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原黑龙江省、松江省、哈尔滨市组建新的黑龙江省,欧阳钦担任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在黑龙江省委工作期间,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到1965年底、“文化大革命”之前,全省胜利完成“一五”“二五”两个五年计划,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基础薄弱、生产落后的边疆省份一跃成为国家的新兴重工业区、重要农业地区、主要石油木材产区和重要煤炭基地。同时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石油、煤炭和木材,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时期,黑龙江省的地理版图开始固定,市地和石油、农垦、森工的行政(经济)区划基本形成,文教体卫工作蓬勃发展,12年中创造了许多龙江经验、龙江速度、龙江纪录,很多老同志回忆那个年代,都说是黑龙江发展中的一个黄金时期。
合省后的省委班子成员都是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党员,始终坚信在艰巨复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才能无往不胜。新省委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团结干部,引导大家共同研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分析新黑龙江省在国家全局下的特点和责任,从而认清环境、认识实际,抓住中心、抓住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边疆大省的工作。
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反复强调發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常讲党就像原子核,虽然体积小,但是质量高、能量大。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担任过苏区中央局秘书长、旅(顺)大(连)地委书记,具有丰富的党务、政治工作经验,习惯放手大家干工作,并主动承担责任。省委在他的领导下,能够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对大事能抓得住,对小事能放得开,重大问题一经会议研究确定,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不过多干预。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勇于负责,创造性地工作,形成了“九牛爬坡,各个出力”的工作局面。
省委强调党要领导一切。欧阳钦指出,“党的领导是绝对的、整体的、全面的、不可分割的、不可动摇的、没有例外的”。1955年8月,省委在哈尔滨召开工业政治工作会议,他鲜明地提出,党要领导一切,不是只领导这一部分、不领导那一部分,不只领导这一层、不领导那一层;一切部门、一切企业都必须绝对地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对于“党领导一切”的认识和把握,欧阳钦也曾经作出过科学的阐述。他在党的八大第一次会议上发言说,党领导一切是指在政治、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上的领导,党要领导一切,决不是党要包办一切。如果去包办行政事务和经济业务工作,势必降低党的领导水平,这同样是削弱党的领导作用的一种表现,也是必须反对的。毛泽东在休会时见到他,夸他讲得好。
重视并勇于、善于坚持党的领导,对黑龙江建省以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党的建设,省委强调“五抓”:抓马列教育和党性教育,抓领导核心,抓组织,抓基层建设,抓干部培训。其中,首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黑龙江坚持“思、农、工、林及其他”工作顺序,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的做法,也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
欧阳钦重视通过省报、省刊发出省委的声音。奋斗杂志社就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他常根据形势出题目,指定专人写社论。省委工作再忙,重要社论也要安排在常委会会议上讨论。
1955年2月,省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批评了一些县委书记一年到头抽宣传部长去农村蹲点,只抓中心工作忽视了思想领导,并产生一系列问题,农村甚至出现歧视普通农民、雇工剥削、放高利贷的现象。欧阳钦指出,组织和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两个轮子,要一齐推动。他告诫县委书记们,没有思想政治上的胜利,经济胜利只会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楼阁。
省委敏锐地认识到,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透了,可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注重抓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唯物辩证法,搞好社会主义教育。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把思想工作看作首要职责,每个党务工作者必须把思想工作看作分内任务,每个党员必须学会做思想工作。
欧阳钦主张,把理论从理论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把党的每一个政策都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变成劳动人民进行生产斗争的锐利武器。他亲自参加职工的班前学习,多次出席学习代表大会和经验交流会,结识了不少学习模范。在省委的推动下,从1958年到“文革”前,全省城乡、工矿企业、商店学校成千上万的人投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学习运动,学哲学、用哲学蔚然成风,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合省之初省委就强调,提高思想认识、改进作风是保证完成各项任务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条件。1956年7月6日,中共黑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召开,欧阳钦在代表省委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改进党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领导作风。
他力戒文山会海,劝告各级领导少开会多深入。带领一班人在全省倡导“不务虚名,力求实效”的好作风,使黑龙江的工作脚踏实地,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957年8—9月,松花江爆发特大洪水,哈尔滨处于危机之中。欧阳钦两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紧急动员全省党政军民,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抢险,他冒雨视察大堤,并在决战时刻慰问一线。
省委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和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中央的文件、党报的社论,省委都要组织认真学习,并且钻研得很深很细,对中央决定的执行也从未有过任何犹豫和迟缓。对于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能够认识敏锐、坚决抵制。
