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根秃头笔、一张姜黄纸、一方“金不换”,起笔人生
听不少人说过下乡的事,免不了提日子苦,年纪轻,少有人像唐龙,痛快一句:“响应毛主席号召!”他充满自豪感地将1969年8月31日铭记。那一年,他17岁,那一天,他到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下乡,成为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五团一连的一员。
在兵团10年,封封家书都是父亲的毛笔字。最早让唐龙拿起毛笔的就是他。
唐龙是根正苗红的北京旗人,还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他塔喇”氏。自小住在西华门筒子河边,后迁到西四小拐棒胡同。小时候的唐龙就聪明好动、四处结友。街坊四邻都认得这个跑窜在几条胡同踢足球的淘气小子。他学说快板、吹笛子。晌午,站在胡同里不管谁家窗下,拿起笛子一通狂吹。能想象愣头小子的专心致志,也能想象屋里人的无奈焦躁。
小唐龙在家也不闲着。他有整套的《水浒》《三国》连环面,这是用多少个几分冰棍钱攒下来买的书。他把好好的横格作业本扯了单片拿去临摹书中人物,之后被父亲发现挨打是常事,但这丝毫没动摇他对画画的兴趣。一天,父亲看他又在画,留下一句:“你没事也写写字吧!”就这样,唐龙用家里的小秃头毛笔,裹副食的姜黄色包装纸,加上当年一毛二分钱一个的奢侈品——“金不换”墨碇,写起了毛笔字。
三拜师傅,喊一声“老爹”。人在情谊在
唐龙是很恋旧的,经常提起曾在故宫当茶房但从未谋面的爷爷,他对爷爷穿着旧式朝服的印象都来自奶奶的描述,“连照片也没留下。”是唐龙的惋惜。有人说,懂得恋旧的人才更懂得重情谊。用在唐龙身上是没错的。
1979年,唐龙完全可以回京就业,但他为了第一段感情留在了哈尔滨。
一直没丢下书法的他,参加了黑龙江书法学院的学习课程。在这里,他认识了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书法家王田老先生。“个不高,圆圆的脸,山东小老头,说话耿直。”唐龙乐滋滋地形容第一次见老师的印象。
王老先生有一对子女,女儿常年体弱,儿子不在身边。唐龙每周都去一趟老师家,屋里屋外的活儿他帮忙照应着,一入冬,冬储大白菜全靠他了。就这样,真心换来了王老先生的认可。
一天,唐龙认真地对老师说:“老师,您要是承认我,我就给您和师娘磕三个头,成为您的正式弟子,从此师徒如父子。您坐好。”唐龙最敬佩水浒人物的义气豪情,尊师重道是他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而此时,王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正式拜师后,唐龙从此改称王田“老爹”。
结束了在哈尔滨十多年的生活,唐龙回到北京。2D03年,“老爹”到北京办书法展,一行人吃住,唐龙全招待了。儿子尽孝道,他认为应该的。虽然现在“老爹”去世,但唐龙还一直和他的儿子保持来往,当年的三个头,种下的是一生情谊。
书法、微雕数十载,成就仗义豪情
17岁的唐龙带着他的快板、笛子和毛笔,开始了单调的下乡生活。正经练字也从这会儿开始,但他说,谈不上书法艺术,直到拜在王田老师门下。
跟随王田的5年,唐龙从书法基本功学起。“你写的这是什么字!”王田对唐龙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当老师拍桌子大声呵斥,唐龙都规规矩矩地聆听教训。渐渐地,他多练多看,汲取百家之长,融隶书、魏碑、汉简等多种字体于一身。
也是从那时起,唐龙才认识到,书法,对自己性情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都有莫大的帮助。他一直谨记“做人要真诚厚道”的父教,“以德为邻”是他的座右铭。
所谓十年磨一剑,唐龙在书法路上一走就是三十几年,形成了独特的唐龙风格。
他的“蛇”字如同卧在宣纸上的一条草花蛇,形神兼备;“佛”字、“剑”字融合了生活化的理解,青烟缭绕、虔诚跪拜的景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随风舞剑的飒爽英姿让一个“剑”字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落笔看风雨,下刀如有神,字体拙中见巧,功力深厚。
除了书法,唐龙从1991年开始研究微雕。喜好钻研的他用合金块磨制独一无二的雕刻工具,一块块原生的象牙,牛角冻、鸡血石、白芙蓉、巴林石经过他280目、600目、1500目、2000目砂纸的层层打磨成为上好的微雕石料。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微雕也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
唐龙凭借身、心、指尖的灵动统一,完全抛开显微镜,自如地在一元硬币大小的石料上微雕绝句律诗。他仰慕毛泽东的胸襟,苏轼的豪情,李白的壮阔,曹操的抱负,多少首激荡人心的诗句被他精心雕刻。
微雕艺术家必须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唐龙深得书法精髓,将书法艺术融入微雕创作之中,其笔画虽细不可见,但却深合书法中“笔端意联,疏可走子,密不扦针”的境界。
如今的唐龙依旧仗义豪情,他的书法和微雕作品送给圈里圈外的许多朋友。演艺圈的唐杰忠,陈佩斯,王忠信……都曾是他的座上宾。唐龙还为北京市政协主席杨安江,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写过藏头诗。“安静方延寿,江海展胸襟。”这是他送给杨安江的。力透纸背的字体融进了他的情谊,成为人们拜求的佳品。
