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常性痤疮是以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等多型损害并存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对患者的容貌影响较大,患者就医心切。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多样。2009年5月~2012年9月,笔者科室应用一清胶囊联合米诺环素胶囊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联合用药并与单用两药治疗的结果及其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具有典型的粉刺、丘疹、脓疱等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表现;②年龄16~35岁;③男女不限;④治疗前4周内未系统性使用抗生素或外用治疗痤疮类药物。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②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免疫功能低下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全身衰竭者;④对一清胶囊、米诺环素胶囊过敏或不能耐受者;⑤排除以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者。治疗过程中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者不作疗效统计,但计入不良反应。
1.2临床资料:共入选102例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临床表现:皮损初起为与毛嚢一致的圆锥形丘疹,早期皮脂瘀积于皮脂腺开口处形成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病情稍重时可形成炎性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白头及黑头粉刺称为非炎性皮损,丘疹和脓疱称为炎性皮损。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6~35岁,平均22.72岁,治疗前炎性皮损数平均每人35个,非炎性皮损数平均37个,病程1月~6年;米诺环素胶囊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16~34岁,平均23.18岁,治疗前炎性皮损数平均36个,非炎性皮损数平均35个,病程1月~5.5年;一清胶囊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6~35.5岁,平均23.65岁,治疗前炎性皮损数平均38个,非炎性皮损数平均36个,病程1.5月~6年。三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皮疹数基本均衡,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组:采用米诺环素胶囊50mg饭后口服,2次/天。一清胶囊饭后口服2粒,3次/天,两药共服21天;米诺环素胶囊组:单纯口服米诺环素胶囊;一清胶囊组:单纯服用一清胶囊。后两组用法和用量及疗程均同于联合治疗组。
1.4疗效观察和评定标准[2]:治疗前和开始用药后第1、2周和3周末时各随访1次,对患者的丘疹、脓疱、白头及黑头粉刺计数,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按治疗前、后皮损总数减少百分率评价疗效。皮损减少率=(治疗前皮疹数-治疗后皮疹数)/治疗前皮疹数×100%。痊愈:皮损减少率≥90%;显效:皮损减少率≥60%;进步:皮损减少率≥30%;无效:皮损减少率<3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2 结果
2.1临床疗效:见表1。米诺环素胶囊组有1例在用药过程中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采用χ2检验,联合治疗组与米诺环素胶囊组及一清胶囊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8.97,P<0.05)。米诺环素胶囊组与一清胶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
2.2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有3例出现头晕、耳鸣、腹泻,一清胶囊组有2例出现轻度腹痛,米诺环素胶囊组有3例出现头晕,除其中有1例还伴平衡失调而中断治疗外,余均未能影响治疗。
3 讨论
寻常性痤疮的发病机制和内分泌因素、皮脂腺分泌增多,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及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3]。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肺胃炽热,上蒸于面,血热蕴阻肌肤,日久血瘀凝结而成。治宜“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一清胶囊主要由黄连、大黄和黄芩所组成,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它们均对多种细菌、结核杆菌有广谱抗菌或抑菌作用,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对10余种常见致病性真菌也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作用[4]。多种动物实验的观察提示大黄的抗炎过程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故不会导致雄激素增加,从而对痤疮治疗有效[5]。米诺环素胶囊属四环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抗菌谱很广,包括对常见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某些厌氧菌等均有抗菌作用[6]。米诺环素具有高效和长效性质,在四环素类中本品的抗菌作用最强,对四环素耐药的细菌,对本药无交叉耐药性。但本药较易引起光感性皮炎,用药后应嘱患者避免日晒。
本观察结果表明,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经一清胶囊联合米诺环素胶囊治疗21天后,与单独用米诺环素胶囊、一清胶囊治疗相比,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用药疗效更好,尤其适用于炎性皮损较多的患者,服药方便,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寻常性痤疮提供了又一选择,可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6.
[2]刘文.射频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97.
[3]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
[4]郭园华.临床中药辞典[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4,511,514.
[5]王宝庭.一清胶囊联合盐酸多西环素胶囊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5):407.
[6]李俭春,施毅,赵蓓蕾,等.临床合理用药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8-49.