1958年“大跃进”,报纸上连续报道河南、山东亩产多少吨粮食,河北丰产田的粮食铺在地上一尺厚。有人提出,黑龙江落在全国后面了,我们为什么不放“卫星”?欧阳钦强调,一定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能一看人家放“卫星”就坐不住,制造假“卫星”来放。五常县上报水稻亩产1000斤的喜讯,他要求一定要实地查证,一粒粒数稻穗计算后才放心。 肇源县要抢先进入共产主义,全县每个农民发一把牙刷、一支牙膏,实行供给制,又提出水产要赶上日本。欧阳钦坚决反对,说道:“全国五亿农民,每人都发一套牙具,谁能供得起?”后来松江地委对肇源县提出了批评。
庐山会议上,欧阳钦勇敢质疑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增产无限论,提出“难道没有胆子就不打粮食了”?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探索阶段,正是因为以欧阳钦为班长的省委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正确应对复杂的形势,才使黑龙江工作减少了损失,始终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在后来的三年困难时期,黑龙江不但有能力调出大量粮食支援全国,还接纳了许多外省的困难群众。
省委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方针政策的领导”。在欧阳钦带领下,省委非常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问题本质。欧阳钦在黑龙江工作12年,一贯注重抓大事,该他管的毫不放松,具体工作放手让别人去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画大字的”。黑龙江发展每到一个新阶段,省委班子都会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的特点和形势、任务,再把它们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确定工作方针。
1954年8月1日,新黑龙江省成立,省委发表了第一篇社论,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奋勇前进”,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取长补短,集中智慧和经验,做好以后紧张而繁重的工作。11月22日,省委二次全会正式提出了“黑龙江是新兴的工业地区和重要的农业、林业地区”的准确判断,使全省干部群众放下争论,统一了对省情和新省建设方针的认识。
1954年冬天,在国家粮食征购工作中,省委要求全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厉行节约,分担困难”。指导县委书记,跳出本省的利益,考虑全国的利益,困难再大也要完成中央调粮计划。这十六个字从此成为黑龙江省粮食征购工作的指导方针。
1955年,省委提出了“三个一千万”的奋斗目标,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让黑龙江达到年产一千万吨粮、一千万吨煤、一千万立方米木材的能力。口号既响亮又切合实际,给全省人民很大鼓舞。1960年以前,这个目标基本实现,而且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黑龙江又多了一千万吨石油的生产能力。
同年,在哈尔滨市第一次党代会上,欧阳钦建议哈尔滨党组织把“出机器、出经验、出干部、出技术工人”作为一项经常性重要任务。在一个以机电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四出”方针的提出具有明显针对性,此后很多年哈尔滨一直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发展本地经济。
1960年,中央批准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省委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制定了“全力以赴,全力支援,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要求举全省之力保障会战顺利进行。石油部长余秋里欣喜地看到了会战前夕黑龙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动人场面。
合省之初,省委就反复强调,全省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欧阳钦深刻指出,今后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谁抓住了这一条,谁就會得到一切,谁对这点动摇,谁就会失掉一切。要求所有的干部必须了解,“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一切运动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22个在黑龙江,同时又从省外迁入20多家大中型企业,全省工业基本投资占全国的1/10。黑龙江是新兴工业地区这一重要省情,在全省上下逐渐形成了共识。省委适时要求,在不放松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转到工业建设上来。
在领导分工上,省委把工业工作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省委第二书记、省长李范五分管省政府全面工作并分管工业工作,两位省委书记任仲夷、王鹤峰也分管工业工作,省委工业工作部部长李剑白、基本建设部部长陈雷和林业部部长纪世军均为省委常委。不仅如此,还成立了以任仲夷为组长的工业领导小组,省委常委会经常听取小组的汇报,分析全省工业战线的形势,确定各时期的任务。
在工作方法上,省委对工业实行两手抓,既抓国营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又抓基础薄弱地方的工业发展。
省委认为,黑龙江省的工业结构中煤、木、机电和军工占比较大,而以轻工业为主的地方工业却是一条短腿。于是,提出了“保证重点,补长短腿”的工业发展总方针。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欧阳钦经常亲自过问并组织专题讨论。同时省委提出了“三就”(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四为”(为国营工业、为基本建设、为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地方工业发展方针,一面保证重工业、国营大企业优势,一面加快地方工业建设。
省委还在1956年设立省委地方工业部,进一步改变一些地方党委重国营工业、轻地方工业,只抓大型企业、忽视小企业的倾向,促进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协调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一大批大中型项目不断兴建,几百个大中小型国营、地方工厂完成了技术改造。黑龙江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很多企业开始投身全国建设,为我国的初步工业化作出了历史贡献。
在抓工业生产的同时,省委始终没有放松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省委对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本省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广阔前途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欧阳钦常讲,“农村稳天下稳”,“农业上各业上,农业停滞各业上不去”,“工农联盟能否巩固,关系人民政权能否巩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中央一再要求全党全国,为改变农业这个国民经济薄弱环节进行努力。省委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力求挖掘一切农业增长潜力,为国家增产更多粮食和工业原料。 在欧阳钦的倡导下,省委经常深入农村调查,把农民分散的经验集中起来,加以归纳总结,提升到政策理论高度,再通过典型示范推下去,指导全面工作。他亲自率领省、地、县三级工作组到宁安县渤海公社调研,在此基础上给毛泽东写信,汇报黑龙江的合作化进展情况。有一年春天,他还专门到双城,同农民一起下田种地,亲自体验农村生产生活。
