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病变发病率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伴消化不良症状的2型糖尿病(T2DM)和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Hp)情况及胃黏膜病变发生率。

方法

收集241例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及69例无糖尿病但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为对照。所有患者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病变情况。应用14C呼气试验和测定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两种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所有研究对象行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测定。根据24 h UAE测定情况将糖尿病患者分为DM组(UAE<30 mg/24 h)、DKD1组(30 mg/24 h<UAE<300 mg/24 h)、DKD2组(UAE>300 mg/24 h),以上3组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60 mL·min-1·(1.73m2)-1,69例无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DKD1和DKD2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45/72(62.5%)、34/53(64.15%),均高于对照组[28/65(43.1%)](χ2=3.901,P=0.04;χ2=4.223,P=0.03)和DM组[27/63(42.9%)](χ2=4.104,P=0.04;χ2=5.116,P=0.03)。DKD1组和DKD2组之间以及DM组和对照组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04,P=0.29;χ2=0.723,P=0.40)。胃镜结果显示DM组患者的正常内镜表现高于对照组(57.1%比38.5%,χ2=4.612,P=0.03)。对照组与DM、DKD1、DKD2组之间胃黏膜病变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浅表性胃炎χ2=1.206,0.912,0.707;糜烂性胃炎χ2=1.422,1.836,0.870;十二指肠溃疡χ2=2.431,1.716,2.233;胃溃疡χ2=1.440,0.971,1.322,食管炎χ2=2.116,2.318,2.488,均P>0.05)。

结论

DKD患者较T2DM及非糖尿病患者更易感染幽门螺杆菌。DKD微量蛋白尿期和临床蛋白尿期不同阶段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差异。T2DM和DKD患者胃黏膜病变类型与非糖尿病患者无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护理安全与风险防御机制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手术室护士对安全及风险防御的认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320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2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手术室护理的传统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及风险防御机制。观察实施前后手术室护士对护理安全及风险防御的认知情况、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
目的观察人内皮祖细胞(hEP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均先用快尖刀片将脊髓T10节段完全横断完成动物模型制作,操作过程中死亡5只。后将19只脊髓横断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9只)。实验组采用损伤脊髓处注射hEPCs(huma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悬液7.5 μL,对照组损伤脊髓邻近区注射等量DMEM(D
目的研究合肥地区7~18岁中小学生身高分布特点及矮小症检出率。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合肥地区5个区县内12所中小学校,测量其中7~18岁共3 593名中小学生的身高。分析身高的分布特点,同时与2010年该地区身高数据比较,并以200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为身高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矮小症检出率分布特点。结果研究人群中身高特点为男性高于女性。各年龄组的身高普遍高于2010年。男性身高增长以7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移植于巩膜创面及全角膜用于巨大翼状胬肉手术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眼巨大翼状胬肉(胬肉组织侵入角膜缘内≥4 mm)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3眼。A组翼状胬肉切除后,祼露巩膜创面,B组翼状胬肉切除后,将生物羊膜覆盖于巩膜创面及全角膜。观察并记录术后刺激症状、角膜创面修复时间、半年复发率。结果B组术后异物感、畏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较A组明显减轻,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围绝经期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诊断性刮宫术后第10天每天睡前口服安宫黄体酮10 mg,连用14 d后停药,待撤退性出血15 d后口服安宫黄体酮10 mg/d,连用10 d,重复用药5个月。研究组在清宫日起每晚睡前口服米非司酮12.5 mg,共服药6个月。门诊随访,观察两组近期疗效、远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编号根据单双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