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案例分析、比较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州电器产业的构成;从技术发展路径及技术水平两个方面论述了温州电器产业的技术发展特点;在技术发展的环境分析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矛盾。最后结合电器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对温州电器产业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和对策研究。
【关键词】电器产业;产业链;温州
一、温州电器产业的构成
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温州电器产业,历经40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产业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是名扬国内外的“中国电器之都”。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大量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国外同类产品大量涌入,国内的市场竞争已演化为国际化竞争。电器行业,又称电气设备行业,温州电器产业主要从事电器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其产品主要分为低压和高压两大部分;从产业供应链上环节来看,又可分上游的铜、银、硅钢、特种钢材、绝缘材料等原材料供应厂商和电器设计环节,中游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以及下游的电力系统企业及各类终端电力用户。其中,中游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分为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发电机、锅炉、水轮机、汽轮机、脱硫除尘装置、变频器和新能源发电设备等制造)、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电线电缆、电网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等)和工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下游包括电力生产企业、电网企业、工商企业和民居用电户。总体来说,温州电器行业形成了以乐清市柳市镇为核心区域的典型传统产业群,并以其他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型企业生产配件为基础,部分中型企业进行电器元件装配、检验和销售为中坚,龙头骨干企业主要生产成套低压电器,资金技术实力较为强大,生产规模较大的产业体系。近几年,电器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达到20个百分点以上,已经连续几年高于温州工业增长的平均水平,已成为为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数据来源:2008年温州年鉴)
二、温州电器产业的技术发展现状
(一)温州电器产业的技术发展路径
温州电器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与其较早地加大对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密切相关。其发展的路径基本遵循着“购买模仿、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自主创新”的模式 。根据研究,决定产业技术路径的关键原因是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因此,温州电器产业从事最终产品组装和简单元件生产主要是由其具备的比较优势以及最初有限的资源决定的,以至于初期技术来源以模仿购买和委托开发获取技术为主。20世纪60年代,温州人向国营企业低价买来“库存”,经过简单修复转卖帮助一批乐清人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20世纪80年代温州电器高薪委托上海国营大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发新产品。20世纪90年代期间模仿或购买国外大公司的专利进行生产,以至与国外大公司之间的争议官司不断,可以说温州电器产业还处于技术引进和学习阶段。但值得说明的是,温州电器产业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注重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入,积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增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
(二)温州电器产业现阶段技术水平
由于较早地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温州电器产业较多技术领跑于国内电器产业;然而从全球电器产业链的角度,其很多方面仍然不能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抗衡。当然温州电器产业拥有少数领域的国际领先技术,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依旧不能同日而语。2001年,温州电器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3.1亿元,完成技改项目36 项,其中多项填补国内空白,一些产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数据来源:2002年温州年鉴)又如国际电器大公司在1999年汉诺威世界工业电器博览会上推出可通讯电器,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温州只有少数属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多数产品还属于20世纪80年代。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温州电器处于电器产业中下游设备制造、元件装配、检验和销售等环节,而真正掌握关键技术的是产业链中电器设计的上游环节。那里是技术进步的源头。
在低压电器领域情况更为典型,很多企业在电器设备元件制造领域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水平。但在低压电器技术设计水平、材料水平与新产品开发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甚至至今依旧模仿改造国外专利产品。由此可知,在产品终端制造领域温州已有电器龙头企业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一争高低,但在高端技术、源头技术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知名企业比较尚有阶段性的差距。因此,温州电器产业技术发展还需假以时日继续学习和努力。
三、温州电器产业的技术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产业内部