[收稿日期]2013-01-06 [修回日期]2013-03-08
编辑/李阳利
1 资料和方法
1.1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具有典型的粉刺、丘疹、脓疱等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表现;②年龄16~35岁;③男女不限;④治疗前4周内未系统性使用抗生素或外用治疗痤疮类药物。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②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免疫功能低下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全身衰竭者;④对一清胶囊、米诺环素胶囊过敏或不能耐受者;⑤排除以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者。治疗过程中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者不作疗效统计,但计入不良反应。
1.2临床资料:共入选102例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临床表现:皮损初起为与毛嚢一致的圆锥形丘疹,早期皮脂瘀积于皮脂腺开口处形成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病情稍重时可形成炎性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白头及黑头粉刺称为非炎性皮损,丘疹和脓疱称为炎性皮损。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6~35岁,平均22.72岁,治疗前炎性皮损数平均每人35个,非炎性皮损数平均37个,病程1月~6年;米诺环素胶囊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16~34岁,平均23.18岁,治疗前炎性皮损数平均36个,非炎性皮损数平均35个,病程1月~5.5年;一清胶囊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6~35.5岁,平均23.65岁,治疗前炎性皮损数平均38个,非炎性皮损数平均36个,病程1.5月~6年。三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皮疹数基本均衡,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组:采用米诺环素胶囊50mg饭后口服,2次/天。一清胶囊饭后口服2粒,3次/天,两药共服21天;米诺环素胶囊组:单纯口服米诺环素胶囊;一清胶囊组:单纯服用一清胶囊。后两组用法和用量及疗程均同于联合治疗组。
1.4疗效观察和评定标准[2]:治疗前和开始用药后第1、2周和3周末时各随访1次,对患者的丘疹、脓疱、白头及黑头粉刺计数,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按治疗前、后皮损总数减少百分率评价疗效。皮损减少率=(治疗前皮疹数-治疗后皮疹数)/治疗前皮疹数×100%。痊愈:皮损减少率≥90%;显效:皮损减少率≥60%;进步:皮损减少率≥30%;无效:皮损减少率<3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2 结果
2.1临床疗效:见表1。米诺环素胶囊组有1例在用药过程中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采用χ2检验,联合治疗组与米诺环素胶囊组及一清胶囊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8.97,P<0.05)。米诺环素胶囊组与一清胶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
2.2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有3例出现头晕、耳鸣、腹泻,一清胶囊组有2例出现轻度腹痛,米诺环素胶囊组有3例出现头晕,除其中有1例还伴平衡失调而中断治疗外,余均未能影响治疗。
3 讨论
寻常性痤疮的发病机制和内分泌因素、皮脂腺分泌增多,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及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3]。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肺胃炽热,上蒸于面,血热蕴阻肌肤,日久血瘀凝结而成。治宜“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一清胶囊主要由黄连、大黄和黄芩所组成,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它们均对多种细菌、结核杆菌有广谱抗菌或抑菌作用,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对10余种常见致病性真菌也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作用[4]。多种动物实验的观察提示大黄的抗炎过程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故不会导致雄激素增加,从而对痤疮治疗有效[5]。米诺环素胶囊属四环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抗菌谱很广,包括对常见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某些厌氧菌等均有抗菌作用[6]。米诺环素具有高效和长效性质,在四环素类中本品的抗菌作用最强,对四环素耐药的细菌,对本药无交叉耐药性。但本药较易引起光感性皮炎,用药后应嘱患者避免日晒。
本观察结果表明,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经一清胶囊联合米诺环素胶囊治疗21天后,与单独用米诺环素胶囊、一清胶囊治疗相比,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用药疗效更好,尤其适用于炎性皮损较多的患者,服药方便,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寻常性痤疮提供了又一选择,可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6.
[2]刘文.射频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97.
[3]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
[4]郭园华.临床中药辞典[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4,511,514.
[5]王宝庭.一清胶囊联合盐酸多西环素胶囊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5):407.
[6]李俭春,施毅,赵蓓蕾,等.临床合理用药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8-49.
[收稿日期]2013-01-06 [修回日期]2013-03-08
编辑/李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