省委非常关心五常县的水稻生产。欧阳钦在五常调研时指出,五常是黑龙江省人口最多的县,人多就要做更多的事情,五常的工作就是把五常改造好、建设好,用五常来影响全省全国。
1957年五常引水种稻,1958年省委批准五常建立小水库群,通过省县合建龙凤山水库,推动全省水利建设。欧阳钦亲自到五常查看稻田,和农民一起脱谷,一起顶风冒雪加固水库大坝,在五常迅速掀起以水利、水稻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新高潮。后来,五常成为重要粮食基地、全国粮食十大先进县和水稻五强县,五常大米名满天下,实现了欧阳钦和省委“用五常来影响全省全国”的期望。
1957年以后,全省的经济工作一度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业的高速度、高产值,削弱了农业的地位,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为此,省委在1958年的一届八次全会上重申,必须把农业摆在重要位置上。强调全省整个工作要按照“思、农、工、林及其他”次序来安排。以后的两年,又接连提出了补长农业和轻工业的短腿,通过发展重工业支援农业和轻工业,促进生产、保证供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等针对性举措。
省委通过持续的政策校正,巩固了农业在黑龙江发展中的地位。12年里,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商品粮占全省粮食总产量40%以上,大豆、亚麻、甜菜等重要经济作物享誉全国乃至世界,农民人均收入、购买力居于全国前列,黑龙江农业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处于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年代,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和新兴的工业地区,黑龙江在消费、流通和分配领域中的一些思考也是难能可贵的。
省委重视财政金融贸易工作,认识到生产决定流通分配,流通分配反过来又影响生产的辩证规律。欧阳钦常说,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欧阳钦和李范五、李剑白到双城调研如何发展面向农村、支援农业的地方工业,以及如何让商业当好工农业生产的纽带,为生产生活服务等问题。
欧阳钦在全省六级财贸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工作要坚持从生产出发,通过流通和分配,促进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人民消费需要。还进一步分析说,生产是财贸的基础,生产不发展,财贸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要求财政金融部门克服单纯的财政金融观点,要通过资金扶持,来发展工农业生产,开辟财源,扩大积累;要求商业、粮食、供销、外贸部门克服单纯的商业观点,通过参与生产、规划生产、建立示范基地、扩大购销活动,来推动工农业发展,要增加商品量、增加市场供应、增加出口货源,把内外贸易牢固地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省委坚持把地区工作放在全国全局中考虑。黑龙江“一五”计划中各项工作设计的出发点,全部是努力挖掘地方潜力,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当时哈尔滨火车站每五分钟就有一车皮物资调出。对于全国粮食供应、大庆油田建设和北大荒开发等涉及党和国家全局的工作,省委一直全力支持,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动摇过。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城市人口增加很多,关内许多省份不断受灾又需要国家粮食支援。黑龙江作为全国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征购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民的饭碗。
1954年,黑龙江省遭受低温早霜的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在地县委书记会议上,大家纷纷反映灾情,要求削减国家粮食征购任务。欧阳钦作出了耐心解释,他说,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永远保持整体观念,全国和全省经济是一盘棋,各级都要服从国家。他曾辩证地指出:为了取得胜利,必须懂得全局,懂得了全局,才更会使用局部。而且大局不好,小局好也是暂时的,不可能持久。大家心悦诚服,会议顺利统一了思想。
1962年,黑龙江已经调出28亿斤粮食,但是全国的粮食危机仍然严重。3月,周恩来在辽宁召开东北三省粮食会议,建议黑龙江再增调粮食两亿斤支援外地,与会的同志感到很为难。欧阳钦再次做通干部群众思想工作,经过全省上下努力,如数完成了中央增调任务,分担了全国的困难。
1954年,铁道兵司令王震在黑龙江调研屯垦工作。1955年,王震向党中央提出报告,在黑龙江建设第一批国营农场。到1958年,十万解放军官兵转业黑龙江各地,国家对北大荒开始大规模开发。
欧阳钦一再强调开发北大荒的重大意义,要求各级对垦区建设给予坚决支持、密切协作。在省委的号召下,各地、各部门组织力量深入现场,和转业官兵共同开发垦区。全省向垦区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木材、农药、农机具、日用品,输送了许多大专毕业生和农业干部。科研部门和院校专家参加农场的勘测规划设计,建设交通部门帮助修筑工程道路桥梁,商业邮电部门设立营业网点提供生活方便,文教卫生部门协助建立学校医院卫生所,公安政法部门与农场一起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等等。 几年之间,亘古荒原变成了沃野良田,近百个大型机械化农场建立起来。后来,黑龙江的国营农场发展到113个,拥有耕地4000多万亩,约占全省耕地1/5,全国农场耕地1/2,垦区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让黑龙江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1959年11月,大庆油田发现不久,欧阳钦代表黑龙江省委慰问石油工人。他指出,你们的事业是全党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发展可以带动机械化、现代化,使国家更富强。你们到这里搞石油,全国要支援。我们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更要尽地主之谊。
1960年,大庆开展石油会战。欧阳钦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作出全力以赴、全力支援的决议,成立了“支援石油会战领导小组”。他指出,石油是关系国家全局的大事,我们要组织全省支援石油勘探。石油、黑龙江是一家,凡是黑龙江能解决的,就地拍板解决,不能解决的要想办法解决,省里的决心就是保证大会战顺利进行。领导小组是石油会战的后勤部,我来给余秋里同志当后勤部政委。省委安排杨易辰负责解决会战队伍的粮食、副食、煤炭、被服等物资供应;陈雷负责组织会战前线电力供应、通信架线、公路修筑及机修厂、卫生机构、学校建立等保障事项;李范五、陈剑飞负责与石油会战指挥部联络,及时征求油田意见,检查供应落实情况。
数万转业官兵和全国各地的会战队伍日夜兼程赶来参战,油田难以解决食宿问题。省委紧急动员,指示齐齐哈尔、泰来、肇东等九个市县接待转业官兵两万。与此同时,动员全省力量赶制过冬被服,命令在住房用材解决之前,从小兴安岭发向全国的木材列车,一律换牌运往大庆,保证了会战职工安全度过第一个严冬。
