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教育的核心使命,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正如杨振宁博士指出: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思考,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和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扩大学生思维的开阔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关键字】初中数学 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28-02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高度发展的标志。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优化数学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强化学生思维灵活性,锻炼学生思维敏捷性,把拓展学生发散思维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属于求异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注重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寻找问题的解决答案,对问题信息由可能的地方向延伸拓展扩散,进行放射性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够熟练使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往往是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的标志。发散思维能够摆脱思维的定式,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教学艺术研究
良好的课堂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它能激发学生动力,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教师更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当前数学老师的课堂提问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课堂提问内容局限于教材;提问数量相差大;识记性问题和管理性问题比例较高,基本没有发散性问题;课堂提问参与率不高,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一)设计“问题串”,引发学生追问。教师针对课堂内容,寻找“有意义的切入点”,针对切入点设计一个个的“问题串”,使学生通过回答一个个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教师通过合理追问,充分发挥课堂追问效能,对课堂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散发思维,以问促思,以问促问,形成具有逻辑的“问题串”,有效落实教学效果。
(二)“高认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理解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归纳、总结,才能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属于“高认知提问”。普通的课堂提问往往局限于识记性提问、管理性提问和提示性提问,对学生思考没有充分的关注,降低了提问的认知要求,导致学生课堂思维层次低下。高认知提问能够使教师灵活运用提问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促进课堂活动的高效性和流畅性。
(三)善用发散性提问,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发散性提问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没有唯一的答案,任何答案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发散性提问重要功能是,能够激发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能够细致思考问题,能够促使学生用最优手段进行全面思考归纳,探索和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教师设计发散性提问时,应该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通过例题或习题,设计出发散性提问,做到一问一思,一问多思,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问题。
二、激发学生“联想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一般是先有猜想,然后对猜想进行验证和应用的过程。我们知道,猜想是以联想为中介,在新课程标准下,猜想和联想的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要经常运用猜想和联想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和方式,加强对学生对猜想和联想数学思维的方法指导。联想是形成发散思维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指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问题。对于有些探索性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的条件和结论,就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题中的隐含条件,并做出合理地猜想和论证。
三、逆向应用公式和法则,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定论事物或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八年级整式乘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了整式乘法的法则和乘法公式后,可以熟练的正向应用公式法则,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逆向练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逆向应用公式和法则的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变式教学”研究
采用不同的思维能力,就决定着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例题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的纽带,采用例题习题教学方式,可以强化知识基础,传授教学方法,揭示数学规律,启迪数学思维,激励教学创新,培养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套用解题模式,造成思维呆板僵化。因此,在数学例题习题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应当通过改变题型、条件、结论、方法、情境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方法的变通,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分析和思考,突破固定思維模式,提出新的问题及新的解决方法。例如,以例题习题变式的一题多变变式为例。一题多变变式,就是通过对某一题目进行条件多变、结论探索、逆向思维、图形多变等多角度多方位探索,使一个题变化为一类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变变式主要包括条件变式、结论变式、逆向变式、图形变化等四种变式。
1.条件变式:对某一题目的某一条件进行变化,保持结论不变。
①如图1,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延长BC到E,使CE=CD,连接DE,试判断BD与D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变式1:把条件“BD平分∠ABC”改成其他什么条件,还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③变式2:当点D是AC边上任意一点,且CE等于AD,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条件变式并给予解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论变式:某一题目条件不变,将问题的结论进行拓展,使一般性习题转化为开放习题。
如图2,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AB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结AE和CD, AE分别交CD,BD于点M,P,CD交BE于点Q,连结PQ,BM.
求证:①△ABE≌△DBC;②∠DMA=60°;③△BPQ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变式由相同的条件为出发点得出多个的推理结论。学生的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度发散状态,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逆向变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所解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如图3,已知:在△ABC中,AD平分∠BAC,∠C=2∠B,求证:AB=AC+CD.
变式:已知:AB=AC+CD. 求证:在△ABC中,AD平分∠BAC,∠C=2∠B。
通过逆向变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以此来判断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提高。
4.图形变式:是以原图形为生长点,通过对原图形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从而得到新的变式题组。
如图a,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BAC=90°,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b,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 ,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 ;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c,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
圖形变式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图形结构的变化,既培训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又在推理求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例题习题的变式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而是要根据数学教学要求,遵循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数学变式。通过数学变式训练,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形成数学解题技能,拓展数学发散性思维,提升数学思维创新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策略研究》(编号:〔2019〕-JKGHYB-1229)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1] 陈佳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 沈吉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9(08):36
[3] 范叔旺提高课堂例题有效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 126-127.
