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虽然近两年自然灾害发生有所减少,但其造成的损失仍是惨重的,加强灾害的预防、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任务。以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就是在灾害工作领域运用预防与发展型视角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本文将从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的价值、理论和实务三个层面,探索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的构建路径,力图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建构提出可行的方案和实质性建议,推动我国灾害预防与救助工作发展。
关键词: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
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近两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较过去5年均值明显下降,但灾害所致损失依然惨重。社会工作专业扮演着传递社会福利、提供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角色,在灾害预防与救灾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过去10年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和防灾减灾体系的实践历史,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已成为防灾减灾救灾队伍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专业力量”。查阅文献发现,学界对于灾害以及灾害防治的关注极高。关于社会工作在灾害领域的研究,大多关注灾后治疗为主的灾害社会工作,大部分是关于灾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及反思,如灾害救援机制研究、灾害家庭社会工作、精神慰藉、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灾后重建社会工作等。而在关于研究社会工作介入防灾减灾治理的文献就显得不足,主要包含公众参与防灾减灾建设、社会工作介入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与积极作用的研究、发展防灾减灾社会工作專业人才建设研究、灾前社会工作主要任务研究、防灾减灾的社区场域研究等。可以看出,预防与发展已经成为灾害社会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但是当前的研究尚不充足。同时,现有研究缺少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综合研究,研究停留在某个比较具体的领域,缺少了社会工作介入防灾减灾的整体性思考。
建构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是对灾害社会工作预防领域的探索,它以整体化、系统化的视角,关注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关注社会工作介入灾害领域的防范工作,坚持预防和发展的原则,推动社会工作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重要功能,进而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一、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概念界定
灾害社会工作是应对各类灾害的社会工作服务,包括在灾害发生前、中、后不同阶段的社会工作运用,也包含对人、对环境、对社会的介入和干预。传统灾害工作以人为中心,关注灾害发生后的心理调适、应急赈灾和恢复重建,强调灾害应激后的心灵重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是一个复合型领域,它是预防与发展型视角和社会工作专业在灾害工作领域的具体运用,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如图1所示。从结构上看,它是发展视角、社会工作、灾害工作的交集,强调在灾害领域发挥预防与发展型视角和社会工作的优势。从概念内涵上看,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是基于预防与发展型视角,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关注灾害工作领域,提升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而从更开阔的视角看,它不仅关注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工作,还关注灾害发生后的发展性自救互助和恢复重建。
二、构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的路径
构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需要考虑其在价值层面、理论层面、实务层面的统一性。价值体系是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架构的重要思想基础,决定了这一架构的使命和任务,也是评价其理论和实务的标准。理论体系的建构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提供了重要基石,是该架构科学性的体现,也为指导实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实务层面是将其架构的价值和理论转化为服务的重要过程,是将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化为服务的重要阶段,它属于整个架构实现其目标的最后一公里,一切成败就在于此。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价值源于理论体系和实务体系,是对理论和实务的道德指引;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概括,同时受制于价值体系,接受价值体系的指导;实务则受价值和理论的指导,在价值和理论的保障下实现实务的功能。
(一)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包含预防和发展性灾害工作及社会工作两个领域的内容,那么它同时受到社会工作价值观和预防与发展性灾害工作的影响。学术界对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的概括一向难以统一,但对于价值观概括的核心基本一致,即“围绕人所具有的被尊重、独特性、成长能力而展开的,充分体现出社会工作关心他人、服务他人,促进公平、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目前,尚无人梳理防灾减灾工作的价值观,但可以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得到一些具体的指导思想,其中强调以防为主、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体现了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关注人、自然、社会、经济等的关系,追求人与环境、社会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
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不是上述两种价值观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去考察两种价值观的互通共融。其一是关注人,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的独特需求,促进人的成长。其二是关注自然,自然作为人类的生存空间,也是预防灾害发生的场域。其三是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的经济文化内容,在社会结构中认识灾害、预防灾害。其四是关注三者的关系,人、自然和社会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互通互融的。所以,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应该是强调关注人与灾害的关系,注重灾害预防和人的发展,全面正确理解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