全省财贸系统抽调1000多人支援会战,黑龙江几乎每个市县都建立了副食品生产基地,负责给油田装备一个或几个商业服务点、制油厂、制糖厂和糕点厂等食品加工点。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全省人民勒紧裤腰带,把急需的粮食、蔬菜、副食、帐篷、汽车等源源不断运往会战前线,并动员了大批筑路、机修、电力工人和医务人员支援会战。黑龙江举全省之力支援石油工人奋战,助力中国工业的红旗大庆腾飞,为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黑龙江地处边疆,历史上文化并不发达。省委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全省文教工作会议强调,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要与之相适应地进行文化建设,使两者互为保证、互相促進。在一次省市干部会议上,欧阳钦号召“要把黑龙江建成文风鼎盛、文艺繁荣的地方”。
为此,省委常委会多次听取扫盲工作汇报,研究扫盲经费、标准问题,大家充分认识到,“不论工厂还是农村,文盲充斥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欧阳钦鼓励大家振奋革命精神、克服畏难情绪,他说,党要我们在那里做工作,就是要我们去解决困难的,扫盲是群众性工作,要大力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以民教民。经过全省上下艰苦的努力,到1958年黑龙江文盲比例明显下降,获得了国务院“扫盲先锋”红旗。
在人才培养方面,1954—1965年,在省委支持下,哈工大实现“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学子;哈军工累计完成近50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解决了粮食、蔬菜和燃煤等大量建设问题。
1958年,省里抽调师资创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到北京、天津、上海招聘人才,选派学有所长的厅局级干部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又创办改造了为本省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学院、商学院、煤炭学院、农机学院、轻化工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和许多科研院所。
黑龙江的普通教育也实现了空前发展。“一五”计划后,每个大中城市都有几十所高中,每个县城都有一所或几所高中或初中,乡有初中和小学,村有小学,屯有小学分校或下伸点。许多学校有小农场、小林场、小工厂、小饲养场、小试验园。
欧阳钦在省委带头关心文艺工作。他论述了文艺和经济的关系,指出文艺固然不能直接出产粮食和机器,但是它在振奋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方面却能起到很大作用。群众有了革命的精神,就可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就可以多出粮食和机器。因此,做好文艺工作意义很大,会产生力量,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他反对一个领导干部只埋头经济,甚至陷于事务圈子里,不注意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关心文艺,提出“不关心文艺不是一个好革命者”。
他强调,建设一支既有高度革命思想,又有高度艺术水平的队伍,才能担负起繁荣社会主义新文艺的重任。他指出,文艺是革命的武器,这个武器必须紧紧地掌握在党的领导之下。号召全省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使自己革命化;必须经常到人民群众中去,同他们打成一片,努力反映伟大的时代,努力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写黑龙江、唱黑龙江,写出黑龙江的鲜明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
他倡导龙江剧种的开创、龙江剧团的建立,关心各剧团上演的剧目,多次亲临观看演出,接见文艺界代表,发表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新年和春节总要和大家见见面、谈谈心,在文艺界交了不少好友。他喜爱古典文化艺术,与其他省委领导一起审查新剧本,还翻印关汉卿的词发给省委常委欣赏。
这一时期,黑龙江出现了文艺繁荣的局面,《乌苏里船歌》《林海雪原》《黑龙江好地方》等一批反映龙江题材的优秀作品,繁荣了黑龙江文艺并唱响全国,对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省委特别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合省后不久的一次卫生会议上,欧阳钦讲,爱国卫生运动是关系人民健康、民族兴旺的大事。旧中国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这是对我们极大的污辱,新中国成立了,我们要立志雪耻,用我们的健康体魄去回击他们。 1956年,黑龙江省报请建立体育学校获批,国家只投资不给物资。省委常委会讨论基本建设时,欧阳钦说,我们北大荒旧社会文化教育落后,各种人才都很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和体育急需大量人才,建立一所体育学校是必要的。国家不给物资不要紧,所需物资纳入省的计划,木材、水泥全由省里解决。到1958年,省委又支持学校升格为“哈尔滨体育学院”,为全省体育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黑龙江取得了第七名(在除解放军代表队外的省区市排名中)。欧阳钦和省委书记处表示祝贺,他说,第七名的成绩在全国算是上游了,建设社会主义都要有力争上游的思想,体育勇于克难、奋勇争先,是建设社会主义必备的品质,值得各行各业学习。
在省委的重视下,全省的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1963年,黑龙江运动员参加世界速滑锦标赛,1人夺得了男子1500米冠军,2人创造了速滑全能世界纪录。
欧阳钦接见了载誉归来的运动员,要求省体委抓住体育运动规律,不断普及冰雪运动,组织生产廉价适用的冰刀、冰鞋和滑雪器材,以满足广大群众需要,推动全省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
1960年3月,在黑龙江省第二次党代会上,欧阳钦代表省委作報告时号召,要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更加繁荣幸福美丽的地方。
报告的题目是《为建设繁荣幸福美丽的黑龙江而奋斗》,秘书李羲沐回忆,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他对题目中加上“美丽”二字几次表示反对。欧阳钦生气了,“你不写我写,我就是要用美丽二字”。他主政一个地方就热爱一个地方,就要建设好这个地方。
针对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省委在指导农村建设时强调重点开展“五有三勤”(家有厕所、户有灰仓、猪羊有圈、牛马有棚、水井有裙台盖,勤起、勤垫、勤扫),使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省委在讨论林区采伐方式时发生争论。欧阳钦态度鲜明地反对苏联那种剃头式的“皆伐”。他说:“我们要对国家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现在松花江水比过去浑了,说明山林采伐过度,如果我们不重视,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他在黑河地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这个地方很美,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很有前途。要破除地区自卑感,下决心建设“人才兴旺、五谷丰登、(与对面俄远东第三大城市海兰泡)门当户对”的社会主义新黑河。经国务院批准,省委把北安、嫩江两县划归黑河,为发展边疆重镇创造了条件。
