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妊娠 子宫肌瘤 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1年5月~2006年5月5年间我院分娩总数3450例,其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64例,发生率1.85%,年龄在21~43岁,其中30岁以上者占68%。
发现时间及方法:孕前发现10例,孕早期发现18例,孕中期发现8例,孕晚期发现10例,术中发现18例。其中妇科检查发现12例,B超发现34例,术中发现18例。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类型及生长部位:浆膜下肌瘤12例,占18.75%;壁间肌瘤35例,占54.69%;膜下肌瘤3例,占4.69%;多发性肌瘤14例,占21.88%。其中宫体肌瘤54例,子宫下段肌瘤7例,宫颈肌瘤3例;瘤体直径大于5 cm者31例,最大直径达12cm。
分娩情况:经阴道分娩27例,剖宫产37例。37例剖宫产中,有7例行“瘤剔除术”,2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结 果
64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中,5例臀位和1例横位,均择期剖宫产;5例因肌瘤位于子宫下段或宫颈考虑阻塞产道而择期剖宫产;6例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宫缩乏力,药物治疗无效行剖宫产;1例孕20周时因肌瘤红色变性保守治疗无效而行肌瘤剔除术,术后流产;2例在剖宫产时发现为多发性肌瘤,无再生育要求,家属要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7例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术”,其中3例为胎盘胎膜娩出后发现黏膜下肌瘤,而直接行“瘤摘除术”,4例为肌瘤生长在子宫下段近子宫切口边缘,而行“肌瘤剔除术”。产后24小时平均出血量为340ml,≥500ml有15例,占23.4%。
讨 论
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根据子宫肌瘤的大小及发生部位,使蜕膜部分发育不良,引起孕卵着床障碍,成为出血和流产的原因,其流产发生率是非子宫肌瘤孕妇的2~3倍;黏膜下肌瘤使孕卵着床障碍,易引起胎盘位置异常(前置胎盘);肌瘤机械性阻碍,胎儿活动受限可引起胎位异常;另外肌瘤还可影响子宫收缩,引起产程延长,产后子宫出血,子宫复旧不良,恶露引流不畅,易致宫内感染及晚期子宫出血。
妊娠对子宫肌瘤的影响:首先是子宫肌瘤位置改变,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肌瘤位置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它可随宫壁的伸展发生上下或左右移位;其次妊娠期间由于多种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引起子宫肌瘤组织水肿,平滑肌细胞肥大,故肌瘤随妊娠进展而增大,且肌瘤充血变软,有囊性感。另外激素水平提高,机械性压迫及增大的肌瘤内血液循环不良,可引起肌瘤玻璃样变,黏液变性,脂肪变性,红色样变甚至出血坏死。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其体征主要是在子宫壁上触及突起的肌瘤,妊娠期间子宫肌瘤虽可增大,易于触及,但同时也可变软,变平,使得触诊时失去肌瘤所固有的感觉,因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漏诊很常见。目前超声诊断简便易行,在诊断子宫肌瘤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可动态观察妊娠过程中子宫肌瘤的变化,是诊断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凡有下列情况者,均应进行B超检查,以避免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漏诊:子宫不对称性增大,一侧盆腔包块,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不符,有异常的阴道出血史或是不良产科病史,B超检查时应注意肌瘤的大小,部位,数量及其与胎盘的关系。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出血量比剖宫产少,如估计能自然分娩,仍应阴道分娩,但因肌瘤机械性阻碍,又影响子宫收缩,易引起产程延长,阻碍产道导致难产和围生期合并症,故宜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而不应顾及手术难度及出血量多勉强阴道分娩,特别是肌瘤较大(直径>5cm)或阻塞产道。
剖宫产时子宫肌瘤的处理:目前对于剖宫产时是否行肌瘤手术治疗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为不主张手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除带蒂浆膜下肌瘤,靠近剖宫产子宫切口容易剔除的肌瘤或不太大的浆膜下肌瘤外,一般不要在剖宫产的同时行肌瘤剔除术,如有必要切除者,待产后月经复潮后进行。其理由是:妊娠时子宫肌壁血供丰富,术时易出血,且增加产后出血和感染的可能性;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形,肌瘤位置改变且与周围界限不清,增加手术难度;产后肌瘤可缩小。另一种观点认为,与单行剖宫产比较,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的出血量增加不多,手术难度也无明显增加,如留下子宫肌瘤不处理,可影响子宫缩复,盆腔感染机会也有所增加,该观点认为即使直径>5cm的大型子宫肌瘤也可做肌瘤剔除手术,并认为这样可使90%的单发肌瘤患者及半数的多发肌瘤患者避免子宫切除手术。
产后随访:产后应常规进行超声监测,未行肌瘤剔除术者如果月经少,肌瘤逐渐缩小,不需手术治疗;如发现肌瘤短期内迅速增大或有严重退行性变,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许燕,王山米.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中华妇产科临床杂志,2000,11(1):244
2 乔福元.妊娠期子宫肌瘤的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3(17):179