产业的技术发展有优势和又有劣势,温州电器产业也不例外。由于温州当地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缺乏,电器企业积极与外部的知识源和智囊团建立关系,并保证技术发展有充分的知识供给与投入。如正泰从1984年先后从北京、天津和上海等生产基地引进700多名技术人才,并于100多个大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2005年与美国通用合资新建“通用正泰(温州)电器有限公司”。温州电器产业依托于外部的科研单位和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在电器设备元件制造领域上具备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已经从政策的角度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给予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围绕加快发展工业电气产业先后出台了一些的扶持引导政策和规划,如《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乐清市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等,除了积极落实上级各类政策外,并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企业上市、品牌建设、做强做大等活动。很多企业具有忧患意识,并将眼光放在电器智能化等前沿尖端领域,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总体而言,温州电器产业从很多方面具备了实施自主创新乃至技术跨越战略的有利条件。但是不利于技术发展的情况依旧存在。长期以来国外公司通过抢注专利,设置了重重的专利壁垒,如果不充分发展自身相关技术和工艺,就会在专利问题上和跨国公司产生诸多的法律纠纷;而不断成熟的国外电器产业与不断完善的产业标准将成为温州电器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很大障碍,要成功实施完成技术上的跨越,必然要求温州电器企业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业外部
毋庸置疑,发展机会与面临威胁将同时存在于温州电器产业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有利条件:首先,旺盛的需求环境,有利于资金积累。温州电器产业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核心产品低压电器多年来一直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特别是低压电器领域中的主要产品交流接触器、断路器(塑壳、框架、漏电)、小型断路器等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防爆电器高达85%以上。电器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电力投资密切相关,近年来的全国范围电力供应不够,国家电力投资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与分析,未来的20年电器行业将面对的是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环境。目前温州电器占据产业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大部分都是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还是国外企业拥有。这一情况从企业销售收入和出口额中可以得到佐证,如2003年温州最大的电器企业正泰的销售额仅为12亿美元,只有施耐德的1/75;德力西在全国同行中出口排名第一,但2004年也只有3552万美元。2007年温州市电器产业全年全市实现总产值567亿元,出口值7.69亿美元,占总产值1.36%(数据来源:据2008年温州年鉴整理)。因此如果温州电器产业加强国际市场上的开发工作,也许能够有着更广泛的市场发展空间。其次、温州的产业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正在改善的地理位置为温州电器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2008年金融危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萎缩,世界电器产业生产中心的转移为我们带来技术进步的机会。
(1)动车组开通和高铁建设,以及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基础交通设施的建成与完善,温州将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以及海西西岸经济区。温州将较容易获得技术进步所需的市场需求信息、对外贸易基于、技术能力和融资资金等。(2)从低压电器领域来看,温州电器将有可能获得因为全球电器产业萎缩而带来的加速增长的机遇。(3)温州电器产业链发展比较完备且国内外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已形成产业集群的态势,增强了产业辐射能力。(4)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在产业扶持引导以及服务企业方面初见成效,不仅主办了“中国电器之都”网,定期发行“中国电器之都”报,承办了《浙江电气》杂志和一些全国性主题论坛活动,为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的扶持引导政策和规划的同时,成功举办“中国电器文化节”,在为企业减负、规范企业生产、外贸预警、质量标准制定和推广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这些措施为产业技术跨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温州电器产业技术发展对策
温州电器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大力发展当前国际电器产业的前沿产品。在低压电器领域,推进传统低压电器产品升级换代,通过大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积极研发实现电气产品小型化、模块化、组合化和电子化。从产品设计、新材料的选用、制造工艺等各方面进行研发,开发生产符合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的“绿色”电气产品。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契机,引进国际领先的技术,开发生产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电气设备及有关配套产品。(2)着力推进技术攻关。以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为重点,加强关键电器技术攻关,努力实施组织结构创新,以期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扩张温州电器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加强本土化优势,实现进口替代。(3)鉴于温州电器产业现阶段的技术积累与能力,若要实现以上提及的技术突破,应通过合适技术途径与模式得以实现。总结已实现技术跨越的国家经验,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资本运作模式,通过上市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温州电器产业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且能与国际先进企业竞争的大公司(集团)。二是产学研联合模式,通过委托合作开发以及购买专利等途径,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推进技术创新,弥补自身劣势,提升产业和技术层次。三是模仿创新模式,借鉴韩国汽车和台湾省IT产业的成功经验,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断努力积累小的技术创新,瞄准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厚积薄发,以期获取技术上的优势和自主的知识产权。(4)加强温州电器产业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针对中小电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弱和区域技术创新文化偏低的问题,要立足温州电器产业公共科技资源内部分散,企业对外部科研资源利用成本较高的现实,以现有的两个实验和检测平台为基础,以目前电气企业对外科研资源合作联系为纽带,加快整合筹建“浙江省工业电气公共科技服务中心”,构建和大中型企业技术机构协调互补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余海艳,徐爱乐.温州电器产业出口现状和国际竞争力问题[J].商业研究.2007 (6):185~187
[2]王国志,高文件.温州产业升级分析[J].经济论坛.2007(11):46~46
[3]杨龙志,李中宽.温州产业创新模式及其案例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4(4):107~109
