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在传统教育机构基于模式和设计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需求,并从收复学习管理权的角度出发阐述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者自我管理学习的新教育系统。文章对运用模式设计学习系统或学习过程提出质疑,主张学习应该由学习者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开展;他们通过在个人学习环境中的一个学习资源网络进行学习。这种模式的学习设计类似于八哥集群飞舞(murmuration),即以自我组织方式形成和重塑学习过程。作者建议学生通过“收复学习管理权”进行自我组织。换言之,发展自己的学习系统,将学习延伸到传统教育机构之外进行。
【关键词】 学习;网络;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慕课);个人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5—0005—13
导读:本文是加拿大学者、慕课创始人之一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为本刊撰写的系列文章之二,阐述作者对在网络世界中应该如何学习的思考——网络世界的学习应该是个人学习,因此学习不再局限于教育机构,学习应该突破机构的束缚,机构则应该转变角色,从某种意义上甘当配角。
文章首先讨论学习者需求,作者认为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管理的角度看,目前大学教育脱离现实、墨守成规、僵化死板,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创设慕课的初衷正是为了推动大学的教育改革,而这种改革不是为了总结成功经验的模式。
文章第二部分阐述模式化思维的种种弊端。作者认为模式是对教育的标准化乃至商品化,目的是使所有人得到相同的东西,而这显然有悖教育规律:学习应该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是开放式的,而模式化则具有预定义和标准化的特点。再者,学习方法既受制于学习内容,更取决于学习者个人因素,因此标准化或者说模式化的作用可能适得其反。作者认为很多所谓“创新”模式,充其量是“旧模式新版本”,缺乏新意;不管应用于什么环境,“旧模式新版本”不可能带来我们期盼的创新,因此这些所谓的“创新”模式或是昙花一现,或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诚如一位学者所言,模式“缺乏即兴创作(bricolage)、能供性(affordances)和分布式(distribution)的特点”,因此正确的模式是没有模式。换言之,要超越模式,不受模式禁锢。
本文第三部分聚焦反模式(anti-models)背景下的挑战。首先是“信息超负荷”,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认识到学习不是死记硬背,那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次是个人(personal)学习与个性化(personalized)学习的区别,前者是量身定制的,有原创性,而后者则是现成的东西,只是改变其中某些成分。教育机构往往按照一定模式施教,但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它们致力于个性化教学,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然而,个人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作者认为个人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过程),不是事先设计的,这是因为我们能够自我管理、管理自己与他人的交互,包括学习。自主指的是能够在具体环境下做出恰当选择,而基于模式的教育却把控制作为目标——如何处理这种矛盾是网络世界学习的另一个挑战。
那么,如何确保网络世界个人学习的实现呢?学习者必须夺回学习的管理权和组织权——这是本文第四部分的内容。收复管理权的学习就是网络学习,学习者是学习网络的中心,能使用各种工具和途径创建学习,相互分享,善于交流互动,学习资源则分布于各处。这是第一门慕课的建设理念,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从联通主义角度讲,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社交网络)的连接,是神经元之间(神经网络)的连接;“社会通过搭建社会成员之间的连接进行学习;个人通过搭建自己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行学习”,两者不同但又有联系。“个人能识别存在于社会的模式,社会也能识别个人表现出来的模式”,两者相互影响。基于联通主义的慕课旨在创建学习网络,搭建连接,以受惠于这个网络的能供性;网络学习将朝着个人学习和个人学习环境方向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强调的不是从设计、管理、控制出发组建团队、开展协作和确保步调一致,而是要连接、要交互,同时又要自主。简而言之,掌握合作技能。
文章最后对未来的学习系统进行预测:软件、资源、系统、交互和社区等把学习拓展到正规教育以外,促使学习超越机构朝着合作模式发展,最终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知识的社会;正规教育以及教育机构扮演服务的角色,以不同方式服务不同学习者,包括按需提供资源、学习、指导、辅导等。慕课在大学转变角色方面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道恩斯的一些言论可能显得过于偏激,但是却不乏现实指导意义。比如目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如何与时俱进进行改革——这恐怕应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乎(正规)教育格局的重新洗牌。对于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远程教育来讲更是如此。再如近年来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但是毋庸讳言“旧模式新版本”比比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模式寥寥无几。总结成功模式没有错,但不该墨守成规,更不该止步不前。如果按照道恩斯的观点,模式只不过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那么我认为不妨把模式当作是改革的起点而非终点:实践经验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文章第三部分对反模式诸多挑战的思考以及第四部分对实现网络世界个人学习的思考对于提高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水平同样富有启发意义,比如如何处理个人学习与个性化学习、自主与控制、充当学习的主人和联通主义在教育的实际运用等都与远程开放教育实践密切相关。(肖俊洪)
