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考试分数还是语言能力上看,语用教育其实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小学语文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本点,加强语用教学,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从诵读、模仿和创造等几个方面谈“语用”对于教学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模仿;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20-017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在教学中应该坚定不移的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在生动而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贯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衣,教育学生从观察体味生活开始,品味语言,揣摩写法,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现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综观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可以了解语用型课堂的实质内涵,明确教学重点,可以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诵读,体味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出了阅读对于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语言的运用这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逐步加深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种修辞的妙处,进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境地,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如在学习《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学生通读全文,通过阅读,学生完全作者笔下的武夷山所吸引,被作者优美的语句所吸引,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通过阅读学生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无形中学习了用语言描写山水的方法。
造用型课堂,是切切实实地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品味语言正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会内涵的深邃,领会运用的精妙,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基础。
1.明白意思
明白意思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思则是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我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明确词语的意思。
第一层面,借助工具书。
第二层面,理解词句的语境需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
2.理解情感
语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对文本的深度理解需要学生反复咀嚼、体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二、研究写法,模仿作文
小学阶段,正是语文打功底的时候,作为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三月桃花水》一课时,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将‘桃花水“比作春天的竖琴、比作“春天的明镜”,如“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恰当地将桃花水拟人化了。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描写自己曾经游览过的自然景观,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季节。结果很多学生通过模仿,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了不错的景物描写。
过去一段时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咬文嚼字,一咏三叹,但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写作方法的揣摩重视不够,揣摩写法有所淡化,长此以往必然会阻碍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提升。这实际上已经成了阻碍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一大瓶颈。可以说,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已经迫在眉睫。
当然,揣摩写法更多的是着眼全文,从整体的角度了解表达顺序的连贯、构思的巧妙,体会描写的细腻、用词的准确,从而习得表达的方法,打牢运用的基础,逐步内化为运用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很深的奥妙,一句话如何才能表达的准确、生动和深刻,学生常常不得要领。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或诗词中词句的运用,引导学生感受坐着的语言运用的不俗之处。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運用,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运用能力。读写结合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读是学习运用的方法,写是提升运用的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读写结合,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当然,我们在安排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生活。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在安排随文练笔时,要结合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比如试想:让学生写与他们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学生能不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吗?这实际上是教者没有了解学情的表现,是典型的“目中无人”,为了运用而运用。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本课学习的重点——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抓住课文“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的描述,结合文中插图,联系学生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形。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提高了读写结合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语用型课堂体现了课改精神,回归了语文本质,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学习语言中学运用,不但能提高语文素养,也必定能提升语文成绩。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找准语用的起点,夯实语用的基础,习得语用的方法,提升语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文课程的本体与核心[J].教育学报.2010(03)
[2]王崧舟:《核心素养下语用教学新视野》个人公众号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模仿;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20-017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在教学中应该坚定不移的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在生动而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贯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衣,教育学生从观察体味生活开始,品味语言,揣摩写法,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现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综观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可以了解语用型课堂的实质内涵,明确教学重点,可以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诵读,体味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出了阅读对于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语言的运用这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逐步加深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种修辞的妙处,进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境地,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如在学习《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学生通读全文,通过阅读,学生完全作者笔下的武夷山所吸引,被作者优美的语句所吸引,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通过阅读学生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无形中学习了用语言描写山水的方法。
造用型课堂,是切切实实地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品味语言正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会内涵的深邃,领会运用的精妙,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基础。
1.明白意思
明白意思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思则是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我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明确词语的意思。
第一层面,借助工具书。
第二层面,理解词句的语境需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
2.理解情感
语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对文本的深度理解需要学生反复咀嚼、体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二、研究写法,模仿作文
小学阶段,正是语文打功底的时候,作为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三月桃花水》一课时,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将‘桃花水“比作春天的竖琴、比作“春天的明镜”,如“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恰当地将桃花水拟人化了。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描写自己曾经游览过的自然景观,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季节。结果很多学生通过模仿,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了不错的景物描写。
过去一段时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咬文嚼字,一咏三叹,但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写作方法的揣摩重视不够,揣摩写法有所淡化,长此以往必然会阻碍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提升。这实际上已经成了阻碍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一大瓶颈。可以说,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已经迫在眉睫。
当然,揣摩写法更多的是着眼全文,从整体的角度了解表达顺序的连贯、构思的巧妙,体会描写的细腻、用词的准确,从而习得表达的方法,打牢运用的基础,逐步内化为运用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很深的奥妙,一句话如何才能表达的准确、生动和深刻,学生常常不得要领。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或诗词中词句的运用,引导学生感受坐着的语言运用的不俗之处。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運用,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运用能力。读写结合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读是学习运用的方法,写是提升运用的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读写结合,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当然,我们在安排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生活。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在安排随文练笔时,要结合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比如试想:让学生写与他们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学生能不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吗?这实际上是教者没有了解学情的表现,是典型的“目中无人”,为了运用而运用。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本课学习的重点——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抓住课文“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的描述,结合文中插图,联系学生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形。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提高了读写结合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语用型课堂体现了课改精神,回归了语文本质,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学习语言中学运用,不但能提高语文素养,也必定能提升语文成绩。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找准语用的起点,夯实语用的基础,习得语用的方法,提升语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文课程的本体与核心[J].教育学报.2010(03)
[2]王崧舟:《核心素养下语用教学新视野》个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