(二)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理论支持
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在构建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支撑,其理论离不开对于风险社会的认识和对于预防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思考,主要包括风险社会理论、灾害风险理论和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现代性的发展,风险的结构和特点出现了本质性转变,并将社会风险的源头转移至人类本身。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侵占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灾害也就成为了一种社会风险。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理论必然是建立在对风险社会的认识基础上,衍生出对灾害工作中风险预防的思考。殷杰等人根据对于风险在灾害学中的研究归纳了1990年到2004年国外部分灾害风险概念,提出了三个观点,分别为灾害风险是一定概率条件的损失、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出现的概率、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和脆弱性的结合。无论基于何种概念,其中均包含了灾害要素、发生概率、致灾因子、脆弱性、抗逆力等内容。灾害风险理论对灾害风险的清晰认识,能够为构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并为其提供实务发展方向和一定的介入策略。
此外,发展性社会工作在治疗性社会工作长期盛行历史中形成,成为社会工作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与传统治疗性社会工作相比,发展性社会工作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成长,对人的问题的假设是积极的,将其视为成长的一部分,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发展性社会工作以社会投资为核心,强调社区为本的实践介入策略,重视服务对象的参与和自决,着力于推进社会公正,具有国际意识,发展性社会工作对于构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有着重要意义。
(三)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实务层面
实务是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使命和目标转化为具体服务过程,是社会福利传递的过程。构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需要在实务层面探讨领域和方向,初步构建基本架构,为更加深入的探讨提供基础。本文将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实务体系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实务主要关注对社会、政策、人才技术等的介入,是改变整体社会环境的过程,核心就是为防灾减灾社会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中观实务主要关注促进组织、群体、社区等层面的改变;而微观实务更加重视个人和家庭的介入,培养他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1.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宏观实务
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重点关注灾害的预防和人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来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对人的危害。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宏观实务主要关注国家、社会、科技等在防灾减灾层面的行动,可以从结构、文化、技术等层面关注灾害预防工作。
其一,作为国家和政党管理国家的工具,政策不仅是一种约束和管理,还是一种支持和背书,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应该加强对政策的分析与倡导。面向政策,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主要做的就是政策的分析、传递与倡导。透过政策的分析和倡导,能够推动国家对预防和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形成政策保障,促进预防和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服务传递和落地实施。其二,关注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仅是各组织生存发展的土壤,还是公民行为的重要依据。在这个领域,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可以推动现代社会具备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社会文化环境。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居民在防灾减灾领域的预防能力,还能够吸引社会各界的优势资源向防灾减灾领域汇拢,促进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其三,加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组建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队伍是促进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途径,包括加强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岗位开发以及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其四,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加持。从架构层面出发,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并不是致力于科学技术层面的研发,而是善用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推动防灾减灾领域需求与科学技术的对接。在这个过程中,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更强调的是作为技术的链接者和技术发展的需求归纳者。
2.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中观实务
相对宏观实务而言,中观实务关注的对象更为具体,涉及的领域更为清晰。其主要关注防灾减灾工作在组织、群体、社区、企业等层面的开展,强调以预防为本,运用社会工作,促进一定区域的人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改变。本文以社区、学校、企业为例,初步探索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在中观实务中的构建。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场域,也是灾害防治的一个重要阵地。由于社区场域防灾减灾工作的便利性、可行性和行动的多元性等因素,全世界都比较关注社区场域的防灾减灾建设,如美国的“防灾型社区”、日本的社区防减灾体系。以社区为本的防灾减灾工作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也衍生出很多可用于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视角,如社区脆弱性视角、社区抗逆力视角、社区教育视角、多元参与视角、社区优势视角等,即可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社区灾害风险教育、动员社区多元组织参与、防减灾文化培育、社区支持网络建设、防减灾信息平台。