一、引言:学习者需要什么
我想以一条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新闻作为开头(Inman, 2014)。据报载,一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发表声明,要求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我们(30多个国家的65个经济学专业学生联合会)相信现在应该重新考虑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过去20年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范围被大幅缩小,我们对此深感不满。知识多样性的丧失不仅限制了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而且也制约我们应对21世纪多维度挑战的能力。”(International Student Initiative for Pluralism in Economics, 2014)学生们指出当下的经济理论不能真正解决全球经济崩溃和气候变暖等问题。虽然这些理论是错误的,学生们并没有说它们不对,而是建议学校给他们提供其他选择,使他们能用不同方法看世界。我认为学生们是希望对自己的教育有更大控制权。 教授们却不支持这场提倡学生主导学习的“复兴”运动,他们墨守“历经考验”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式教学,甚至禁止在课堂上使用笔记本电脑。达特茅斯(Dartmouth)大学一位教授说:“这些数字助理更适合游戏和社交。”(Rockmore, 2014)他不明白在今天学习就是游戏和社交。他引用另一位研究者的观点,认为“用纸笔做笔记记忆效果优于通过打字记笔记”(Talbert, 2014)。这种观点同样不能代表学习的本质,因为学习不等于记忆。
主动学习比传统学校所采用和捍卫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效果更好(Lederman, 2014)。“在提倡主动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考试成绩比参加讲授式教学的学生高6%,后者不及格的可能性是前者的1.5倍”(Freeman, 2014)。既然如此,我自己又为什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呢?这不是很奇怪吗?其实,我的目的是创建学习资源,以供世界各地的人们今后使用、分享、删剪、剪辑甚至可能是误用。换言之,我讲课的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内容,而是为了创设对话和交互的可能性。诚如一位学者所言:“大家都知道学习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因此我们需要能不断学习以缩小差距的人,他们甚至在现有岗位上也在不断学习”(Olubode, 2014)。
在未来,学习不再是去听课,记住老师福音般的智慧,走出校门传播课堂所学知识。在未来,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上大学之前、在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后都一直在学习。学习的内容、性质和方式几乎每天都在变化;学习不是重复老师讲授的内容,而是为了能够应用,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职场生活抑或是爱好兴趣(Bolkan, 2014)。人们期望未来的大学更具灵活性(Zogby Analytics, 2014)。
由此可见,大学所提供的教育与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有很大不同,这点在与教育同行的交流中也得到证实。我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演讲,当时谈到大学教育按照学位(比如学士、硕士、博士等)进行组织,这样的教育不是学生所需要的。他们在各种调查中都表示他们需要能直接、马上在实际中应用的学习(AfricanEconomicOutlook.org, 2012)。“学生期盼大学不再‘高不可攀’,而是更加灵活、聚焦职业需求”(Zogby Analytics, 2014)。
经济学家对于学术界需要什么有他们自己的看法(The Economist, 2014)。不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眼下经济学家都在谈论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下称“慕课”)会导致大学倒闭。如图1所示,“大学现在面临严重的成本和效率问题,因为它们几乎无法争取到更多公共财政投入。”作为慕课的创始者之一,我觉得有责任对此做出说明。慕课不是为了消灭大学,而是为了促使大学变革,使它们越办越好。
二、模式化思维
本文主要论述这种变革。我们希望大学贴近现实,但却不假思索地以为大学会被取代,没有考虑这个过程要经历哪些步骤。这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1. 什么是模式
大学将实行分层服务模式以及分析技术和数据驱动的管理,将会颁发“另类”资格证书(Sandeen, 2014)。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都是事实,然而,这些不会如同经济学家或教育改革家预言的那样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他们好像对于如何重建大学体系心中早就有了设计或模式:彻底推翻旧体系,重新开始,构建新模式。他们认为,这种问责模式和成本框架将能够解决现有体系的一切问题。图2是一个常用于经济或商业领域的鱼骨图,展示选择学习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Norman, 2014):从招生、专业管理、学习者交互、内容创建到考核(图2斜线两侧是相关细节,在这里可以忽略)。