资料与方法
2001年5月~2006年5月5年间我院分娩总数3450例,其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64例,发生率1.85%,年龄在21~43岁,其中30岁以上者占68%。
发现时间及方法:孕前发现10例,孕早期发现18例,孕中期发现8例,孕晚期发现10例,术中发现18例。其中妇科检查发现12例,B超发现34例,术中发现18例。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类型及生长部位:浆膜下肌瘤12例,占18.75%;壁间肌瘤35例,占54.69%;膜下肌瘤3例,占4.69%;多发性肌瘤14例,占21.88%。其中宫体肌瘤54例,子宫下段肌瘤7例,宫颈肌瘤3例;瘤体直径大于5 cm者31例,最大直径达12cm。
分娩情况:经阴道分娩27例,剖宫产37例。37例剖宫产中,有7例行“瘤剔除术”,2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结 果
64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中,5例臀位和1例横位,均择期剖宫产;5例因肌瘤位于子宫下段或宫颈考虑阻塞产道而择期剖宫产;6例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宫缩乏力,药物治疗无效行剖宫产;1例孕20周时因肌瘤红色变性保守治疗无效而行肌瘤剔除术,术后流产;2例在剖宫产时发现为多发性肌瘤,无再生育要求,家属要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7例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术”,其中3例为胎盘胎膜娩出后发现黏膜下肌瘤,而直接行“瘤摘除术”,4例为肌瘤生长在子宫下段近子宫切口边缘,而行“肌瘤剔除术”。产后24小时平均出血量为340ml,≥500ml有15例,占23.4%。
讨 论
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根据子宫肌瘤的大小及发生部位,使蜕膜部分发育不良,引起孕卵着床障碍,成为出血和流产的原因,其流产发生率是非子宫肌瘤孕妇的2~3倍;黏膜下肌瘤使孕卵着床障碍,易引起胎盘位置异常(前置胎盘);肌瘤机械性阻碍,胎儿活动受限可引起胎位异常;另外肌瘤还可影响子宫收缩,引起产程延长,产后子宫出血,子宫复旧不良,恶露引流不畅,易致宫内感染及晚期子宫出血。
妊娠对子宫肌瘤的影响:首先是子宫肌瘤位置改变,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肌瘤位置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它可随宫壁的伸展发生上下或左右移位;其次妊娠期间由于多种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引起子宫肌瘤组织水肿,平滑肌细胞肥大,故肌瘤随妊娠进展而增大,且肌瘤充血变软,有囊性感。另外激素水平提高,机械性压迫及增大的肌瘤内血液循环不良,可引起肌瘤玻璃样变,黏液变性,脂肪变性,红色样变甚至出血坏死。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其体征主要是在子宫壁上触及突起的肌瘤,妊娠期间子宫肌瘤虽可增大,易于触及,但同时也可变软,变平,使得触诊时失去肌瘤所固有的感觉,因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漏诊很常见。目前超声诊断简便易行,在诊断子宫肌瘤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可动态观察妊娠过程中子宫肌瘤的变化,是诊断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凡有下列情况者,均应进行B超检查,以避免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漏诊:子宫不对称性增大,一侧盆腔包块,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不符,有异常的阴道出血史或是不良产科病史,B超检查时应注意肌瘤的大小,部位,数量及其与胎盘的关系。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出血量比剖宫产少,如估计能自然分娩,仍应阴道分娩,但因肌瘤机械性阻碍,又影响子宫收缩,易引起产程延长,阻碍产道导致难产和围生期合并症,故宜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而不应顾及手术难度及出血量多勉强阴道分娩,特别是肌瘤较大(直径>5cm)或阻塞产道。
剖宫产时子宫肌瘤的处理:目前对于剖宫产时是否行肌瘤手术治疗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为不主张手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除带蒂浆膜下肌瘤,靠近剖宫产子宫切口容易剔除的肌瘤或不太大的浆膜下肌瘤外,一般不要在剖宫产的同时行肌瘤剔除术,如有必要切除者,待产后月经复潮后进行。其理由是:妊娠时子宫肌壁血供丰富,术时易出血,且增加产后出血和感染的可能性;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形,肌瘤位置改变且与周围界限不清,增加手术难度;产后肌瘤可缩小。另一种观点认为,与单行剖宫产比较,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的出血量增加不多,手术难度也无明显增加,如留下子宫肌瘤不处理,可影响子宫缩复,盆腔感染机会也有所增加,该观点认为即使直径>5cm的大型子宫肌瘤也可做肌瘤剔除手术,并认为这样可使90%的单发肌瘤患者及半数的多发肌瘤患者避免子宫切除手术。
产后随访:产后应常规进行超声监测,未行肌瘤剔除术者如果月经少,肌瘤逐渐缩小,不需手术治疗;如发现肌瘤短期内迅速增大或有严重退行性变,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许燕,王山米.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中华妇产科临床杂志,2000,11(1):244
2 乔福元.妊娠期子宫肌瘤的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3(1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