基于社区场域的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强调善于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社区内部资源,结合社区防减灾的需求,推动社区灾害预防工作的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基础,而学校防灾减災教育又是防灾减灾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校开展以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减少他们在灾害中受到的伤害,也有利于提升未来国民的防灾减灾素质,具有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在学校领域开展主要以教育为主,包括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基于学校场域的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强调运用学校教育优势,运用多元可行的方式推动防灾减灾教育嵌入传统的教学过程。企业作为公民聚集的另一场域,也成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中观实务开展的又一重要场域。运用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从企业介入防灾减灾工作,可以从行业和职业层面降低灾害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灾害风险控制、防减灾技术转化、企业职员灾害风险预防意识与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基于企业场域的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强调依据企业特点评估企业灾害风险的状况,发挥企业在防减灾方面的优势,关注员工生命安全,促进企业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发展。
3.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微观实务
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微观实务强调更为直接的面向个体的服务,主要面向的对象就是个人、家庭,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式,促进个人和家庭在防灾减灾层面的改变。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要关注一般社会大众,更要注意社会弱势群体。其工作理念更加重视个人的独特性和个别化,如对于儿童需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对于女性需要关注其角色转变需求、对于老年人需要关注其养老支持、对于残疾人需要关注其社会公平需求等,同时要分析他们在防灾减灾层面的弱势和不足,在工作方法上注重一对一的方式,缓解或消除服务对象在防灾减灾层面的劣势,促使他们拥有和普通公民一样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家庭实务层面,强调帮助家庭解决面临的防灾减灾问题,发挥家庭的优势和社会功能,满足家庭在防灾减灾方面的需求,包含家庭空间、家庭成员、家庭能力三个方面。从家庭层面出发的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会更加关注家庭的防灾减灾以及应灾能力,通过各种保障措施促进家庭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和抗逆力增强。
三、结语
在灾害频繁发生的当下,加强灾害的预防、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任务,建构以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有助于减少灾害导致的损失。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就是在灾害工作领域运用预防与发展型视角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是对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回应,是对灾害社会工作的丰富,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构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需要考虑其在价值层面、理论层面、实务层面的统一性,关注人与灾害的关系,注重灾害预防和人的发展,以系统视角综合理解和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灾害风险理论和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关注国家政策、社会文化、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从社区、学校、企业、家庭等场域注重个人的独特性和个别性,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
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近两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较过去5年均值明显下降,但灾害所致损失依然惨重。社会工作专业扮演着传递社会福利、提供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角色,在灾害预防与救灾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过去10年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和防灾减灾体系的实践历史,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已成为防灾减灾救灾队伍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专业力量”。查阅文献发现,学界对于灾害以及灾害防治的关注极高。关于社会工作在灾害领域的研究,大多关注灾后治疗为主的灾害社会工作,大部分是关于灾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及反思,如灾害救援机制研究、灾害家庭社会工作、精神慰藉、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灾后重建社会工作等。而在关于研究社会工作介入防灾减灾治理的文献就显得不足,主要包含公众参与防灾减灾建设、社会工作介入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与积极作用的研究、发展防灾减灾社会工作專业人才建设研究、灾前社会工作主要任务研究、防灾减灾的社区场域研究等。可以看出,预防与发展已经成为灾害社会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但是当前的研究尚不充足。同时,现有研究缺少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综合研究,研究停留在某个比较具体的领域,缺少了社会工作介入防灾减灾的整体性思考。
建构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是对灾害社会工作预防领域的探索,它以整体化、系统化的视角,关注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关注社会工作介入灾害领域的防范工作,坚持预防和发展的原则,推动社会工作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重要功能,进而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一、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概念界定
灾害社会工作是应对各类灾害的社会工作服务,包括在灾害发生前、中、后不同阶段的社会工作运用,也包含对人、对环境、对社会的介入和干预。传统灾害工作以人为中心,关注灾害发生后的心理调适、应急赈灾和恢复重建,强调灾害应激后的心灵重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是一个复合型领域,它是预防与发展型视角和社会工作专业在灾害工作领域的具体运用,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如图1所示。从结构上看,它是发展视角、社会工作、灾害工作的交集,强调在灾害领域发挥预防与发展型视角和社会工作的优势。从概念内涵上看,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是基于预防与发展型视角,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关注灾害工作领域,提升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而从更开阔的视角看,它不仅关注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工作,还关注灾害发生后的发展性自救互助和恢复重建。
