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思政工作重点在党建,培养积极分子是党建的重要基础。在现实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积极分子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思政工作者都思考并且实践过将党建与学生社团有机结合,但基本上都是党建进社团的模式。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就是把学生积极分子放到一个社团中,搭建一个学习、教育、实践和考察为一体的平台,最终实现社团化培养而非党建进社团。
【关键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社团化”培养
2016年12月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强调高校要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在思政工作中,都是党建为龙头,而入党积极分子(以下简称为积极分子)是学生党员的预备队,是发展党员的基础。但是在高校學生党建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视而相对的忽略了积极分子的培养。为了解决高校积极分子培养的问题,笔者做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试图尝试以一种新的途径去破解工作中的一些痼疾。
一、高校积极分子培养中常见的问题
积极分子的同学与普通同学相比,他们政治觉悟更高、对党的认识更深刻、入党意愿更强烈、综合表现更优秀。但是在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形式单一枯燥、实践活动简单无趣、思想教育粗暴填鸭等原因导致积极分子培养水平不高,效果较差。积极分子在接受党支部教育时也会有不受重视、没有动力、缺少激情的感觉,导致流失率增加。
笔者在研究整理后,将积极分子培养和管理中的问题大概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积极分子人数多,管理上时间和精力难以兼顾。学生流动性太强,管理难度大。大学生在校只有四年时间,造成了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党员特尤其正式党员多数集中在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而毕业班的党员因为在校时间少、实习工作忙、毕业压力大等原因,担任入党联系人时无法集中精力培养积极分子。特别是积极分子队伍相对于党员队伍人数更多、管理难度更大、思想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往往积极分子自身对于入党有着强烈的愿望,可是却经常会出现得不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或者没有合适的平台让他们体现自身的先进性。
(二)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缺少系统性。党支部对于积极分子培养,更多时候是将交由培养联系人完成的。这些培养联系人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党员,他们党龄有限、见识有限,自身的理论学习都未必足够系统、全面。
(三)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认同。积极分子是经过推优之后,党支部确定的培养考察的优秀学生。在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期,需要一个团队,能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团结的温暖、体验到集体进取的雄心、融入到集体统一的身份。但是积极分子既不是党支部的成员又很难从团支部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现实中,除了支部组织的大型活动,积极分子一般都是以自己的联系人为纽带或者以所在团支部为为范围的活动。在这种模式下,积极分子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模块。
(四)思想教育的方式不能很好的针对95后的成长特性。95后大学生是网络的“原著民”,很多时候他们的思想比师长们要开阔很多,也更加发散。他们更喜欢感性的接触和了解一件事情,而不是各种理论填鸭式的灌输。让严肃的东西活泼起来,让政治的思想趣味起来,这才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二、积极分子社团化培养的思路
怎么样才能克服积极分子培养中的各种问题,笔者也做了很多的思考和实践,最终发现社团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当今的大学校园,社团已经是第一课堂以外最为活跃的阵地。社团活动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使得学生能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高校各个社团多样的活动能为党建活动提供不尽的源泉;社团创新的精神能为党建活动生成不竭的动力;社团建设的成果能为党建活动传承品质和精神。社团可以成为展示党建活动的平台、诠释党建活动的方式、拓展党建活动的载体、创新党建活动的抓手、构建党建活动的渠道。推进学生社团党建工作,一方面有利于解决传统党建管理按专业或者年级条块分割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严肃的第一课堂与活泼的第二课堂融合起来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还能拓宽学生党员自我管理和日常培养的渠道。
但是从学生党建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严肃性、规范化,而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一种非正式团体,对成员也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社团的组织形式、社团成员、活动主题,都表现为结构松散。由于党建和社团的组织形式、目标宗旨、发展要求和最终愿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我们需要厘清党支部这一政治性组织与社团这一兴趣性组织的关系,解决好党组织与学生社团的互通互融。
很多思想教育工作者都探讨过党建和社团相结合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怎么样做好“党建进社团”。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做好党建和社团相结合。所以,笔者设计了一个“积极分子社团化”的培养模式,将积极分子的培养以 “社团化”的形式集中进行,社团即是党建的一个部分。这是一个积极分子“社团化”培养模式而不是“党建进社团”。
三、“青马”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将党建与社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将积极分子集中到一个社团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以下简称“青马”)。 建设“青马”的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集教育平台、组织平台、实践平台的组织。我们将积极分子按照年级和专业班级分成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由支部指派党员指导,并在积极分子中挑选出能力较强,各方面能作为榜样的积极分子担任组长。党支部以及小组中的党员负责把握正确的方向,用先进理论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思潮融入社团运行的过程中,确保社团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打造积极分子成长和交流平台的初衷,在提升积极分子的理论素养方面,社团通过固定交流会、举办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以互动的形式培训社员(积极分子)的基本素养;组织社员开展理论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社会热点、时事政策进行调研分析,是他们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各种理论的实质内涵;大力开展朋辈教育,召开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宣讲会,树立先进榜样,教育和引导社员学习英雄先烈、学习身边的榜样。 