在省委的支持下,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1963年第一次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开园。从此,哈尔滨音乐之都和冰雪之都的美誉名扬海外。
1965年10月,欧阳钦离开工作12年的黑龙江,专任东北局第二书记。龙江人民永远不忘他对这片土地的赤诚和热爱。(责任编辑 杨琳)
一、强调党要领导一切
合省后的省委班子成员都是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党员,始终坚信在艰巨复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才能无往不胜。新省委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团结干部,引导大家共同研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分析新黑龙江省在国家全局下的特点和责任,从而认清环境、认识实际,抓住中心、抓住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边疆大省的工作。
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反复强调發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常讲党就像原子核,虽然体积小,但是质量高、能量大。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担任过苏区中央局秘书长、旅(顺)大(连)地委书记,具有丰富的党务、政治工作经验,习惯放手大家干工作,并主动承担责任。省委在他的领导下,能够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对大事能抓得住,对小事能放得开,重大问题一经会议研究确定,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不过多干预。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勇于负责,创造性地工作,形成了“九牛爬坡,各个出力”的工作局面。
省委强调党要领导一切。欧阳钦指出,“党的领导是绝对的、整体的、全面的、不可分割的、不可动摇的、没有例外的”。1955年8月,省委在哈尔滨召开工业政治工作会议,他鲜明地提出,党要领导一切,不是只领导这一部分、不领导那一部分,不只领导这一层、不领导那一层;一切部门、一切企业都必须绝对地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对于“党领导一切”的认识和把握,欧阳钦也曾经作出过科学的阐述。他在党的八大第一次会议上发言说,党领导一切是指在政治、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上的领导,党要领导一切,决不是党要包办一切。如果去包办行政事务和经济业务工作,势必降低党的领导水平,这同样是削弱党的领导作用的一种表现,也是必须反对的。毛泽东在休会时见到他,夸他讲得好。
重视并勇于、善于坚持党的领导,对黑龙江建省以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对于党的建设,省委强调“五抓”:抓马列教育和党性教育,抓领导核心,抓组织,抓基层建设,抓干部培训。其中,首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黑龙江坚持“思、农、工、林及其他”工作顺序,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的做法,也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
欧阳钦重视通过省报、省刊发出省委的声音。奋斗杂志社就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他常根据形势出题目,指定专人写社论。省委工作再忙,重要社论也要安排在常委会会议上讨论。
1955年2月,省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批评了一些县委书记一年到头抽宣传部长去农村蹲点,只抓中心工作忽视了思想领导,并产生一系列问题,农村甚至出现歧视普通农民、雇工剥削、放高利贷的现象。欧阳钦指出,组织和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两个轮子,要一齐推动。他告诫县委书记们,没有思想政治上的胜利,经济胜利只会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楼阁。
省委敏锐地认识到,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透了,可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注重抓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唯物辩证法,搞好社会主义教育。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把思想工作看作首要职责,每个党务工作者必须把思想工作看作分内任务,每个党员必须学会做思想工作。
欧阳钦主张,把理论从理论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把党的每一个政策都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变成劳动人民进行生产斗争的锐利武器。他亲自参加职工的班前学习,多次出席学习代表大会和经验交流会,结识了不少学习模范。在省委的推动下,从1958年到“文革”前,全省城乡、工矿企业、商店学校成千上万的人投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学习运动,学哲学、用哲学蔚然成风,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坚持改进工作作风
合省之初省委就强调,提高思想认识、改进作风是保证完成各项任务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条件。1956年7月6日,中共黑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召开,欧阳钦在代表省委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改进党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领导作风。
他力戒文山会海,劝告各级领导少开会多深入。带领一班人在全省倡导“不务虚名,力求实效”的好作风,使黑龙江的工作脚踏实地,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957年8—9月,松花江爆发特大洪水,哈尔滨处于危机之中。欧阳钦两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紧急动员全省党政军民,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抢险,他冒雨视察大堤,并在决战时刻慰问一线。
省委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和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中央的文件、党报的社论,省委都要组织认真学习,并且钻研得很深很细,对中央决定的执行也从未有过任何犹豫和迟缓。对于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能够认识敏锐、坚决抵制。
1958年“大跃进”,报纸上连续报道河南、山东亩产多少吨粮食,河北丰产田的粮食铺在地上一尺厚。有人提出,黑龙江落在全国后面了,我们为什么不放“卫星”?欧阳钦强调,一定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能一看人家放“卫星”就坐不住,制造假“卫星”来放。五常县上报水稻亩产1000斤的喜讯,他要求一定要实地查证,一粒粒数稻穗计算后才放心。 肇源县要抢先进入共产主义,全县每个农民发一把牙刷、一支牙膏,实行供给制,又提出水产要赶上日本。欧阳钦坚决反对,说道:“全国五亿农民,每人都发一套牙具,谁能供得起?”后来松江地委对肇源县提出了批评。
