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时节,在一些僻静的草丛、石堆旁,总能听到『唧唧吱——唧唧吱——』的虫鸣声,时而急促,时而和缓。你刚走近,声音就会停止,耐心等待一会儿,声音又会再次响起。听声定位,仔细寻找,运气好的话你就能发现这些爱在秋天里一展技艺的『演奏家』——蟋蟀。
好斗的蟋蟀
蟋蟀是直翅目蟋蟀科昆虫的统称,全世界有4000多种蟋蟀,它们是一类非常古老的昆虫,至少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4亿年。大约有250种蟋蟀生活在中国,俗称蛐蛐。蟋蟀喜欢生活在田野、河边、乱石堆和杂草丛生的地方。多数蟋蟀主要以植物的嫩芽、嫩叶及根为食,特别喜欢吃各种蔬菜和植物果实。
蟋蟀的卵通常在春季孵化,变成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被称为若虫)。若虫状态的蟋蟀宝宝大约要经过7-13次蜕皮才能变为成虫。变为成虫后的蟋蟀很容易区分雌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尾部。雄蟋蟀的尾部有一左一右两根尾须,而雌蟋蟀除了有两根尾须之外,还有一根很硬很长的产卵器,长在两条尾须中间,让雌蟋蟀看上去就像是有三根尾须。因此,人们便索性称雄蟋蟀为“二尾子”,称雌蟋蟀为“三尾子”,是不是既形象又生动呢?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蟋蟀,准确地说是喜欢雄蟋蟀,因为它们不仅会发出悦耳的鸣声,还很好斗,在民间“斗蟋蟀”是一项很多人喜欢的娱乐活动。蟋蟀生性孤僻,一般都是独自生活,彼此之间不能容忍同性的存在。当两只雄蟋蟀狭路相逢,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就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般的大口互相对咬,也会用腿踢,常常可进退滚打三五个回合。斗蟋蟀时,人们把两只雄蟋蟀放在一个蟋蟀罐里,用蛐蛐草(牛筋草)或细软的毛刺激雄蟋蟀的口须,鼓舞它们冲向对手,展开角逐。两虫鏖战,战胜的一方趾高气扬,战败的一方则垂头丧气地退出争斗。
蟋蟀的“小夜曲”
蟋蟀的天敌很多,螳螂、螽斯和青蛙等都会吃它们,因此它们白天很少外出活动,也很少发出声响。但每到夜幕降临,它们就活跃起来,此起彼伏地演奏起“小夜曲”。只有雄蟋蟀会发出鸣声,从8月中下旬开始,为了吸引雌蟋蟀,它们每晚都不知疲倦地演奏,直到10月下旬天气转冷时停止。这时完成繁殖任务的蟋蟀们便会陆续死去,在生命结束之前,雌蟋蟀会把产卵器刺进泥土,把卵产在里面,到来年春天蟋蟀宝宝就会孵化出来。
雄蟋蟀个个都是天生的演奏家,它们的翅膀就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妙乐器。雄蟋蟀的右翅上有一个小锉子似的短刺,左翅上有一个像小刀一样的坚硬凸起。当它们将两翅一张_合相互摩擦,便能演奏出动听的声音。雄蟋蟀还能够控制摩擦的强弱和频率,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发挥不同的功能。当有同性进入领地时,雄蟋蟀便会发出急促
的鸣声以示严正警告。当要召唤雌蟋蟀时,鸣声就会变成响亮而温柔的长节奏。总的来说,雄蟋蟀的鸣声可以起到召唤、求偶、报警等作用。不同种类雄蟋蟀的鸣声各有差别,雌蟋蟀可以通过鸣声的不同判断出哪里的雄性才是自己的同类,不至于找错了伴侣。
为了使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一些种类的雄蟋蟀还会在自己的洞穴上下功夫,把洞穴建造得如同一个可以将声音放大的共鸣腔。比如多伊棺头蟋的地下洞穴好像牛角一样开出两个口,其放大作用可以使鸣声传到600米远的地方。
蟋蟀与我们中国人的渊源十分悠久,《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蟋蟀古称促织,它们频繁鸣唱的时候,正是天气逐渐转凉的时节,连续不断的鸣声就好像是在催促人们抓紧时间纺纱织布,赶制冬衣,故名“促织”。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蟋蟀都是很常见的昆虫,许多中国人都是听着蟋蟀声,玩着“斗蟋蟀”长大的。长大后,无论身处何方,只要一听到蟋蟀的鸣声就会想起故乡。杜甫在《促织》中写“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秋夜漫长,蟋蟀微弱的鸣声勾起了杜甫的乡愁。现代诗人余光中,抗战时期曾在四川读了五年中学,每晚坐在窗前看书,总能聽到蟋蟀的鸣声。后来,他在给另一位现代诗人流沙河的信中写道:“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流沙河从中获得灵感,创作了著名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诗中写满了从古到今中国人对蟋蟀的感情。