注:本文为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R20100108);温州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编号:Wyk11138);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R20100133)。
【关键词】电器产业;产业链;温州
一、温州电器产业的构成
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温州电器产业,历经40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产业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是名扬国内外的“中国电器之都”。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大量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国外同类产品大量涌入,国内的市场竞争已演化为国际化竞争。电器行业,又称电气设备行业,温州电器产业主要从事电器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其产品主要分为低压和高压两大部分;从产业供应链上环节来看,又可分上游的铜、银、硅钢、特种钢材、绝缘材料等原材料供应厂商和电器设计环节,中游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以及下游的电力系统企业及各类终端电力用户。其中,中游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分为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发电机、锅炉、水轮机、汽轮机、脱硫除尘装置、变频器和新能源发电设备等制造)、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电线电缆、电网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等)和工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下游包括电力生产企业、电网企业、工商企业和民居用电户。总体来说,温州电器行业形成了以乐清市柳市镇为核心区域的典型传统产业群,并以其他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型企业生产配件为基础,部分中型企业进行电器元件装配、检验和销售为中坚,龙头骨干企业主要生产成套低压电器,资金技术实力较为强大,生产规模较大的产业体系。近几年,电器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达到20个百分点以上,已经连续几年高于温州工业增长的平均水平,已成为为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数据来源:2008年温州年鉴)
二、温州电器产业的技术发展现状
(一)温州电器产业的技术发展路径
温州电器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与其较早地加大对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密切相关。其发展的路径基本遵循着“购买模仿、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自主创新”的模式 。根据研究,决定产业技术路径的关键原因是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因此,温州电器产业从事最终产品组装和简单元件生产主要是由其具备的比较优势以及最初有限的资源决定的,以至于初期技术来源以模仿购买和委托开发获取技术为主。20世纪60年代,温州人向国营企业低价买来“库存”,经过简单修复转卖帮助一批乐清人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20世纪80年代温州电器高薪委托上海国营大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发新产品。20世纪90年代期间模仿或购买国外大公司的专利进行生产,以至与国外大公司之间的争议官司不断,可以说温州电器产业还处于技术引进和学习阶段。但值得说明的是,温州电器产业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注重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入,积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增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
(二)温州电器产业现阶段技术水平
由于较早地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温州电器产业较多技术领跑于国内电器产业;然而从全球电器产业链的角度,其很多方面仍然不能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抗衡。当然温州电器产业拥有少数领域的国际领先技术,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依旧不能同日而语。2001年,温州电器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3.1亿元,完成技改项目36 项,其中多项填补国内空白,一些产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数据来源:2002年温州年鉴)又如国际电器大公司在1999年汉诺威世界工业电器博览会上推出可通讯电器,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温州只有少数属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多数产品还属于20世纪80年代。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温州电器处于电器产业中下游设备制造、元件装配、检验和销售等环节,而真正掌握关键技术的是产业链中电器设计的上游环节。那里是技术进步的源头。
在低压电器领域情况更为典型,很多企业在电器设备元件制造领域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水平。但在低压电器技术设计水平、材料水平与新产品开发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甚至至今依旧模仿改造国外专利产品。由此可知,在产品终端制造领域温州已有电器龙头企业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一争高低,但在高端技术、源头技术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知名企业比较尚有阶段性的差距。因此,温州电器产业技术发展还需假以时日继续学习和努力。
三、温州电器产业的技术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产业内部
产业的技术发展有优势和又有劣势,温州电器产业也不例外。由于温州当地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缺乏,电器企业积极与外部的知识源和智囊团建立关系,并保证技术发展有充分的知识供给与投入。如正泰从1984年先后从北京、天津和上海等生产基地引进700多名技术人才,并于100多个大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2005年与美国通用合资新建“通用正泰(温州)电器有限公司”。温州电器产业依托于外部的科研单位和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在电器设备元件制造领域上具备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已经从政策的角度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给予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围绕加快发展工业电气产业先后出台了一些的扶持引导政策和规划,如《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乐清市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等,除了积极落实上级各类政策外,并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企业上市、品牌建设、做强做大等活动。很多企业具有忧患意识,并将眼光放在电器智能化等前沿尖端领域,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总体而言,温州电器产业从很多方面具备了实施自主创新乃至技术跨越战略的有利条件。但是不利于技术发展的情况依旧存在。长期以来国外公司通过抢注专利,设置了重重的专利壁垒,如果不充分发展自身相关技术和工艺,就会在专利问题上和跨国公司产生诸多的法律纠纷;而不断成熟的国外电器产业与不断完善的产业标准将成为温州电器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很大障碍,要成功实施完成技术上的跨越,必然要求温州电器企业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业外部
