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标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有相应的创新。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科学的开展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型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1、加点“香料”作引子
教材的编写是系统性的,面向的是全体,而用教材有用教材的艺术性。紧扣教材不等于照搬教材,更不等于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灵活处理,有时要像厨师处理原材料那样,加点“香料”做引子。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开展别开生面的30秒跳绳比赛,让学生分别记下各自跳绳次数,然后我也提供自己跳绳的次数:“我跳的次数比王梓艺同学的2倍还多3个,我跳了几个?”通过一次跳绳比赛,学生们积累了许多教学素材,为新课的展开提供了实际数据,摒弃了传统教法中采用学生陌生而遥远的例题来展开教学,拉近了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乐于思考和探索,从而加深了理解。
又如在学“体积的意义”时,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通过这个喝水的小故事,向学生提问:“乌鸦为什么喝着水了?”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体积的意义。
2、教学新知要“不拘一格”。
一位学者说:在中国,对于一个问题,10个人可能会有同种答案,这在外国是不可能的;在外国,10个人可能会有20种不同的答案,甚至还会有离奇的答案,究其原因,我们的教师教学太死板,剥夺了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法定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作为教材的实践者要领会编者的意图,活用教材,教学新知要“不拘一格”。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自己动手操作、推理,互相交流,学生得出了许多不同于书本上的解法。对于比较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解法更多,学生不需死记公式,就能灵活处理实际问题。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学生们又推出了“长方体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或“长方体的体积=前(后)面面积×宽”的关系式, 这样既掌握了新知,又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对思维训练的影响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编排得再好的体操不动拳脚也学不会,就如同要在水中学习游泳一样。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其实质是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要求,就要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实现这一目标。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给学生每人发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分析和比较,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选出最佳方法。这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中的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探索性的思考中,几乎少不了猜想。有的学生思路不活,这与教师不注意启发学生大胆猜想有关。听课时,曾听到有的教师训斥学生:“不要瞎猜乱碰!”把学生跃跃欲试的思维激情打入冷宫。我喜欢把学生由“瞎猜”引到“猜想”的意境中来。
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以打开思路,活跃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完备的条件,固定的答案,定向的解题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谈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呢?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从封闭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我从不局限于书上的练习题,而是重视开放型题目的设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 “求平均数应用题”一课练习应用时出示:小兰的爸爸因公外出5天没回家,这5天日期数相加的和是90,小兰爸爸回家这天是几号?一部分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90÷5=18,因此这天是16、17、18、19、20号,回家这一天是21号。正当大家点头默许时,一个学生喊了起来,这5天会不会是月底和月初呢?这时,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那么可不可以呢?我们可以去讨论讨论、试一试。”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不仅能自己主动去探索,还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例“有一串彩珠是按照4个红的、3个绿的、2个黄的排列的,第 47个是什么颜色?,第79个是什么颜色,第81个呢”?这样把知识延伸,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放性题目具有很高的创造教育的价值,富有挑战性。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材中设置的开放性习题,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回旋余地和机会。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他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新的平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探索和实践“创造型”课堂教学,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地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也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效。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明、去创造。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让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型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1、加点“香料”作引子
教材的编写是系统性的,面向的是全体,而用教材有用教材的艺术性。紧扣教材不等于照搬教材,更不等于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灵活处理,有时要像厨师处理原材料那样,加点“香料”做引子。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开展别开生面的30秒跳绳比赛,让学生分别记下各自跳绳次数,然后我也提供自己跳绳的次数:“我跳的次数比王梓艺同学的2倍还多3个,我跳了几个?”通过一次跳绳比赛,学生们积累了许多教学素材,为新课的展开提供了实际数据,摒弃了传统教法中采用学生陌生而遥远的例题来展开教学,拉近了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乐于思考和探索,从而加深了理解。
又如在学“体积的意义”时,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通过这个喝水的小故事,向学生提问:“乌鸦为什么喝着水了?”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体积的意义。
2、教学新知要“不拘一格”。
一位学者说:在中国,对于一个问题,10个人可能会有同种答案,这在外国是不可能的;在外国,10个人可能会有20种不同的答案,甚至还会有离奇的答案,究其原因,我们的教师教学太死板,剥夺了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法定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作为教材的实践者要领会编者的意图,活用教材,教学新知要“不拘一格”。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自己动手操作、推理,互相交流,学生得出了许多不同于书本上的解法。对于比较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解法更多,学生不需死记公式,就能灵活处理实际问题。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学生们又推出了“长方体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或“长方体的体积=前(后)面面积×宽”的关系式, 这样既掌握了新知,又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对思维训练的影响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编排得再好的体操不动拳脚也学不会,就如同要在水中学习游泳一样。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其实质是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要求,就要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实现这一目标。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给学生每人发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分析和比较,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选出最佳方法。这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中的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探索性的思考中,几乎少不了猜想。有的学生思路不活,这与教师不注意启发学生大胆猜想有关。听课时,曾听到有的教师训斥学生:“不要瞎猜乱碰!”把学生跃跃欲试的思维激情打入冷宫。我喜欢把学生由“瞎猜”引到“猜想”的意境中来。
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以打开思路,活跃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完备的条件,固定的答案,定向的解题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谈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呢?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从封闭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我从不局限于书上的练习题,而是重视开放型题目的设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 “求平均数应用题”一课练习应用时出示:小兰的爸爸因公外出5天没回家,这5天日期数相加的和是90,小兰爸爸回家这天是几号?一部分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90÷5=18,因此这天是16、17、18、19、20号,回家这一天是21号。正当大家点头默许时,一个学生喊了起来,这5天会不会是月底和月初呢?这时,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那么可不可以呢?我们可以去讨论讨论、试一试。”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不仅能自己主动去探索,还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例“有一串彩珠是按照4个红的、3个绿的、2个黄的排列的,第 47个是什么颜色?,第79个是什么颜色,第81个呢”?这样把知识延伸,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放性题目具有很高的创造教育的价值,富有挑战性。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材中设置的开放性习题,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回旋余地和机会。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他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新的平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探索和实践“创造型”课堂教学,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地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也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效。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明、去创造。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让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