟,许久后才缓缓站起,不紧不慢地支起了画板。看到站在街对面的我,他笑了。或许他每天都这样以红砖为背景,描出基韦斯特,绘出海明威与海。
厄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直到1961年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当真是多姿多彩:加入红十字救援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地记者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非洲狩猎过,在墨西哥湾流里捕过鱼,在阿尔卑斯山滑过雪,在古巴定过居。记者出身的海明威,“新闻体”的文字被不喜欢的人批评为过于直白简单,但正是这种简洁无比的风格,让他以《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马车库二楼的写作间,原来被海明威建成一条通道与主屋相连。海明威习惯在早晨写作,起床后可以直接从通道来写作间,后来通道在一场暴风雨中倒塌掉。现在这里有上下楼梯,游客们排队参观。写作间还保持着当年的老样子,古巴人做雪茄时坐的椅子、海明威使用的打印机以及他收集的纪念品,都在原来的位置。《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胜者一无所获》、《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都是在这个写作间创作的。
马车库前的游泳池是基韦斯特第一个居民游泳池。按照海明威的设计,宝琳于1937至1938年在他奔赴西班牙内战的战场时负责了游泳池的建造。当他从西班牙回到家后,听到总共两万美元的建设费用后,当时就震惊了。海明威从口袋中掏出一个便士扔给太太,笑道:“你索性把我最后一个便士也拿去算了!”现在,泳池边绿色柱子前的玻璃下面,就埋着海明威的“最后一个便士”。
当年的马车库的一层被宝琳装修成居室,现为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和办公室。海明威与宝琳离婚后,便定居古巴,直到1959年后离开。《老人与海》就是在古巴完成的。宝琳去世后,海明威和玛丽经常探望这座老宅,来时就住在这个居室,最后一次是在1960年。
主房共有两层,通过一个狭窄的楼梯相连。一楼是起居室和主餐厅,二楼是主卧室、孩子们的房间以及保姆房。走廊书柜里的书都来自当年海明威的书房,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他都喜欢读些什么样的书。
起居室内的家具,都是宝琳在巴黎居住期间购回的。想想当年,连同院内的游泳池,这幢房子在基韦斯特曾经是多么显赫。其实,直到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后,他的经济状况才真正好转起来。许多小说中的灵感都来自海明威的真实生活,就像《永别了,武器》中的人物关系,就有他在意大利战场中与安格妮修女之间的一段有始无终的感情的影子。海明威一生中唯一创作的大型剧作是《第五纵队》,起居室里的红色椅子就曾在百老汇戏剧《第五纵队》里粉墨登场过。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作品,一部巅峰的完美之作。小说共用8周时间完成,根据他的古巴老朋友格雷戈里奥的真实经历写就。海明威曾经讲到:“更深的东西是在懂了以后看到的东西。”老人、小孩、出海、捕鱼、鲨鱼、袭击、骨架,无一不是有其更为深刻的象征象义。看到墙上的《老人与海》的海报,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看过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直到少年派在电影快结束时的大段独白,才让人猛地想到,海上生存并不是看上去只与猛虎为伴那么简单,实际过程可能更是一个恐怖得不能再恐怖的故事。
墙上猫的画像,让人想到海明威和他的六趾猫的故事。在基韦斯特的邋遢乔酒吧,海明威结识了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救捞船船长。正是他,送给了海明威第一只六趾猫。据说现在在海明威故居看到的猫,都是当年他钟爱的那些六趾猫的后代。这些猫并不怕人,定期有兽医照料它们的健康。猫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死后都葬在院子内的猫墓地,就在主屋与马车库的旁边。
墨西哥式双层橱柜上面,有一只非常有名的雕塑猫,当年毕加索送给海明威的礼物。不过,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小偷打碎。1974年,海明威的第一任太太哈德莉参观这里时,确认在地下室发现的就是这只雕塑猫。
海明威与宝琳在基韦斯特的故居内共育有两个儿子,帕特里克和格雷戈里。他们的卧室就在主卧室对面,现在这里展示的是海明威一生各个阶段的纪念品和照片。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都可以找到海明威当年的故事,从芝加哥附近的出生地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各种勋章。
移步出来,满眼都是青翠的热带景色,元月的寒冬原本只出现在距离这里遥远的北方。无花果树的枝叶正盛,据称是在建造这座房子时就种下的。
对面的灯塔建于1847年,并一直使用到1969年。现在想来,多少个夜晚,海明威在邋遢乔酒吧与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酩酊大醉后,都是灯塔的灯光给他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个人并不是为被打败而生的,肉体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打败。海明威始终在他的书中讲述这样一个思想,特别是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他遭遇挫折无数,甚至连飞机失事都经历过两次,但都没能被败打。或许是宿命难以改变,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前,他的父亲也是自杀身亡。在这之后,他的孙女同样自杀辞世。《老人与海》的原形、古巴渔民格雷戈里奥,活到104岁。
每天,海明威在基韦斯特的故居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或许我也该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可能没有追随者,至少算是不同地活过几次……
走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巷子里,自己的青春岁月更是让我想到了海明威这位文学巨匠,他的故居就隐藏在那些明亮简洁的房子里。
海明威的一生中有过四次婚姻,前三次都以离异结束,只有最后一位女子玛丽陪他走完了生命的历程。