在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我们将“青马”所有成员作为学生公寓社区志愿者做好公寓文明建设。通过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在学生社区打造无烟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同时,我们还利用社员的先进性提升学院整体学风。通过学风创建党日活动、重修学生习题辅导班、大一学生晚自习学风督导等活动帮助社团以外的同学提高学习,也促进了优良学风氛围的形成。我們还积极举办各类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员文化建设的活动。 “青马”组织各种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教育社员,同时也致力于帮助社员学会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社团组织各种能充分锻炼学生团队合作、人际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尽量体现社会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青马”的成立首先是实现了社员对社团党建工作形式的认同。因为这是一个完全由积极分子组成的社团,成员素质相对较高,归属感强,热情高涨;其次是实现了社员对社团党建工作模式。社团成立目的和发展方向明确,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培养积极分子,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最后是加强了社员对党的真正认同。“青马”的活动和其他社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始终把培养和坚定社员的共产主义信念贯穿在活动中,坚持社团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在活动的过程中,党支部做好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榜样、引导作用,带领社员一起积极实践、努力成长。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积极分子是高校中思想较为先进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将他们更紧密的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把他们发展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决拥护着和未来接班人。社团化培养积极分子是笔者的一些探索,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行的指点。
【参考文献】
[1] 邹莉,易飞. 关于加强高校社团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J]. 才智, 2014, 10:29-30.
[2] 刘晓东, 董俊杰.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 5(5): 75-78.
[3] 阮艳平.基于认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研究[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 24(2): 23-24.
[4] 李苏宁,吴莎莎. 大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团的模式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 9:86-86.
[5] 黄睿,张素芬,刘涛等.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构想[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4(6): 81-83.
[6] 曹年开. 高校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社团的现状及对策[J]. 新西部, 2013, 12(4):128-129.
[7] 张琼.构建高校党建和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的思考[J] .党史博采(理论), 2012,10: 26-28.
【关键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社团化”培养
2016年12月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强调高校要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在思政工作中,都是党建为龙头,而入党积极分子(以下简称为积极分子)是学生党员的预备队,是发展党员的基础。但是在高校學生党建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视而相对的忽略了积极分子的培养。为了解决高校积极分子培养的问题,笔者做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试图尝试以一种新的途径去破解工作中的一些痼疾。
一、高校积极分子培养中常见的问题
积极分子的同学与普通同学相比,他们政治觉悟更高、对党的认识更深刻、入党意愿更强烈、综合表现更优秀。但是在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形式单一枯燥、实践活动简单无趣、思想教育粗暴填鸭等原因导致积极分子培养水平不高,效果较差。积极分子在接受党支部教育时也会有不受重视、没有动力、缺少激情的感觉,导致流失率增加。
笔者在研究整理后,将积极分子培养和管理中的问题大概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积极分子人数多,管理上时间和精力难以兼顾。学生流动性太强,管理难度大。大学生在校只有四年时间,造成了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党员特尤其正式党员多数集中在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而毕业班的党员因为在校时间少、实习工作忙、毕业压力大等原因,担任入党联系人时无法集中精力培养积极分子。特别是积极分子队伍相对于党员队伍人数更多、管理难度更大、思想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往往积极分子自身对于入党有着强烈的愿望,可是却经常会出现得不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或者没有合适的平台让他们体现自身的先进性。
(二)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缺少系统性。党支部对于积极分子培养,更多时候是将交由培养联系人完成的。这些培养联系人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党员,他们党龄有限、见识有限,自身的理论学习都未必足够系统、全面。
(三)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认同。积极分子是经过推优之后,党支部确定的培养考察的优秀学生。在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期,需要一个团队,能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团结的温暖、体验到集体进取的雄心、融入到集体统一的身份。但是积极分子既不是党支部的成员又很难从团支部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现实中,除了支部组织的大型活动,积极分子一般都是以自己的联系人为纽带或者以所在团支部为为范围的活动。在这种模式下,积极分子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模块。
(四)思想教育的方式不能很好的针对95后的成长特性。95后大学生是网络的“原著民”,很多时候他们的思想比师长们要开阔很多,也更加发散。他们更喜欢感性的接触和了解一件事情,而不是各种理论填鸭式的灌输。让严肃的东西活泼起来,让政治的思想趣味起来,这才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二、积极分子社团化培养的思路
