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64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ert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妊娠 子宫肌瘤 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1年5月~2006年5月5年间我院分娩总数3450例,其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64例,发生率1.85%,年龄在21~43岁,其中30岁以上者占68%。
  发现时间及方法:孕前发现10例,孕早期发现18例,孕中期发现8例,孕晚期发现10例,术中发现18例。其中妇科检查发现12例,B超发现34例,术中发现18例。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类型及生长部位:浆膜下肌瘤12例,占18.75%;壁间肌瘤35例,占54.69%;膜下肌瘤3例,占4.69%;多发性肌瘤14例,占21.88%。其中宫体肌瘤54例,子宫下段肌瘤7例,宫颈肌瘤3例;瘤体直径大于5 cm者31例,最大直径达12cm。
  分娩情况:经阴道分娩27例,剖宫产37例。37例剖宫产中,有7例行“瘤剔除术”,2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结 果
  
  64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中,5例臀位和1例横位,均择期剖宫产;5例因肌瘤位于子宫下段或宫颈考虑阻塞产道而择期剖宫产;6例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宫缩乏力,药物治疗无效行剖宫产;1例孕20周时因肌瘤红色变性保守治疗无效而行肌瘤剔除术,术后流产;2例在剖宫产时发现为多发性肌瘤,无再生育要求,家属要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7例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术”,其中3例为胎盘胎膜娩出后发现黏膜下肌瘤,而直接行“瘤摘除术”,4例为肌瘤生长在子宫下段近子宫切口边缘,而行“肌瘤剔除术”。产后24小时平均出血量为340ml,≥500ml有15例,占23.4%。
  