【关键字】初中数学 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28-02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高度发展的标志。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优化数学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强化学生思维灵活性,锻炼学生思维敏捷性,把拓展学生发散思维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属于求异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注重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寻找问题的解决答案,对问题信息由可能的地方向延伸拓展扩散,进行放射性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够熟练使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往往是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的标志。发散思维能够摆脱思维的定式,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教学艺术研究
良好的课堂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它能激发学生动力,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教师更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当前数学老师的课堂提问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课堂提问内容局限于教材;提问数量相差大;识记性问题和管理性问题比例较高,基本没有发散性问题;课堂提问参与率不高,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一)设计“问题串”,引发学生追问。教师针对课堂内容,寻找“有意义的切入点”,针对切入点设计一个个的“问题串”,使学生通过回答一个个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教师通过合理追问,充分发挥课堂追问效能,对课堂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散发思维,以问促思,以问促问,形成具有逻辑的“问题串”,有效落实教学效果。
(二)“高认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理解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归纳、总结,才能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属于“高认知提问”。普通的课堂提问往往局限于识记性提问、管理性提问和提示性提问,对学生思考没有充分的关注,降低了提问的认知要求,导致学生课堂思维层次低下。高认知提问能够使教师灵活运用提问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促进课堂活动的高效性和流畅性。
(三)善用发散性提问,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发散性提问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没有唯一的答案,任何答案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发散性提问重要功能是,能够激发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能够细致思考问题,能够促使学生用最优手段进行全面思考归纳,探索和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教师设计发散性提问时,应该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通过例题或习题,设计出发散性提问,做到一问一思,一问多思,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问题。
二、激发学生“联想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一般是先有猜想,然后对猜想进行验证和应用的过程。我们知道,猜想是以联想为中介,在新课程标准下,猜想和联想的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要经常运用猜想和联想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和方式,加强对学生对猜想和联想数学思维的方法指导。联想是形成发散思维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指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问题。对于有些探索性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的条件和结论,就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题中的隐含条件,并做出合理地猜想和论证。
三、逆向应用公式和法则,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定论事物或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八年级整式乘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了整式乘法的法则和乘法公式后,可以熟练的正向应用公式法则,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逆向练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逆向应用公式和法则的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变式教学”研究
采用不同的思维能力,就决定着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例题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的纽带,采用例题习题教学方式,可以强化知识基础,传授教学方法,揭示数学规律,启迪数学思维,激励教学创新,培养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套用解题模式,造成思维呆板僵化。因此,在数学例题习题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应当通过改变题型、条件、结论、方法、情境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方法的变通,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分析和思考,突破固定思維模式,提出新的问题及新的解决方法。例如,以例题习题变式的一题多变变式为例。一题多变变式,就是通过对某一题目进行条件多变、结论探索、逆向思维、图形多变等多角度多方位探索,使一个题变化为一类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变变式主要包括条件变式、结论变式、逆向变式、图形变化等四种变式。
1.条件变式:对某一题目的某一条件进行变化,保持结论不变。
①如图1,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延长BC到E,使CE=CD,连接DE,试判断BD与D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变式1:把条件“BD平分∠ABC”改成其他什么条件,还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③变式2:当点D是AC边上任意一点,且CE等于AD,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条件变式并给予解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论变式:某一题目条件不变,将问题的结论进行拓展,使一般性习题转化为开放习题。
如图2,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AB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结AE和CD, AE分别交CD,BD于点M,P,CD交BE于点Q,连结PQ,BM.
求证:①△ABE≌△DBC;②∠DMA=60°;③△BPQ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变式由相同的条件为出发点得出多个的推理结论。学生的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度发散状态,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逆向变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所解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如图3,已知:在△ABC中,AD平分∠BAC,∠C=2∠B,求证:AB=AC+CD.
变式:已知:AB=AC+CD. 求证:在△ABC中,AD平分∠BAC,∠C=2∠B。
通过逆向变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以此来判断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提高。
4.图形变式:是以原图形为生长点,通过对原图形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从而得到新的变式题组。
如图a,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BAC=90°,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b,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 ,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 ;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c,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
圖形变式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图形结构的变化,既培训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又在推理求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例题习题的变式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而是要根据数学教学要求,遵循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数学变式。通过数学变式训练,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形成数学解题技能,拓展数学发散性思维,提升数学思维创新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策略研究》(编号:〔2019〕-JKGHYB-1229)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1] 陈佳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 沈吉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9(08):36
[3] 范叔旺提高课堂例题有效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 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