二、构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的路径
构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需要考虑其在价值层面、理论层面、实务层面的统一性。价值体系是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架构的重要思想基础,决定了这一架构的使命和任务,也是评价其理论和实务的标准。理论体系的建构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提供了重要基石,是该架构科学性的体现,也为指导实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实务层面是将其架构的价值和理论转化为服务的重要过程,是将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化为服务的重要阶段,它属于整个架构实现其目标的最后一公里,一切成败就在于此。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价值源于理论体系和实务体系,是对理论和实务的道德指引;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概括,同时受制于价值体系,接受价值体系的指导;实务则受价值和理论的指导,在价值和理论的保障下实现实务的功能。
(一)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包含预防和发展性灾害工作及社会工作两个领域的内容,那么它同时受到社会工作价值观和预防与发展性灾害工作的影响。学术界对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的概括一向难以统一,但对于价值观概括的核心基本一致,即“围绕人所具有的被尊重、独特性、成长能力而展开的,充分体现出社会工作关心他人、服务他人,促进公平、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目前,尚无人梳理防灾减灾工作的价值观,但可以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得到一些具体的指导思想,其中强调以防为主、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体现了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关注人、自然、社会、经济等的关系,追求人与环境、社会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
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不是上述两种价值观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去考察两种价值观的互通共融。其一是关注人,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的独特需求,促进人的成长。其二是关注自然,自然作为人类的生存空间,也是预防灾害发生的场域。其三是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的经济文化内容,在社会结构中认识灾害、预防灾害。其四是关注三者的关系,人、自然和社会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互通互融的。所以,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应该是强调关注人与灾害的关系,注重灾害预防和人的发展,全面正确理解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
(二)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理论支持
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在构建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支撑,其理论离不开对于风险社会的认识和对于预防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思考,主要包括风险社会理论、灾害风险理论和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现代性的发展,风险的结构和特点出现了本质性转变,并将社会风险的源头转移至人类本身。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侵占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灾害也就成为了一种社会风险。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理论必然是建立在对风险社会的认识基础上,衍生出对灾害工作中风险预防的思考。殷杰等人根据对于风险在灾害学中的研究归纳了1990年到2004年国外部分灾害风险概念,提出了三个观点,分别为灾害风险是一定概率条件的损失、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出现的概率、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和脆弱性的结合。无论基于何种概念,其中均包含了灾害要素、发生概率、致灾因子、脆弱性、抗逆力等内容。灾害风险理论对灾害风险的清晰认识,能够为构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并为其提供实务发展方向和一定的介入策略。
此外,发展性社会工作在治疗性社会工作长期盛行历史中形成,成为社会工作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与传统治疗性社会工作相比,发展性社会工作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成长,对人的问题的假设是积极的,将其视为成长的一部分,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发展性社会工作以社会投资为核心,强调社区为本的实践介入策略,重视服务对象的参与和自决,着力于推进社会公正,具有国际意识,发展性社会工作对于构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有着重要意义。
(三)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实务层面
实务是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使命和目标转化为具体服务过程,是社会福利传递的过程。构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需要在实务层面探讨领域和方向,初步构建基本架构,为更加深入的探讨提供基础。本文将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的实务体系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实务主要关注对社会、政策、人才技术等的介入,是改变整体社会环境的过程,核心就是为防灾减灾社会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中观实务主要关注促进组织、群体、社区等层面的改变;而微观实务更加重视个人和家庭的介入,培养他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1.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宏观实务
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重点关注灾害的预防和人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来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对人的危害。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宏观实务主要关注国家、社会、科技等在防灾减灾层面的行动,可以从结构、文化、技术等层面关注灾害预防工作。