  讨 论
  
  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根据子宫肌瘤的大小及发生部位,使蜕膜部分发育不良,引起孕卵着床障碍,成为出血和流产的原因,其流产发生率是非子宫肌瘤孕妇的2~3倍;黏膜下肌瘤使孕卵着床障碍,易引起胎盘位置异常(前置胎盘);肌瘤机械性阻碍,胎儿活动受限可引起胎位异常;另外肌瘤还可影响子宫收缩,引起产程延长,产后子宫出血,子宫复旧不良,恶露引流不畅,易致宫内感染及晚期子宫出血。
  妊娠对子宫肌瘤的影响:首先是子宫肌瘤位置改变,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肌瘤位置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它可随宫壁的伸展发生上下或左右移位;其次妊娠期间由于多种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引起子宫肌瘤组织水肿,平滑肌细胞肥大,故肌瘤随妊娠进展而增大,且肌瘤充血变软,有囊性感。另外激素水平提高,机械性压迫及增大的肌瘤内血液循环不良,可引起肌瘤玻璃样变,黏液变性,脂肪变性,红色样变甚至出血坏死。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其体征主要是在子宫壁上触及突起的肌瘤,妊娠期间子宫肌瘤虽可增大,易于触及,但同时也可变软,变平,使得触诊时失去肌瘤所固有的感觉,因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漏诊很常见。目前超声诊断简便易行,在诊断子宫肌瘤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可动态观察妊娠过程中子宫肌瘤的变化,是诊断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凡有下列情况者,均应进行B超检查,以避免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漏诊:子宫不对称性增大,一侧盆腔包块,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不符,有异常的阴道出血史或是不良产科病史,B超检查时应注意肌瘤的大小,部位,数量及其与胎盘的关系。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出血量比剖宫产少,如估计能自然分娩,仍应阴道分娩,但因肌瘤机械性阻碍,又影响子宫收缩,易引起产程延长,阻碍产道导致难产和围生期合并症,故宜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而不应顾及手术难度及出血量多勉强阴道分娩,特别是肌瘤较大(直径>5cm)或阻塞产道。
  剖宫产时子宫肌瘤的处理:目前对于剖宫产时是否行肌瘤手术治疗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为不主张手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除带蒂浆膜下肌瘤,靠近剖宫产子宫切口容易剔除的肌瘤或不太大的浆膜下肌瘤外,一般不要在剖宫产的同时行肌瘤剔除术,如有必要切除者,待产后月经复潮后进行。其理由是:妊娠时子宫肌壁血供丰富,术时易出血,且增加产后出血和感染的可能性;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形,肌瘤位置改变且与周围界限不清,增加手术难度;产后肌瘤可缩小。另一种观点认为,与单行剖宫产比较,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的出血量增加不多,手术难度也无明显增加,如留下子宫肌瘤不处理,可影响子宫缩复,盆腔感染机会也有所增加,该观点认为即使直径>5cm的大型子宫肌瘤也可做肌瘤剔除手术,并认为这样可使90%的单发肌瘤患者及半数的多发肌瘤患者避免子宫切除手术。
  产后随访:产后应常规进行超声监测,未行肌瘤剔除术者如果月经少,肌瘤逐渐缩小,不需手术治疗;如发现肌瘤短期内迅速增大或有严重退行性变,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许燕,王山米.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中华妇产科临床杂志,2000,11(1):244
  2 乔福元.妊娠期子宫肌瘤的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3(17):179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994年1月~2005年10月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 35例(35眼),均为单眼,男28例,女7例,男∶女为4∶1,年龄4~12岁,其中4~6岁11例,6~12岁24例,右25眼,左10眼。  致病原因:弹弓塑料子弹击伤11例(31.42%),竹木棍戳伤7例(20%),泥块石块打伤5例(14.28%),球类击伤4例(11.43%),拳打伤及鞭炮炸伤各3例(8.57%)
期刊
急性乳房炎是妇女哺乳期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部分病人重视不够,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化脓,少数病人需要切开引流治疗,因此导致病程长,医疗费高,痛苦增多。笔者从1996~2006年运用手法按摩配合抗生素治疗急性乳房炎36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哺乳期妇女,年龄23~32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8例。病程1~5天,患者均有乳房胀痛,病变区发硬
期刊
食道癌切除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操作对心脏的直接刺激及术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常发生心律失常,甚至可引起持久不易纠正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影响心脏功能,发生休克及心跳骤停的危险,也影响病人的康复和住院时间。因此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术后心律失常是十分重要的。  我院自2003年7月~2006年6月,对125例食道癌切除术后病人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发现心律失常29例,发生率为23.2%,同时给予积极的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方法:局麻或全麻下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保留黏膜组织。结果:全组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161例(88.4%),好转15例(8.2%),无效6例(3.2%)。无效病例中多为中鼻道瘢痕粘连,筛窦区瘢痕粘连、窦口闭塞,上颌窦开口闭塞,中鼻道引流不畅。结论:鼻内镜手术清晰、直视、准确、彻底、安全。保护黏膜是手术中最
期刊
近年来由于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及利福平等强有力的抗结核药物的临床应用,结核发病率已控制在一定水平,但老年人患肺结核病仍有相对增多的趋势。我院2001~2006年收住肺结核病人662例,其中60岁以上的有40例,现就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男26例,女1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60岁,平均67岁,初次患肺结核18例,复治病人22例,病程2个月~1
期刊
我院1990~1994年收治三角肌痉挛病4例,本文就此作一总结,并对病因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供同道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三角肌痉挛病例男2例,女2例。年龄6~11岁,左1例,右3例。均在就诊前无意中发现两肩不对称而就医。就诊前曾在他院诊为“翼状肩胛症”或“肩关节脱位”等。4例病例患儿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亦无两臂及肩部肌肉注射或外伤史。   临床表现:患儿肩部不对称,患侧低,
期刊
摘 要 目的:评价中药对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中药痛风汤,对照组用秋水仙碱,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安全评价、疗效评价。结果:其治疗前后两组在症状、体征差异无显著性,实验室结果显示痛风汤对肝肾功能及血象均无明显影响;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中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均出现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痛风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小儿急性上感的治疗效果。方法:把250例符合标准的上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对症治疗等方面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用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用清开灵针,用药时间均为3天。结果:使用同一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X2=13.55,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上感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8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乌头汤加味,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1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月。结果:两组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在改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及功能障碍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1)。结论: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理想。  关键词 乌头汤 类风湿性关节炎    资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本人2004~2005年试用聚肌胞与甲氰咪胍联合应用治疗15例水痘,疗效明显优于病毒唑注射液。  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3~10岁,多在发病2日内就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发热12例,对照组10例。  治疗组给予聚肌胞1~2mg肌肉注射,1日1次,甲氰咪胍10~15mg/(kg日),分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15mg/(kg日),分2次肌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