庐山会议上,欧阳钦勇敢质疑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增产无限论,提出“难道没有胆子就不打粮食了”?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探索阶段,正是因为以欧阳钦为班长的省委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正确应对复杂的形势,才使黑龙江工作减少了损失,始终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在后来的三年困难时期,黑龙江不但有能力调出大量粮食支援全国,还接纳了许多外省的困难群众。
四、根据特点形势任务确定工作方针
省委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方针政策的领导”。在欧阳钦带领下,省委非常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问题本质。欧阳钦在黑龙江工作12年,一贯注重抓大事,该他管的毫不放松,具体工作放手让别人去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画大字的”。黑龙江发展每到一个新阶段,省委班子都会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的特点和形势、任务,再把它们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确定工作方针。
1954年8月1日,新黑龙江省成立,省委发表了第一篇社论,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奋勇前进”,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取长补短,集中智慧和经验,做好以后紧张而繁重的工作。11月22日,省委二次全会正式提出了“黑龙江是新兴的工业地区和重要的农业、林业地区”的准确判断,使全省干部群众放下争论,统一了对省情和新省建设方针的认识。
1954年冬天,在国家粮食征购工作中,省委要求全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厉行节约,分担困难”。指导县委书记,跳出本省的利益,考虑全国的利益,困难再大也要完成中央调粮计划。这十六个字从此成为黑龙江省粮食征购工作的指导方针。
1955年,省委提出了“三个一千万”的奋斗目标,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让黑龙江达到年产一千万吨粮、一千万吨煤、一千万立方米木材的能力。口号既响亮又切合实际,给全省人民很大鼓舞。1960年以前,这个目标基本实现,而且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黑龙江又多了一千万吨石油的生产能力。
同年,在哈尔滨市第一次党代会上,欧阳钦建议哈尔滨党组织把“出机器、出经验、出干部、出技术工人”作为一项经常性重要任务。在一个以机电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四出”方针的提出具有明显针对性,此后很多年哈尔滨一直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发展本地经济。
1960年,中央批准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省委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制定了“全力以赴,全力支援,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要求举全省之力保障会战顺利进行。石油部长余秋里欣喜地看到了会战前夕黑龙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动人场面。
五、突出抓发展生产力这个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合省之初,省委就反复强调,全省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欧阳钦深刻指出,今后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谁抓住了这一条,谁就會得到一切,谁对这点动摇,谁就会失掉一切。要求所有的干部必须了解,“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一切运动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22个在黑龙江,同时又从省外迁入20多家大中型企业,全省工业基本投资占全国的1/10。黑龙江是新兴工业地区这一重要省情,在全省上下逐渐形成了共识。省委适时要求,在不放松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转到工业建设上来。
在领导分工上,省委把工业工作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省委第二书记、省长李范五分管省政府全面工作并分管工业工作,两位省委书记任仲夷、王鹤峰也分管工业工作,省委工业工作部部长李剑白、基本建设部部长陈雷和林业部部长纪世军均为省委常委。不仅如此,还成立了以任仲夷为组长的工业领导小组,省委常委会经常听取小组的汇报,分析全省工业战线的形势,确定各时期的任务。
在工作方法上,省委对工业实行两手抓,既抓国营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又抓基础薄弱地方的工业发展。
省委认为,黑龙江省的工业结构中煤、木、机电和军工占比较大,而以轻工业为主的地方工业却是一条短腿。于是,提出了“保证重点,补长短腿”的工业发展总方针。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欧阳钦经常亲自过问并组织专题讨论。同时省委提出了“三就”(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四为”(为国营工业、为基本建设、为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地方工业发展方针,一面保证重工业、国营大企业优势,一面加快地方工业建设。
省委还在1956年设立省委地方工业部,进一步改变一些地方党委重国营工业、轻地方工业,只抓大型企业、忽视小企业的倾向,促进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协调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一大批大中型项目不断兴建,几百个大中小型国营、地方工厂完成了技术改造。黑龙江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很多企业开始投身全国建设,为我国的初步工业化作出了历史贡献。
在抓工业生产的同时,省委始终没有放松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省委对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本省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广阔前途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欧阳钦常讲,“农村稳天下稳”,“农业上各业上,农业停滞各业上不去”,“工农联盟能否巩固,关系人民政权能否巩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中央一再要求全党全国,为改变农业这个国民经济薄弱环节进行努力。省委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力求挖掘一切农业增长潜力,为国家增产更多粮食和工业原料。 在欧阳钦的倡导下,省委经常深入农村调查,把农民分散的经验集中起来,加以归纳总结,提升到政策理论高度,再通过典型示范推下去,指导全面工作。他亲自率领省、地、县三级工作组到宁安县渤海公社调研,在此基础上给毛泽东写信,汇报黑龙江的合作化进展情况。有一年春天,他还专门到双城,同农民一起下田种地,亲自体验农村生产生活。
省委非常关心五常县的水稻生产。欧阳钦在五常调研时指出,五常是黑龙江省人口最多的县,人多就要做更多的事情,五常的工作就是把五常改造好、建设好,用五常来影响全省全国。