海明威的故居并不难找,基韦斯特最有人气的博物馆当属这里,大多时候人们都在排队等候进入。他是在1931年与第二任太太宝琳一起搬到这里的,此时,这所由船舶建筑师阿萨建造的房子已经足足80岁了。他一直在此居住到1940年与宝琳离婚。宝琳1951年去世后,整个院子连带着家具出租给别人。1961年海明威过世,基韦斯特的一位女商人迪克森买下了这幢房子,并一直居住在里面的主屋内。商人的敏感度常人难比,1964年,整个院落被改建成海明威博物馆对外开放。直到今天,房子的所有权仍在迪克森家族名下,以成人每张13美元的门票接待海明威的追随者。
据说,砌成海明威故居院墙的砖原本是从巴尔的摩运来铺街道的,因海明威不想被人向内窥视,便用砖堆砌成现在的墙,取代了原来的篱笆。院落外,那位酷似海明威的老人先是坐在椅子上悠闲地吸着烟,许久后才缓缓站起,不紧不慢地支起了画板。看到站在街对面的我,他笑了。或许他每天都这样以红砖为背景,描出基韦斯特,绘出海明威与海。
厄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直到1961年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当真是多姿多彩:加入红十字救援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地记者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非洲狩猎过,在墨西哥湾流里捕过鱼,在阿尔卑斯山滑过雪,在古巴定过居。记者出身的海明威,“新闻体”的文字被不喜欢的人批评为过于直白简单,但正是这种简洁无比的风格,让他以《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马车库二楼的写作间,原来被海明威建成一条通道与主屋相连。海明威习惯在早晨写作,起床后可以直接从通道来写作间,后来通道在一场暴风雨中倒塌掉。现在这里有上下楼梯,游客们排队参观。写作间还保持着当年的老样子,古巴人做雪茄时坐的椅子、海明威使用的打印机以及他收集的纪念品,都在原来的位置。《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胜者一无所获》、《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都是在这个写作间创作的。
马车库前的游泳池是基韦斯特第一个居民游泳池。按照海明威的设计,宝琳于1937至1938年在他奔赴西班牙内战的战场时负责了游泳池的建造。当他从西班牙回到家后,听到总共两万美元的建设费用后,当时就震惊了。海明威从口袋中掏出一个便士扔给太太,笑道:“你索性把我最后一个便士也拿去算了!”现在,泳池边绿色柱子前的玻璃下面,就埋着海明威的“最后一个便士”。
当年的马车库的一层被宝琳装修成居室,现为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和办公室。海明威与宝琳离婚后,便定居古巴,直到1959年后离开。《老人与海》就是在古巴完成的。宝琳去世后,海明威和玛丽经常探望这座老宅,来时就住在这个居室,最后一次是在1960年。
主房共有两层,通过一个狭窄的楼梯相连。一楼是起居室和主餐厅,二楼是主卧室、孩子们的房间以及保姆房。走廊书柜里的书都来自当年海明威的书房,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他都喜欢读些什么样的书。
起居室内的家具,都是宝琳在巴黎居住期间购回的。想想当年,连同院内的游泳池,这幢房子在基韦斯特曾经是多么显赫。其实,直到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后,他的经济状况才真正好转起来。许多小说中的灵感都来自海明威的真实生活,就像《永别了,武器》中的人物关系,就有他在意大利战场中与安格妮修女之间的一段有始无终的感情的影子。海明威一生中唯一创作的大型剧作是《第五纵队》,起居室里的红色椅子就曾在百老汇戏剧《第五纵队》里粉墨登场过。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作品,一部巅峰的完美之作。小说共用8周时间完成,根据他的古巴老朋友格雷戈里奥的真实经历写就。海明威曾经讲到:“更深的东西是在懂了以后看到的东西。”老人、小孩、出海、捕鱼、鲨鱼、袭击、骨架,无一不是有其更为深刻的象征象义。看到墙上的《老人与海》的海报,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看过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直到少年派在电影快结束时的大段独白,才让人猛地想到,海上生存并不是看上去只与猛虎为伴那么简单,实际过程可能更是一个恐怖得不能再恐怖的故事。
墙上猫的画像,让人想到海明威和他的六趾猫的故事。在基韦斯特的邋遢乔酒吧,海明威结识了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救捞船船长。正是他,送给了海明威第一只六趾猫。据说现在在海明威故居看到的猫,都是当年他钟爱的那些六趾猫的后代。这些猫并不怕人,定期有兽医照料它们的健康。猫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死后都葬在院子内的猫墓地,就在主屋与马车库的旁边。
墨西哥式双层橱柜上面,有一只非常有名的雕塑猫,当年毕加索送给海明威的礼物。不过,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小偷打碎。1974年,海明威的第一任太太哈德莉参观这里时,确认在地下室发现的就是这只雕塑猫。
海明威与宝琳在基韦斯特的故居内共育有两个儿子,帕特里克和格雷戈里。他们的卧室就在主卧室对面,现在这里展示的是海明威一生各个阶段的纪念品和照片。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都可以找到海明威当年的故事,从芝加哥附近的出生地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各种勋章。
移步出来,满眼都是青翠的热带景色,元月的寒冬原本只出现在距离这里遥远的北方。无花果树的枝叶正盛,据称是在建造这座房子时就种下的。
对面的灯塔建于1847年,并一直使用到1969年。现在想来,多少个夜晚,海明威在邋遢乔酒吧与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酩酊大醉后,都是灯塔的灯光给他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个人并不是为被打败而生的,肉体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打败。海明威始终在他的书中讲述这样一个思想,特别是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他遭遇挫折无数,甚至连飞机失事都经历过两次,但都没能被败打。或许是宿命难以改变,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前,他的父亲也是自杀身亡。在这之后,他的孙女同样自杀辞世。《老人与海》的原形、古巴渔民格雷戈里奥,活到104岁。
每天,海明威在基韦斯特的故居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或许我也该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可能没有追随者,至少算是不同地活过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