编辑 冯 岚
听不少人说过下乡的事,免不了提日子苦,年纪轻,少有人像唐龙,痛快一句:“响应毛主席号召!”他充满自豪感地将1969年8月31日铭记。那一年,他17岁,那一天,他到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下乡,成为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五团一连的一员。
在兵团10年,封封家书都是父亲的毛笔字。最早让唐龙拿起毛笔的就是他。
唐龙是根正苗红的北京旗人,还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他塔喇”氏。自小住在西华门筒子河边,后迁到西四小拐棒胡同。小时候的唐龙就聪明好动、四处结友。街坊四邻都认得这个跑窜在几条胡同踢足球的淘气小子。他学说快板、吹笛子。晌午,站在胡同里不管谁家窗下,拿起笛子一通狂吹。能想象愣头小子的专心致志,也能想象屋里人的无奈焦躁。
小唐龙在家也不闲着。他有整套的《水浒》《三国》连环面,这是用多少个几分冰棍钱攒下来买的书。他把好好的横格作业本扯了单片拿去临摹书中人物,之后被父亲发现挨打是常事,但这丝毫没动摇他对画画的兴趣。一天,父亲看他又在画,留下一句:“你没事也写写字吧!”就这样,唐龙用家里的小秃头毛笔,裹副食的姜黄色包装纸,加上当年一毛二分钱一个的奢侈品——“金不换”墨碇,写起了毛笔字。
三拜师傅,喊一声“老爹”。人在情谊在
唐龙是很恋旧的,经常提起曾在故宫当茶房但从未谋面的爷爷,他对爷爷穿着旧式朝服的印象都来自奶奶的描述,“连照片也没留下。”是唐龙的惋惜。有人说,懂得恋旧的人才更懂得重情谊。用在唐龙身上是没错的。
1979年,唐龙完全可以回京就业,但他为了第一段感情留在了哈尔滨。
一直没丢下书法的他,参加了黑龙江书法学院的学习课程。在这里,他认识了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书法家王田老先生。“个不高,圆圆的脸,山东小老头,说话耿直。”唐龙乐滋滋地形容第一次见老师的印象。
王老先生有一对子女,女儿常年体弱,儿子不在身边。唐龙每周都去一趟老师家,屋里屋外的活儿他帮忙照应着,一入冬,冬储大白菜全靠他了。就这样,真心换来了王老先生的认可。
一天,唐龙认真地对老师说:“老师,您要是承认我,我就给您和师娘磕三个头,成为您的正式弟子,从此师徒如父子。您坐好。”唐龙最敬佩水浒人物的义气豪情,尊师重道是他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而此时,王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正式拜师后,唐龙从此改称王田“老爹”。
结束了在哈尔滨十多年的生活,唐龙回到北京。2D03年,“老爹”到北京办书法展,一行人吃住,唐龙全招待了。儿子尽孝道,他认为应该的。虽然现在“老爹”去世,但唐龙还一直和他的儿子保持来往,当年的三个头,种下的是一生情谊。
书法、微雕数十载,成就仗义豪情
17岁的唐龙带着他的快板、笛子和毛笔,开始了单调的下乡生活。正经练字也从这会儿开始,但他说,谈不上书法艺术,直到拜在王田老师门下。
跟随王田的5年,唐龙从书法基本功学起。“你写的这是什么字!”王田对唐龙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当老师拍桌子大声呵斥,唐龙都规规矩矩地聆听教训。渐渐地,他多练多看,汲取百家之长,融隶书、魏碑、汉简等多种字体于一身。
也是从那时起,唐龙才认识到,书法,对自己性情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都有莫大的帮助。他一直谨记“做人要真诚厚道”的父教,“以德为邻”是他的座右铭。
所谓十年磨一剑,唐龙在书法路上一走就是三十几年,形成了独特的唐龙风格。
他的“蛇”字如同卧在宣纸上的一条草花蛇,形神兼备;“佛”字、“剑”字融合了生活化的理解,青烟缭绕、虔诚跪拜的景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随风舞剑的飒爽英姿让一个“剑”字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落笔看风雨,下刀如有神,字体拙中见巧,功力深厚。
除了书法,唐龙从1991年开始研究微雕。喜好钻研的他用合金块磨制独一无二的雕刻工具,一块块原生的象牙,牛角冻、鸡血石、白芙蓉、巴林石经过他280目、600目、1500目、2000目砂纸的层层打磨成为上好的微雕石料。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微雕也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
唐龙凭借身、心、指尖的灵动统一,完全抛开显微镜,自如地在一元硬币大小的石料上微雕绝句律诗。他仰慕毛泽东的胸襟,苏轼的豪情,李白的壮阔,曹操的抱负,多少首激荡人心的诗句被他精心雕刻。
微雕艺术家必须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唐龙深得书法精髓,将书法艺术融入微雕创作之中,其笔画虽细不可见,但却深合书法中“笔端意联,疏可走子,密不扦针”的境界。
如今的唐龙依旧仗义豪情,他的书法和微雕作品送给圈里圈外的许多朋友。演艺圈的唐杰忠,陈佩斯,王忠信……都曾是他的座上宾。唐龙还为北京市政协主席杨安江,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写过藏头诗。“安静方延寿,江海展胸襟。”这是他送给杨安江的。力透纸背的字体融进了他的情谊,成为人们拜求的佳品。
编辑 冯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