还有一些模式描述如何从学习管理系统的305个功能中确定与本机构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功能列表,并据此选择教育技术(Wright, Lopes, Montgomerie, Reju,
【关键词】 学习;网络;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慕课);个人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5—0005—13
导读:本文是加拿大学者、慕课创始人之一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为本刊撰写的系列文章之二,阐述作者对在网络世界中应该如何学习的思考——网络世界的学习应该是个人学习,因此学习不再局限于教育机构,学习应该突破机构的束缚,机构则应该转变角色,从某种意义上甘当配角。
文章首先讨论学习者需求,作者认为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管理的角度看,目前大学教育脱离现实、墨守成规、僵化死板,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创设慕课的初衷正是为了推动大学的教育改革,而这种改革不是为了总结成功经验的模式。
文章第二部分阐述模式化思维的种种弊端。作者认为模式是对教育的标准化乃至商品化,目的是使所有人得到相同的东西,而这显然有悖教育规律:学习应该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是开放式的,而模式化则具有预定义和标准化的特点。再者,学习方法既受制于学习内容,更取决于学习者个人因素,因此标准化或者说模式化的作用可能适得其反。作者认为很多所谓“创新”模式,充其量是“旧模式新版本”,缺乏新意;不管应用于什么环境,“旧模式新版本”不可能带来我们期盼的创新,因此这些所谓的“创新”模式或是昙花一现,或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诚如一位学者所言,模式“缺乏即兴创作(bricolage)、能供性(affordances)和分布式(distribution)的特点”,因此正确的模式是没有模式。换言之,要超越模式,不受模式禁锢。
本文第三部分聚焦反模式(anti-models)背景下的挑战。首先是“信息超负荷”,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认识到学习不是死记硬背,那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次是个人(personal)学习与个性化(personalized)学习的区别,前者是量身定制的,有原创性,而后者则是现成的东西,只是改变其中某些成分。教育机构往往按照一定模式施教,但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它们致力于个性化教学,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然而,个人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作者认为个人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过程),不是事先设计的,这是因为我们能够自我管理、管理自己与他人的交互,包括学习。自主指的是能够在具体环境下做出恰当选择,而基于模式的教育却把控制作为目标——如何处理这种矛盾是网络世界学习的另一个挑战。
那么,如何确保网络世界个人学习的实现呢?学习者必须夺回学习的管理权和组织权——这是本文第四部分的内容。收复管理权的学习就是网络学习,学习者是学习网络的中心,能使用各种工具和途径创建学习,相互分享,善于交流互动,学习资源则分布于各处。这是第一门慕课的建设理念,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从联通主义角度讲,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社交网络)的连接,是神经元之间(神经网络)的连接;“社会通过搭建社会成员之间的连接进行学习;个人通过搭建自己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行学习”,两者不同但又有联系。“个人能识别存在于社会的模式,社会也能识别个人表现出来的模式”,两者相互影响。基于联通主义的慕课旨在创建学习网络,搭建连接,以受惠于这个网络的能供性;网络学习将朝着个人学习和个人学习环境方向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强调的不是从设计、管理、控制出发组建团队、开展协作和确保步调一致,而是要连接、要交互,同时又要自主。简而言之,掌握合作技能。
文章最后对未来的学习系统进行预测:软件、资源、系统、交互和社区等把学习拓展到正规教育以外,促使学习超越机构朝着合作模式发展,最终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知识的社会;正规教育以及教育机构扮演服务的角色,以不同方式服务不同学习者,包括按需提供资源、学习、指导、辅导等。慕课在大学转变角色方面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道恩斯的一些言论可能显得过于偏激,但是却不乏现实指导意义。比如目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如何与时俱进进行改革——这恐怕应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乎(正规)教育格局的重新洗牌。对于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远程教育来讲更是如此。再如近年来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但是毋庸讳言“旧模式新版本”比比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模式寥寥无几。总结成功模式没有错,但不该墨守成规,更不该止步不前。如果按照道恩斯的观点,模式只不过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那么我认为不妨把模式当作是改革的起点而非终点:实践经验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文章第三部分对反模式诸多挑战的思考以及第四部分对实现网络世界个人学习的思考对于提高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水平同样富有启发意义,比如如何处理个人学习与个性化学习、自主与控制、充当学习的主人和联通主义在教育的实际运用等都与远程开放教育实践密切相关。(肖俊洪)