其一,作为国家和政党管理国家的工具,政策不仅是一种约束和管理,还是一种支持和背书,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应该加强对政策的分析与倡导。面向政策,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主要做的就是政策的分析、传递与倡导。透过政策的分析和倡导,能够推动国家对预防和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形成政策保障,促进预防和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服务传递和落地实施。其二,关注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仅是各组织生存发展的土壤,还是公民行为的重要依据。在这个领域,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可以推动现代社会具备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社会文化环境。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居民在防灾减灾领域的预防能力,还能够吸引社会各界的优势资源向防灾减灾领域汇拢,促进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其三,加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组建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队伍是促进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途径,包括加强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岗位开发以及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其四,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加持。从架构层面出发,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并不是致力于科学技术层面的研发,而是善用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推动防灾减灾领域需求与科学技术的对接。在这个过程中,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更强调的是作为技术的链接者和技术发展的需求归纳者。
2.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中观实务
相对宏观实务而言,中观实务关注的对象更为具体,涉及的领域更为清晰。其主要关注防灾减灾工作在组织、群体、社区、企业等层面的开展,强调以预防为本,运用社会工作,促进一定区域的人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改变。本文以社区、学校、企业为例,初步探索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在中观实务中的构建。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场域,也是灾害防治的一个重要阵地。由于社区场域防灾减灾工作的便利性、可行性和行动的多元性等因素,全世界都比较关注社区场域的防灾减灾建设,如美国的“防灾型社区”、日本的社区防减灾体系。以社区为本的防灾减灾工作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也衍生出很多可用于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视角,如社区脆弱性视角、社区抗逆力视角、社区教育视角、多元参与视角、社区优势视角等,即可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社区灾害风险教育、动员社区多元组织参与、防减灾文化培育、社区支持网络建设、防减灾信息平台。基于社区场域的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强调善于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社区内部资源,结合社区防减灾的需求,推动社区灾害预防工作的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基础,而学校防灾减災教育又是防灾减灾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校开展以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减少他们在灾害中受到的伤害,也有利于提升未来国民的防灾减灾素质,具有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在学校领域开展主要以教育为主,包括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基于学校场域的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强调运用学校教育优势,运用多元可行的方式推动防灾减灾教育嵌入传统的教学过程。企业作为公民聚集的另一场域,也成为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中观实务开展的又一重要场域。运用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从企业介入防灾减灾工作,可以从行业和职业层面降低灾害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灾害风险控制、防减灾技术转化、企业职员灾害风险预防意识与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基于企业场域的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强调依据企业特点评估企业灾害风险的状况,发挥企业在防减灾方面的优势,关注员工生命安全,促进企业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发展。
3.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微观实务
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的微观实务强调更为直接的面向个体的服务,主要面向的对象就是个人、家庭,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式,促进个人和家庭在防灾减灾层面的改变。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要关注一般社会大众,更要注意社会弱势群体。其工作理念更加重视个人的独特性和个别化,如对于儿童需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对于女性需要关注其角色转变需求、对于老年人需要关注其养老支持、对于残疾人需要关注其社会公平需求等,同时要分析他们在防灾减灾层面的弱势和不足,在工作方法上注重一对一的方式,缓解或消除服务对象在防灾减灾层面的劣势,促使他们拥有和普通公民一样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家庭实务层面,强调帮助家庭解决面临的防灾减灾问题,发挥家庭的优势和社会功能,满足家庭在防灾减灾方面的需求,包含家庭空间、家庭成员、家庭能力三个方面。从家庭层面出发的预防与发展导向灾害社会工作会更加关注家庭的防灾减灾以及应灾能力,通过各种保障措施促进家庭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和抗逆力增强。
三、结语
在灾害频繁发生的当下,加强灾害的预防、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任务,建构以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有助于减少灾害导致的损失。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就是在灾害工作领域运用预防与发展型视角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防与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是对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回应,是对灾害社会工作的丰富,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构建预防和发展导向的灾害社会工作架构,需要考虑其在价值层面、理论层面、实务层面的统一性,关注人与灾害的关系,注重灾害预防和人的发展,以系统视角综合理解和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灾害风险理论和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关注国家政策、社会文化、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从社区、学校、企业、家庭等场域注重个人的独特性和个别性,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