尽管螺蟀是一类很有趣的昆虫,但不少种类的蟋蟀都会吃农作物的根、茎、叶、果实以及种子,对幼苗的危害尤其严重。所以,它们的数量也不能太多才好。
好斗的蟋蟀
蟋蟀是直翅目蟋蟀科昆虫的统称,全世界有4000多种蟋蟀,它们是一类非常古老的昆虫,至少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4亿年。大约有250种蟋蟀生活在中国,俗称蛐蛐。蟋蟀喜欢生活在田野、河边、乱石堆和杂草丛生的地方。多数蟋蟀主要以植物的嫩芽、嫩叶及根为食,特别喜欢吃各种蔬菜和植物果实。
蟋蟀的卵通常在春季孵化,变成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被称为若虫)。若虫状态的蟋蟀宝宝大约要经过7-13次蜕皮才能变为成虫。变为成虫后的蟋蟀很容易区分雌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尾部。雄蟋蟀的尾部有一左一右两根尾须,而雌蟋蟀除了有两根尾须之外,还有一根很硬很长的产卵器,长在两条尾须中间,让雌蟋蟀看上去就像是有三根尾须。因此,人们便索性称雄蟋蟀为“二尾子”,称雌蟋蟀为“三尾子”,是不是既形象又生动呢?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蟋蟀,准确地说是喜欢雄蟋蟀,因为它们不仅会发出悦耳的鸣声,还很好斗,在民间“斗蟋蟀”是一项很多人喜欢的娱乐活动。蟋蟀生性孤僻,一般都是独自生活,彼此之间不能容忍同性的存在。当两只雄蟋蟀狭路相逢,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就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般的大口互相对咬,也会用腿踢,常常可进退滚打三五个回合。斗蟋蟀时,人们把两只雄蟋蟀放在一个蟋蟀罐里,用蛐蛐草(牛筋草)或细软的毛刺激雄蟋蟀的口须,鼓舞它们冲向对手,展开角逐。两虫鏖战,战胜的一方趾高气扬,战败的一方则垂头丧气地退出争斗。
蟋蟀的“小夜曲”
蟋蟀的天敌很多,螳螂、螽斯和青蛙等都会吃它们,因此它们白天很少外出活动,也很少发出声响。但每到夜幕降临,它们就活跃起来,此起彼伏地演奏起“小夜曲”。只有雄蟋蟀会发出鸣声,从8月中下旬开始,为了吸引雌蟋蟀,它们每晚都不知疲倦地演奏,直到10月下旬天气转冷时停止。这时完成繁殖任务的蟋蟀们便会陆续死去,在生命结束之前,雌蟋蟀会把产卵器刺进泥土,把卵产在里面,到来年春天蟋蟀宝宝就会孵化出来。
雄蟋蟀个个都是天生的演奏家,它们的翅膀就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妙乐器。雄蟋蟀的右翅上有一个小锉子似的短刺,左翅上有一个像小刀一样的坚硬凸起。当它们将两翅一张_合相互摩擦,便能演奏出动听的声音。雄蟋蟀还能够控制摩擦的强弱和频率,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发挥不同的功能。当有同性进入领地时,雄蟋蟀便会发出急促
的鸣声以示严正警告。当要召唤雌蟋蟀时,鸣声就会变成响亮而温柔的长节奏。总的来说,雄蟋蟀的鸣声可以起到召唤、求偶、报警等作用。不同种类雄蟋蟀的鸣声各有差别,雌蟋蟀可以通过鸣声的不同判断出哪里的雄性才是自己的同类,不至于找错了伴侣。
为了使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一些种类的雄蟋蟀还会在自己的洞穴上下功夫,把洞穴建造得如同一个可以将声音放大的共鸣腔。比如多伊棺头蟋的地下洞穴好像牛角一样开出两个口,其放大作用可以使鸣声传到600米远的地方。
蟋蟀与我们中国人的渊源十分悠久,《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蟋蟀古称促织,它们频繁鸣唱的时候,正是天气逐渐转凉的时节,连续不断的鸣声就好像是在催促人们抓紧时间纺纱织布,赶制冬衣,故名“促织”。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蟋蟀都是很常见的昆虫,许多中国人都是听着蟋蟀声,玩着“斗蟋蟀”长大的。长大后,无论身处何方,只要一听到蟋蟀的鸣声就会想起故乡。杜甫在《促织》中写“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秋夜漫长,蟋蟀微弱的鸣声勾起了杜甫的乡愁。现代诗人余光中,抗战时期曾在四川读了五年中学,每晚坐在窗前看书,总能聽到蟋蟀的鸣声。后来,他在给另一位现代诗人流沙河的信中写道:“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流沙河从中获得灵感,创作了著名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诗中写满了从古到今中国人对蟋蟀的感情。
尽管螺蟀是一类很有趣的昆虫,但不少种类的蟋蟀都会吃农作物的根、茎、叶、果实以及种子,对幼苗的危害尤其严重。所以,它们的数量也不能太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