一、引言:学习者需要什么
我想以一条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新闻作为开头(Inman, 2014)。据报载,一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发表声明,要求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我们(30多个国家的65个经济学专业学生联合会)相信现在应该重新考虑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过去20年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范围被大幅缩小,我们对此深感不满。知识多样性的丧失不仅限制了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而且也制约我们应对21世纪多维度挑战的能力。”(International Student Initiative for Pluralism in Economics, 2014)学生们指出当下的经济理论不能真正解决全球经济崩溃和气候变暖等问题。虽然这些理论是错误的,学生们并没有说它们不对,而是建议学校给他们提供其他选择,使他们能用不同方法看世界。我认为学生们是希望对自己的教育有更大控制权。 教授们却不支持这场提倡学生主导学习的“复兴”运动,他们墨守“历经考验”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式教学,甚至禁止在课堂上使用笔记本电脑。达特茅斯(Dartmouth)大学一位教授说:“这些数字助理更适合游戏和社交。”(Rockmore, 2014)他不明白在今天学习就是游戏和社交。他引用另一位研究者的观点,认为“用纸笔做笔记记忆效果优于通过打字记笔记”(Talbert, 2014)。这种观点同样不能代表学习的本质,因为学习不等于记忆。
主动学习比传统学校所采用和捍卫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效果更好(Lederman, 2014)。“在提倡主动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考试成绩比参加讲授式教学的学生高6%,后者不及格的可能性是前者的1.5倍”(Freeman, 2014)。既然如此,我自己又为什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呢?这不是很奇怪吗?其实,我的目的是创建学习资源,以供世界各地的人们今后使用、分享、删剪、剪辑甚至可能是误用。换言之,我讲课的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内容,而是为了创设对话和交互的可能性。诚如一位学者所言:“大家都知道学习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因此我们需要能不断学习以缩小差距的人,他们甚至在现有岗位上也在不断学习”(Olubode, 2014)。
在未来,学习不再是去听课,记住老师福音般的智慧,走出校门传播课堂所学知识。在未来,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上大学之前、在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后都一直在学习。学习的内容、性质和方式几乎每天都在变化;学习不是重复老师讲授的内容,而是为了能够应用,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职场生活抑或是爱好兴趣(Bolkan, 2014)。人们期望未来的大学更具灵活性(Zogby Analytics, 2014)。
由此可见,大学所提供的教育与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有很大不同,这点在与教育同行的交流中也得到证实。我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演讲,当时谈到大学教育按照学位(比如学士、硕士、博士等)进行组织,这样的教育不是学生所需要的。他们在各种调查中都表示他们需要能直接、马上在实际中应用的学习(AfricanEconomicOutlook.org, 2012)。“学生期盼大学不再‘高不可攀’,而是更加灵活、聚焦职业需求”(Zogby Analytics, 2014)。
经济学家对于学术界需要什么有他们自己的看法(The Economist, 2014)。不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眼下经济学家都在谈论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下称“慕课”)会导致大学倒闭。如图1所示,“大学现在面临严重的成本和效率问题,因为它们几乎无法争取到更多公共财政投入。”作为慕课的创始者之一,我觉得有责任对此做出说明。慕课不是为了消灭大学,而是为了促使大学变革,使它们越办越好。
二、模式化思维
本文主要论述这种变革。我们希望大学贴近现实,但却不假思索地以为大学会被取代,没有考虑这个过程要经历哪些步骤。这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1. 什么是模式
大学将实行分层服务模式以及分析技术和数据驱动的管理,将会颁发“另类”资格证书(Sandeen, 2014)。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都是事实,然而,这些不会如同经济学家或教育改革家预言的那样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他们好像对于如何重建大学体系心中早就有了设计或模式:彻底推翻旧体系,重新开始,构建新模式。他们认为,这种问责模式和成本框架将能够解决现有体系的一切问题。图2是一个常用于经济或商业领域的鱼骨图,展示选择学习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Norman, 2014):从招生、专业管理、学习者交互、内容创建到考核(图2斜线两侧是相关细节,在这里可以忽略)。
还有一些模式描述如何从学习管理系统的305个功能中确定与本机构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功能列表,并据此选择教育技术(Wright, Lopes, Montgomerie, Reju,