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集邮之路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彩斑斓的生活,需要各种滋味来点缀,在我的生活中,有集藏相伴。
  启蒙——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出生在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父母亲都曾在铁路文工团从事舞台表演工作。可能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我就对文艺表演和美术设计颇感兴趣,喜欢摆弄一些印刷着精美卡通图画的卡片,甚至于和众多小学生一样,将卡通画片带到了课堂上。直到现在仍让我感激的是,班主任老师只是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措施,告诫我不要在课堂上摆弄,更不要夹在课本里面。他还告诉我说,可以准备一本集邮册,将这些花花绿绿的卡片放在一起收藏好,等课余时间再慢慢欣赏,这样既不影响学习又松弛了绷紧的大脑神经,何乐而不为?
  很多事情往往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老师的这一句话使我与集藏结下了不解之缘。顽童的特点莫过于用心模仿,我立刻到商场里买了一本集邮册,把所有的卡片放在里面,看上去还真像是那么回事。
  考虑到毕竟是集邮册,我偶尔也将一些从信封上剪下来的信销邮票存放进去。后来由于兴趣转移,那些卡通画片不知去向,只剩下了一些花花绿绿的信销邮票。升入中学以后,学习气氛日渐紧张,无暇旁顾的我也渐渐地淡忘了存放在柜子里的集邮册。
  学习——天生我材必有用
  高中时代的第一个寒假,班上几个小邮迷常常聚在一起交换邮票,喜欢热闹的我也凑过去一看究竟。看到那些精美邮票,我想起了存放在柜子里的那本集邮册,一度被我压在心底的集藏情结重新燃烧起来。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取出集邮册一看,发现里面的邮票竟然还完好无损,这让我激动地跳了起来。
  或许与集邮有缘,我仅仅花了20多天时间就熟悉了新中国发行的所有邮票,一页页地翻阅着彩色邮票目录,重要邮票的详细资料我都如数家珍,来龙去脉都能够娓娓道来。由于零用钱有限,许多非常喜欢的邮票只能分批购买。从高二起,我开始预订邮票,集邮活动正式步入正轨。购买集邮刊物增长见识也成为必修课,每月初我都往邮局报刊零售点跑好几趟,连邮局的营业员都认识我了。我将邮票兴致盎然地成册并收藏好,查资料时再拿出来细细品读,现在已经占据了书柜1/4的空间,看上去还真有一种蔚为大观的满足感。
  淘宝——邮中自有黄金屋
  踏进大学校门之后,课余时间的增多为集邮活动创造了更多条件,我怀着更加愉悦的心情继续研究着深爱的集邮文化,并走出去到集邮市场淘金。
  在集邮市场里,随处可见与集邮相关的图片和信息,甚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邮品的气息,这种气氛很让我陶醉。当时正是邮市逐渐升温的前期,打听行情和收购货源的人非常多,柜台里是琳琅满目的邮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尽管还无力大规模建仓投资,我仍然从中吸收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识:版票上的版式设计和边纸图案、小本票的内页设计和文字说明、小型张和邮资封片上的丰富信息和印刷特点、信销邮票和实寄封片上的邮政知识和邮戳知识,以及首日封、极限明信片等各种趣味封片上的设计语言等,都令我大开眼界,简直有醉入邮丛、乐不思归的感觉了。
  写作——初出茅庐显身手
  集邮就是这样,既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又有可观的经济价值:赏邮评邮能使人增长知识,收购投资亦能使人获利丰厚,如果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驾驭,在集邮收藏领域就会达到和谐统一。我渐渐深入到了市场中间,对集邮进行研究的想法开始发芽了。
  大学我学的是新闻专业,有大量时间写作,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是风景散文,发表在汕头的一家晚报上。有了这次成功经验,我的创作激情得以燃烧,萌生了写作集邮评论的想法。
  我的第一篇集邮市场评论是在大学课堂上完成的。时逢邮市热炒新发行的小型张,并明显成为了引发行情的导火索,我灵感激发,一气呵成写了一篇3000余字的文章,寄到当地的一家省级报纸,不久后得以全文刊登。随后该报的一位编辑联系了我,约我定期给该报写稿。这是个意外之喜,更加坚定了我的创作信心。
  寻觅——几度风雨几度秋
  走向社会后,我从事文化传媒工作,经常是大江南北到处奔忙,而对集邮的一往情深使得我每到一座城市都不忘到邮市转转,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和动态。北京的西客站邮市、上海的卢工邮市、广州的顺邮坊邮市、南京的夫子庙邮市,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几年前,我带着电视剧本在北京寻找影视公司,西客站地下一楼的邮市成为我闲暇时常去的地方,为的就是感受京城集藏文化。那段日子是我记忆里非常快乐的时光。
  上网浏览集邮网站也是我的爱好,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查看每天最新的邮市动态,这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对集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只要是在周末,我都会尽量腾出时间到邮市一看。涉足其间,就仿佛置身于邮品的艺术殿堂之中,进入了邮票博物馆。
  如今,我收藏的邮资票品已经越来越多,品种也比较全,偶尔出让一些复品也有所获利,并逐步重视实寄邮品的收集。每年的邮票发行计划公布后,我总是全篇上下反复阅读,圈定喜欢的题材,然后在日历或手机上将发行日期记载下来,到时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去邮局邮寄首日实寄封了。万一临时有事或者难以买到邮票首日封,我就想方设法给外地朋友打电话,让他们帮忙邮寄首日封。如此日积月累下来,邮票的首日实寄封我也拥有了不少,令我备感欣慰。
  不论市场如何变化,都没有影响我对集邮文化矢志不渝地探求。我对邮品重在收藏,行情的起落对我几乎谈不上影响,市场冷清时我一如既往地逛邮市,探寻着有助于自己增长邮识、提高集邮文化层次的集藏道路。
  演化——红杏枝头春意闹
  在不断的集邮创作中,我尝试着将集邮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小说故事中去,从不同角度描写着各阶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并汇编归类,形成集邮小说系列。2002年夏,我的集邮小说集《邮票下的故事》出版,《中国集邮报》《中国邮政报》《集邮博览》等国内集邮刊物有人纷纷作了报道,不少热心读者来信交流,还寄来了实寄封片以表支持和留念。
  有文化的底蕴引领,我的眼界进一步打开。红木家具、金银纪念币、电话磁卡、连环画及银行卡等新颖的收藏投资品种使得我目不暇接,集邮情结也演变成了现在的集藏情结。我的创作神经也再一次次受到震撼,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2007年,我荣获《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评选的“2007年度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作者”称号(并此后连续多年获评),同年又被《上海故事》杂志社作为全国30位优秀作者代表邀请到上海参加笔会。
  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莫过于做自己喜欢而且擅长的事情。集邮已成为我生活中永不或缺的部分,它激发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思维,让我从写作集藏文章起步,逐渐向长篇小说和电视剧本迈进。尽管道路曲折,但我依然充满信心。
其他文献
这是2013年4月8日。向春平下了火车,一走出沈阳北站就傻了眼:头一天他从湖南老家出发时,山村内外已是花红柳绿、莺飞草长,没想到20个小时后来到东北,竟会是这样一幅天寒地冻、雪花纷飞的景象。  为了省点儿菜钱,又能吃得顺口些,自忖打工经验丰富的向春平这次出门前往随身的帆布袋子里塞了好几瓶辣子,带了几套换洗衣服,就是没想到带棉衣。一路瑟缩着,向春平跟着带头的老乡到达工地时,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