1957年五常引水种稻,1958年省委批准五常建立小水库群,通过省县合建龙凤山水库,推动全省水利建设。欧阳钦亲自到五常查看稻田,和农民一起脱谷,一起顶风冒雪加固水库大坝,在五常迅速掀起以水利、水稻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新高潮。后来,五常成为重要粮食基地、全国粮食十大先进县和水稻五强县,五常大米名满天下,实现了欧阳钦和省委“用五常来影响全省全国”的期望。
1957年以后,全省的经济工作一度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业的高速度、高产值,削弱了农业的地位,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为此,省委在1958年的一届八次全会上重申,必须把农业摆在重要位置上。强调全省整个工作要按照“思、农、工、林及其他”次序来安排。以后的两年,又接连提出了补长农业和轻工业的短腿,通过发展重工业支援农业和轻工业,促进生产、保证供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等针对性举措。
省委通过持续的政策校正,巩固了农业在黑龙江发展中的地位。12年里,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商品粮占全省粮食总产量40%以上,大豆、亚麻、甜菜等重要经济作物享誉全国乃至世界,农民人均收入、购买力居于全国前列,黑龙江农业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处于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年代,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和新兴的工业地区,黑龙江在消费、流通和分配领域中的一些思考也是难能可贵的。
省委重视财政金融贸易工作,认识到生产决定流通分配,流通分配反过来又影响生产的辩证规律。欧阳钦常说,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欧阳钦和李范五、李剑白到双城调研如何发展面向农村、支援农业的地方工业,以及如何让商业当好工农业生产的纽带,为生产生活服务等问题。
欧阳钦在全省六级财贸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工作要坚持从生产出发,通过流通和分配,促进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人民消费需要。还进一步分析说,生产是财贸的基础,生产不发展,财贸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要求财政金融部门克服单纯的财政金融观点,要通过资金扶持,来发展工农业生产,开辟财源,扩大积累;要求商业、粮食、供销、外贸部门克服单纯的商业观点,通过参与生产、规划生产、建立示范基地、扩大购销活动,来推动工农业发展,要增加商品量、增加市场供应、增加出口货源,把内外贸易牢固地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六、把地區工作放在全国全局中去考虑
省委坚持把地区工作放在全国全局中考虑。黑龙江“一五”计划中各项工作设计的出发点,全部是努力挖掘地方潜力,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当时哈尔滨火车站每五分钟就有一车皮物资调出。对于全国粮食供应、大庆油田建设和北大荒开发等涉及党和国家全局的工作,省委一直全力支持,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动摇过。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城市人口增加很多,关内许多省份不断受灾又需要国家粮食支援。黑龙江作为全国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征购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民的饭碗。
1954年,黑龙江省遭受低温早霜的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在地县委书记会议上,大家纷纷反映灾情,要求削减国家粮食征购任务。欧阳钦作出了耐心解释,他说,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永远保持整体观念,全国和全省经济是一盘棋,各级都要服从国家。他曾辩证地指出:为了取得胜利,必须懂得全局,懂得了全局,才更会使用局部。而且大局不好,小局好也是暂时的,不可能持久。大家心悦诚服,会议顺利统一了思想。
1962年,黑龙江已经调出28亿斤粮食,但是全国的粮食危机仍然严重。3月,周恩来在辽宁召开东北三省粮食会议,建议黑龙江再增调粮食两亿斤支援外地,与会的同志感到很为难。欧阳钦再次做通干部群众思想工作,经过全省上下努力,如数完成了中央增调任务,分担了全国的困难。
1954年,铁道兵司令王震在黑龙江调研屯垦工作。1955年,王震向党中央提出报告,在黑龙江建设第一批国营农场。到1958年,十万解放军官兵转业黑龙江各地,国家对北大荒开始大规模开发。
欧阳钦一再强调开发北大荒的重大意义,要求各级对垦区建设给予坚决支持、密切协作。在省委的号召下,各地、各部门组织力量深入现场,和转业官兵共同开发垦区。全省向垦区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木材、农药、农机具、日用品,输送了许多大专毕业生和农业干部。科研部门和院校专家参加农场的勘测规划设计,建设交通部门帮助修筑工程道路桥梁,商业邮电部门设立营业网点提供生活方便,文教卫生部门协助建立学校医院卫生所,公安政法部门与农场一起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等等。 几年之间,亘古荒原变成了沃野良田,近百个大型机械化农场建立起来。后来,黑龙江的国营农场发展到113个,拥有耕地4000多万亩,约占全省耕地1/5,全国农场耕地1/2,垦区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让黑龙江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1959年11月,大庆油田发现不久,欧阳钦代表黑龙江省委慰问石油工人。他指出,你们的事业是全党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发展可以带动机械化、现代化,使国家更富强。你们到这里搞石油,全国要支援。我们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更要尽地主之谊。
1960年,大庆开展石油会战。欧阳钦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作出全力以赴、全力支援的决议,成立了“支援石油会战领导小组”。他指出,石油是关系国家全局的大事,我们要组织全省支援石油勘探。石油、黑龙江是一家,凡是黑龙江能解决的,就地拍板解决,不能解决的要想办法解决,省里的决心就是保证大会战顺利进行。领导小组是石油会战的后勤部,我来给余秋里同志当后勤部政委。省委安排杨易辰负责解决会战队伍的粮食、副食、煤炭、被服等物资供应;陈雷负责组织会战前线电力供应、通信架线、公路修筑及机修厂、卫生机构、学校建立等保障事项;李范五、陈剑飞负责与石油会战指挥部联络,及时征求油田意见,检查供应落实情况。
数万转业官兵和全国各地的会战队伍日夜兼程赶来参战,油田难以解决食宿问题。省委紧急动员,指示齐齐哈尔、泰来、肇东等九个市县接待转业官兵两万。与此同时,动员全省力量赶制过冬被服,命令在住房用材解决之前,从小兴安岭发向全国的木材列车,一律换牌运往大庆,保证了会战职工安全度过第一个严冬。
全省财贸系统抽调1000多人支援会战,黑龙江几乎每个市县都建立了副食品生产基地,负责给油田装备一个或几个商业服务点、制油厂、制糖厂和糕点厂等食品加工点。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全省人民勒紧裤腰带,把急需的粮食、蔬菜、副食、帐篷、汽车等源源不断运往会战前线,并动员了大批筑路、机修、电力工人和医务人员支援会战。黑龙江举全省之力支援石油工人奋战,助力中国工业的红旗大庆腾飞,为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七、注重文教卫生事业发展