怎么样才能克服积极分子培养中的各种问题,笔者也做了很多的思考和实践,最终发现社团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当今的大学校园,社团已经是第一课堂以外最为活跃的阵地。社团活动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使得学生能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高校各个社团多样的活动能为党建活动提供不尽的源泉;社团创新的精神能为党建活动生成不竭的动力;社团建设的成果能为党建活动传承品质和精神。社团可以成为展示党建活动的平台、诠释党建活动的方式、拓展党建活动的载体、创新党建活动的抓手、构建党建活动的渠道。推进学生社团党建工作,一方面有利于解决传统党建管理按专业或者年级条块分割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严肃的第一课堂与活泼的第二课堂融合起来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还能拓宽学生党员自我管理和日常培养的渠道。
但是从学生党建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严肃性、规范化,而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一种非正式团体,对成员也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社团的组织形式、社团成员、活动主题,都表现为结构松散。由于党建和社团的组织形式、目标宗旨、发展要求和最终愿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我们需要厘清党支部这一政治性组织与社团这一兴趣性组织的关系,解决好党组织与学生社团的互通互融。
很多思想教育工作者都探讨过党建和社团相结合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怎么样做好“党建进社团”。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做好党建和社团相结合。所以,笔者设计了一个“积极分子社团化”的培养模式,将积极分子的培养以 “社团化”的形式集中进行,社团即是党建的一个部分。这是一个积极分子“社团化”培养模式而不是“党建进社团”。
三、“青马”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将党建与社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将积极分子集中到一个社团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以下简称“青马”)。 建设“青马”的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集教育平台、组织平台、实践平台的组织。我们将积极分子按照年级和专业班级分成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由支部指派党员指导,并在积极分子中挑选出能力较强,各方面能作为榜样的积极分子担任组长。党支部以及小组中的党员负责把握正确的方向,用先进理论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思潮融入社团运行的过程中,确保社团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打造积极分子成长和交流平台的初衷,在提升积极分子的理论素养方面,社团通过固定交流会、举办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以互动的形式培训社员(积极分子)的基本素养;组织社员开展理论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社会热点、时事政策进行调研分析,是他们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各种理论的实质内涵;大力开展朋辈教育,召开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宣讲会,树立先进榜样,教育和引导社员学习英雄先烈、学习身边的榜样。 在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我们将“青马”所有成员作为学生公寓社区志愿者做好公寓文明建设。通过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在学生社区打造无烟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同时,我们还利用社员的先进性提升学院整体学风。通过学风创建党日活动、重修学生习题辅导班、大一学生晚自习学风督导等活动帮助社团以外的同学提高学习,也促进了优良学风氛围的形成。我們还积极举办各类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员文化建设的活动。 “青马”组织各种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教育社员,同时也致力于帮助社员学会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社团组织各种能充分锻炼学生团队合作、人际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尽量体现社会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青马”的成立首先是实现了社员对社团党建工作形式的认同。因为这是一个完全由积极分子组成的社团,成员素质相对较高,归属感强,热情高涨;其次是实现了社员对社团党建工作模式。社团成立目的和发展方向明确,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培养积极分子,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最后是加强了社员对党的真正认同。“青马”的活动和其他社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始终把培养和坚定社员的共产主义信念贯穿在活动中,坚持社团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在活动的过程中,党支部做好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榜样、引导作用,带领社员一起积极实践、努力成长。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积极分子是高校中思想较为先进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将他们更紧密的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把他们发展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决拥护着和未来接班人。社团化培养积极分子是笔者的一些探索,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行的指点。
【参考文献】
[1] 邹莉,易飞. 关于加强高校社团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J]. 才智, 2014, 10:29-30.
[2] 刘晓东, 董俊杰.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 5(5): 75-78.
[3] 阮艳平.基于认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研究[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 24(2): 23-24.
[4] 李苏宁,吴莎莎. 大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团的模式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 9:86-86.
[5] 黄睿,张素芬,刘涛等.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构想[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4(6): 81-83.
[6] 曹年开. 高校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社团的现状及对策[J]. 新西部, 2013, 12(4):128-129.
[7] 张琼.构建高校党建和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的思考[J] .党史博采(理论), 2012,10: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