毋庸置疑,发展机会与面临威胁将同时存在于温州电器产业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有利条件:首先,旺盛的需求环境,有利于资金积累。温州电器产业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核心产品低压电器多年来一直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特别是低压电器领域中的主要产品交流接触器、断路器(塑壳、框架、漏电)、小型断路器等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防爆电器高达85%以上。电器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电力投资密切相关,近年来的全国范围电力供应不够,国家电力投资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与分析,未来的20年电器行业将面对的是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环境。目前温州电器占据产业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大部分都是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还是国外企业拥有。这一情况从企业销售收入和出口额中可以得到佐证,如2003年温州最大的电器企业正泰的销售额仅为12亿美元,只有施耐德的1/75;德力西在全国同行中出口排名第一,但2004年也只有3552万美元。2007年温州市电器产业全年全市实现总产值567亿元,出口值7.69亿美元,占总产值1.36%(数据来源:据2008年温州年鉴整理)。因此如果温州电器产业加强国际市场上的开发工作,也许能够有着更广泛的市场发展空间。其次、温州的产业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正在改善的地理位置为温州电器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2008年金融危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萎缩,世界电器产业生产中心的转移为我们带来技术进步的机会。
(1)动车组开通和高铁建设,以及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基础交通设施的建成与完善,温州将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以及海西西岸经济区。温州将较容易获得技术进步所需的市场需求信息、对外贸易基于、技术能力和融资资金等。(2)从低压电器领域来看,温州电器将有可能获得因为全球电器产业萎缩而带来的加速增长的机遇。(3)温州电器产业链发展比较完备且国内外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已形成产业集群的态势,增强了产业辐射能力。(4)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在产业扶持引导以及服务企业方面初见成效,不仅主办了“中国电器之都”网,定期发行“中国电器之都”报,承办了《浙江电气》杂志和一些全国性主题论坛活动,为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的扶持引导政策和规划的同时,成功举办“中国电器文化节”,在为企业减负、规范企业生产、外贸预警、质量标准制定和推广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这些措施为产业技术跨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温州电器产业技术发展对策
温州电器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大力发展当前国际电器产业的前沿产品。在低压电器领域,推进传统低压电器产品升级换代,通过大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积极研发实现电气产品小型化、模块化、组合化和电子化。从产品设计、新材料的选用、制造工艺等各方面进行研发,开发生产符合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的“绿色”电气产品。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契机,引进国际领先的技术,开发生产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电气设备及有关配套产品。(2)着力推进技术攻关。以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为重点,加强关键电器技术攻关,努力实施组织结构创新,以期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扩张温州电器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加强本土化优势,实现进口替代。(3)鉴于温州电器产业现阶段的技术积累与能力,若要实现以上提及的技术突破,应通过合适技术途径与模式得以实现。总结已实现技术跨越的国家经验,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资本运作模式,通过上市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温州电器产业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且能与国际先进企业竞争的大公司(集团)。二是产学研联合模式,通过委托合作开发以及购买专利等途径,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推进技术创新,弥补自身劣势,提升产业和技术层次。三是模仿创新模式,借鉴韩国汽车和台湾省IT产业的成功经验,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断努力积累小的技术创新,瞄准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厚积薄发,以期获取技术上的优势和自主的知识产权。(4)加强温州电器产业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针对中小电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弱和区域技术创新文化偏低的问题,要立足温州电器产业公共科技资源内部分散,企业对外部科研资源利用成本较高的现实,以现有的两个实验和检测平台为基础,以目前电气企业对外科研资源合作联系为纽带,加快整合筹建“浙江省工业电气公共科技服务中心”,构建和大中型企业技术机构协调互补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余海艳,徐爱乐.温州电器产业出口现状和国际竞争力问题[J].商业研究.2007 (6):185~187
[2]王国志,高文件.温州产业升级分析[J].经济论坛.2007(11):46~46
[3]杨龙志,李中宽.温州产业创新模式及其案例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4(4):107~109
注:本文为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R20100108);温州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编号:Wyk11138);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R201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