黑龙江地处边疆,历史上文化并不发达。省委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全省文教工作会议强调,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要与之相适应地进行文化建设,使两者互为保证、互相促進。在一次省市干部会议上,欧阳钦号召“要把黑龙江建成文风鼎盛、文艺繁荣的地方”。
为此,省委常委会多次听取扫盲工作汇报,研究扫盲经费、标准问题,大家充分认识到,“不论工厂还是农村,文盲充斥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欧阳钦鼓励大家振奋革命精神、克服畏难情绪,他说,党要我们在那里做工作,就是要我们去解决困难的,扫盲是群众性工作,要大力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以民教民。经过全省上下艰苦的努力,到1958年黑龙江文盲比例明显下降,获得了国务院“扫盲先锋”红旗。
在人才培养方面,1954—1965年,在省委支持下,哈工大实现“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学子;哈军工累计完成近50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解决了粮食、蔬菜和燃煤等大量建设问题。
1958年,省里抽调师资创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到北京、天津、上海招聘人才,选派学有所长的厅局级干部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又创办改造了为本省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学院、商学院、煤炭学院、农机学院、轻化工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和许多科研院所。
黑龙江的普通教育也实现了空前发展。“一五”计划后,每个大中城市都有几十所高中,每个县城都有一所或几所高中或初中,乡有初中和小学,村有小学,屯有小学分校或下伸点。许多学校有小农场、小林场、小工厂、小饲养场、小试验园。
欧阳钦在省委带头关心文艺工作。他论述了文艺和经济的关系,指出文艺固然不能直接出产粮食和机器,但是它在振奋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方面却能起到很大作用。群众有了革命的精神,就可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就可以多出粮食和机器。因此,做好文艺工作意义很大,会产生力量,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他反对一个领导干部只埋头经济,甚至陷于事务圈子里,不注意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关心文艺,提出“不关心文艺不是一个好革命者”。
他强调,建设一支既有高度革命思想,又有高度艺术水平的队伍,才能担负起繁荣社会主义新文艺的重任。他指出,文艺是革命的武器,这个武器必须紧紧地掌握在党的领导之下。号召全省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使自己革命化;必须经常到人民群众中去,同他们打成一片,努力反映伟大的时代,努力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写黑龙江、唱黑龙江,写出黑龙江的鲜明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
他倡导龙江剧种的开创、龙江剧团的建立,关心各剧团上演的剧目,多次亲临观看演出,接见文艺界代表,发表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新年和春节总要和大家见见面、谈谈心,在文艺界交了不少好友。他喜爱古典文化艺术,与其他省委领导一起审查新剧本,还翻印关汉卿的词发给省委常委欣赏。
这一时期,黑龙江出现了文艺繁荣的局面,《乌苏里船歌》《林海雪原》《黑龙江好地方》等一批反映龙江题材的优秀作品,繁荣了黑龙江文艺并唱响全国,对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省委特别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合省后不久的一次卫生会议上,欧阳钦讲,爱国卫生运动是关系人民健康、民族兴旺的大事。旧中国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这是对我们极大的污辱,新中国成立了,我们要立志雪耻,用我们的健康体魄去回击他们。 1956年,黑龙江省报请建立体育学校获批,国家只投资不给物资。省委常委会讨论基本建设时,欧阳钦说,我们北大荒旧社会文化教育落后,各种人才都很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和体育急需大量人才,建立一所体育学校是必要的。国家不给物资不要紧,所需物资纳入省的计划,木材、水泥全由省里解决。到1958年,省委又支持学校升格为“哈尔滨体育学院”,为全省体育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黑龙江取得了第七名(在除解放军代表队外的省区市排名中)。欧阳钦和省委书记处表示祝贺,他说,第七名的成绩在全国算是上游了,建设社会主义都要有力争上游的思想,体育勇于克难、奋勇争先,是建设社会主义必备的品质,值得各行各业学习。
在省委的重视下,全省的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1963年,黑龙江运动员参加世界速滑锦标赛,1人夺得了男子1500米冠军,2人创造了速滑全能世界纪录。
欧阳钦接见了载誉归来的运动员,要求省体委抓住体育运动规律,不断普及冰雪运动,组织生产廉价适用的冰刀、冰鞋和滑雪器材,以满足广大群众需要,推动全省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
八、建设繁荣幸福美丽的黑龙江
1960年3月,在黑龙江省第二次党代会上,欧阳钦代表省委作報告时号召,要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更加繁荣幸福美丽的地方。
报告的题目是《为建设繁荣幸福美丽的黑龙江而奋斗》,秘书李羲沐回忆,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他对题目中加上“美丽”二字几次表示反对。欧阳钦生气了,“你不写我写,我就是要用美丽二字”。他主政一个地方就热爱一个地方,就要建设好这个地方。
针对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省委在指导农村建设时强调重点开展“五有三勤”(家有厕所、户有灰仓、猪羊有圈、牛马有棚、水井有裙台盖,勤起、勤垫、勤扫),使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省委在讨论林区采伐方式时发生争论。欧阳钦态度鲜明地反对苏联那种剃头式的“皆伐”。他说:“我们要对国家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现在松花江水比过去浑了,说明山林采伐过度,如果我们不重视,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他在黑河地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这个地方很美,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很有前途。要破除地区自卑感,下决心建设“人才兴旺、五谷丰登、(与对面俄远东第三大城市海兰泡)门当户对”的社会主义新黑河。经国务院批准,省委把北安、嫩江两县划归黑河,为发展边疆重镇创造了条件。
在省委的支持下,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1963年第一次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开园。从此,哈尔滨音乐之都和冰雪之都的美誉名扬海外。
1965年10月,欧阳钦离开工作12年的黑龙江,专任东北局第二书记。龙江人民永远不忘他对这片土地的赤诚和热爱。(责任编辑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